某气象站每天从0时开始测量气温_气象站从200起每隔4小时测量一次气温正确吗
1.南极的资料
2.关于神舟七号飞天的资料
3.徒步旅行时怎样保证自己的安全?
4. 海洋石油环境条件观测技术
5.(1)胡晴每隔______小时测量一次室内气温.(2)中午11时的气温是______℃,中午11时30分的气温大约是__
6.气温的平均气温
7.日食会影响气象预报吗
①10时-8时=2(小时)
小明每隔(B)小时测量一次气温.
A 1 B 2 C 4
②(16+19+22+23+19)÷5
=100÷5
=20
这一天的平均温度是(B)摄氏度.
A 18 B 20 C 19
③23-16=7(摄氏度)
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C)摄氏度.
A 6 B 9 C 7
④你觉得这大约是(A)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冬季.
故选:B,B,C,A.
南极的资料
气象站是一种用于收集、分析和预测天气数据的设备。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安装环境,气象站可以有多种类型。
常见的有自动气象站、高速公路气象站、森林火险气象站、校园气象站、电力气象站、光伏气象站、景区气象站、城市气象站、便携气象站、农业气象站、车载气象站等特定种类的气象站。
气象站可以固定安装在一个地方不动,也可以是可移动的,使用方便,集成多项气象要素的可移动观测系统。它采用一体化结构设计,可以采集空气中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太阳辐射、降雨量、大气压力、光照度、紫外辐射等,还可以采集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盐分电导率、土壤酸碱度等多项信息,并做公告和趋势分析。这种气象站分有线站和无线站两种形式,可以配合软件实现网络远程数据传输和网络实时气象状况监测。
这些气象站各自针对不同的应用和需求,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例如,校园气象站主要用于测量气象数据在校园里直观教学,而森林火险气象站则关注于预测和预防森林火灾。
气象站一般是由气象要素、立杆、太阳能供电系统、气象数据采集器及无线通讯设备组成。
气象站功能:
(1)显示功能
可同时测量并显示气温、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雨量、蒸发、风速、风向、PM2.5、气压、太阳总辐射、光照度、二氧化碳等。
(2)气象要素可选配
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需要观测的气象环境要素。
(3)参数设置功能
可以设置各种环境参数值,数据超xianshi,发出报警信号。
(4)通讯功能
可以通过RS232、RS485、RJ45、GPRS、无线电台等多种通讯方式接入软件平台,实现数据远程在线监测。
(5)短信功能
配置短信报警功能,可以将数据以短信的方式发送至多个管理员手机。
(6)LED屏显示功能
系统可与户外LED屏对接,数据在LED屏上滚动显示。
(7)存储功能
标配有4M存储芯片,可存储4万条历史数据;可配置SD卡存储器,实现数据海量存储。
关于神舟七号飞天的资料
南极气候干冷,多风,有时有雪。夏季平均温度为0℃,暖和的天气也可能多风,所以防寒其实不算是最要紧的,更重要的是防风。
常规最佳南极旅行时期多数选择在11月至12月期间,刚刚进入夏季。由于气候等因素影响,此期间南极圈附近海面还有很多积冰,船只航行的难度大,且到达南极圈的航程时间较长,将会减少在南极登陆游览体验的时间。
气温也是夏季最高的,好天气时白天5-8℃,夜间不低于-6℃,且保持干燥,比北京冬天还暖和,游客登陆和进行户外活动都相当舒适。邮轮上内舱温度是常温20-25℃,温暖舒适。
徒步旅行时怎样保证自己的安全?
7大系统
《1》航天员系统
航天员是怎样炼成的?
驾车在北京八达岭高速路北安河出口向西一拐,进入北清路,行驶约10分钟后,可以看到路左侧一个银色的金属标志——“中国北京航天城”。在这个名叫唐家岭的小村庄里,占地约3500亩的航天城戒备森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就设在这里。
神七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前身是创立于1968年4月1日的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2005年9月30日更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成为继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美国休斯顿航天中心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
据称,“神七”是在总结“神五”、“神六”航天员选拔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每名航天员在乘组中的不同分工,依据个人特点进行的科学选择,完全遵循“科学、公正、客观、合理”的原则。航天专家介绍说,“神七”航天员是经过5级筛选才脱颖而出的,可谓“两百里挑一”。
神舟七号太空船3名正选太空人包括入选过神五及神六计划的翟志刚、以及2名也曾经入选过神六的队友刘伯明与景海鹏。当中最有可能执行出舱任务的是翟志刚,第一备选是刘伯明。42岁的翟志刚是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人,1985年加入空军,有超过1000小时的安全飞行纪录。
飞天号航天服中国造
神舟七号准备了两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罗斯海鹰“飞天”舱外航天服号航天服,一套是中国自主研究的飞天号航天服。飞天号航天服接口各方面都是按照中国的模式来做的。飞天号是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以后航天员出舱可能依赖我们自主的航天服,而不是俄罗斯的航天服。这次外出行走的航天服将是我们的航天服。
《2》飞船应用系统
飞船应用系统
飞船应用系统是一个实用性的系统,它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飞船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载人飞船的空间实验支持能力,开展对地观测、环境监测,进行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天文、流体科学等实验,安装有多项任务的上百种有效载荷和应用设备,飞船试验阶段的应用属试验性质,实验内容非常广泛,研究成果将广泛用于医药发展、食品保健、防治疑难病症以及工业、农业等各行业之中。载人飞船系统采用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两对太阳电池帆板构型和升力控制返回、圆顶降落伞回收方案。其中轨道舱位于飞船的前部,装有船上各分系统为飞船自主飞行和留轨飞行工作所需的设备及有效载荷。
飞船应用系统成功为气象预测服务
从1992年以来,应用系统完成了近200台全新有效载荷的研制,共200多台次有效载荷设备分别参加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和在轨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地面应用中心的接收、预处理、监控管理等系统全部无故障运行。建成了系统集成测试平台、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和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67个课题的科学研究,创造了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
在对地观测方面,应用系统为我国成功地研制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光谱监视器、太阳常数监测器等一批先进空间遥感器。其中,“神舟”三号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是继美国1999年发射MODIS之后进入空间的第二台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图像质量清晰,光谱分辨率好,应用部门已利用这些成果开展试验性应用研究,对其评价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技术已跨入美国和欧共体等国际上先进行列”;“神舟”四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在轨运行取得大量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数据,一举试验成功微波辐射计、微波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是我国空间遥感技术的重要突破;配合微波高度计的飞船精密定轨,达到我国低轨道空间飞行器全球定轨的最高精度;卷云探测仪具有探测大面积卷云和薄卷云的能力,结果超出预期,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为我国首次实现对全球环境重要参数绝对量的探测,对太阳和地—气紫外、太阳常数和地球辐射收支状态等进行了系统监测,观测成果达到国际水平。
在空间生命及微重力科学领域,研制了一批先进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数十项空间实验。其中微重力液滴热毛细迁移的空间实验和理论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空间细胞培养、细胞电融合、蛋白质结晶、空间生物效应和空间连续自由流电泳,以及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金属合金、氧化物晶体、半导体光电子材料的生长实验,也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部分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空间天文方面,在国内率先对宇宙及太阳的高能暴发现象进行空间观测,取得了γ射线暴探测研究的重要成果。载人航天工程一期空间科学计划的成功,使我国掌握了空间科学实验的重要关键技术,空间科学实验和探测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载人航天安全保障而安排的空间环境监测及预报研究,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飞船轨道空间环境参数,准确预报了对飞船发射有危害的流星暴事件和其他灾害性空间环境状态,保障了飞船和航天员的安全,建立了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空间环境预报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促进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
《3》载人飞船系统
载人飞船构造:
1,轨道舱呈圆桶形状,是航天员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轨道舱调整了舱内布局设计以便安装应用系统设备及航天员食品和饮用水装置。轨道舱的后端底部设有舱门,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返回舱。轨道舱外部两侧装有两个像鸟儿翅膀一样的太阳电池翼,轨道舱所需要的电能就是由这两个电池翼提供的。
2,返回舱是载人飞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舱段,飞船起飞、上升到入轨及返回着陆时,航天员都在返回舱内。神舟六号的返回舱形状像钟,其舱门与轨道舱相连,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轨道舱。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舱内安装了航天员的座椅。飞船在起飞、上升和返回地面时,航天员躺在座椅上的。返回舱内还安装了飞行中需要航天员监视和操作的仪器设备,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可以随时判断、了解飞船的工作情况,还可以在必要时人工干预飞船的系统和设备的工作。
3,推进舱形状也是圆柱形的,舱内安装推进系统发动机和推进剂,其使命是为飞船提供姿态高速和进行轨道维持所需的动力,飞船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一部分设备也安装在这里。推进舱外部两侧也安装了两个太阳电池翼,为飞船提供所需的电能。
载人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舱段,舱内与外界完全隔绝,内部安装的环境和生命保障系统,将为航天员提供一个与地球环境一样的舒适生活环境。另外,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察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察地面驾驶飞船。
《4》运载火箭系统
神舟七号将使用长征2F火箭进入太空。目前火箭已经抵达发射基地。专家一致认为,火箭功能及性能满足工程总体和飞行任务要求;产品技术状态受控,研制质量良好,出现的质量问题已经全部归零或有不影响飞行任务的明确结论;完成了规定的可靠性安全性项目试验,各项准备工作满足载人航天飞行产品出厂放行准则的要求。
长征2F火箭整装待发
长征2F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指标:
火箭的可靠性为0.97,安全性为0.997:0.97的可靠性就是说100次发射里,只有3次火箭可能出现问题;0.997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现1000次问题里,可能有3次会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是载人火箭的特性。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为0.91到0.93,没有安全性要求。
火箭起飞重量为479吨:火箭加上飞船重量约44吨,其它的都是液体推进剂。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体,比人体含水量还大。水通常占人体的60%到70%。
飞船重量为8吨多,占船箭组合体起飞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东西送入轨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神舟六号飞船比神舟五号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因此发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不少。
火箭芯级直径为3.35米:古罗马人使用两匹马拉的车,车轮在石板路上磨出两道沟。由于车轮宽窄不一样,路上留下了不同宽窄的沟。后来他们想把轮距统一起来,就把两匹并排的马屁股当成标准,即1.435米,后来英国人修铁路也把铁轨轨距定为1.435米,并被各国沿用。按照这个轨距修建的铁路,能够运输的货物最宽为3.72米,去掉车厢外壳,只剩下3.35米。因此,用标准铁路进行运输的火箭最大直径只能达到3.35米。
火箭入轨点速度为每秒7.5公里:这个速度是音速的22倍。我们通常说的“十里长街”,是指北京建国门至复兴门的距离,长6.7公里。每秒7.5公里的速度,相当于1秒钟内从长安街东头跑到西头。
火箭轨道近地200公里,远地350公里:地球半径6400公里,火箭轨道与地球的距离,仅为地球半径的几十分之一。如果站在地球外面看,飞船就像贴着地面在飞行。
《5》发射场系统
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基本任务是,为运载火箭、飞船、有效载荷提供满足技术要求的转载、总装、测试及运输设施;为航天员提供发射前的生活、医监、医保和训练设施;为载人飞船发射提供全套地面设施;组织、指挥、实施载人飞船的测试、发射及飞行上升段的指挥、调度、监控、显示和通信;组织、指挥、实施待发段和上升段的应急救生;完成运载火箭上升段的跟踪测量和安全控制;为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提供有关参数和图像;提供载人航天发射区的后勤服务保障。
酒泉发射场建在戈壁沙漠的绿洲上,西依山,东临河,是当年聂荣臻元帅亲自挑选的一块风水宝地。至今,一提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许多人都会以是在酒泉。其实酒泉发射中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这里距离酒泉还有210公里。当时以“酒泉”命名,一是因为当时各国导弹卫星发射场起名时均避开真实地址,二是发射场地处茫漠戈壁,很难选一个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与发射中心距离最近,且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城市。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随着任务的变化,发射场在神七任务中不仅要为舱外航天服提供测试环境和技术保障,还要重新制定测试和发射流程,把舱外航天服与飞船的联试、舱外航天服与火箭的联试等纳入测试流程。
《6》测控通信系统
在“神舟”飞船七大系统中,测控与通信至关重要。打个比方,航天器好比是风筝,测控站和分布在三大洋的远洋测量船就是牵住风筝的那一根线,地面的控制系统就像放风筝的人,测控与通信总体方案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载人航天工程的成败。
、 当运载火箭发射和载人飞船上天飞行以及返回时,需要靠测控通信系统保持天地之间的经常性联系,完成飞船遥测参数和电视图像的接收处理,对飞船运行和轨道舱留轨工作的测控管理。这个测控通信系统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陆上地面测控站和海上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队组成,执行飞船轨道测量、遥控、遥测、火箭安全控制,航天员逃逸控制任务额。
我国航天器测控系统已经形成了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为中枢,以十多个固定台站、活动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为骨干的现代化综合测控网。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我国的飞船测控系统使用了统一S波段系统,通过同一套发射机和天线系统、接收设备发送或接收遥测和遥控信号以及话音和电视信号。探月的号角吹响后,我国的航天测控网又开始建设探月测控系统,月球探测二期工程将建设35米口径天线深空测控网,提高我国深空测控的能力。未来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强深空测控领域的国际合作。
飞行任务:
这次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按计划,神舟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
航天员出舱活动完成后,飞船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还将进行“天链一号”卫星数据中继试验。
神舟七号飞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将返回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
《7》着陆场系统
飞船着陆场系统是指担负对飞船再入轨迹的捕获、跟踪和测量,搜索并回收返回舱,以及对航天员出舱后进行医监医保、医疗救护和紧急后送等相关分系统的总称。
着陆场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新增加的一个系统。着陆场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飞船在太空飞行后,从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开始,利用先进的无线电测量系统,对目标进行捕捉、分析和落点预报,然后组织迅速逼近返回舱,并且对返回舱进行处置,且将其安全运回基地。着陆场系统还包括:飞船上升段陆上和海上应急返回搜救分系统,在海上救生区部署了专门的打捞救生船和直升机,配备了能在复杂海况下打捞漂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舱的设备。
要让在300多千米高空飞行的飞船准确降落在旋转着的地球上的预定地点,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多种技术保障,要有非常可靠的控制系统、跟踪系统和安全的着陆场系统。前苏联曾有一次飞船返回时,因控制系统发生偏差,飞船偏离预定着陆点1000多千米。结果当飞船降落到距地面一定高时,3名宇航员从飞船弹射出来后(那时是乘降落伞着地,不是乘飞船直接着地),有两个宇航员落地了,还有一个宇航员掉到了森林里。由于直升机无法在森林着陆,只得专门派伐木工人紧急赶至现场,开辟一个停机坪,让直升机降落才把人救走。当时天气很冷,航天员在森林里冻了一天一夜,差点冻死。所以除了对飞船的控制、跟踪技术非常重要外,飞船着陆场地的选择和建设也是非常有讲究的。
当然,飞船的着陆场不是像跳伞员降落地点那样,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画个圈,做个明显标志,跳伞员自己控制降落伞,落到里面就行了的。飞船着陆场的选择远不是这样简单,而且它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于9月25日晚上9时10分发射。
神州七号安全返回,于9月28日下午17点37分返回舱成功着陆
海洋石油环境条件观测技术
徒步旅行应该如何为保证自己的安全?事实上归结起来就是以下几点:掌握与徒步路线有关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合理挑选装备组织人员、理性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出行线路。接下来简单说一下这些分别都是指的什么。
一、掌握与徒步路线有关的理论和实践技能。首先是理论上的知识。对于一个徒步旅行者来说,“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永远不是一个好的兆头。人在户外,最基本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应该需要掌握的,这方面可以自学阅读一些相应的书籍。除此之外,一些和地质地貌、气候气象有关的书籍也可以看看。除了地理知识,对于野生动植物的辨认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大你在遇到险情时的生存几率。剩下的一些理论知识就是和工具装备有关的基础知识。除了理论技能,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最基础的技能就是野外行走的技巧、初级的攀登技巧、爬树、游泳等能力。剩下的技能实践训练都是以此作为基础的。
二、合理挑选装备组织人员。户外旅行,选择合适的装备并学会正确使用装备,不仅可以提升旅途的舒适程度,也是保障生命安全的需要。对于不同的线路,你需要的装备包括但不仅限于各季节环境户外着装、背包、防水袋、手套护膝、登山杖、登山鞋袜、溯溪鞋袜、帐篷及附件(睡袋、枕头、防潮垫等)、饮水用具(水袋、保温杯、净水器)、照明用具(头灯、营地灯、手电)、电源系统、户外手表、刀具等工具、炉头燃料炊具及附件、攀登需要的雪套冰镐冰爪、户外绳索扁带、救生衣、头盔、安全带主锁快挂上升器下降器ATC等攀登用具、手台卫星电话GPS等通信导航工具、手持气象站、血氧仪血压计体温计心率测量仪等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药品以及急救包。一定要先熟悉并在安全环境下预先使用装备,再出户外才会安全。
三、理性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出行线路。有多少能力,就选择什么样的线路,自己对自己负责,不要希望队友时时刻刻带着你,这是在置整个队伍于险境。
四、不要投机取巧、抱有侥幸心理。也不要急于跟风走什么网红线路,荡涤心灵。扎扎实实多学知识多训练,遵纪守法不逾矩,敬畏自然了解自身能力合理出行,大多时候风险都是可控的,安全也是有保证的。
(1)胡晴每隔______小时测量一次室内气温.(2)中午11时的气温是______℃,中午11时30分的气温大约是__
海洋石油环境条件就是海洋石油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按需要可分为工作环境条件、工程设计环境条件及灾害环境条件。工作环境条件,指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作业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工程设计环境条件,是海上平台、钻井船、输油管道、系泊装置及油气处理终端等各项工程设计环境参数(包括极端环境条件和作业环境条件);灾害环境条件,是海洋石油生产作业区所能遭遇的严重海冰、热带气旋(台风)、风暴潮、灾害地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这些环境条件,是一项扎实的基础工作,是工程设计的科学依据和海上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更与海洋石油的生存、发展紧密相关。海洋石油环境条件,是应运而生的一门新的学科,随着海洋石油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实用性和社会效益尤为显著。
一、海上固定平台水文气象自动调查系统
在我国南海西部海域,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强热带风暴、强冷空气大风、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和土台风(即“三强一土”)一直影响着海上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正常运行。近年统计,受其影响涠洲油田每年要停产25天左右,钻井作业要停止约550h。为了保证海上油气田建筑设施和工作人员安全,保证在恶劣天气下油气田正常生产,以及检验、修订外载荷的计算公式,提高结构物设计水平,必须掌握海上气象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这就需要进行长期、连续的气象水文观测。
要获得海上恶劣天气下的气象水文实测资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过去曾以投放浮标的手段获取气象水文观测;而在平台进行人工操作的观测方法,一但碰到恶劣天气(台风等),操作人员必须撤离平台,难以捕捉到台风完整资料。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海油在具有代表性的海区平台上,研究建立了一套自动化程度高的气象水文综合观测系统,使用国外先进的气象水文传感器,研制数据自动采集及通过卫星进行发射、接受系统,配备应急电源设备,使之在恶劣天气下观测到的气象水文资料,能通过卫星及时传递到岸站。岸站具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接收功能,经计算机处理,随时能提供给工程设计和生产作业部门。
(一)测量项目与技术指标
主要测量项目有13项,其中气象有风速、风向、气压、气温、湿度;水文测量项目有波高、波周期、波向、(多层)流速、(多层)流向、水位、水温、盐度。另外还设有非工程所需的辅助测量项目,如平台经纬度、系统工作电压、故障报警等,待增测量项目有多层风、腐蚀、环保、浊度等。
1.传感器选择
根据需要确定各种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及测量精度:①气象传感器引进自动气象站,包括风速、风向、气压、气温、湿度等传感器;②水文传感器引进浪流潮温盐测量仪,包括波高、波周期、波向、流速、流向、水位、水温、盐度等传感器;③多层海浪流测量仪引进可测量流速剖面的声学多普勒剖面海流仪。
2、传感器在生产平台上的安装
传感器在生产平台上的安装方案,是为了保证系统在无人值守情况下长期安全地工作,因此应遵守以下原则:①不影响生产平台作业;②所测到资料的质量能得到保障;③在气象水温要素达到极限时能得到完整资料;④保证仪器不丢失等。
(二)资料采集与设定
1.气象资料
气象资料每整点观测一次,每1?记录一组数据,如风速等,同时记录年、月、日、时、分、1"最大风速、3"最大风速、1?最大风速、2?最大风速、10?最大风速、30?最大风速和60?平均风速、整点前2?最大风速、整点前2?平均风速、整点前2?最大风向、整点前2?内3?最大风速、整点前2?内1?最大风速、整点前10?最大风速、整点前10?平均风速、整点前10?内3?最大风速、整点前10?内1?最大风速、整点前10?内2?最大风速、整点前10?平均风向、整点前10?平均气温、整点前10?平均相对湿度、整点前10?平均气压。以上共16项,利用风速记录的多余通道比原定方案增加u项,更便于计算阵风因子。所谓3"最大风速是指1小时内每3秒取为一组数,求其平均值,共1200个,取其最大者;所谓整点前2?内3?最大风速是指整点前2?内共120个数,每三个一组,取平均值,共40个,挑其最大者,其余类推。
2.浪流潮温盐资料
浪流潮温盐资料一般在平均海平面下8m处左右观测,实际深度需在有观测资料后依资料计算而得,海浪资料为每3h观测一次,每0.2s取一个离散值,每次记录2048个波浪离散值。当2?最大风速大于10.8m/s或有效波高Hs≥4.0m时,改为每小时观测一次;每10min记录一次表层流速、流向、水位、水温和盐度值。
3.多层流观测
多层流观测时仪器探头置于平均海平面下10m左右直到海底,每隔2m观测一层流速、流向。整点后每隔10min记录一次。
(三)微机数据采集与控制
采集好的数据处理后,每天02、05、08、11、14、17、20、23时共8次通过卫星通信发送到岸站。同时,采集原始数据存入固态存储器,容量为存储半年以上的数据。
当2?最大风速大于10.8m/s或有效波高Hs>4.0m时,系统超限自动加密,将数据卫星传输改为每小时一次,超限值也可自动或人工设置。
1.卫星数据传输
海上石油平台与岸站之间采用INMARSAT-C卫星通信,传输平台测量到的各种要素,通信距离可以满足我国任意海域的海洋石油平台与我国任意地点岸站间的数据传输。平台测量数据平均有效接收率不小于90%。INMARSAT-C卫星收发信系统选用美国进口设备。
2.数据接收岸站
①石油平台数据卫星接收岸站设在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总部;②岸站具有自动接收海上平台发射来的信号并处理打印各种数据的功能;③岸站接收到的数据除打印外还存入硬盘中,以利定期拷贝、存档;④一套岸站设施能够完成多个石油平台发送来的数据接收处理。
3.交直流电源及应急供电系统
配备一套由交流转换成直流供电系统工作的电源以及在台风时平台无人值守情况下,也能使系统正常工作的自动切换控制系统。
4.岸站资料处理软件系统
岸站资料处理软件系统可将岸站接收到的信息打印成报表并绘成时间过程线。
现场试验表明:
a.气象资料由于传感器安装较高,很安全,极少外界干扰,只发生一次受渔网缠断S4电缆影响造成串口被烧,使气象资料记录中断的事故。但这不是气象传感器本身原因所致。
b.S4资料的中断,两次受鱼钩影响,一次受渔网影响,也不是S4仪器本身问题所致。但资料中盐度数据不稳定,资料不好,可能是传感器有故障,已整机送回厂家检修,后重上平台安装使用。
c.ADCP资料,开始受安装条件限制,有资料,但有5层左右受桩腿影响,流的资料不好。后将ADCP外移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发生丢失事故。后经改装仪器支架,使仪器外伸约70cm,资料大为好转,现基本不受桩腿影响。
d.岸站工作比较正常,只有受太阳活动等因素影响,气象资料误码2次,共7.9天,误码率为2%~3%,完好率为97.7%,远远超过合同书90%以上的要求。
(四)仪器
主要有:①YOUNG-4X自动气象站一套(包括主机及显示器1件,风速、风向传感器1件,气温、湿度传感器1件,百叶箱1件);②S4ADW浪潮仪1件;③300kHz多普勒剖面海流仪1件;④数据采集仪1件;⑤应急电源1件;⑥卫星发射天线1件;⑦锚碇系统1套;⑧电缆及附件1套。
本项目经3年半的调研、选择传感器、研制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研究安装、锚碇方案以及室内试验、近岸试验等各种科研工作,自1999年3月将全套仪器安装到W11-4采油平台上进行现场试验,至2000年11月7日止,共测气象资料18个月;S4资料9.2个月;ADCP资料6.7个月,岸站接收气象资料11.3个月。
二、海底泥温调查
海底泥温调查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穿过几十米乃至几百米的海水探测海床的温度,这在中国海洋调查史上从来没有先例,渤海“JZ20-2海底管线和SZ36-1油田的海底泥温、水温、气温的调查”是第一次尝试。它是为了提供真实的海底泥温设计参数(以往工程设计都将冰底水温假定为海底泥温)。调查结果发现真实的最低海底泥温比冰底水温要低4~6℃,大大地降低工程成本,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一)秦皇岛(QHD)32-6油田平台场址和海底管道路由海域海底泥温、水温观测
1.调查概况
观测时间为1998年11月10~22日,在QHD32-6油田平台场址和海底管道路由海域共设置海底泥温水温观测点17个。
水温设表、中、底三层观测(表层:0~1m;中层:0.6H;底层:距海底0~1m),泥温观测分为表层0.5、1.O、2.O、3.Om共五层。
2.结果分析
通过对现场实测资料及历史资料进行统计、计算,报告中给出了泥温、水温的统计参数,同时还推算出多年一遇的泥温极值(表17-1)。
表17-1 多年一遇的泥温极值(℃)
3.观测仪器
海底泥温调查所使用的仪器,分别采用挪威安德拉公司生产的水温传感器以及由泥温传感器改装的振动式泥温测试仪,精度同上。
(二)SZ36-1海底泥温季节定点观测
1.海底泥温观测
1998年2月20日至3月6日、5月28日至6月11日、8月18日至9月1日、10月28日至11月11日,在SZ36-1B用RMu测温仪各进行了半个月的泥温观测,观测层次为五层,分别为底表、海底下0.5m,1.0m,1.5m以及2.Om。每日观测三次,即8时、14时、20时。
2.海底泥温分析
根据已得到的资料,统计出泥温5个层次4个代表月份的最高值、最低值以及平均值。水温和泥温的垂直结构在4个季度中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讨论。
(1)冬季型(2月份)
水温垂直分布基本均匀,表层比底层略低1℃,平均为-0.78℃,是一年中水温的最低值。而泥温在垂直分布上却存在明显的梯度,即呈现出表层泥温低、下层泥温高的特征。
(2)春季型(5月份)
从4月份起海面开始升温,5月份比2月份表层水温平均约增高9.4℃,水温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了梯度,上下层水温平均约相差1.1℃。由于水温的增高,底表泥温也开始增温,5月份(实际上是6月初)底表层泥温比2月份增高10.3℃,泥温垂直方向上的梯度明显减少,底表泥温高于底表下2m处1.7℃。
(3)夏季型(8月份)
这时水温在垂直分布上已形成较明显梯度,表层水温比底层水温约高出6.8℃。而泥温的垂直结构却与冬季型的恰好相反,即底表层泥温高,而下层泥温低,上下层约相差5.6℃左右。
(4)秋季型(11月份)
从9月份起,海面开始降温,到11月份表层温度比8月份降低了12.4℃,水温的垂直分布又呈现出上下均匀状态。随着水温的降低,海底表层泥温也开始降低,11月份底表层泥温比8月份约降低了2.2℃,而2.0m层泥温比8月份却增加了2.6℃,呈现为11月2.0m层泥温为一年中最高值,这是由于底泥的热量传导较海水慢的缘故。
概述起来说,泥温与水温紧密相关,并且随着底层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冬、夏季泥温的垂直分布呈现明显梯度。在冬季底下较深层的泥温高、底表泥温低,两者可相差约7.7℃。在夏季,底表泥温高、底下较深层的泥温低,两者可相差约5.6℃。而春秋季节泥温垂直分布的温差约在1~2℃。详见表17-2。
3.泥温的极值分布
(1)水温与泥温的相关分析
a.首先用同期底层水温与各层泥温进行相关分析,设底层水温为x,泥温为y,得到相关公式及对应相关系数R如下:
中国海洋石油高新技术与实践
中国海洋石油高新技术与实践
由上面结果可知底表层泥温与底层水温相关系数甚高,至0.5m、1.0m、1.5m和2.0m就明显变差。
b.将2、5、8、11月泥温平均值与n(n=0,1…11)个月以前的月平均底层水温作相关分析,并取出其中关系数量大者,结果如下:
中国海洋石油高新技术与实践
这样做出来的0.5m、1.0m和2.0m层泥温与底层水温相关性甚好,而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其相关系数越高。它们分别是n=1的结果。这表明海底0.5m以下各层泥温变化滞后海水变化约1个月。
由式(17-1)、(17-7)、(17-8)、(17-9)、(17-10)得到的相关系数除0.5m层为0.952外,其余各层均大于0.985,相关系数的置信水平达0.001。
(2)泥温的极值分布
按前一节得到的相关关系式推算水温多年一遇值可推算出泥温的极值分布,结果列于表17-3和17-4中。
表17-3 不同重现期的最高泥温(℃)
表17-4 不同重现期的最低泥温(℃)
气温的平均气温
(1)观察统计图可知,胡晴每隔 1小时测量一次室内气温. (2)观察统计图,中午11时的气温是22℃,气温呈上升趋势,12时是的气温是23℃,所以中午11时30分的气温大约是22.5℃. (3)根据统计图可以知道 13时和14时的气温最高. (4)这一天的气温在9时到10时的时间上升最快?在15时到16时的时间下降最快; (5)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呈上升趋势的. 故答案为:1;22;22.5;13时和14. |
日食会影响气象预报吗
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平均值。根据计算时间长短不同,可有某日平均气温、某月平均气温和某年平均气温等。通常通过气温的平均情况来表达气温一天的状况,这就是平均气温。由于不同气象站,每天观测次数不等,中国气象部门统一规定,日平均气温是把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四次测量的气温求平均,还要精确到1/10度。除了日平均气温,还有候(5天)、旬(10天)、月、年平均气温。以表达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特点。气象部门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北京时)每隔6小时进行一次观测或者02时、05时、0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3时每隔3小时进行气温观测。为了特殊需要(如航空),甚至进行间隔1小时、半小时的气象观测。
1 某日平均气温:某一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
2 某月平均气温:某一月的多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3 某年平均气温:将某年的多日平均气温(或多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极端气温也叫绝对气温。它是指历年中给定时段(如某日、月、年)内所出现的气温极端值。可分为极端最低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也叫绝对最低气温。
指历年中给定时段(如某日、月、年)内所出现的最低气温中的最低值。根据给定时段不同,可有某日、某月和某年极端最低气温。如:
某月极端最低气温是从全月各日最低气温中挑出的极植。
某年极端最低气温是从全年各日最低气温中挑出的极值。
某日极端最低气温是从全天多次观测的最低气温值。
如果考虑多年状况,也有多年某日、多年某月及多年年极端最低气温。
如,多年某日极端最低气温是从历年某日最低气温中挑出的极值。
多年某月极端最低气温是从历年某月最低气温中挑出的极值。
多年年极端最低气温是从历年最低气温中挑出的极值
极端最高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也叫绝对最高气温
指历年中给定时段(如某日、月、年)内所出现的最高气温中的最高值。同极端最低气温相似,也可分为某日、某月和某年极端最高气温以及多年某日、多年某月和多年年极端最高气温。
3.中国出现的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
Δ中国极端最高气温的地方是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新中国成立前吐鲁番曾创下了47.8℃的全国记录。以后,在1953年和1956年这两年的7月24日,都出现过47.6℃的高温、,1975年7月13日的吐鲁番民航机场还曾观测到目前中国的极端最高气温——49.6℃.
Δ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的免渡河在1922年1月16日曾观测到-50.1℃的温度。是新中国成立前气温记录中的最低值。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北部的富蕴气象站在1960年1月20日以-50.7℃的低温首次打破了免渡河的记录,接着1月21日又以-51.5℃再创全国新记录。中国最北的气象站--黑龙江省漠河气象站,1968年12月27日清晨测得了气温-50.9℃。在1969年2月13日漠河终于诞生了中国现有气象资料中的极端最低气温记录——-52.3℃。
最高、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
地面气象观测的气温项目及其单位:定时气温,日最高、日最低气温。配有温度计的气象站应作气温的连续记录。以摄氏度(℃)为单位,取一位小数。 1)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性的影响
城市内大量人工构筑物如铺装地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城市地表含水量少,热量更多地以显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同时城市地表对太阳光的吸收率较自然地表高,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进而使空气得到的热量也更多,温度升高。
2)城市大气污染
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大气的进一步升温。
3)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机动车、居民生活等,燃烧各种燃料、消耗大量能源,无数个火炉在燃烧,都在排放热量!
4)城市里的自然下垫面减少
城市的建筑、广场、道路等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自然因素相应减少,放热的多了,吸热的少了,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就被削弱了。
能1.气温急剧下降。查阅当时我国南方气象站的报告,发现有日食观测记录的气象站有几十个。气温变化在阳光明媚的深圳最为明显。10点32分,日食开始前4分钟,深圳气温30.2℃。随着月食的增多,气温异常地由升转降,在月食时(12时11分),降至26.3℃,即下降了3.9℃。吃完后温度又升高了,最后一次接触(13: 29)升到了29.2℃,仍然没有达到日食前的温度。2.地面温度比气温变化更大。这是因为白天温度上升,晚上温度下降的冷热源都在地面上。可惜没有深圳地面土壤温度的观测报告,再比如海南单县。日食开始时的温度为32.4℃,日食结束时的温度为30.2℃,也就是说,由于天空中有云,日食期间的温度只下降了2.2℃。但是地面温度从42.9℃急剧下降到32.5℃(最后一次接触后上升到51.4℃),也就是急剧下降了10.4℃!估计当时深圳的地温变化大于献县。3.日食的温度变化只是略深于10厘米。可贵的是,海南省琼海市气象台在月食期间每隔4分钟观测一次气温,使我们知道月食期间的最低气温并不是发生在月食期间,而是发生在月食后半小时左右,虽然气温只比月食时低0.2℃。每4分钟对琼海地下温度的观测也发现,日食引起的地面温度的反向下降一般只影响略深于10厘米的地方,因为土壤是热的不良导体。在地下15厘米的深度,日食时温度不再反向下降。4.空气的相对湿度明显反向上升。日食期间,地面大气的相对湿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在正常情况下没有日食的情况下,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14点左右)之前,相对湿度是有规律下降的(因为气温持续上升)。然而,在日食期间,由于逆温下降,相对湿度上升。比如深圳,从亏损之初的71%一下子涨到了食季末的88%。虽然吃了之后恢复正常,上次接触的时候降到了78%,但是还是比过去高。5.日食将正午变成黄昏和月夜。描述日食时天空的变化很有趣。比如广州市气象台记载:“吃饭的时候,太阳的光度很弱,比平时弱80%左右,太阳照在人身上也没有平时那么热。整个天空就像一个月夜”。广西百色报道“地面呈黄褐色”。广西和北海分别用“又黄又黑又惨”和“太阳弱如黄昏”来形容天空。云南丽江记载了云色的变化,称“半透明高积云中的云色为浅黑色,不均匀”。最有意思的是,西藏拉萨气象台的观测组记录到,日食时公鸡叫了两次,第二次公鸡叫了几次——可见,连公鸡也上了日食的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