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2020_气象服务2017广告
1.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2020修订)
2.2020年是最热的一年吗?拉尼娜现象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3.气象与冬奥会的举办有多大关系?
4.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20修正)
5.如何提高新时期决策气象服务质量
导读:世界气象日是关于气象的一个节日,我们在关注天气的同时,也可以多关注世界气象日这个节日,让我们了解气象是什么,气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便利。每年气象日都会有个主题,那么2022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什么?想知道2022年3月23日气象日主题,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2022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什么
2022年3月23日气象日主题: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
防范自然风险,应对气象灾害,气象预警是先导,行动起来最关键。“早预警”之“早”,既是气象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气象科技重点攻关的课题,更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气象的切入点。行动起来,不但要科学行动、提前行动,更要全社会充分联动,携手面对极端天气气候威胁。
历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如下:
1961年:气象
1962年:气象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贡献
1962年:交通和气象(特别是气象应用于航空)
1964年:气象——经济发展的因素
1965年:国际气象合作
1966年:世界天气监测网
1967年:天气和水
1968年:气象与农业
1969年: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
10年:气象教育和训练
11年:气象与人类环境
12年:气象与人类环境
13年:国际气象合作100年
14年:气象与旅游
15年:气象与电讯
16年:天气与粮食
17年:天气与水
18年:未来气象与研究
19年:气象与能源
1980年:人与气候变迁
1981年:世界天气监测网
1982年:空间气象观测
1983年:气象观测员
年:气象增加粮食生产
1985年:气象与公众安全
1986年:气候变迁,干旱和沙漠化
1987年:气象——国际合作的典范
1988年:气象与宣传媒介
1989年:气象为航空服务
1990年:气象和水文部门为减少自然灾害服务
1991年:地球大气
1992年:天气和气候为稳定发展服务
1993年:气象与技术转让
1994年:观测天气与气候
1995年:公众与天气服务
1996年:气象与体育服务
19年:天气与城市水问题
1998年:天气、海洋与人类活动
1999年:天气、气候与健康
2000年:气象服务五十年
2001年:天气、气候和水的志愿者
2002年:降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的脆弱性
2003年:关注我们未来的气候
2004年: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
2005年: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
2006年: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
2007年: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
2008年: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更美好的未来
2009年: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
2010年: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
2011年:人与气候
2012年: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
2013年: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
2014年: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
2015年: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
2016年: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
2017年:观云识天
2018年:智慧气象
2019年:太阳、地球和天气
2020年:气候与水
2021年: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
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2020修订)
大学选择什么专业一直都是学生为之头疼的事情,很多同学对环保、气象与安全类专业很感兴趣,那你知道最好就业的环保、气象与安全类专业都有那些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0大学里最好就业的环保、气象与安全类十大专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监测和水、气、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部门、规划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环境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开发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评价、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化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习、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水处理实验。
就业方向:学生 毕业 后可从事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监测工作,也可从事环境工程设计、环境产品开发工作及中小学环境保护 教育 教学或相关研究工作。具体岗位如化工、石化、轻工、园艺及环保部门。
2城市检测与工程技术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城市检测工程技术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城市环境工程规划、施工、检测和管理等领域工作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工程制图、环境生态学、水处理微生物学、水环境监测、空气环境监测、室内环境与监测、水污染控制技术、水处理仪表与自动控制、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环保设备及应用、环境监测实训、现场运行管理实习、水处理实训、空气污染控制实训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三年系统学习、训练,能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胜任常规的城市环境工程规划、施工、检测和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3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
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环境保护领域在室内环境检测、室内污染治理第一线,从事室内环境检测分析与评价、室内装饰材料检测、室内污染控制,熟悉行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普通化学、仪器分析、化学分析、数理统计、室内环境与健康、大气化学基础、室内环境监测、建筑装饰材料检测、物理污染监测与控制、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企业职业卫生安全管理、顶岗实习等。
就业方向:各级环保监测部门、各级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各级卫生防疫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室内环境质量监测和咨询公司、室内环境污染治理企业、建筑和装饰装修材料质量检验部门、建筑和装饰装修材料生产厂家、建筑和装饰装修材料商店、企事业单位安全环保室和其他相关部门。
4大气科学技术
培养目标:大气科学技术专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熟悉各级气象站(局)进行天气预报、能够胜任各类天气预报、气象探测的基本业务,能具体分析、处理、解决气象探测业务中的实际问题。
核心课程:气候学概论、动力气象学、天气学概论、大气科学基础、天气分析与预报、气象统计、数值天气预报、卫星云图分析与应用、教学实习、气象台站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气象、环保、民航、海洋、开发利用、国防军事等部门从事相关的气象预报和气象服务工作。此外,也面向各级气象台(站)、民航、部队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天气预报及地面观测、高空气象探测等工作。
5应用气象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应用气象专业应用型人才,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大气探测技术基本理论,熟悉各级气象站(局)进行气象探测业务的规范。
核心课程: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气象学、C语言、工程制图等课程、低压供电系统防雷、现代防雷技术基础、建筑防雷工程设计与施工、防雷工程检测审核与验收、雷电学原理、易燃易爆场所防雷抗静电安全检测技术、地面观测。、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面向各级气象台(站)、民航、部队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地面观测、高空气象探测、天气预报、农业气象预报等工作。
6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具有高职教育特点,适合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过程的环境与生产事故灾害防治、环保与职业安全卫生监督与管理、安全与环境评价、环境与安全检测及环境与 安全教育 等工作的第一线环保与安全技术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分析化学基础、化工原理、微生物学概论、环境法学、环境评价、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压力容器安全技术、化工安全设计、环境监测分析 方法 、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化工仿真实习、环境保护课程设计、 安全生产 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安监部门、化工、环保等企事业单位及化工生产运输和储存等特种行业,从事环保管理、安全技术管理、事故预防控制及处理、安全工程教育与咨询等工作。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工业环境及安全技术领域第一线,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治理与控制、工业安全管理与规划等工作。
7安全技术管理
培养目标:贯彻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理念,培养具备电工操作、安全检测、安全评价、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培训等核心能力及交通运输安全技术管理、土建施工安全技术、化工安全技术等行业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可靠性理论、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系统工程、防灾工程技术、工业卫生技术、机械与电气安全、环境检测技术、安全信息与微机管理、噪声与振动设计、通风与防尘工程、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放射性测定、噪声测定与分析、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测定)、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交通运输、土建施工、化工等行业从事安全施工、管理、监理等工作,也可在燃气、建筑、消防等部门从事安全施工、安全运营管理、安全监理等工作,或在中介机构从事安全评价、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安全工程项目的规划审查等工作。
8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地震监测预报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在各级各类地震部门地震监测预报一线从事地震监测,地震资料处理,分析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国家地震局,省地震局,各地方地震局,地震台网,地震台站从事地震监测,资料分析等工作的技术人员;水利,煤炭,工程等单位从事有关地震监测及工程勘探,工程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9城市水净化技术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城市饮水和用水净化、民用及工业污水控制、水保护等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掌握水质分析、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和设备选用、设备维护、组织管理等能力。
主要课程:水文学基础、水力学基础、环境化学、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微生物、环境生态学、工程制图、环境工程CAD、给水处理技术、给排水管道工程、水污染控制技术、工业废水处理设计、水保护概论等课程。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城镇、小区、工厂供水部门从事饮用水的输送、净化处理、水质监测、水质检验等技术和管理工作;污水处理厂等从事科研、生活与工业污水处理技术、水质监测技术和管理工作;水管理、水质监测部门从事水规划与管理、水质监测、水质检验工作;可在纯净水厂、生态水厂从事纯净水与矿泉水制备技术工作;水质控制和净水制备部门从事水污染控制、净水制备等技术管理工作;在城市节水工程领域、海水淡化厂从事水开发利用等技术管理工作。科研、教学单位从事实验室技术工作。
10环境工程技术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环境污染预防与治理基本理论;掌握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噪声等污染控制技术;具备环境工程基本设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操作、环保项目施工与管理及一定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适应环境保护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管理和技能应用性人才。
主要课程:识图与制图基础、化工原理、电子电工技术、基础化学、分析化学、工程制图与CAD、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噪声污染控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土建工程、环境监测、输配水工程、工程概预算、工业行业废水处理、环境综合实验、清洁生产、环境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项目管理、工业安全工程、环境工程自动化与仪器仪表、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与环境工程专业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的工作。可在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研究院(所)、城市公用事业部门、环保设计院(所)、环境工程公司、厂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化等环保行业及相关行业企业;从事环境管理、规划、监测、环境工程设计、运营、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厂矿企业环保设施运行管理等环境工程技术及相关工作。
2020大学里最好就业的环保、气象与安全类十大专业相关 文章 :
★ 2020大学十大轻松好就业的十个专业
★ 2020最好就业的工学类十大专业
★ 2020大学最好就业的理学类10个专业
★ 2020电子信息类最好就业的10个大学专业
★ 2020交通运输类前景最好的10个大学专业
★ 2020最好就业的管理类10个大学专业
★ 专业
★ 2020大学就业率最差的10个专业
★ 2020大学里最好就业的法学类10大专业
★ 2020大学里最难学10个工科专业
2020年是最热的一年吗?拉尼娜现象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管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人工影响天气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第四条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按照作业规模和影响范围,在作业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的领导和协调下,由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实施和指导管理。第五条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应当制定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由有关地方气象主管机构商同级有关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批准后实施。
按照有关人民批准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开展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属于公益业,所需经费列入该级人民的财政预算。第六条 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当具备适宜的天气气候条件,充分考虑当地防灾减灾的需要和作业效果。第七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使用先进技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应当组织专家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提供决策依据的有关单位给予奖惩。第八条 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地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地理条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的有关规定,会同有关飞行管制部门确定。第九条 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单位,应当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条件。第十条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应当按照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培训标准对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应当掌握相关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后,方可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利用高、火箭发射装置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人员名单,由所在地的气象主管机构抄送当地公安机关备案。第十一条 利用高、火箭发射装置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由作业地的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向有关飞行管制部门申请空域和作业时限。
利用飞机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向有关飞行管制部门申请空域和作业时限;所需飞机由军队或者民航部门按照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的方式提供;机场管理机构及有关单位应当根据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做好保障工作。
有关飞行管制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当及时作出决定并通知申请人。第十二条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必须在批准的空域和作业时限内,严格按照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并接受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的指挥、管理和监督,确保作业安全。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作业地的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公告,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第十三条 作业地气象台站应当及时无偿提供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所需的气象探测资料、情报、预报。
农业农村、水利、自然、应急管理、林业和草原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无偿提供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所需的灾情、水文、火情等资料。第十四条 需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由院气象主管机构商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确定。第十五条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的火箭发射装置、炮弹、火箭弹,由院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共同指定的企业按照国家有关强制性技术标准和要求组织生产。
因作业需要购前款规定设备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购的规定组织购。第十六条 运输、存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的高、火箭发射装置、炮弹、火箭弹,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武器装备、爆炸物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的炮弹、火箭弹,由军队、当地人民武装部协助存储;需要调运的,由有关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武器装备、爆炸物品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手续。第十七条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的高、火箭发射装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年检;年检不合格的,应当立即进行检修,经检修仍达不到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的,予以报废。
气象与冬奥会的举办有多大关系?
2020年底,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显示,2020年底标志着有记录以来最热十年的结束,今年可能仍是最热的一年。那么今年是最热的一年吗?让我们来看看最新消息。
2020年或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之一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虽然拉尼娜现象总体上对全球气候有降温作用,但2020年仍将异常炎热,它将影响世界许多地区的天气模式。大多数模型显示,拉尼娜现象的强度预计将在12月或明年1月达到峰值。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破纪录的高温年通常发生在2016年这样的厄尔尼诺期间。我们现在正在经历拉尼娜现象,它对全球气温有降温作用,但不足以阻止今年气温的上升。今年的高温接近2016年的纪录水平。
世界气象组织基于五个全球气温数据库,将于明年1月发布2020年的综合气温数据。这些信息将包含在明年3月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最终报告中,包括气候影响。根据世界气象组织12月初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中期报告,今年前10个月的数据都将2020年定为迄今为止气温第二高的年份,仅次于2016年,高于2019年。
世界气象组织也表示,长期趋势比年度气温排名更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暖和。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创纪录水平,这一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特别是二氧化碳会在大气中存在几十年,从而导致未来地球变暖。
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0月底,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新版《全球季节性气候更新》,指出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预计今年拉尼娜现象的强度将为中到强,并将持续到明年,影响全球多个地区的气温、降水和风暴模式。
前不久,原气象局副局长贾晓龙表示,今年我国冷空气影响比较频繁,影响比较强。北方有可能出现大范围的低温雨雪气候。今冬北方气温普遍偏冷,降水呈现“北多南少”的局面,气候变化较为强烈。
贾晓龙说,目前,国家气候中心正在密切监测重点海域的指数。一旦数值连续五个月以上低于-0.5,则定义为拉尼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冬季中期(2021年1月)冷空气活动将变强,中东部地区气温将远低于去年同期,尤其是华南、东南、西北大部分地区的很多地方。气温会明显下降,大家会感到异常寒冷。
北方可能出现大面积的降温雨雪气候,南方出现持续性冰冻雨雪天气的可能性不大。江南、西南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凝冻气候。总的来说温度比19年年初低很多。
华北要做好应对雪灾和低温的准备。今冬,新疆北部、内蒙古西部和东北部、西北地区中东部、东北地区中北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和强降雪。要做好雪灾和低温防御工作。
防范南方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不利影响。今冬西南地区东部、江南西部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冰冻雨雪天气,需做好其对交通运输、电力、农业春耕的不利影响。
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20修正)
气象与冬奥会的举办有多大的关系?
2020东京奥运会落幕之后,所有的体育迷都把目光投向了北京,世界体育进入了北京时间。
北京冬奥会和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一样,准备工作非常的细致,气象方面的准备也不例外。
你知道气象与冬奥会的举办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吗?气象与体育之间的关系大着呢,尤其是靠天吃饭的冬奥会。
气象指标是冬奥选址的重要依据
从历届冬奥会的举办地分布,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历届冬奥会的举办地均集中在北半球,而且清一色都在中高纬度。这是冬奥会的比赛性质所决定的,冬奥会由于是冰雪项目居多,所以对举办地的选址的地理环境要求极高,不可能在热带城市举办。
而且国际奥委会在主办城市的选择上,也有非常高的要求,其中核心气象指标有两条,一是2月份平均气温是否低于0℃,二是2月份降雪量是否大于30厘米。如果主办城市这两项指标有任何一项可能性低于75%,那这个城市根本就没有申请冬奥会主办地的资格,试想一下,在一个没有鸡血的城市举办冬奥会,将是多么的可笑与可悲!如果主办城市两项指标中有其中一项可能性低于75%,则没有申请冬奥会主办地的权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项硬指标都执行的不错,在以往的各届冬奥会中,绝大多数城市在申办时那两个举足关键的气象性指标的可能性都大于90%。
雪上项目受天气影响极大
冬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的场地分为两种,一种是雪上比赛,一种是冰上比赛。冰上比赛都是室内进行的,只要科技过关,哪怕在海南的三亚都能进行。但是雪上项目作为一个露天的项目,真的是靠天吃饭。雪上项目受气象条件的影响非常大,如果能见度过低会影响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视线,对于比赛的安全性以及工程性形成极大的影响。这只是气象条件,对于雪上项目最明显的影响,如果再细分的话,雪温度以及雪质对于运动员做准备工作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雪温,不同的雪质,对于运动员对滑雪板用何种打蜡方案的决策有很大的影响。
当出现大雪、大雾、大风、强回暖等高影响天气时,往往会临时中断比赛、调整赛程甚至取消比赛。这种情况是有先例的,比如2018年平昌冬奥会,就有项目资格赛被取消的前车之鉴。
冬奥气象服务面临哪些挑战?
冬奥会是对气象服务的一次严峻的考验。除了精确的气象服务之外,还要有准确的预判。一届冬季奥运会赛事能够精准的完美的运转下来,准确的天气预判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使得竞赛的组织者为赛事组织打一个足够的提前量,保证在最好的气象条件下,比赛能够顺利进行。对于参赛的运动员而言,准确的天气预判对于运动员在比赛前如何保养运动装备,在比赛中取何种策略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气象服务是冬奥会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运动员们在比赛中赛出水平,赛出风格的重要保障。
如何提高新时期决策气象服务质量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天气、气候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
天气、气候灾害,包括因干旱、暴雨(雪)、大风、沙尘暴、寒潮、冰雹、霜冻、低温冷害、冰冻灾害、连阴雨、雷电、高温热浪、干热风、大雾、龙卷风、霾等直接造成的灾害。
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包括因气象因素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植物病虫害、森林草原火灾、有毒气体、环境污染等灾害。
气象灾害防御,是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预防、应急、救助和监督管理等活动。第四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防御的原则。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协调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需要相应加大投入。第六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依法组织管理气候可行性论证、评估等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发展和改革、自然、公安、民政、水利、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应当接受气象主管机构对其气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支持和鼓励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推广先进的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并纳入本地区的科技发展规划。第八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增强防御气象灾害意识,提高避险、避灾减灾、自救互救等应救能力。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商业保险等多种形式防御气象灾害风险。
对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或者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 防御规划与设施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素和上一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定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做好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规划。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设施建设方案,报本级人民批准后实施。第十条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气象灾害防御的原则和目标任务;
(二)气象灾害现状、影响评估和发展趋势;
(三)气象灾害易发区域、易发时段和重点防御区域;
(四)气象灾害的分类防御要求;
(五)气象灾害防御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六)气象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
(七)应当纳入防御规划的其他内容。第十一条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编制区域、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牧业、林业、水利、交通、航空、旅游、通信、能源、环境保护和自然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应当符合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相关要求。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基础设施建设。
在气象灾害易发区、林区、矿区、旅游区等重点区域和电力、通信、交通、能源、水利等重要设施以及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工程项目所在地,建立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和气象探测设施,并根据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需要,建设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
在城镇、乡村的人员密集场所设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播发设施。
机场、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场所应当具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播发条件。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在大中型水库、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区域,森林火灾易发、频发区,干旱、冰雹灾害高发区域,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和配套基础设施。
主要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着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气象灾害防御形势严峻,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要切实履行基本职责,不断加强能力建设,着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水平和效益。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努力做到重大气象灾害与衍生次生灾害预报准确,预警及时,信息传播快速,确保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不出现失误。进一步完善“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强化与各级防灾减灾及应急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深化防灾减灾整合与协调配合。切实发挥国家突发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效用。
加强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着力推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融入式发展。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逐步纳入地方基层组织体系和公共财政预算,纳入地方“三定”方案和绩效考核体系。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发布手段融入地方社会治理体系和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融入各部门减灾示范社区、智慧社区创建,融入各类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发布手段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和安全运维。推动将气象信息员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与效能考核。
依法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强化依法履职意识和责任,扎实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依法规范、部门、社会和公民在防灾减灾中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建立主导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单位极端天气公共安全的依法监督职责。引导和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
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设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实现灾害信息实时、快捷、综合集。开展台风、暴雨、干旱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风险区划试点,发展定量化的灾害风险评估业务,着力提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设施农业、交通气象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挥保险机构、红十字会等组织在气象灾害风险转移中的作用,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跨部门联合调查制度。发展防灾减灾与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逐步建立国家、省两级气象服务白皮书制度。
(二)全力做好各项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是立业之本。要始终把做好气象服务放在首位,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做好各项气象服务。
努力提升气象服务“三农”的水平。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联合会商和产品制作发布机制,加强国家级与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技术指导和支撑反馈,强化关键农时、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定量影响评估服务。服务国家农业对外合作,继续做好国内主要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并逐渐向国外重点农产品和重点农业产区拓展。推进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建设与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的融合,深化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试点,推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可持续发展。
全力提高公众气象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发展更加适应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公众气象服务。继续加强气象服务品牌建设,强化按需服务、移动式交互、智能定位信息发布,推进新媒体技术在公众气象服务业务中的应用。继续推进气象服务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进工地,进一步扩大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
做好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活动气象服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等重大任务,优化需求导向的服务机制,强化专项气象服务业务。做好大型运动会和2022年冬奥会申办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加强各项专业气象服务。完成全国交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深入推进交通气象沿线精细化预报和高影响天气短临预报试点。继续推进与住建部城市内涝防治合作。加强流域气象中心业务能力建设,发挥服务防汛抗旱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等职责。与国土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示范区建设。继续做好海洋、森林草原防火、旅游、电力等专业领域气象服务。加强安全生产气象保障服务。
(三)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支撑工作
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攸关当前和长远利益的大事。要切实发挥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科技支撑作用,有力保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气候变化适应工作。加快建设中国气候服务系统,强化传统天气气候服务与气候变化应对需求的融合。推进省级气候变化适应工作。做好能源设施、城乡建设、交通基础等关键领域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建立极端气候预警指数和等级标准,继续开展气候变化对特色产业和行业的影响评估。
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支撑。做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支撑工作,围绕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气候变化立法、我国二氧化碳峰值排放路径和气候变化适应等开展决策咨询。积极参加IPCC未来规划,科学支撑气候变化公约谈判,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深入开展气候变化规律研究。强化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建设,稳步推进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研发,继续开展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启动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式研发。做好气候变化最新科学进展和热点问题的分析解读工作。
更加重视气候安全工作。根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确定中长期气候安全目标,减轻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水、生态、能源、城镇化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气象服务。加强国家级、区域和省级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和运行机制建设。推进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和空气质量预报。发展污染源减排措施效果评估业务。继续做好生态脆弱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加快推进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立项建设。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促进气候合理开发利用,开展全国贫困县光伏发电评估与服务,组织开展风能经济开发潜力评估研究。加强城市规划、重大工程等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
(四)全面深入推进气象现代化
气象现代化是兴业之路。要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并将气象业务现代化作为核心重点任务来推动,落实目标任务和主体责任,全面深入推进气象现代化。积极发展现代气象服务业务。认真贯彻第六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目标和要求,制定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集约化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核心业务能力。强化决策气象服务业务能力建设。研发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发展基于影响预报的专业气象服务业务。面向个性化服务需求,研发快速循环预报服务产品加工和产品检验监控系统。优化完善全国公共气象服务共享产品库。依托数据分析技术和新媒体,发展智能化公众气象服务业务。
深入推进现代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制订现代天气、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着力提升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推进数值预报发展与应用,实现GRAPES全球模式业务运行,区域数值预报重点做好资料同化和产品应用工作。着力提高灾害性天气、局地性天气的分析能力和预报技术。开展全国10公里分辨率的精细化格点全要素预报业务试验。加强海洋气象、空间天气预报业务能力建设。实现第二代季节预测模式业务运行,进一步提高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客观预测技术水平。加快推进MICAPS4.0、SWAN2.0和CIPAS2.0系统建设,继续推进县级综合预报预警业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召开第七次全国气象预报预测工作会议。
大力推进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强化综合观测业务的自动化、集约化、标准化,着力提高观测质量和效益。开展国家天气观测网台站遴选,加强国家基准站网建设,实现国家级台站和其他台站的分级管理。完成县级综合观测业务平台的试点工作并推广。统一各类自动气象站技术标准和数据格式,开展自动气候站设备选型,提高观测数据可同化水平。组织开展风廓线等观测资料的应用试验和观测预报互动科学试验,提高现代观测资料的应用水平。规范温室气体等大气成分业务,提高业务稳定运行能力。完成风云二号G星在轨测试并投入业务运行,统筹在轨气象卫星管理,优化地面应用系统设计,进一步提升气象卫星和雷达观测业务应用水平。加强国家级和省级计量检定能力建设,启动国家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分中心(新疆)建设。严格执行气象专用技术装备许可制度。
着力加强气象资料业务和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制订气象资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加强气象资料基础工作。加快推进气象数据格式标准化工作。以推进全球气象再分析资料工作为抓手,优化气象数据集、收集、质控、存储和应用业务流程。重点推进卫星、雷达等资料质量评估业务应用和同化工作。规范各类气象资料质量和时效的考核评估。提高全国气象广域网传输能力。加快推进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CIMISS)业务化,推进国家、省两级集约化数据环境建设。国家级气象业务内网和中国气象数据网上线运行。启动实施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二期建设和气象业务异地应急备份中心(上海)建设。
进一步强化责任考核。出台《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完善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推进各项保障政策落地。国家级业务单位要积极主动履责,加强与相关单位互动对接,完成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年度任务。省级气象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着力推进省级气象业务现代化,有序推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发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气象现代化工作纳入各级绩效考核中。
加强试点经验总结与推广。组织开展江苏、上海、北京、广东、重庆以及浙江杭州和宁波等第一批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总结评估,推广试点经验。加大对河南作为中部地区于2018年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省份的工作推进力度。针对东中西部各自不同发展特点,把握好东部率先,中、西部赶超的节奏。
(五)着力深化气象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凝聚共识,密切跟踪国家改革进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倒逼,以气象服务体制改革为重点、以防雷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气象科技体制改革为抓手,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认真落实气象服务体制改革部署。要按照《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部署,以国家级和部分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为试点,创新发展气象服务业务体制、服务供给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专业气象服务实体规模化发展机制,更好地发挥气象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推进中央和地方气象防灾减灾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健全购买气象服务制度。以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及大城市社区气象防灾减灾为试点,培育基层气象服务多元化提供主体。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纳入地方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试点。成立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中国人工影响天气协会。以上海自贸区气象服务管理和气象协会组织为抓手,制定出台气象服务管理办法、标准和规范,建立部门与社会组织对气象服务的市场管理机制。
加快推进防雷体制改革。依法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能,发挥防雷减灾在保障公共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作用。以激发市场发展活力,提升服务能力和创新方式为重点,试点带动,加快推进防雷体制改革,依法有序开放防雷检测市场,强化法规标准建设和市场监管。统一准入标准,制定出台全国防雷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清理与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的规范性文件,完善防雷相关法规标准及业务规范,加强防雷服务市场监管。重庆、广东、浙江等试点单位要重点推进防雷工作政事企分开,发挥防雷服务行业协会作用,建立现代防雷企业制度,培育骨干企业。
稳步推进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按照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改革气象业务体制,优化气象业务布局、业务系统和业务流程,提升气象业务的效率和水平。通过试点建立省市县集约化的业务布局和业务流程,制定气象业务系统平台集约化发展指导意见。落实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制作向国家级和省级业务集约的气象服务业务技术体制。规范全国数值预报业务布局,制定数值预报业务发展改革指导意见。强化预报预测质量检验考核工作。建立预报员团队定量考核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改革科研组织管理方式,进一步集中聚焦核心技术突破。深化气科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以技术突破与业务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强化中试基地与业务用户参与成果评估,发挥学会等第三方机构在项目管理、科技奖励和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完善合作共赢机制,引导利用国内外优势参与重大核心任务协同攻关。
密切跟踪落实国家各项改革。及时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科技体制、人事制度、财税制度及其他改革政策。配合中编办制定地方气象管理权力清单指导意见。继续推进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分类指导、上下协调、有序承接,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审批程序和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做到放管结合、监管到位。深化部门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完善双重体制和相应财务渠道,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解决气象部门职工的地方性津补贴。
认真组织并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总结省级气象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推进省及省以下气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切实抓好各试点单位经验总结,查找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创造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改革成果。
(六)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始终是推动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着力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有力保障和支撑气象现代化。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核心攻关任务。发挥中央财政科技资金效益,落实四项研究重点任务。做强部门科研院所,优化学科布局,构建科研业务紧密结合的学科体系和协同攻关机制。加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围绕区域重大业务核心技术进行攻关。优化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强化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的开放共享。建立气象科技成果认定和分类评价制度。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和向技术标准的深度延伸。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激励制度。深入推进科技研发任务法人责任制落实。
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强化人才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围绕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组建核心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完善人才和团队的评价激励等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双百”、强基工程和青年英才培养。加强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培训。开展人才政策执行情况评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加强气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西部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化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完成气象信息化总体规划编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气象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统筹气象业务、服务、科研、教育培训和行政管理等的信息和数据,逐步构建高效利用、数据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约的气象信息化新格局。加强气象信息化工作统一领导,开展国家和省级气象业务信息化建设试点,推进气象信息化总体规划实施,推进“气象云”工程建设。建立气象信息化社会运行保障机制。
提升开放合作质量效益。制定新常态下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合作及方案,深化省部、部际合作。围绕国家“一带一路”等总体外交大局和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做好第十七次世界气象大会参会等重要国际气象合作机制建设工作。多渠道、多方式加强多双边气象合作,提升国际引智和培训工作水平。加强气象援外工作。继续做好港澳台及周边区域气象交流合作工作。进一步规范外事管理,加强国际合作队伍建设。
切实抓好规划实施和编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好气象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结评估,积极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重大专项规划起草,组织编制“十三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气象事业发展重大工程和建设任务。加快《海洋气象发展专项规划(2014-2020年)》、气象卫星应用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等项目的统筹建设与管理。开展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国家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一期工程竣工验收。组织召开全国气象部门西藏工作会议。完善对口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及艰苦台站工作方案。扎实推进新疆兵地气象融合发展。重视和支持基层气象台站能力建设。
(七)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
气象工作法治化是新时期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要坚持依法发展、依法行政、依法履职,全面提高气象工作法治化水平。
推进气象立法和标准化管理。积极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涉气象法律草案和院涉气象行政法规起草。继续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和气候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的立法进程及《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修订。突出各地气象事业发展特色,加快推进地方气象立法步伐。切实提高气象标准质量,不断强化标准执行。加快霾等重点标准的制修订,建立以标准为依据的业务管理工作机制,清理修订完善现有业务规范,制定标委会绩效评价指标,开展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提升依法履行气象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梳理气象行政管理职能,制定气象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完善并实施气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管理办法和指导标准,做好气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查处违反气象法律法规的行为。继续开展防雷综合治理督导检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提高依法管理气象事务水平。完善学法、用法制度,增强干部职工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完善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级气象部门法律顾问制度。突出抓好局党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事业发展重点目标、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等的落实。改进目标管理,完善综合考评体系。重点解决不落实、难落实问题。强化职能调整和下放的衔接和后续工作。
(八)全面加强部门党建和文化建设
加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要强化责任,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廉政和制度建设,营造奋发有为团结和谐氛围。
把从严治党要求贯彻各项工作始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明党的各项纪律。自觉把维护党中央权威、遵守党的政治规矩落实到全部工作中去。持续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有关制度。进一步精简公文数量,提高公文质量。强化会议管理监督,提高会议质量效率。厉行勤俭节约,严肃查处违反“约法三章”问题。持续反对“四风”,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专项检查,巩固拓展活动成果,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继续抓好机关作风建设月活动。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是政治责任、直接责任。各级党组(党委)要统筹谋划,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要紧紧抓住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级级落实责任,强化党组(党委)责任担当,细化主体责任,建立责任台账,对主体责任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要严肃问责,要分级开展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轮训工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