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天气预报24小时天气预报_滨海新区天气预报一周天气
1.天气预报中“降水量为50毫米”是什么意思?
2.天津爆炸污染物将怎样扩散?怎样处理爆炸物
3.天津现在雾霾还很严重吗?
4."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 主要内容是什么
1号。天津滨海新区和张家窝镇量身公园都位于天津市,两地全程相距74公里,可在轻轨市民广场站乘坐1号线行驶2小时30分钟到达,全程道路通畅无碍,且不需要转乘,出门前可查看当地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中“降水量为50毫米”是什么意思?
天津滨海新区 历史天气
2016-07-09星期六 32℃/26℃ 雷阵雨~阴
2016-07-10星期日 33℃/27℃ 多云
2016-07-11星期一 34℃/27℃ 多云~阴
天津爆炸污染物将怎样扩散?怎样处理爆炸物
意思是:降水量通常用毫米表示,1毫米降水量也就是单位面积上的1毫米。
然而1毫米这个概念还是非常狭隘的,举个例子例如1毫米雨水降落到了一公顷的田地中,那么每亩地的面积是666.7平方米,一毫米降水相当于给田李增加了0.667立方米的水,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千克,那么1毫米的水相当于约650千克的水。
而根据有关部门的鉴定,5毫米的雨就可以让干旱的土地有积水3-6毫米。然而气象局发布的天气预报中经常会有小雨,中雨和暴雨的专业术语,这些的区别如下:
小雨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的雨,小到中雨为5~18毫米,中雨为10~25毫米,中到大雨为18~38毫米,大雨为25~50毫米,大到暴雨为38~75毫米.24小时内雨量超过50毫米的称为暴雨,超过100毫米的称为大暴雨,超过2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在天气预报用语中,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含义,比如"零星小雨"指降水时间很短,降水量不超过0.1毫米。"有时有小雨"意即天气阴沉,有时会有短时降水出现,"降雨"指的是在夏季降水开始和终止都很突然,一阵大一阵小雨量较大,"雷阵雨"则是指下阵雨时伴着雷鸣电闪。
扩展资料:
相关新闻
受高空槽影响,天津市2017年7月20-21日普降雷阵雨,大部分地区下了中到大雨,局部地区下了暴雨。数据统计显示,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2.4毫米,达到中雨等级,最大雨量出现在蓟州的文昌街,雨量为73.7毫米,达到暴雨等级,此次降雨分布不均。
北部和东部地区基本都达到中到大雨量级,西部部分地区出现分散的中到大雨,市区雨量最少仅为1.8毫米。气象专家表示从这次降雨量来看蓟州为26.7毫米,达到大雨等级滨海新区为18.5毫米、宁河为18.1毫米均为中雨等级,西青、静海、津南、武清雨量都在6毫米之内为小雨等级。
根据气象监测分析随着降雨的结束,22日天津市气温迅速回升,今天以阴天为主,东北风2-3级,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23℃。预计到了周日津城仍以阴天为主,到了傍晚至夜间还会出现一次明显降雨,这次降雨先以雷雨天气出现,然后转为中雨,整体雨量可达中等强度。
百度百科-降雨量
百度百科-降雨强度
天津现在雾霾还很严重吗?
天津爆炸污染在风向的作用下会怎样扩散呢?
李小泉表示,实况监测显示,自昨晚23时至今晨08时,天津地区以西风及西南风为主,风力1级为主。在此风向下,污染物主要向东或东北方向扩散,而北京位于天津西偏北方向,因而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天津市气象台消息,今天09时,滨海新区爆炸现场附近风向为西南风,风速2级(3米/秒)。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未来24小时主导风向南至西南风,污染物扩散方向主要为东至东北方向,利于污染物向海上扩散,天津城区空气质量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目前,气象部门正密切关注污染物扩散条件及对其它地区的影响,中国天气网将持续跟进。提醒大家,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务必保持冷静,仔细鉴别消息来源,勿随意信谣传谣。
@天气预报 昨晚爆炸,由于危化品种类多,弥漫在空气中,较难清除,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下面三张图分别为今天11时,不同高度:近地面、1500米、3000米的风场,可以看到,近地面到1500米高空风向主要为东,所以北京、天津城区受影响不大,但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位于下游,一定程度上会被波及。
污染物经过渤海,到达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称为远距离输送,过程中会稀释扩散,同时明后天华北和渤海有降雨,会沉降。
爆炸污染物应该怎样处理?
@平安天津8月13日5时40分发布消息称,据天津消防消息,爆炸后产生的粉尘没有扩散,对附近居民威胁极小。目前现场所有消防力量正在进入事发地,对火势发起总攻。由于爆炸物为特殊物质,沙土掩埋为最佳灭火方式。
保护环境有责美国进口普卫欣天 猫有效防雾霾
雾霾对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都有危害
"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 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能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唯一能看懂的就是那一列列数值的大小。回顾这一年的天气,很多网友对雾霾治理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今年的雾霾太大”、“跨年霾这一次真够长的”、“雾霾治理半天怎么也不见好转”。
真的是这样吗,到底是一种感受错觉,还是雾霾真的没有减少?追根溯源,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分析,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1。雾霾中的污染物质究竟是由什么带来的?
2。这些污染物实际上有没有减少?
3。为什么感觉2016年的雾霾更重?
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先从一个最常见的数值说起,这是每天我们能在手机上查到的AQI指数。AQI指数,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它从进入我们视线的那一天起,就再没离开过我们的生活。AQI是空气质量指数,它由检测到的空气中的PM2.5、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等空气中多个污染数值组成的一个综合数值。
2017年1月12日天津地区AQI指数
天津市环保局大气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PM2.5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占比30%的扬尘,另一部分是污染物的二次生成,也就是我们说的氮氧化物,氮氧化物是由什么产生的呢?答案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中占比巨大的是汽柴油的燃烧。”
有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天津市汽油和柴油的消费量较2013年已分别提高了24%和10%。根据PM2.5源解析结果,机动车污染贡献已由2013年的16%上升至22%。
再来看AQI里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两项污染物的主要来自于煤的燃烧。煤的燃烧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能源结构的燃煤,一部分是散煤的燃烧污染。
天津地区钢铁、石化的能源结构仍以燃煤为主,而天津地区的治理力度够吗?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在这一点上天津比国家制定的标准还要硬气一些。从今年天津市环保局发布的数据来看,2016年全市关改燃并网燃煤锅炉366座595台,同2012年相比减煤1000万吨。2017年将实现中心城区全部、环城四区和滨海新区35蒸吨及以下、其他区10蒸吨及以下“清零”的目标,全市在役的煤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
而散煤燃烧方面,虽然全市集中供热覆盖率已达到92.3%,但仍有25万农村和城市散煤用户依旧沿用自己旧有的燃烧散煤方式。据测算,1吨散烧煤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是电煤的10倍以上。特别是在静稳天气下,散煤的低空排放成为天津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个别散煤基数大的区域一氧化碳的贡献值达到了56.4%。
那么这些污染物到底有没有减少?2013年天津地区的PM2.5浓度96微克/立方米,而在2015年度就已经降到7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累计下降27.1%。对照2013年院提出的“大气十条”任务,天津市已提前完成“大气十条”提出的目标任务。举例来说,截至2016年底,天津20套3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全部完成清洁化改造,累计关停淘汰燃煤锅炉844座1547台;关停落后污染企业749家;全市2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全部完成脱硫、脱硝和除尘治理,完成176家重点行业V0Cs治理;实施供热锅炉煤改燃、煤改电等民生工程,燃气供热比重由2010年的0.4%提高到38%,热电、燃气等清洁能源供热比重由31.7%提高到78.7%;提高了排污费征收标准,开征了开征施工扬尘排污费和VOCs排污费征收细则等,取“以奖代补”和“以奖促治”等方式,用于环境污染防治支出;颁布了《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现京津冀预警分级标准统一,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七省区市重污染预警会商平台等;重污染天气发生时,对全市143家重点工业企业、1226家一般工业企业、3007个各类工地和239个搅拌站落实了停产限产限排;设立了大气污染防治网格监督员等,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
特别是2016年,天津地区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数值已明显低于国家标准,二氧化氮数值也接近国家标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今年PM2.5改善率收窄,但原因并不完全因为本地区的污染物排放,而是今年“任性”的不利气候条件,使得周边省市的污染物有了相互的传输,有数据显示区域传输污染物的影响占比达到了22%-34%。
查找中央气象台风云三号卫星监测的统计数据,2016年11月以来,我国京津冀地区共发生7次持续性中到重度霾天气过程,比2015年同期偏多2次,平均霾日数为23天,较2015年同期偏多5天。其中12月16日至21日、12月30日至2017年1月7日两次过程,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度重。2017年1月2日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监测显示,我国中东部霾区面积超过70万平方公里。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期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指出,2016年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气温最高的年份。我国2016年气温为历史第三高,其中12月为历史最高,不少人也有感受,今年的冬天并不冷,所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也逐渐增多。
特别是冬季温度升高大于夏季,高纬度温度升高大于低纬度,高低纬度的温度差异缩小,不利于冷空气南下,使得冷空气过程少,强度总体偏弱,也导致霾天气较近几年多发重发。例如,10月印度新德里、11月伊朗、12月法国巴黎、西班牙马德里、韩国首尔等多地均遭遇了严重霾天气过程。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6年11月以来,京津冀地区冷空气次数少、平均风速小、小风日数多,导致近期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容量低,大气自净能力弱,霾日数偏多。
冷空气次数少,强度总体偏弱。11月以来,东亚冬季风偏弱,我国仅出现6次冷空气过程,较常年同期(8.2次)偏少。冷空气强度总体偏弱,活动路径偏北。在缺少冷空气影响的情况下,京津冀地区静稳天气多,大气扩散气象条件差。
平均风速小,小风日数多。自1961年以来,京津冀年平均风速呈逐年减小趋势,减小幅度达37%,而年平均小风日数增加了64%。2016年11月以来,京津冀平均风速比常年同期(常年指1981-2010年的三十年)平均值偏小,其中11月较常年同期偏小8%,12月偏小19%;而要想雾霾真正散去则至少需要4M/秒的风速才可以吹散。
大气环境容量低,大气自净能力弱。自1961年以来,京津冀11月至12月大气环境容量下降了42%。与常年同期相比,2016年11月以来京津冀大气环境容量偏低6%,大气自净能力偏低15%,静稳天气日数占比达63%。也就是以前我们是一个100平米的空间内疏散掉100个颗粒物,而现在缩小了大半,要在50平米的空间内疏散掉多余的颗粒物,大气环境容量降低,自净能力就弱了下来。
这也就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我们误以为2016年全年雾霾偏重的原因,从全年的统一数据来看,其实天津地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依旧是稳步增长的,相比2015年增加了6天,比20014年增加了50天,比2013年增加了81天。
因为和你一样不喜欢雾霾天气和戴口罩的感觉,所以下力气翻遍了各种数据,想从中找到一些问题,但事实告诉我们,铁腕治污力度在逐年加大,各项治理措施也是敢于“硬碰硬”的。未来,生活在大天津的我们蓝天白云一定会越来越常见。
现代气象服务体系若干问题研究
汤 绪* , 张洪广
(中国气象局,北京 100081)
摘 要:在分析有关国家建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气象服务工作实际,提出了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我国建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组织结构、技术支撑和如何建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气象服务 体系 问题 研究
中图分类号:P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33(2001)04-0005-04
气象服务问题始终是气象工作的核心问题。为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对公益性机构的投入效益,许多国家气象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气象服务体系。尤其是各国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气象部门作用和地位的再认识,以及对传统的公益性气象服务走向多样化的共识,使得建立和发展与时俱进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各国气象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向。气象要真正融入社会,融入经济,就必须构筑起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以及气象“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本文着重分析有关国家建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做法,结合我国气象服务工作实际,探讨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一些问题。
1 关于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认识
什么是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笔者认为,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新科技、新经济以及社会的新需求,以稳定的服务供方和服务需方所建立的关系为纽带(包括相应的经济关系、组织关系、运行机制和技术方法等)的完整体系。
与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密切相关并且从根本上决定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发展战略的应当是现代服务的理念,或者说是建立和维持新型服务关系的指导思想。只讲经济关系而忽视正确的服务理念,必然导致服务工作难以深入各行各业并真正发挥作用,从而影响服务业务本身的健康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对气象服务的理念十分重视。美国气象局在其现代化建设完成后提出了“无缝隙”预报服务战略,使其对外服务及文化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加拿大气象局把服务工作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并把服务需求研究放在了首位,把对需求的预测作为决策的关键内容。这些都可以认为是对公众和用户的承诺。类似的还有民用航空部门提出的“要为任何旅客在任何时候,到达任何地点,提供无缝隙的服务”以及美国环境气象预测中心提出的“first choice,first alert”等承诺。新的承诺意味着要对传统的服务方式,服务组织、业务结构以及服务供方与服务需方关系做出重大调整。体现出高效率、高质量,最终体现出对信息时代社会的特点以及气象信息来源多元化趋势的适应。因此,无论是公益性的气象服务,还是商业性的气象服务,都必须重视用户以及用户的需求。如何将需求转化为关系的确定、机制的形成以及与需求相适应的组织形态,则需要我们从战略上进行思考和设计。
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与传统的气象服务体系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运行机制,而运行机制则取决于新型服务观念和经济关系的确立。科学合理的经济关系,一方面能够通过经济回报正确评价气象服务产品的价值,并解决整个气象事业健康发展的经费支持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经济关系所包含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也能够促进气象服务质量的提高,使得服务更有针对性。稳定和合理的经济关系已成为各国调整气象工作与社会经济结合点的一个重要基础。近年来,欧美一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在现代气象服务的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比较典型的是英国气象局的部门间专业服务资金(Trading Fund)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以及加拿大气象局提出并正在运作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伙伴关系是指与特别需求的重要用户之间建立的一种包括经济关系在内的长期稳定的关系。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部门间的付费结算问题。类似于我国在基本建设方面实行的业主负责制一样,支付气象部门用于为国家其他部门服务的费用不再是由中央财政直接拨付,而是通过其他部门的预算反映出来。部门间结算的方式使得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的监督在经济上成为可能。加拿大气象局主要伙伴包括国防部、省级地方、海岸警卫队、航空企业。丹麦气象局的伙伴(重要服务用户)有国防部及空军、海岸管理当局、交通道路管理当局、机场管理当局及航空服务公司、媒体等。
为什么要建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我们注意到,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管理经济的方式以及财政经济制度必然会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财政不可能继续对事业单位大包大揽。另一方面,受国内气象服务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强以及国际气象服务商业化不断发展的影响,气象服务自身也在多样化和多元化。这两方面共同形成了促进气象服务体系深刻变革的主要外部因素。长期以来,由于气象服务体系的相对薄弱,面向各类用户的服务方式及组织、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等方面仍然受到经济模式的束缚,国家气象部门的精力过多地牵扯到如何从财政要更多的钱、如何从市场获得更多的回报并且如何保护好自身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新型经济关系未确立的情况下解决事业经费不足的无奈。各级气象部门长期以来的努力及实践,一方面反映的是建立新型气象服务关系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在建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上具有一定的基础。
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气象系统的角度来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形成必然影响到整个气象管理体系和业务技术体制的改革,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又制约着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角度来看,国家气象部门的地位、作用的增强以及形象和效益的提升,都有赖于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
2 关于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定的经济关系由一定的气象服务类属和性质所决定,一定的经济关系也必须与特定的用户相对应。因此,需要以发展的眼光,通过服务对象的细分,探讨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经济关系及运行机制问题。我们分别根据我国气象服务的对象以及我国财政经济的特点,按照有利于客观确定气象工作及其所有产出的经济价值;有利于国家气象部门获得稳定、良好的经济投入;有利于促进气象部门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等原则,提出未来现代气象服务体系要确立的各种关系及相应的机制。
(1) (包括国家的行为)。气象基础设施属于国家基础设施,气象数据资料是国家。因此,必须明确国家在气象基础设施和基础数据的积累等方面负有主要责任。决策服务是有中国特色气象服务的主要内涵。为各级的相关决策提供气象服务是我国气象部门首要的任务。各级也是气象服务的用户。作为受益者,每一级对气象服务都负有相应的经费支持责任。对决策的气象服务的运行机制主要应当通过法规予以明确。以长期开展的专项服务形式确定相互的经济关系,并将这类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2) 重要伙伴。对气象敏感的部门,如民航、交通、农业、环境、军事等,是气象服务重要的用户。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称其为“伙伴”,与他们的关系称为伙伴关系。所谓的伙伴关系是指一种互惠互利,长期稳定维持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关系需有一定的运行机制作保障。由气象部门向其他部门义务提供服务转变为受益伙伴向气象部门支付费用。相关部门(如民航等)的应用业务“外包”气象部门进行。建立伙伴关系是适应国家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使得财政对事业的投入更加透明,易于管理。由部门间进行财政经费核算,也有利于促进气象部门完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服务的效益。因此,伙伴关系的概念在我国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中具有其可行性。
(3) 社会公众。气象服务与公众难以建立直接的经济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间接的经济关系。开展公众气象服务离不开媒体,与公众服务的关系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气象服务与媒体的关系。鉴于社会公众服务依托于大众传媒的特点,面向社会公众的气象服务可参照广播电视行业改革改组(即编、制作和播发三者分离)的思路进行。对于气象信息服务而言,编即为基本信息加工和预报产品制作;制作即为服务产品的包装及相应的加工;播发即为利用传媒的部分。在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中,面向社会公众的气象服务应当发展以“制作”为重点的技术体系,同时建立和发展与媒体稳定、良好、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按照制播分离的原则,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包括产品)是相对独立的。根据形势判断,提供媒体播发的气象服务产品只会作为媒体的捆绑或附加产品,社会公众依然是免费获得,但媒体企业必须为由此带来的增值效益作出适当回报。与媒体的这种经济关系,也是对气象业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成立相对独立的实体进行专门的制作。
(4) 市场用户。与企业用户的经济关系是市场化的。从国际上讲,未来气象服务市场的竞争仍然是产品、信息和信息源的竞争,其核心是个性化—生动、不断更新—鲜活、准确率—权威。因此,与市场用户牢固的关系必然建立在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上。由于服务对象比较具体,如果服务的经济效益能够量化并使用户理解,以具体的服务合同为保障的与企业用户的经济关系的建立是较为有效的途径。
通过与、伙伴、媒体和企业用户建立长期良好的经济关系,寻求共同发展,最终将极大地促进服务的质量的提高和针对性的增强,也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稳定投入渠道。
3 关于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
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什么样的服务应当由什么样的组织承担。现代气象服务的组织结构主要应当包括国家气象部门、非营利组织和商业性气象服务企业。综观气象服务的发展历程,即使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国家气象部门仍然是气象服务的主导力量,但是其并不足以包办一切气象服务事务。在宏观经济政策和体制改革影响下,气象事业的内部结构在进行调整的同时,也需要直接面对经济社会环境对其提出的发展要求,培育和发展多样化的服务实体。在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中,国家气象部门不再是一支独秀,一体独大。在世界气象组织53次执委会会议上,美国就提出要对媒体和私人气象机构的作用进行讨论,并建议将有关内容写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修改草案。这就充分看出气象服务实体发展变化的趋势。
就服务的分工问题,在我国反映比较突出的是国家气象部门能否从事商业性气象服务。在欧洲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允许国家气象部门从事商业性气象服务,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涉及到公平竞争的问题,国家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机构的关系因此比较难处理,摩擦时有发生。在这方面的确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如果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中的各种经济关系能够得到确立,再辅之于经费管理方式的改革(如一些发达国家的机构和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正在试行的“基以预期成果的预算管理办法”),按照行为、非营利行为和营利行为进行分类管理,这个问题也许比较容易解决。毕竟任何一种服务实体都解决不了所有气象服务问题,满足所有气象服务需要。无论是国家气象部门还是私人气象机构,最终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确定重点的服务领域。如国家气象部门着力于发展固定用户和大用户(如和“伙伴”用户),进行专用产品的生产。非营利和营利性气象机构着力发展中小用户,进行个性化产品的生产。
4 关于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技术支撑
这一问题也即是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与新一代业务技术体制中的服务技术体系的关系问题。气象服务技术体系是新一代气象业务技术体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气象服务技术体系是指气象信息从产品生成至用户在服务过程中的信息再加工及其组织。服务技术体系具有符合自身规律的技术性流程,而气象服务体系更多的是研究服务供方与服务需方的经济关系、结构关系。从气象服务工作的角度,气象服务技术体系是气象服务体系的技术支撑,但也仅是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有关气象服务技术方法体系已经在中国气象局组织的“新一代气象业务技术体制研究”报告中作了详尽的阐述。
5 关于如何建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问题,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社会、经济和科技问题,它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在国家层次上,一方面需要按照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思路,从财政制度、管理方式上进行改革,从根本上促进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各种经济关系的形成和完善,并从政策上予以落实;另一方面,必须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发展气象事业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国家财政负担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基础设施(如观测站网、信息传输系统、国家地球环境数据库)建设、气象国际交流、气象科学基础研究以及气象行为方面全部投资,并正式纳入相应的财务渠道。此外,国家还应当通过法规保障经济利益,建立市场体系,保护民族产业。
其次,在国家气象部门层次上,一方面,需要按照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要求,加快实现气象业务技术体制的跨越式发展,为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技术基础。中国气象局正在研究30 a的业务技术体制改革问题。其中对包括气象服务技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我们制订面向全行业的《中国气象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及主要从气象部门自身的角度制订的《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01~2015年)》中,都对建立、发展和完善气象服务技术体系,提高服务能力进行了专门的阐述。当前要加快具体的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进行体制创新,改进管理方式。要认真研究国家改革与发展动态,特别是国家气象部门管理企业化、经费来源多元化等与建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相关的几个重要趋势。要适应这些变化就必然涉及到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的调整与创新问题。在运行机制方面,要以国家组织实施的多元化经费制度为契机,以成本核算为纽带,按照法制化的方针,建立气象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
此外,在其他各服务实体层次上,必须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就合作而言,包括服务方与用户方的合作以及服务方之间的合作。前述提到的伙伴关系就是服务方与用户方合作的典范。服务方之间也需要进行合作,国家气象部门在其中担负着重要角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