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监测预警系统_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工程招标文件
1.基于气象因素的地理地质灾害预警警报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3%。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频发,而且在未来还将呈增加趋势,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已成为全社会的一项主要任务。根据气象灾害特征、致灾因子和天气现象类型,我国的气象灾害可分为7大类20种,它们不止产生直接危害,还能引发很多次生灾害,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冻害等极端天气;冰雹、龙卷风、雷击等局地强灾害天气;沙尘暴等,这些气象灾害每年都造成我国巨大的经济损失。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地基、空基、天基观测相结合的综合观测系统;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水平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数值预报体系,同时,气象预报内容不断丰富,预报范围也开始向空间天气等领域发展。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不足,观测站网特别是农村、海岛等边远地区的时空密度不够,同时软件系统相对滞后,使得探测产品的集成度不高,观测要素远远不能满足应对气候变化对多圈层实施监测的需求;二是灾害预测的准确率有待提高,特别是对台风路径,暴雨、雷暴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临近(0~3小时)和短时(3~12小时)预报能力有待加强;三是突发灾害性天气发布窗口不畅,特别是对农村和弱势群体的信息发布尚存在空白点,信息发布渠道急需拓展;四是服务的科技含量、针对性、精细化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针对突发公共以及相关行业日趋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薄弱环节,从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测、预警指挥、服务和信息发布入手,不断完善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的建设。
基于气象因素的地理地质灾害预警警报系统?
副省部级干部。
中国气象局是中国国家级别的气象行政管理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院直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
省部级副职:
1、院各部委副职干部(如公安部副部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2、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正职干部(如国家文物局局长)。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如吉林省副、重庆市)、省委常委、政协副、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直辖市市委副书记等。
4、各副省级市正职干部(如南京市)。
5、各直辖市下属副省级新区正职干部(如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区长)。
中国气象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拟定气象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制定、发布气象工作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监督实施;承担气象行政执法和行政复议工作。
(二)组织拟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决策,组织指导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组织编制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管理工作;组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负责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承担国家重大突发公共预警信息发布工作。
负责重大活动、突发公共气象保障工作;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联防和重大气象保障;组织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风险区划和风险评估工作;组织对国家重点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城乡建设的气象服务;管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三)对院其他部门设有的气象工作机构实施行业管理,统一规划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观测、气象台站网、气象基础设施和大型气象技术装备的发展和布局,审订气象信息集、传输、加工的质量评价方法并监督实施;组织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和质量监督、气象计量监督,审核全国大中型气象项目的立项和方案。
(四)管理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情报预报警报、短期气候预测、空间天气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气候影响评价的发布;组织论证并审查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五)组织气候变化科学相关工作;组织气候的综合调查、区划,指导气候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组织并审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规划的气象条件论证。
(六)组织指导气象部门的科技体制改革、组织气象领域重大科研攻关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协调气象科技开发、技术合作和技术推广;组织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意识。
(七)管理气象外事工作,代表我国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及其他国际气象机构的活动,开展与外国(地区)气象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
(八)统一领导全国气象部门的工作;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管理省级气象部门的财务、机构编制、人事劳动、队伍建设、教育培训和业务建设;指导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
(九)协助地方人民指导地方气象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十)承办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法律依据: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三十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统一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及时向有关灾害防御、救助部门通报;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由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常见灾害发生的地域广、频率高,具有较强的破坏性。研究表明,除地质构造及人类活动外,气象条件也是形成地质灾害的一大原因,暴雨或连续降雨常常是触发地质灾害的直接因素。因此,如何通过对雨情的监测提供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资讯,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1.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概述
目前,在气象部门的协助下,许多地区的国土部门都相继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灾害的风险预报是指在收集和集中监测资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质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等可能对社会经济、群众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提前释出风险预报,并为 *** 部门、有关单位及广大民众提供应对的措施和指导。气象监测***特别是雨量监测***系统和基于Web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组成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平台,在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
1.1预警报系统的建设目标
预警报系统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时效高、预警报资讯内容全面且准确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报体系,为相关 *** 部门的决策和灾害地区群众的减灾措施提供科学、及时、有效的资讯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在已获取的大量气象探测和灾害性天气监测资讯的基础上,对资讯进行存贮、处理和分析,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报服务平台和流程,根据决策服务的要求,提供连续无缝隙的地质灾害预警报资讯[2]。
1.2预警报系统的工作流程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主要由监测系统和预警报系统2部分组成。启动气象资讯收集、地质灾害资讯收集以及资讯释出自动生成等模组后,通过实时监控雨情,一旦降水因子达到相应的监测指标,系统即可在决策中心进行资料分析,生成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并在确定资讯释出后,利用简讯、广播、电视、网路等媒介按照预警等级对特定部门及相关群众释出警报资讯。
2.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组成及实现
基于Web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中,灾害资讯的汇集及预警平台是资料资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气象监测系统具有雨情报汛、预警等功能;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则包括预警释出、警报传输和资讯反馈功能[3]。要实现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立高效稳定的应用平台
高效稳定的应用平台为整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正常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应用平台依赖于完善的资料资讯、高科技的硬体装置、成熟的先进软体环境及规划合理的结构设计。
资料库是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核心部分,除实时集和释出的雨量资料、预报雨量资料、雷达图、卫星云图和台风资讯等气象资料外,当地行政区域图、区域地理资讯及区域内的群众资讯等,都是资料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体系统应由使用者介面、后台管理系统、资料交换平台***EAI***、后台管理应用核心构件群、WebGIS元件、Microsoft.NET应用伺服器平台及其他系统组成。先进、灵活、适用的软体架构符合管理资讯化的要求,以构件化设计为核心,实现触发、资料驱动、引数设定的开放可行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管理平台。
2.2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预警预报系统将为防灾减灾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因此,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和权威性,安全是系统设计的关键[5-6]。首先,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网路安全的问题;其次,注重系统的整体维护是延长系统使用寿命的重要保障。此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联络均以特定的介面程式来实现,当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或相关系统出现故障时,不会出现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在系统的执行中,应保留详细的操作日志,出现问题可以查明错误原因,及时恢复,并为系统的科学评价提供依据。
2.3科学合理的灾害等级划分
灾害等级的划分关系到预警报启动的决策、预警报资讯的释出范围及释出物件等,在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中,需要给予特别的重视[4]。依照国土部制定的地质灾害预报等级标准,预报等级可分为5级:一级为可能性很小;二级为可能性较小;***注意级***为可能性较大;四级***预警级***为可能性大;五级***警报级***为可能性很大。从预警报系统的角度分析,一级和二级灾害没有实际预警意义,预警工作由开始启动,应围绕三至五级地质灾害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3.小结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是一项长期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须参考的因素多而复杂。因此,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建立顺畅的资讯链,为相关部门和群众提供即时的、权威的、人性化的资讯指导,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