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由谁规定

2.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办法

3.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了多少种气象灾害

4.经常出现的重大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哪两大类: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5.自然灾害的分类是什么?

哪种自然灾害属于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_自然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天气、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主要是气象灾害的影响

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由于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是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干旱是影响我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据统计,我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150亿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目前,全国420多个城市存在干旱缺水问题,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每年因城市缺水影响产值达2000亿至3000亿元.

——暴雨,是短时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暴雨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长江流域是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两湖盆地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受灾尤为频繁.1983、1988、1991、1998和1999年等都发生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热带气旋(台风),热带气旋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的统称.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是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近年来,因其造成的损失年平均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陆的“云娜”,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风雹,风雹灾害是指在对流性天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灾害.冰雹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通常发生在夏、秋季节里.我国风雹灾害发生的地域很广,据统计,农业因风雹受灾面积的重灾年达9900多万亩(1993年),轻灾年也有5600多万亩(1994年).

——低温冷冻,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致使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冻害年如1968、15、1982年因冻害死苗毁种面积达20%以上.17年10月25~29日强寒潮使内蒙古、新疆积雪深0.5米,草场被掩埋,牲畜大量死亡.

——雪灾,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危害有: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巨大. 2005年12月山东威海、烟台遭遇40年来最大暴风雪,此次暴风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7143亿元.

回顾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比较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暴雨洪涝以及热带气旋导致的台风是我国最为常见、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灾害种类.在气象灾害中,干旱也是我国影响面最大、最为严重的灾害.旱灾的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影响远.因此,旱灾也是我国气象灾害中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类灾害. 在我国,暴雨洪涝灾害是仅次于旱灾的气象灾害.此外,雷击、沙尘暴、霜冻、冰雹、雾灾等在我国也是经常发生的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

城市生活气象(要点)

v 城市生活气象关注气象条件对城市居民生活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v 生活气象指数预报是以气象要素未来的短期变化为主线,综合分析气象条件变化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做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且为群众乐于接受的生活环境气象预报.

v 以指数的形式进行发布预报,既能使老百姓理解,又做到了科学量化.

v 生活气象服务指数种类繁多,因气候、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季节的差异,各地发布的生活气象指数预报不尽相同.

v 常见的城市生活气象指数涉及居民生活、市政保障、医疗保健、环境污染、商业活动、旅游服务、公共安全等.

v 居民生活气象指数,有紫外线指数、花粉浓度、人体舒适度、体感温度、穿衣指数、晨练指数、热浪指数、风寒指数、寒冷指数、炎热指数、晾晒指数、霉变指数等.

v 城市生活保障方面,有供水指数、空调开机指数(供电)、供暖指数等.

v 医疗气象指数,有中暑指数、感冒指数、冻伤指数、呼吸道疾病气象指数、脑血管疾病发病趋势、消化道疾病气象指数等.

v 环境污染气象指数,有空气质量等级、空气污染指数、污染扩散指数、大气清洁度、负离子气象指数等.

v 商业气象指数,有商场客流气象指数、空调销售指数、啤酒气象指数、冷饮气象指数、洗车气象指数、

v 旅游气象指数,有景区客流指数、登山气象指数、滑雪气象指数、游泳气象指数预报、钓鱼气象指数等.

v 公共安全气象指数,有防火气象指数、火险等级、干燥指数、交通安全、行车安全指数、公路通行气象条件等.

v 众多气象服务指数中以紫外线指数、人体舒适度指数、空气污染指数、呼吸道疾病指数等尤为重要.

v 紫外线辐射强度是指白天正午时间太阳光中的紫外辐射对人体的皮肤、眼睛等可能造成的损坏程度,过度的太阳照射可能损害皮肤和眼睛,严重可能导致皮肤癌和白内障.

v 既要注意适度照射阳光,又不宜过度;一般情况下,不宜超过30分钟;外出时要注意适当取防晒措施.

v 人体舒适度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组合下人体的舒适感觉,一般认为以70%—80%的人感觉为判断标准.

v 天气气候的变化会引起人体生理机能的系列反应,一是气象条件会诱发或者使病状恶化,再者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因特定的气候环境会使某种疾病多发,如伤寒、感冒、消化系统感染等.

v 气温在18度时,人脑思维最为敏捷;35度以上人脑会感到疲劳;温度低虽使人脑清醒,但用脑效率并不理想.

v 气压,气温,湿度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均不大的平稳气候有利于人的长寿.

v 在强冷空气影响前后,有高血压、心脏病、肺心病、哮喘病、气管炎、溃疡病类风湿病、脑血管异常的患者病征都容易有异常变化.

v 气象过敏症是不同季节、不良气象要素对人体产生影响而发生的某种病症,这些气象因素还会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

v 当天气发生较剧烈变化时,冷暖干湿、风霜雨雪等气象因素产生刺激作用,当人体适应能力下降时,就会产生气象过敏症.

v 春季,气候变幻多端,今天风和日丽,明天阴雨连绵,常使人很难适应,容易出现春季气象过敏症.

v 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扩散、稀释、聚积、清除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在逆温层、大雾天气等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状况严重,应避免室外活动.

v 人们常认为早晨的空气最新鲜是一种误解,其实早晨、傍晚和晚上空气污染最为严重,在一天当中,中午下午空气较新鲜清洁;在一年中,夏秋季空气最新鲜,春冬的头一两个月空气污染最重.

v 晨练要注意“四大忌”:晨练并非越早越好,日出之后是晨练的好时机;不宜在马路边晨练;清晨树荫绿叶下空气质量差;雾天晨练有损无益.

v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居住的房屋,以“坐北朝南”为最佳选择.这样的房屋既可以适当利用冬夏的阳光,又可“巧妙”适应冬夏的“季风”.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P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P 气候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

P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也包括负面效应.

P 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P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

P 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P 冰川、冻土和积雪可能因此减少.

P 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因素之一.

P 海平面升高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

P 一些极端天气气候可能因此增加.

P 目前,对气候变暖后极端天气、气候可能出现的变化了解甚少.

P 已有研究指出,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的一些极端,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水、热浪、雪崩和风暴、沙尘暴、森林火灾等,其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由这些极端引起的后果也会加剧.

P 全球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是不利的.

P 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

P 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

P 气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更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物质之一.

P 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P 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传播范围可能增加,危害人类健康.

P 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

可以么

根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由谁规定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防御气象灾害,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等所造成的灾害。

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三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统筹规划、主导、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第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协调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和,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第五条 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

农业、建设、规划、水务、国土房管、海洋、财政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与气象主管机构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第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应当鼓励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支持气象灾害防御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水平。第七条 各级人民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第八条 对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 预防第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分灾种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根据气象灾害发生规律、特点、分布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第十条 市和区、县人民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和有关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第十一条 市和区、县人民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防风工作,加强海塘、堤防、避风港、防护林、避风锚地、紧急避难场所等建设,并定期组织开展搭建物、广告牌、在建建(构)筑物防风加固工作的监督检查。第十二条 市和区、县人民、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雨、雪、冰冻等发生的特点,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排水设施检查,及时疏通河道和排水管网,加强电力、通信线路的巡查,做好排水、积雪(冰)清理、交通疏导等准备工作。第十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对机场、港口、高速公路、航道、渔场等重要场所和交通要道的大雾、霾的监测设施建设,并根据大雾、霾发生的情况,做好交通疏导、调度和防护等准备工作。第十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应当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根据干旱灾害发生的情况,组织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减轻旱灾影响;在冰雹易发生区域,应当做好人工防雹作业工作。

实施增雨(雪)和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当严格执行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在本级人民的领导和协调下,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和指导。第十五条 各类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雷标准的规定。

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的雷电防护装置,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雷电防护装置的产权人或者使用人,应当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并依法委托具有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的单位定期检测。第十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有关部门在编制城乡规划中,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市和区、县人民有关部门在国家和本市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开发利用项目论证中,应当把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院气象主管机构和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全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六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联防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和监督检查。

第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有关部门应当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气象等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的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八条 国家鼓励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支持气象灾害防御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水平。

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了多少种气象灾害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龙卷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和霾等所造成的灾害。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以及本省管辖的海域(以下统称辖区)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第四条 气象灾害防御应当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防御、统筹协调、有效救助的原则,实行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和工作责任制,完善气象灾害预防和应急设施,建立健全财政支持的气象灾害风险保险体系。气象灾害预防和应急等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包括街道办事处,下同)应当按照规定职责做好本辖区内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乡(镇)人民应当确定气象工作协理员,协助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第六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和县级以上人民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辖区内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及其有关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应当鼓励和支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水平。第八条 各级人民、有关部门以及新闻媒体、企业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取措施,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和救助知识,增强公众的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避灾、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和救助的科普宣传和咨询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应当将气象灾害避灾避险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第二章 预防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对本辖内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进行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对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气象灾害分布情况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依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规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本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制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备案。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身特点编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应当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演练,保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能够及时启动和有效实施。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海塘、堤防、水库、避风港、防护林、避风锚地、应急物资储备场所、避灾安置场所等气象灾害防御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第十三条 乡(镇)人民、村(居)民委员会以及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当按照气象灾害防御要求做好防御准备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准备包括必要的气象监测设施和避灾安置场所建设、预警信息的接收与传播、应急预案的完善及演练、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与培训、责任人和工作责任的落实等。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由县级人民确定。

县级人民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对前款规定的有关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准备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第十四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台风、雷电、降雨、降雪、冰冻等气象灾害情况,组织开展对各种防御设施的检查,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巡查和道路、电力、通信线路的维护,做好病险水库和危旧房屋的除险加固等工作。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协调。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防灾减灾需要和经本级人民批准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适时实施人工增雨、消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人工影响天气的相关工作。

经常出现的重大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哪两大类: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大风(龙卷风)、暴雨、暴雪、寒潮、低温、霜冻、道路结冰、冰雹、高温、干旱、雷电、大雾和霾等所造成的灾害。

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自然灾害的分类是什么?

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1、自然灾害,如火山、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等。

2、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洪涝、干旱、沙尘暴、雾霾等。

3、生物灾害,如病虫害、疫情、鼠害、蝗虫、物种入侵、赤潮等。

4、天文灾害,如流星、宇宙射线等。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有时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产生有推波助澜的复合效应。

1、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多发生在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

2、灾害发生过程中的性——由原生灾害引发次生灾害,例如天文、气象、水文因子可诱发地震,地震可衍生山崩、滑坡、泥石流、海啸、瘟疫等群灾伴生,以致形成恶性循环的灾害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