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气候影响评价_气候评估
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哪些内容
2.气候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3.归纳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4.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海事局的行政级别分别是什么
1,国内气候最舒适的可能是云南西部,大理、腾冲、瑞丽、临沧一带。纬度低又处在高原,温度适宜且季节温差不大,基本无极端天气。唯一的缺点可能是雨季基本天天阴雨不断,当然这也是见仁见智。云南中部的昆明楚雄、四川南部攀枝花也是不错的。
2,热带海洋气候的海南岛大部(如三亚)和台湾岛南部(花莲、台东)的一些地区,气候稳定,无冬,少酷暑,缺点是有台风暴雨。
3,云贵高原东部(以贵阳为代表),夏季凉爽,春秋温和舒适,缺点是冬天较冷,可低至零下,和长江中下游相近。
4,东南沿海,从温州到厦门、珠海、北海这一溜儿,以及台湾岛大部分地区。只要是真正的海滨城市,秋冬春三季气候都不错(福州那样的伪沿海城市不算)。缺点是夏天湿热,有台风,初春时特别潮湿。另外,大城市的感受要差一点(如香港、广州、深圳、台北),会更加湿热。
5,四川盆地中西部(以成都为代表),有秦岭阻隔,冬天没有长江中下游那么冷,雨水也没有那么多。夏天炎热程度较中东部的武汉上海也好些。缺点是一年四季阴天太多,光照不足,容易抑郁。
6,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冬天冷(体感冷且无集中供暖),夏天酷热且湿度较大,不过春秋两季足够长,而且也非常舒适。
7,黄淮海平原(如郑州)及陕西关中(如西安)。这里冬天不太冷且有供暖,比江淮一带好。春秋舒适但较短暂。夏天炎热不输江淮。
8,江北淮河流域(如合肥)比起江南要差一点,冬天更冷又没有暖气,夏天也很热,春秋也还好。
9,华北(如北京)算是倒数第三,春秋很短暂,一年下来也就五月、九月相对较舒适,总共不过3个月好天气,其它要么冷(室外),要么热,要么风大,干燥。山东沿海的青岛日照烟台相对不错,和四川盆地一档可比。山西高原在华北的气候是比较差的,除汾河谷地与陕西关中较为接近外,其余冬天都比较漫长。而华北最北的内蒙古中部高原,如呼和浩特和包头,又更差一点,冬天漫长寒冷,春秋干燥多风,夏天倒比较凉爽舒适,总体档次基本和最差的西北气候差不多。
10,东北倒数第二,主要是因为太冷,一年下来供暖就有差不多七八个月,外出很不方便,还好比华北湿润一点,夏天很舒适(温度相当于南方的春秋)。不过这其中的沿海的大连等可以进入黄淮关中一档,虽然冬天更冷一些,夏天却少酷热。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哪些内容
今后异常天气出现可能更频繁 印度遭严重高温干旱,最高气温逼近50℃;持续罕见寒流暴雪冻结“北半球”;近4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罗斯森林大火;热浪席卷北半球多国;强风暴“辛加”横扫欧洲;大范围泥石流夺乌干达百条人命;严重雪崩肆虐亚洲中南部;近81年来最严重暴雨洪涝致巴基斯坦1800人死亡;强台风“鲇鱼”横行东南亚;巴西里约热内卢大暴雨创新记录。 中国刚刚度过极端天气极为频繁的2010年。 放眼全球,极端天气正在各地攻城略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遭受“200年一遇”的大洪灾;目前巴西已有超过800人在洪水和泥石流中丧生;斯里兰卡有36万人因洪水无家可归;日本、韩国出现数十年来的最低温。 极端天气汹涌而至,人类正面临着来自大自然的新挑战。面对考验,气象界、科学界做好了应对准备没? 极端天气发力 2010年是有记录最热一年 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潮湿、最热的一年,共有18个国家出现史上最高温,而欧洲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区则经历了异常寒冷的一年。 细捋去年的异常天气,很多人肯定还记得: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暴雨频袭华南江南、海南遭遇罕见降水、强降水引发舟曲泥石流…… 广州“5·7”特大暴雨依然历历在目。去年5月6日至7日,广州市在3个小时内降下了213.1毫米的暴雨。在那一周内,三场暴雨接踵而至,一周降雨量高达440毫米,相当于广州年降雨量的1/4,冲破广州市百年纪录。“影响范围之广、降水强度之强、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这样评价。 “2010年气候影响综合评价为较差年景。”省气象局提供的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广东各种气象灾害造成全省直接经济损失约142亿元、死亡145人、失踪41人。其中,对广东影响最大的天气是强台风“凡亚比”。 去年9月21日起,“凡亚比”席卷广东大部分地区,给粤西等地造成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导致超过百万人受灾,上百人死亡或失踪;倒塌房屋1.6万间;受灾农作物面积66.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 华南地区的情况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日前公布的《2010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年降水量681毫米,比常年偏多11.1%,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年暴雨天数比常年偏多21.5%,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摄氏度。“2010年我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气候最异常的一年!” 事实上,极端天气在过去一年席卷全球。印度遭遇严重高温干旱,最高气温逼近50℃;近4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罗斯森林大火;近81年来最严重暴雨洪涝致巴基斯坦近1800人死亡…… 本月20日,世界气象组织发表公报指出,“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世界气象组织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961年到199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出了0.53℃,专家将2010年、2005年和1998年共同列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前者比后两者分别高出0.01℃和0.02℃),同时2001年到2010年也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 大量的极端天气成为2010年的显著特点。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潮湿、最热的一年,共有18个国家出现史上最高温。世界气象组织还表示,2010年非洲大部分地区、亚洲南部和西部以及北极地区的气温都高于往年,很多地方都刷新了最高温度记录,而欧洲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区则经历了异常寒冷的一年。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阿斯拉尔说,计算机仿真研究显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今后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将更频繁,且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例如以往100年才出现一次的热浪,可能变为20年出现一次。到了本世纪末,2003年欧洲夏季极端炎热,可能不再显得很特别。 “近几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突破(有记录以来)的极值也越来越大。”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匡耀求指出。 据他分析,这种极值的不断突破是双向的,即最高气温可能会越来越高,最低气温可能会越来越低。“人们会感觉夏天的时候特别热,冬天的时候特别冷,而不只是向一个方向变化。” 有专家称祸首是“拉尼娜” 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增加之间肯定存在某种联系,但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但对于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全球科学界几乎莫衷一是。 出于严谨,鲜有科学家会对目前极端天气频发的具体深层次原因妄下定论。因为气候研究是一门统计科学,只有5到10年内不断重复,才能有定论。面对频发的气候灾难,气象界显然倍感压力。但对于其成因以及预测,气象界还是一筹莫展。相比圈外学者,气象专家更为忌讳回答极端天气频发成因等问题。 “极端天气增加是事实,但它的成因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还没有定论。气象界是没法给出确切答案的!”面对南方日报记者的追问,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坦陈。 在分析2010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的原因时,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就曾表示,气候是受大气、海洋、冰雪、陆地和岩石等圈层影响的复杂系统。2010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与气候系统各圈层的异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对于最近南半球澳大利亚、巴西等多国爆发的洪水、泥石流灾害,很多专家认为,罪魁祸首是拉尼娜现象。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意为“小女孩”(圣女婴),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 从目前来看,认为极端天气频发是由全球变暖所导致的学者占多数。但对于其中机理,目前整个科学界尚无令人信服的成果和结论。 宋连春也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极端增多、增强的大背景。近百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不仅表现在气温升高,也表现在气温变率加大,极端天气气候趋多、趋强。过去几十年一遇的极端更为频繁地出现,不仅会出现高温、热浪,极端冷也会出现,寒冷地区暴风雪的强度和频率增加,温暖地区暴风雪强度也会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在广东省气象局首席专家杜尧东看来,这个命题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增加之间肯定存在某种联系,但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正从某些极端气候反馈过来,这被视为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气候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有两个: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即建设方
案的具体内容,建设地点的环境本底状况,项目建成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和损害,防止这
些影响和损害的对策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扩展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法》将于2003年起正式实施,国家环保总局监督司司长祝兴祥今天在接受记者访
时称,该法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是把“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和程序加以规
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老百姓有权利对建设项目的环
境问题发言,从而保证了公众的环保知情权和参与权。
《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吸收公众参与对专项规划草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是在规划草案
报送审批之前,通过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形式,如召开座谈会、个别了解情况、书面征求
意见等,全面了解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真实意见。
《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编制机关应当认真考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
的意见,并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意见纳或者不纳的说明”。
参考资料:
归纳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利用比较长的时间范围在某个区域的若干个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日最小相对湿度和日平均风速等资料,计算了某地的人体舒适度指数,以此为基础分析。
气候适宜度是指通过对比光照时数、温度、降水量这三个参数值来评价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地理气候对人类以及动植物生产生活的适宜程度。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它具有稳定性。例如,中国东部地区7月份较为闷热:北方地区1月和2月份多严寒(冰雪)天气: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等等。研究气候的科学是气候学。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海事局的行政级别分别是什么
首先,是由于地形因素主导而形成独特的气候类型,例如“高山气候”。其次,地形对于气候中“降水”要素的影响。再次,地形对于气候中“气温”要素的影响,海拔对于气温的影响是最为普遍的。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2、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3、雨影效应。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西风气流受到了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
4、影响大气环流。如北美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而东西向的阿尔比斯山脉利于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5、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6、地形对于气候中“气温”要素的影响,海拔对于气温的影响是最为普遍的,比如西亚地区的伊朗,从纬度来看地处北纬30°附近,属于亚热带地区,但是由于伊朗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所以气候类型偏向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1、中国气象局:行政级副部级。气象局不属于任何部委,规范叫法并非“国家气象局”,应为“中国气象局”,为院直属事业单位,副部级。
2、国家海洋局:行政级副部级。国家海洋局竖家海洋规划、立法、管理的行政管理机构。属国土部的国家局。为副部级国家局。
3、海事局:行政级别正司级。是指1998年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的交通部直属机构,行政级别正司级。实行垂直管理体制。
扩展资料:
中国气象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拟定气象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制定、发布气象工作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监督实施;承担气象行政执法和行政复议工作。
(二)组织拟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决策
(三)对院其他部门设有的气象工作机构实施行业管理,统一规划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观测、气象台站网、气象基础设施和大型气象技术装备的发展和布局,审订气象信息集、传输、加工的质量评价方法并监督实施;组织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和质量监督、气象计量监督,审核全国大中型气象项目的立项和方案。
(四)管理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情报预报警报、短期气候预测、空间天气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气候影响评价的发布;组织论证并审查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五)组织气候变化科学相关工作;组织气候的综合调查、区划,指导气候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组织并审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规划的气象条件论证。
(六)组织指导气象部门的科技体制改革、组织气象领域重大科研攻关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协调气象科技开发、技术合作和技术推广;组织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意识。
(七)管理气象外事工作,代表我国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及其他国际气象机构的活动,开展与外国(地区)气象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
(八)统一领导全国气象部门的工作;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管理省级气象部门的财务、机构编制、人事劳动、队伍建设、教育培训和业务建设;指导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
(九)协助地方人民指导地方气象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十)承办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中国气象局-百度百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院-百度百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