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大赛稿件_气象科普大赛稿件范文
1.世界气象日主题系列活动总结
2.单位要在全市范围开展一次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负责人,你怎么办?
3.气象科普:台风的发源地和分布有哪些
4.气象科普创作知识:气象科普写作莫忘“三贴近”
5.气象科普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6.气象科普,雾跟雾霾,是一回事吗?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区分?
台风是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使海水温度升高,蒸发形成水汽升空,而周围较冷的空气又流入后再上升,如此循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台风。而台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也是不容小觑的。
一、强风,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在如此强大的风力上,海上船只很容易沉入海底,在陆地上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建筑物摧毁,所以,强风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二、暴雨,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mm的大暴雨,少数台风甚至能够产生1000m的特大暴雨,台风带来的暴雨强度大,洪灾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破坏性极大,是最具有危险性的自然灾害。
三、风暴潮,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作用,会形成海水向海岸方向的强力堆积,致使潮位猛涨,海浪排山倒海般压向海岸,可使沿海水位上升5到6米之多,不仅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和土地盐渍化,而且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还会产生极高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淹没城镇农田,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世界气象日主题系列活动总结
树发展自信培科学素养献青春力量
二十四节气都有什么特点?云是如何形成的?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气象主播进校园”全国大型科普公益活动在北京市通州区举行。
此次活动当天正值谷雨节气,报告厅墙壁上张贴了二十四节气的宣传海报。为孩子们做气象科普的,是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主持人,他们的到来给同学们带来惊喜。
活动中,主持人分别介绍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历程和重要作用、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栏目40余年的变迁,以及天气预报节目制作流程,并通过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眼见证“云”的形成过程。为了增加互动性,现场还设置了趣味科普知识抢答和争当“气象小主播”环节,同学们热情踊跃地参与,表现出对气候变化、气象科学、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浓厚兴趣。
听完整场科普,一个班的同学开心地说:“学到了很多之前不了解的气象知识,游戏环节也很有意思。”一旁的同学也迫不及待地说:“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参加这样的科普!”
本场活动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除了200余名学生在现场参加活动,通州区全区近10万名中小学生通过区内教育平台进行了实时观看。活动通过“中国天气”各新媒体账号同步进行了全网直播,浏览量达203万余人次。
据了解,“气象主播进校园”全国大型气象科普公益活动始于今年,开展了以“气象科普强素质,助力区域新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致公党北京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表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参政履职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开展气象科普公益活动旨在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丰富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内容,通过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发挥好气象防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帮助青少年树立对于国家科技发展的自信、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和力量。
单位要在全市范围开展一次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负责人,你怎么办?
世界气象日主题系列活动总结
世界气象日主题系列活动的开展意义在于进一步提高基层群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世界气象日主题系列活动总结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世界气象日主题系列活动总结
一是3月xx日上午,工作人员xx人到xx镇深入开展?气象科普进农村?活动,向当地农民朋友们仔细介绍了暴雨洪涝、雷电大风、高温干旱、大雾等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预警知识和防御措施,并针对当地农民需求,制作了农业气象科普宣传材料,布置了气象科普宣传展板,累计发放气象科普宣传材料xxxx余份,现场接受群众咨询xx余人次,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群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对促进?两个体系?建设有积极的意义。
二是3月xx日上午,在县城文化广场开展?气象科普进社区?活动,下午在老年活动中心广场开展气象日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悬挂气象灾害防御常识挂图,给广大群众发放气象灾害防御手册,答询群众有关防灾常识咨询,有针对性地向社区居民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升社区居民气象科学素质和气象灾害防灾自救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3月xx日上午到xxx股份有限公司xxx厂开展?气象科普进企业?活动,通过发放气象科普宣传资料的方式,向该企业广大职工介绍如何正确防御雷电、突发性气象灾害等气象科普知识,向广大职工发放科普宣传资料xxxx余份,普及企业职工科学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企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四是开放气象现代化设备展示活动,来自实验小学的xxx多名学生在老师在带领下,饶有兴趣地参观了现代化气象设备,学生们踊跃提问,局工作人员热情地解答学生们的提问,讲解气象知识,向学生们播放科普知识教材,并向师生们赠送《中小学气象灾害防御指南》xxx余册,给学生们传授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夯实校园防灾减灾能力,得到了校方的高度肯定。
五是及时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对气象信息员进行培训,同时促进信息员各项工作的开展。
六是通过电视天气预报栏目、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标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气象日主题和气象科普知识。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对进一步提高基层群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促进?两个体系?建设有积极的意义。
篇二:世界气象日主题系列活动总结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世界气象组织?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为组织好纪念活动,根据中国气象局要求,xxxx省气象局高度重视,联合xxxx省气象学会,认真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并多次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工作协商,对活动组织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各省辖市气象局均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局领导对此次活动的组织工作非常重视,王建国局长对活动方案的制定亲自批示,要求做到精心安排,周密部署,扎实有效。根据要求,成立了以王建国局长为组长,主管局领导为副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并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了活动牵头单位、协助单位和参加单位的具体职责,形成了统一部署、分头行动的联动局面,做到了人员落实,任务落实。同时,根据活动的进展情况,活动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会议,对各单位筹办工作进行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周密研究策划
为加强活动总体策划,提高整体效果,根据局领导要求,局办公室牵头召集省气象学会、科技减灾处等相关单位负责人,认真研究、周密谋划,制定了《xxxx省气象局2010年世界气象日活动方案》。方案要求各单位充分发挥职能,相互配合,通力合作,紧贴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精心组织各种活动,并积极利用各类媒体,加强活动组织引导,着力拓宽宣传渠道,增强活动效果,扩大活动影响力,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精心安排活动
(一)举办?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3月21日,在xxxx市局新一代天气雷达站大院组织开展了?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活动当天,现场展示了气象应急指挥车、人工增雨火箭、自动气象站等气象现代化设备,布设了60多块关于xxxx气象60年发展成就、气象科普知识的展板,气象台业务平台面向广大市民开放,播放科普宣传片的多媒体会议室座无虚席。同时,气象专家现场接受广大社会公众的`咨询,气象科普志愿者为参观者发放《气象知识》、《中国气象报》、《气象科普读本》等宣传材料,并开展了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现场收回调查问卷500余份。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了广大公众的欢迎,来自xxxx和周边地区的近千市民前来参观,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组织召开宣传贯彻《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座谈会。3月23日上午,以xxxx省名义组织召开了xxxx省宣传贯彻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座谈会,学习《条例》内容,研究宣传贯彻《条例》的方法和措施,对全省依法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以推动xxxx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xxxx省助理,省办公厅、省法制办、省发改委等近30家省直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助理何东成对宣传贯彻《条例》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不断提升对宣传贯彻《条例》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断增强依法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针对性。二是要结合实际,突出做好预防工作,突出提升城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突出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突出加强行业和部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三是抓好落实,要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协调到位、宣传到位、配套制度和政策到位。
(三)组织召开气象为农服务座谈会。3月23日下午,邀请基层乡镇干部、大学生村官、乡村气象信息员、农业专业大户代表共计20人到省气象局,与省、市、县气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共聚一堂,共话气象为农服务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座谈会认真听取了乡村干部和村民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全省各级气象部门进一步了解需求,改进工作,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产生了积极作用。座谈会上,赵国强副局长介绍了气象部门进一步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积极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以及下一步取的措施等工作。
四、广泛开展宣传
对于本次活动,省局办公室积极组织部门内外主流媒体力量,加强了宣传组织策划,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在开放活动现场举办新闻发布会。王建国局长介绍了xxxx省各级气象部门为进一步做好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着力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等,积极开展的工作和取的有效措施,并接受了媒体记者访和社会公众的现场提问。当天,来自新华社xxxx分社、xxxx卫视、xxxx日报等十余家媒体到现场访报道,相继发表了《气象台里学科普》、《气象开放日:天气预报出炉不再秘密》、《气象开放日 近千市民体验人工增雨》、《让气象更好地服务生活》、《监测显示xxxx一月零度等温线明显北移》、《农村建房应避免雷击等三种气象灾害》等系列报道。
二是结合召开座谈会,开展相关宣传。在召开宣传贯彻《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座谈会和气象为农服务座谈会期间,邀请社会主流媒体到现场报道,同时也让媒体更加了解气象、支持气象。期间,相继发表了《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实行 遇高温要调整上下班时间》、《xxxx省气象部门拓展农业气象服务领域》、《气象灾害每年卷走我省1%至3%GDP》、《早日把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传至?最后一公里?》等报道。
三是精心制作世界气象日主题专栏。在xxxx气象网精心推出世界气象日主题专栏,多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了世界气象日主题科普知识,全面展示了全省各级地气象部门为纪念世界气象日而组织的各类活动情况。
五、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在各单位、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此次?世界气象日?活动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但仍有不足之处:一是对开放活动的协调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创新点不多。三是气象科普知识覆盖面仍需进一步扩大。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加强协调管理;充分利用科普基地,继续扩大气象科普知识覆盖面;结合世界气象日主题在形式和内容上突出创新,力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三:世界气象日主题系列活动总结一、高度重视,纪念宣传活动有声势
围绕世界气象日主题,以举办座谈会、报告会、讲座、参观、展览等多种形式,集中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结合本地实际,丰富宣传内容,突出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公众防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争取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二、精心策划,开放日活动有实效
世界气象日对外开放接待社会公众参观活动,是加强宣传的重要形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向社会公众开放气象展馆、展厅、科普基地及有条件的开放气象业务场所,通过参观讲解、专家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气象工作,普及气象知识。
三、拓展渠道,媒体宣传工作有内涵
加强与当地各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联系,集中优势和宣传力量,充分利用世界气象日的宣传契机,结合当前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热点,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气会,向社会媒体平台提供纪念日活动新闻通稿和主题宣传片,举办专题访谈(网络、电视、电台),用报刊专版、专栏、新闻、专题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发布活动信息。通过电道、街头显示屏、公交电视等载体,播放气象科普专题影片,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努力扩大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的公众认知度,着力增强公众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为促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深入基层,气象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乡镇
结合当地实际,积极组织编写、制作或向相关单位联系购买各类气象科普宣传品。要抓住科普宣传的良好契机,集中在世界气象日前后组织气象科普宣传小组进社区、进学校、进乡镇活动,送书刊、送展览、送讲座。要结合为农气象服务工作,组织气象信息员交流培训,通过气象信息服务站传递气象科普知识,逐步形成农村气象科普工作常态化。
五、加强领导,切实做好组织、指导和总结工作
切实加强对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的领导,制定详细活动方案,丰富内容,创新形式,确保安全,争取最好的宣传效果。
各有关方面要加强对下活动的指导,加强工作的交流和联动。世界气象日活动开展期间,江苏省气象局、气象学会网站将开辟气象日专栏,刊载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致辞、科普宣传展板设计稿、以及各地开展活动的情况。各单位要及时将活动开展的、文字信息报道等报送省局oa信息交流园地,认真总结今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效果和经验。
;气象科普:台风的发源地和分布有哪些
为让公众更加了解气象知识,进而认识到气象工作在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特别是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参与气候行动,我会会同相关部门精心筹划、周密部署,全力做好本次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活动的组织安排工作。
首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确定宣传日期,将宣传日定在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当天。选定参与本次宣传的工作人员,并在宣传工作开展前,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一次培训;准备宣传资料,比如制作展板,气象知识宣传单的制作等。
再次,确定宣传具体事宜。邀请本市中小学生、市民和企事业单位参观气象制作中心、观测站等场地。在现场,安排专业工作人员为其讲解气象防灾减灾业务、卫星遥感业务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等等。通过精美的展板、先进的仪器、身临其境的新奇体验、详细周到的讲解等让中小学生、普通市民、企事业单位了解气象工作和气象知识。另外,发动所辖气象信息服务站在人流量大的路口、社区等分发实用的气象知识宣传单、报纸、书籍以及《农用天气预报》等等,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的讲解应急避险常识。
再次,借助媒体的力量扩大宣传范围。通过我单位气象微信服务平台,《民生气象》栏目、QQ群等方式向公众发布适时、实用、老百姓迫切需要的天气信息、生活指数、农业生产建议、农业气象,农村防灾减灾,气象灾害应急避险、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气候要素、气候类型、气候系统、气候、气候变化等气候知识。并设置与广大读者、网友互动交流平台,进一步满足了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让广大民众“扫一扫,就能用文字、、音频、的方式与气象服务人员直接交流。
最后,活动结束后,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反思以及对活动效果进行预期,并向领导汇报活动的开展情况;撰写活动简报等等。
气象科普创作知识:气象科普写作莫忘“三贴近”
台风源地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广阔的洋低纬洋面上。
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加强发展为台风的初始位置,在经度和纬度方面都存在着相对集中的地带。
在东西方向上,热带扰动发展成
台风相对集中在4个海区。
南海中北部的海面
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
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面
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
台风的分布
台风的形成具有一定条件。因此,它的发源也在特定的地区。台风是热带洋面上的“特产”。
它经常发生在南、北纬度5-25度左右的热带洋面上。
北半球台风主要发生在7至10月。其它季节明显减少。
台风形成以后,具有一定的移动路径。以西北太平洋台风为例:在冬春季节(11月至翌年5月),台风主要在东径130度以东的海面上转向北上,在北纬16度以南往西进入南海中南部或登陆越南南部,还有少数在东径120-125度的近海转向北上,少数台风也可能在5月和11月登陆广东;
在7-9月的盛夏季节,台风路径更往北、往西偏移,中国从广西到辽宁的沿海省份在此季节都有可能遭受台风侵袭;在6月和10月的过渡季节,台风主要在东径125度以东海面上转向北上,西行路径较偏北,在北纬15-20度之间,少数可登陆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
台风运动除自身呈快速反时针(北半球)旋转移动外,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和长波槽等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引导。
正常情况下,台风移动路径平滑、稳定。但少数台风移动路径曲折多变,有停滞、打转,突然转向,移速突然变化,路径飘移不定等多种形式。
气象科普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同志2003年初带领政治局同志参观西柏坡,提出了新闻宣传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即新闻宣传“三贴近”原则,为新闻宣传寻找准新闻源头指示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源泉,成为新闻宣传媒体开展工作的指针。就笔者看来,气象科普写作更要切实遵循“三贴近”原则,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创作出更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经典性气象科普作品,进而提升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全民科学素质。
“贴近实际”是气象科普写作的本质要求,由气象科普作品的本质属性所决定,其实质是科学性。第六版《 十万个为什么 》编委李大潜、汤钊猷、周忠和、褚君浩、陈佳洱等著名科学家指出,“科普不是简单地普及科学知识,最重要的是科学精神、科学品德的普及。”
气象科普作品是对相关气象现象、理论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关系的科学解释和说明。它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拉近公众对气象现象、理论的距离,满足公众对知识和未知领域的探索的心理需求。这就要求科普写作作者要熟知气象现象、气象理论,在消化吸收之后,运用类比、类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讲 故事 ”给公众听。对于气象现象的科学解释,要秉承科学性的原则,不牵强附会,不妄下结论,要力求“一字一句均有出处”。对尚未有定论的气象现象或理论,更要集纳当前研究成果及进展,呈现给公众各方面的意见和结论,切莫非此即彼,引导读者走向科学的极化。
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曾与一位文字表现能力很强的年轻学生,合作写了一本科普书籍《再造一个地球》。他认为,这种“科学家+专业写作者”的方式也是一种科普 方法 。以笔者的气象科普经历而言,在创作之前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创作之中实事求是,广征博引,结稿后更要聆听相关领哉专家意见,最后才是让作品到达普通读者手中,确保气象科普写作的科学性。在此,笔者作为非专业气象人员,也大力呼吁气象各领域专家拿起手中的笔来,大力开展气象科普写作,繁荣气象科普工作。
“贴近生活”是气象科普作品科学内涵的根本要求,是对气象科普写作内容的界定,也是传播学“受众决定论”的鲜明体现。欧阳自远认为:“科普创作是科学家的责任,但科普不能居高临下。”
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要把群众需要不需要,喜不喜欢作为气象科普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一位师友,四川省科学作家姜永育先生,在汶川大地震之后,推出气象科普作品《虎嘟嘟历险记》,对暴雨、大雾、暴风、山洪地质灾害等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的防御进行了系统阐释,在亚马逊、当当网上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便是气象科普创作“贴近生活”的有力佐证。
气象现象尤其是引起群死群伤的气象灾害,是读者最为关注的 热点 和焦点。以气象灾害基理、原因、防御为内容的气象科普作品,无疑会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同时使气象科学知识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
此外,气象科普作者更为关注一个时期的气象焦点问题。高温、雨雪冻害、雾霾、大气污染都是公众关心的问题,积极寻找切入点,将其纳入气象科普写作内容,都将引起公众的关注与支持,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倡导绿色生活理念。
“贴近群众”是气象科普创作的外在需求,是由气象科普作品的受众所决定的。气象科普作品的受众绝大多数是没有气象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他们渴求“短、平、快”地获取对气象现象、气象理论的或深或浅的了解。
气象科普写作者一定要在动笔前,明确自己的大致读者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写作,而且也会方便作品的传播。
气象科普写作要照顾读者的学术背景。作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科普作品究竟是给什么 文化 水平的人看的。比如说,“我这是给小学生看的”,那么文稿中,就尽量少提什么“高压脊”、“中尺度”等更高学术层次的术语。非要提,最好也加个简单的介绍。以国内读者为主的作品,其中引用的外文,也应该有相应的中文标注——为了“普”,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作者确实有必要亲自做得更好一些——何况,也没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所说的东西。
气象科普写作要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即文字要活泼,故事要精彩。气象学理论对大多数非专业人员而言是深奥难懂的,一篇充斥着拗口的专业术语,冷冰冰的科技论文腔调的气象科普作品。我敢打赌,除了作者,估计没人愿意看第二眼。文字,该怎么活泼起来?个人体会,一个使文字更活泼的偷懒好办法,那就是口语化、再口语化,不要管主谓宾定状补的天然顺序,话怎么出来的,就怎么说。写稿的时候,你就当自己在跟一个朋友对话聊天,不过是用键盘在记录文字而已。如果再适当加上一点幽默,效果当然就更好了。
另外,气象科普作品要学会“讲故事”,引导读者进入一次愉悦的阅读之旅。(文/孙彦)
本文为原创 文章 ,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作者:孙彦(微信公众号:鲁小象)
气象科普,雾跟雾霾,是一回事吗?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区分?
产生雷电的条件是雷雨云中有积累并形成极性.科学家们对雷雨云的带电机制及电荷有规律分布,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试验,积累了许多资料,并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些论点至今还有争论.1.对流云初始阶段的“离子流”说.大气中存在这大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在云中的雨滴上,电荷分布是不均匀的,最外边的分子带负电,里层的带正电,内层比外层的电势差约高0.25V.为了平衡这个电势差,水滴就必须优先吸收大气中的负离子,这就使水滴逐渐带上了负电荷.当对流发展开始时,较轻的正离子逐渐的被上升的气流带到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云滴因为比较重,就留在了下部,造成了正负电荷的分离.2.冷云的电荷积累 当对流发展到一定阶段,云体伸入0℃层以上的高度后,云中就有了过冷水滴、霰粒和冰晶等.这种由不同相态的水汽凝结物组成且温度低于0℃的云,叫冷云.冷云的电荷形成和积累过程有如下几种:① 过冷水滴在霰粒上撞冻起电 在云层重有许多水滴在温度低于0℃时也不会冻结,这种水滴叫过冷水滴.过冷水滴是不稳定的,只要它们被轻轻地震动一下,就马上冻结称冰粒.当过冷水滴与霰粒碰撞时,会立即冻结,这叫撞冻.当发生撞冻时,过冷水滴外部立即冻成冰壳,但它的内部仍暂时保持着液态,并且由于外部冻结放的潜热传到内部,其内部液态过冷水的温度比外面的冰壳高.温度的差异使得冻结的过冷水滴外部带上正电,内部带上负电.当内部也发生冻结时,云滴就膨胀分裂,外表皮破裂成许多带正电的冰屑,随气流飞到云层上部,带负电的冻滴核心部分则附在较重的霰粒上,使霰粒带负电并留在云层的中下部.② 冰晶与霰粒的摩擦碰撞起电 霰粒是由冻结水滴组成的,成白色或乳白色,结构比较松脆.由于经常有冷水滴与它撞冻并释放潜热,它的温度一般比冰晶高.在冰晶中含有一定量的自由离子(OH-和H+),离子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多.由于霰粒与冰晶接触部分存在着温度差,高温端的自由离子必然要多于低温端,因而离子必然从高温端向低温端迁移.离子迁移时,带正电的氢离子速度较快,而带负电的较重的氢氧根离子则较慢.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就出现了冷端氢离子过剩的现象,造成了高温端为负,低温端为正的电极化.当冰晶与霰粒接触后,又分离时,温度较高的霰粒就带上了负电,而温度较低的冰晶就带上了正电.在重力和上升气流的作用下,较轻的带正电的冰晶集中到云的上部,较重的带负电的霰粒则停留在云层的下部,因而造成了冷云的上部带正电而下部带负电.③ 水滴因含有稀薄盐分而起电 出了上述冷云的两种起电机制外,还有人提出了由于大气中水滴含有稀薄盐分而产生起电机制.当云滴冻结时,冰的晶格中可以容纳负的氯离子,却排斥正的钠离子.因此,水滴冻结的部分带负电,而未冻结的部分带正电(水滴冻结时是从里向外进行的).由于水滴冻结而成的霰粒在下落的过程中,摔掉表面还未来得及冻结的水分,形成许多带正电的小云滴,而冻结的核心部分则带负电.由于重力和气流的分选作用,电正点的小滴被带到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霰粒则停留在云的中、下部.3.暖云的电荷积累 在热带地区,有一些云整个云体都位于0℃以上区域.因而只含有水滴而没有固态水粒子.这种云叫暖云或水云.暖云也会出现雷电现象.在中纬度地区的雷暴云,云体位于0℃等温线一下的部分,就是云的暖区.在云的暖区里也有起电过程发生.在雷雨云的发展过程中,上数机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起作用.但是,最主要的带电机制还是由于水滴冻结造成的.大量观测事实表明,只有当呈现纤维状,丝缕结构时,云彩发展成为雷雨云.飞机观测发现,雷雨云中存在以冰、雪晶和霰粒为主的大量云粒子,而且大量电荷的积累即雷雨云迅猛带电机制,必须依靠霰粒生长过程的碰撞、撞冻和摩擦等才能发生.
.雾和雾霾不是一回事 ,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雾是由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霾是指大量极细的颗粒均匀地漂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一般来说,雾和霾的区别主要在于含水量的大小:含水量在90%以上的叫雾,含水量在80%以下的叫霾。在80%~90%之间,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霾。
云南省气象服务中心的首席服务官郭荣芬。"雾是比较多的水汽,而霾往往和雾混合在一起,成为我们常说的霾,也就是空气中非常小的超细颗粒物,也就是PM2.5,对人体呼吸道...气象专家介绍,霾、雾、雾霾是一个组合词。雾霾现象在城市中很常见。
云南省气象服务中心的首席服务官郭荣芬说:"雾霾就像毒品。它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从灾害方面看,它属于灾害性天气,秋冬季节是常客。雾是一种自然现象,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悬浮在靠近地面的空气中,能见度降低到1公里以下。
雾霾也被称为霾,在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雾霾天气被定义为。"大量极细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漂浮在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出现混浊现象,使远处明亮的事物呈**和红色,黑暗的事物呈蓝色。" 平均相对湿度小于80%的大气浊度时,视线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由霾引起的,当相对湿度大于90%的大气浊度时,视线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由雾引起的,当相对湿度在80~90%的大气浊度时,视线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由雾和霾混合在一起引起的;但主要成分是霾。雾霾的厚度比较大,可达1~3公里左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