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土部办公厅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成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联络组的通知

2.毕宝贵的科研经历

毕宝仪简历_中国气象局毕宝贵简历全文

我查了一点姿料,希望对你有用:沙尘暴数学模型的建立

近年来,沙尘暴现象的日益加剧,使得人们对它的关注也与日俱增。据解,目前我国已经有了一整套针对沙尘暴的观测、分析、预报、评价流程,这将有利于我国更加有效的控制和减少沙尘暴灾害。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室毕宝贵主任详细介绍了整套工作的流程。

建立天气预警体系

“沙尘暴的观测工作主要由西部和北部的气象台承担。并且,随着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在气象研究领域的投入,一套极端天气的预警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我国正在逐步被加强对沙尘暴的严密监测和精确预报,”毕主任一开始就向气象台对沙尘暴的观测情况。

据毕主任介绍,中国气象局又从去年开始启动了沙尘暴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的一期工程,在常规天气要素观测、卫星遥感监测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向有关部门提供针对沙尘天气的特种监测资料。

整个工程完工后,气象部门可在第一时间获得沙尘暴形成、移动、分布以及有关大气环境变化的更丰富的科学数据。今年2月,环保和气象部门已提前启动包括卫星和地面监测站在内的沙尘暴监测系统,我国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及影响范围等情况将被精确预报和严密监测。

毕主任向国家气象中心在收集到各地方气象台观测到的数据后,就要开始一系列复杂的分析、预报、评价工作。这些收集起来的资料,要输入一种沙尘暴的数据模式——把控制大气的一些数学模型跟物理机制结合起来的一种数据模型。此后,计算机会进行高速运算,从而计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有没有沙尘扬起,沙尘扬起以后怎么传播,对他的下游地区会产生什么影响。

当这个产品计算出来以后,就要交给预报员,然后预报员再综合考虑影响沙尘暴天气的诸多要素,做出适当的预报。影响沙尘暴天气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整个大气环流的因素,另外一个就是当时地表面的情况。大气环流的情况是指当时风力的大小,以及冷空气前地面低压的发展情况。满足了这些条件,才有可能造成旋涡形式,把沙子抽起来。另外一个就是要考虑地表的情况:地表必须有沙子才能被卷起来,如果没有沙子也不会造成沙尘暴:如果有沙子,但刚下过雨,地面含水量比较高的情况下,也不容易把沙子卷起来,所以还必须对地表的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卫星提供的地表监测信息,再根据当时的大气环流情况,以及沙尘暴的预报模式,预报员综合这几项因素来预报沙尘暴天气是否会发生,发生以后会加强还是减弱,对未来哪些地方会有影响等具体情况。

以2002年为例,全国共出现沙尘过程12次,其中强沙尘暴过程4次,都出现在3-4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对上述全部过程进行了监测、分析。2002年的沙尘暴开始于3月18日到3月20日,主要影响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甚至影响到了日本以及朝鲜半岛。

“对这次沙尘暴的过程,从预报工作来讲,我们做的还是比较好的。从3月16日开始,我们就已经向相关部门提到了沙尘暴会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情况,到了17日,在蒙古国的西南部已经出现了沙尘天气,但当时并不是太强,17日下午,甘肃也开始出现这种天气,到了18日,在甘肃的一个县里,能见度已经达到零了,此时的沙尘暴已经非常厉害了,已经达到了我们发布沙尘暴警报的标准。当即,我们通过、媒体等各种渠道向大众发布了沙尘暴的信息,通知有关部门作好各项准备。”毕主任为记者做着详细地讲解。

据毕主任介绍,对全国发布沙尘暴的警报,是有一定标准的。它必须是较大面积的强沙尘,并会对京津地区产生严重影响。而从今年3月1日起,我国新的沙尘暴标准将开始实施,该标准对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进行了重新界定。全国气象部门将启用统一的沙尘暴天气标准,中国气象局对今春的所有沙尘天气也将使用新标准界定和测报。

今年到目前为止,尚未发布较大沙尘暴的警告。专家预测今年我国春季中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日数总趋势会接近常年或偏少,出现异常偏多的可能性较小。

“迄今为止,今年春天只出现了三次比较弱的沙尘天气过程。总体来讲,比起去年的沙尘暴情况,还是要少一点,另外强度也弱一点。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强冷空气的出现;另外一方面原因就是,从去年冬天到现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总体降水偏多,土壤的保湿情况也比较好,所以土壤表面含水量较大,不容易起沙。

比如昨天(3月26日)晚上到今天(3月27日),风力已经达到六级了,但还是没有形成大型的沙尘天气。如果整个前提是降水少较的话,这种条件就已经能够形成一次较大规模的沙尘天气了。但由于我国目前对沙尘暴的预测都还只是提前3到4天,所以尚不能肯定接下来会不会有强沙尘暴出现。我国整个沙尘暴的季节是3到5月,现在已经是3月份,进入了沙尘暴的多发期,接下来的2个多月中,沙尘天气可能会经常出现。”

同时,气象中心还要对沙尘暴进行评价工作,主要是评价沙尘天气对农业、交通、以及人们其他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国土部办公厅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成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联络组的通知

极涡是北极中上层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的持续性大尺度气旋性环流,它的活动和变化控制着泛极地半永久性活动中心和副极地短时间尺度的气旋活动.极涡强度变化直接关系到北极大气、海洋、海冰和生态环境,影响低层大气环流,影响副极地甚至中纬度天气.中国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正是北极平流层中上层暖性反气旋性环流向冷性气旋性环流转变和极涡建立时期.一些学者已通过平流层和对流层耦合机制的研究探索极涡变化对低层环流的作用.平流层爆发性增暖对极涡变化影响早已引起人们关注.本文概述我们对极涡的认识,总结近期有关极涡变化对低层环流的作用以及它对气候影响的机制研究的进展

由于北极涡与副热带高压是两个影响我国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实体,两者紧密相联,且均对华北夏季降水有明显作用,本文使用 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 74 个大气环流因子及中国 160 站月降水资料,利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及 SVD 等方法讨论了夏季北极涡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副热带高压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夏季北极涡及副高对华北降水的共同作用。结果表明:(1) 北极涡的变化不仅与高纬高度场密切相关,而且与中、低纬度环流紧密联系,当极涡异常偏大偏强,中、低纬地区位势高度均明显偏低,北半球副高的面积和强度易偏小,北界位置易偏南,其中副高强度的变化最大。(2) 各分区极涡因子与副高因子之间基本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西太平洋和南海副高的北界、脊线位置呈正相关。(3) 极涡指数、副高脊线及北界指数与华北降水之间以正相关为主,副高面积、强度指数与华北降水基本呈负相关。当亚洲和欧洲区极涡异常南扩,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显著收缩减弱,西太平洋和南海副高明显北抬时,华北降水易增加。关 键 词:北极涡;副热带高压;华北夏季降水中图分类号:P466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 2007-01-29; 修订日期:2008-05-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40633015);中国气象局新技术推广项目(北半球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与极涡活动对东亚对流层阻塞的影响)共同资助通讯作者: 张恒德,男,安徽含山人,博士,主要从事大气动力学研究。E-mail: zhanghengde17@163. 1 引言北极涡与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天气气候变化的两个主要大气环流实体[1-3]。但极涡与副高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非孤立,而是相互配合、协同作用,极涡主要体现中高纬环流特征,副高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低纬大气环流的变化,且两者关系密切,有人将两者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及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施能等[4]指出两者均增强的趋势是我国冬季气温长期趋势变化及年代际变化的一个直接原因。吴尚森等[5]把极涡与副高作为两个主要因子建立预测华南冬季异常冷月的模型。刘传凤等[6]认为亚洲极涡与西太平洋副高是南方低温冷害的主要因子。时珍玲[7]认为极涡与副高的强弱是导致江淮地区洪涝灾害或少雨干旱主要原因。梁建茵等[1]将两极极涡的强度变化和副高看作广东前汛期旱涝的主要预测因子。孙力等[8]分析了春季极涡和西太平洋副高对秋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黄嘉佑等[9]发现综合研究两者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要别研究它们各自的影响效果更好,预报价值也更高。彭维耿等[10]还发现 4 月两者的变化对宁夏沙尘暴影响显著。上述研究均在诊断分析天气、气候及环境的演变过程中考虑到极涡、副高的变化,未能讨论两者的相互作用,因此,有必要探讨极涡与大气环流及副高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分析它们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华北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总量的 3/4以上,近年来,人们对华北夏季降水作了大量研究,并指出季风活动[11]、阻塞高压[12]、西太平洋副高[13]、北极涛动[14]、南亚高压[15]、青藏高原热力异常[16]甚至南半球高纬环流异常[17]等均对华北夏季降水有一定的影响。这些结果给出了华北夏季降水的一些影响机理,对华北夏季旱涝的预报还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未能将极涡与副高结合起来讨论它们共同对华北降水的作用。基于极涡与副高之间的紧密联系及两者对我国天气气候的显著影响,并结合华北夏季降水的重要性,若能弄清夏季北极涡与大气环流、副高的关系,并摸索出极涡与副高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共同影响,将有助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pdffactory

--------------------------------------------------------------------------------

Page 2

418热 带 气 象 学 报24 卷于加强对大气环流及华北夏季降水异常的机理分析,提高华北夏季降水的预测能力。2 资料和方法文中主要用到的资料包括:NCEP/NCAR的1950~2002年逐月再分析500 hPa高度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2002年74个大气环流因子及中国160 站月降水资料,从中选取承德、北京、天津、石家庄、德州、刑台、安阳、烟台、青岛、潍坊、济南、临沂、荷泽、郑州、长治、太原、临汾共17 个站代表华北地区。本文主要借助于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及SVD[18]等常规的统计方法来诊断分析极涡与副高的联系及它们对华北降水的影响。3 夏季北极涡与大气环流的相关性如图 1a 所示,极涡面积与位势高度场之间除在极区附近(70 °N 以北)存在弱的正相关外,在其它地区均呈现显著负相关,绝大部分地区能通过 0.01 的显著性检验。而从极涡强度与 500 hPa 位势高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 1b)可看出,绝大部分地区表现为较强的负相关,中、低纬度更为显著,很多地区负相关系数可达-0.5,只有极少数地区呈现弱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仅为 0.1。这些说明,夏季北极涡对中、低纬度地区的环流形势影响相对显著,当北极涡面积、强度异常增大时,中、低纬地区位势高度通常偏低,反之亦然。有关夏季北极涡与大气环流之间关系可通过对位势高度场的合成分析得到进一步说明。根据夏季北极涡面积及强度标准化距平的变化曲线(图略),将标准化距平≥1.0 的年份作为大值年,标准化距平≤-1.0 的年份看作小值年,分别可以得到夏季极涡面积和强度的大、小值年(表 1)。根据表 1 中列出的夏季极涡大小及强弱年份,分别对夏季的 850 hPa、500 hPa、200 hPa 位势高度场作为对流层低层、中层、高层进行了合成分析,重点讨论对流层中层(500 hPa)。表 1 夏季极涡面积及强度的大、小值年份面积大值11 年:1957、1958、1959、1960、1962、1963、1964、1965、1966、1968、11 面积小值10 年:1951、1952、1981、1988、1989、1996、1998、1999、2000、2002 强度大值9 年:1961、1962、1963、1964、1965、10、16、1992、1994 强度小值 8 年:1952、1953、1954、17、1993、1998、2000、2001图 1 1950~2002 年夏季 500 hPa 北极涡面积指数(a)、强度指数(b)与同期北半球(0~90 °N)500 hPa 位势高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布阴影区通过 0.1 的显著性检验。从图 2a、2b、2c 所示的北极涡面积大值、小值夏季 500 hPa 高度场合成及两者差值可以直观地看出,两者的中低纬地区高度差别较大,在极涡面积大的夏季,位势高度偏低,表征副高的 588 dgpm 线所围区域偏小,在西太平洋地区 588 dgpm 线几乎消失,而当极涡面积异常小时,西太平洋副高强势,且北抬程度较大;中纬度地区的位势高度值相差较大,极涡面积大的夏季高度值要低很多(如图 2c,不少地区差值达到40 gpm,甚至 60 gpm),例如 570 dgpm 线主体位于 50 °N以南,而极涡面积小的夏季 570 dgpm 线基本处于 50 °N 以北;在高纬地区两者环流形势差别不显著,但高度值有较大差异,甚至超过 30 gpm。此外,从高度场距平合成分布(图略)可进一步得知,在极涡面积大的夏季,中高纬绝大部分地区为负距平区,中心位于东亚大陆;而当极涡面积异常小,亚欧大陆及阿拉斯加湾出现正距平中心,尤其在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pdffactory

--------------------------------------------------------------------------------

Page 3

4 期张恒德等:夏季北极涡与副热带高压的联系及对华北降水的影响419 即亚欧大陆及阿拉斯加易出现阻塞形势。图 2 北极涡面积大值(a)、小值(b)夏季 500 hPa 北半球位势高度场合成及两者差值(c) 及北极涡强度大值(d)、小值(e)夏季 500 hPa 北半球位势高度场合成及两者差值(f) 由图 2d、2e、2f 分别所示的北极涡强度大值、小值夏季 500 hPa 高度场合成及两者差值可知,在极涡强度大的夏季,中低纬位势高度偏低,表征副高特征的 588 dgpm 线的范围要小得多,副高强度也明显偏弱,西太平洋地区的 588 dgpm 线已消失;两者的中纬度环流形势相差不明显,但高度值有较大差异(图 2f);在高纬地区,若极涡强度异常偏大,位势高度普遍要低,例如 546 线所围的区域要大得多,中心值低于 540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pdffactory

--------------------------------------------------------------------------------

Page 4

420热 带 气 象 学 报24 卷dgpm,极涡强度大值与小值年夏季绝大多数高纬地区位势高度差值均在 30 gpm 以上(图 2f)。高度场距平合成(图略)进一步反映出,极涡强度大的夏季,除加拿大以外,北半球位势高度基本表现出负距平,在中、高纬地区,中心值达-30 gpm;而在极涡强度小的夏季,欧洲西北部以外的北半球大部分区域均出现正距平,中、高纬不少地区的正距平均在 20 gpm 以上。由于大气的斜压性,850 hPa 及 200 hPa 高度场合成与 500 hPa 高度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趋势相同。由此可知,夏季北极涡的变化不仅与高纬度位势高度场密切相关,且与中、低纬度环流也有着紧密联系,500 hPa 北极涡的面积及强度对北半球整个对流层的大气环流均有显著影响,尤其对中纬度的阻塞、中低纬度的副热带高压有较强作用。基于夏季北极涡与大气环流相互关系的合成分析初步结果,下面将重点分析北极涡与副热带高压间的相互关系。4 夏季北极涡与副高之间的关系根据副热带高压常出现的地理位置,在国际上通常将北半球副高(5 °E~360 °)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研究:印度副高(65~95 °E)、西太平洋副高(110 °E~180 °)、东太平洋副高(175~115 °W)、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110~60 °E),最后一部分又可划分为北美副高(110~60 °W)、大西洋副高(55~25 °W) 、北非副高(20 °W~60 °E),其中对我国影响最显著的是西太平洋副高,国内有关副高的研究主要也是针对西太平洋地区。我国对极涡也作了相应分区,即Ⅰ区(60~150 °E)、Ⅱ区(150 °E~120 °W)、Ⅲ区(120~30 °W)、Ⅳ区(30 °W~60 °E)。国家气候中心提供了北半球及各分区的副热带高压指数及北极涡指数。各副高指数在本文中标号为1~45,其中,1~11 为副高面积指数,依次对应北半球、北非、北非大西洋北美、印度、西太平洋、东太平洋、北美、大西洋、南海、北美大西洋、太平洋副高;12~22 为相应的副高强度指数;23~33 为对应的副高脊线指数;34~44 为相应的副高北界指数;45为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指数。图 2 反映当北极涡面积、强度异常偏大时,则副高面积偏小,且主体位置南退;反之当北极涡面积和强度异常偏小时,副高面积易偏大,且主体位置北进。经计算可得,夏季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与副高面积、强度、脊线及北界指数均成显著的负相关,系数分别为-0.45、-0.52、-0.43、-0.49,至少达到 99%信度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与副高面积、强度、脊线及北界指数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系数分别为-0.43、-0.51、-0.24、-0.34,要比极涡面积与副高的相关性稍弱一些;总体看来,极涡对副高的强度影响最明显,对脊线位置影响最弱。这进一步表明,当北极涡异常扩张增强,副高会收缩、减弱、南退;反之亦然,若北极涡异常收缩减弱,副高则明显扩大、增强、北抬。这大体可解释为:当北半球极涡面积异常偏大、强度显著偏强时,中高纬地区位势高度明显偏低,特征等高线偏南,副热带锋区也异常南压,中低纬地区的位势高度普遍偏低,反映副高的 588 dgpm 线主体也偏小、偏南,即北半球副高面积偏小、强度偏弱、位置也偏南;反之,当北半球副高面积异常偏大、强度偏强、位置偏北时,副热带地区,即中低纬(这里指 10~40 °N)地区的位势高度相对偏高,则北半球极涡的南界特征等高线位置偏北,且中纬度地区位势高度偏大,因此极涡的面积和强度易偏小。由于海陆分布及地形高低差异,北半球位势高度并非在纬圈上均匀分布,不同区域的极涡与副高差别较大,极涡与副高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区域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进行分区讨论。为此对夏季极涡与副高作 SVD 分解,从而充分了解不同区域极涡与副高的关系, SVD 分解的具体构造为:将极涡指数作为左要素场,变量顺序分别为Ⅰ区、Ⅱ区、Ⅲ区、Ⅳ区、北半球面积、Ⅰ区、Ⅱ区、Ⅲ区、Ⅳ区、北半球强度,并依次称为极涡因子 1、2、……、10;将副高指数作为右要素场,变量顺序为前面已经提到的 45 个副高指数,依次为副高因子 1、2、……、45。将夏季极涡与副高作 SVD 所得的前 3 对模态的方差贡献百分率分别为 90.5、5.1、1.7,第 1 模态的方差贡献百分率明显高于其它模态,占绝对主导地位,第1 模态基本上能反映出极涡与副高的相互关系。另外,前 3 对模态的左右奇异向量的时间系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69、0.63、0.40,均在 0.40 以上,表明极涡与副高的典型变量场之间总体相关性较强,尤其是第 1 模态相关性很高。因此,可取 SVD 所得的第 1 模态结果来分析。极涡指数与副高指数作 SVD 所得第 1模态的左异相关系数依次为:-0.58、-0.47、-0.24、-0.31、-0.60、-0.54、-0.49、-0.36、-0.27、-0.61。这些系数符号一致,均可通过 95%信度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所有的极涡因子对副高起同位相的作用,最显著的两个因子为北半球极涡面积及强度,其次为 I 区极涡面积和强度。由图 3 所示的右场异性相关系数可知,除副高因子 27、31、38、42、45 对应的系数为负外(且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它因子的系数符号均为正,通过 0.10、0.05、0.01、0.001 显著性水平检验的副高因子个数分别达到 31、27、22、15,其中副高因子 2、3、7、10、13、14、18,即北非、北非大西洋北美、北美副高的面积和强度及北美大西洋副高面积,对极涡异常的响应最强烈,系数值均达到 0.6 以上。因此结合左、右异性相关系数可知,北半球及各分区极涡的面积及强度与北半球及各分区副高的面积、强度、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pdffactory

--------------------------------------------------------------------------------

Page 5

4 期张恒德等:夏季北极涡与副热带高压的联系及对华北降水的影响421 脊线及北界等大多数因子之间基本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当北半球及各分区极涡面积及强度异常偏小时,北半球及各分区大多数副高指数易偏大(小),特别是亚洲区及北半球极涡与北非、北美、北美大西洋一带副高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0.3-0.2-0.100.10.20.30.40.50.60.7147101316192225283134374043图 3 夏季极涡与同期副热带高压 SVD 所得第 1 模态的右场异性相关系数横坐标 1~45 表示副高因子 1~45,纵坐标为相应系数。5 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副高与极涡是大气环流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系统,共同影响华北夏季降水,为此将夏季极涡、副高因子与华北降水作 SVD 分解。具体做法:将上一节中提及的夏季极涡因子 1~10 作为左场要素 1~10,副高因子 1~45 随之作为左场要素 11~55,同期华北 17 站降水作为右场要素,进行 SVD 分解。所得的前 3 对模态左右奇异向量的时间系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42、0.56,说明总体相关性较强。而前 3 对模态的方差贡献百分率分别为 60.2、17.7、5.1,第 1 模态的占绝对主导地位,基本上反映出极涡和副高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因此,可取第 1 模态结果来分析。图 4 为第 1 模态左异相关系数(横坐标 1~10 对应极涡因子 1~10、11~55 对应副高因子 1~45),总体上看,系数 1~10 及 32~54 以正为主,系数 11~32及 45、46、55 基本为负。图 4 中编号为 1、4、5、8、9、11、12、13、17、18、20、22、23、24、37、41、48、52 的因子对华北夏季降水影响显著,其中异性相关系数可通过 0.05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的因子有:亚洲、欧洲区及北半球极涡面积(因子 1、4、5),北半球、北非、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面积及强度(因子 11、12、13、22、23、24),大西洋、北美大西洋副高面积(因子 18、20),西太平洋、南海副高脊线及北界(因子 37、41、48、52)。华北地区承德、北京、天津、石家庄、德州、刑台、安阳、烟台、青岛、潍坊、济南、临沂、荷泽、郑州、长治、太原、临汾等站对应的第 1 模态右场异性相关系数依次为 0.11、0.13、0.28、0.20、0.29、0.24、0.26、0.40、0.49、0.24、0.15、0.27、0.39、0.23、0.37、0.12、0.25。此 17 个系数符号均为正,说明华北 17站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位相基本相同,受极涡与副高因子的影响也较一致。结合这 17 个系数与图 4 所示的左异相关系数可知,极涡各指数、副高脊线及北界指数与华北降水之间以正相关为主(除去Ⅲ区强度、北非副高北界、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北界、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等主要指数),副高面积、强度指数与华北降水大多成负相关。因此,当极涡显著南扩加强、副高明显收缩减弱,尤其当亚洲和欧洲区极涡异常南扩、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显著收缩减弱、西太平洋和南海副高明显北抬,华北夏季降水易偏多;反之,若极涡收缩减弱,副高增强,华北夏季降水则易偏少。-0.5-0.4-0.3-0.2-0.100.10.20.30.41 6 11 16 21 26 31 36 41 46 51图 4 夏季极涡因子及副热带高压因子与华北(17 站)降水作 SVD 所得第 1 模态的左场异性相关系数横坐标 1~10 对应极涡因子 1~10、11~55 对应副高因子1~45,纵坐标为相应系数,虚线的值分别为 0.24 和-0.24。这种夏季极涡与副高对华北降水的影响主要可概括认为:夏季极涡的扩展增强通常可以从高纬地区带来大量的冷空气,这些冷空气与华北地区的暖气团相汇,易形成冷锋或华北准静止锋,若水汽充足,从而引起明显降水。另外,极涡的扩展、增强、南压通常会伴随副高收缩、减弱、南退,进一步利于华北降水;而当副高显著扩张、增强、北抬时,华北地区受高压控制,这本身就不利于该地区降水,另一方面这种高压长期控制还抑制极涡的扩展南伸,造成南下的冷空气不足,不易形成锋面,更加不利于降水。6 小结与讨论极涡与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天气气候变化的两个主要大气环流实体,两者紧密相联,均对华北夏季降水有显著影响。(1) 北极涡的变化不仅与高纬度位势高度密切相关,且与中低纬度环流紧密联系,当极涡异常偏大偏强,这些地区位势高度均明显偏低,北半球副高的面积和强度易偏小,北界位置易偏南,其中副高强度的变化最大。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pdffactory

--------------------------------------------------------------------------------

Page 6

422热 带 气 象 学 报24 卷(2) 各分区极涡因子与副高因子之间基本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西太平洋和南海副高的北界、脊线位置呈正相关。(3) 极涡指数、副高脊线及北界指数与华北降水之间以正相关为主,副高面积、强度指数与华北降水基本呈负相关。当亚洲和欧洲区极涡异常南扩,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显著收缩减弱,西太平洋和南海副高明显北抬时,华北降水易增加。参 考 文 献:[1] 梁建茵,吴尚森. 广东省汛期旱涝成因和前期影响因子探讨[J]. 热带气象学报,2001,17(2): -108. [2] 毕宝贵,章国材,李泽椿. 2003 年淮河洪涝与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及成因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20(5): 505-514. [3] 张恒德, 陆维松, 高守亭,等. 北极涡活动对同期及后期我国气温的影响[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29(4): 507-516. [4] 施能,朱乾根. 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量的长期趋势及年代际变化[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6, 19(3): 283-289. [5] 吴尚森,梁建茵. 华南冬季异常冷月预测概念模型 II——大气环流、极冰、积雪等物理因子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2000,16(4): 289-296. [6] 刘传凤,高波. 我国南方春季低温冻害气候及其大气环流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2001, 17(2): 179-187. [7] 时珍玲. 九十年代以来江淮流域夏季典型旱涝成因分析[J]. 气象,1996, 22(9):35-38. [8] 孙力, 安刚. 东亚地区春冬季与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相互关系的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6): 650-661. [9] 黄嘉佑,刘舸,赵昕奕. 副高、极涡因子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J]. 大气科学,2004,28(4): 517-526. [10] 彭维耿,陈楠. 宁夏多、少沙尘暴年 4 月平均环流特征的对析[J]. 高原气象, 2002, 21(6): 599-603. [11] 吴尚森,梁建茵,李春晖. 南海夏季风强度与我国汛期降水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2003,19(增刊):25-36. [12] 李春,孙照渤. 中纬度阻塞高压指数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26(4):458-464. [13] 谭桂蓉,孙照渤. 西太平洋副高与华北旱涝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2004, 20(2): 206-211. [14] 李春,罗德海,方之芳,等. 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28(6):755-762. [15] 黄樱,钱永甫. 南亚高压与华北夏季降水关系的研究[J]. 高原气象, 2003, 22(6): 602-607. [16] 赵声蓉,宋正山,纪立人. 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与华北汛期降水关系的研究[J]. 大气科学, 2003, 27(5): 881-893. [17] 袁潮霞,钱永甫. 南半球高纬地区前期环流异常和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联系[J]. 热带气象学报,2005,21(6):705-578. [18] BRETHERTON C S, SMITH C, WALLACE J M. An inter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finding coupled patterns in climate data[J]. J Climate,1992, 5(6): 541-560. RELATIONSHIPS BETWEEN SUMMER NORTHERN POLAR VORTEX WITH SUB- TROPICAL HIGH AND THEIR INFLUENCE ON PRECIPITATION IN NORTH CHINAZHANG Heng-de1, JIN Rong-hua1, ZHANG You-shu2 (1.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CMA, Beijing 100081,China; 2. Airforce Meteorological Center, Beijing 100843, China) Abstract:The northern polar vortex and suropical high (SH) are two important members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which affect the weather and climate changes in China. The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closely and he great influence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North China. Using the NCEP reanalysis data, 74 factors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monthly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160 stations in China provided by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NCC),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northern polar vortex and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SH during summer he been discussed and the joint effect of the polar vortex and SH on the precipitation in North China he been analyzed by means of composite analysis, correlative analysis and the SV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ivity of the northern polar vortex is not only subject to geopotential heights in high latitudes,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irculation in middle and low latitudes. When the area and intensity of the polar vortex are anomalously large, the geopotential heights in the middle and low latitudes are much lower, so that the area and intensity of SH are the smaller, and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SH is more southward, especially for the change of the intensity. There is distinctive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ost indexes of polar vortex and factors of SH in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transitional zones, while the polar vortex indexe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northern boundary and ridge line indexes of SH in West Pacific and South China Sea. Most indexes of the polar vortex, north boundary and ridge line of SH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North China, while the area and intensity indexes of SH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t. In particular, the precipitation in North China increases obviously when the polar vortex anomaly in Asia and Europe enlarges, SH in North Africa, Atlantic, and North America shrink and weaken, and SH in West Pacific and South China Sea jumps northward. Key words:northern polar vortex;suropical high;summer precipitation in North China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pdffactory

毕宝贵的科研经历

国土资厅发〔2011〕30 号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国土厅 (局)、气象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为了进一步深化国土、气象两部门合作,贯彻 《关于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合作的框架协议》要求,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国土部、中国气象局决定成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联络组。

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 领导和组织协调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和科技攻关工作; 研究重大合作事项; 检查、总结并部署年度合作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原则上每年召开 1 次工作会议。

领导小组联络组的主要任务是: 组织落实和完成协调领导小组商定的合作意向和任务; 协调领导小组日常具体工作。

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汪 民 国土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矫梅燕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成员: 关凤峻 国土部地质环境司司长

柳 源 国土部地质环境司巡视员

侯金武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

田廷山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

陈振林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

毕宝贵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

端义宏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

孙 健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

领导小组联络组组成人员如下:

薛佩瑄 国土部地质环境司地质灾害防治处处长

胡 杰 国土部地质环境司地质灾害防治处调研员

李铁峰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室主任

唐 灿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室副主任

卓弘春 国土部地质环境司地质灾害防治处干部

蒙嘉川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专业服务处副处长

黄 卓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天气处处长

王建林 国家气象中心业务处处长

李海胜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业务处处长

赵琳娜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专业气象室主任

领导小组成员由于职务和岗位变动,不能继续履行其职责时,成员随之变动。

国土部办公厅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五月五日

先后主持研究课题有8项。其中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攻关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或专题5项。

1、 主持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3项目“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污染机理及调控原理”子课题“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对大气污染形成的影响及其在污染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2、 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奥运气象保障技术研究”第二专题子专题“北京地区大雾预报方法研究”;

3、 主持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3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第七课题“中尺度暴雨观测系统的试验与研究”中“中尺度再分析场的质量评估和典型暴雨过程分析研究”专题;

4、 主持完成中国气象局项目“面雨量计算方面及其在七大江河中的应用”;

5、 主持完成中国气象局项目“热带气旋预报系统建设”;

6、 主持完成中国气象局项目“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一期建设”;

7、 主持完成中国气象局项目“非常规资料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8、 参与中国气象局课题“03’淮河大水致洪暴雨的机理研究”。

人民网北京9月18日电  今年第13号台风“韦帕”17日16时中心移至浙江温岭东南方770公里的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40米/秒)。中国气象局17日晚启动了台风Ⅱ级应急响应。  18日上午11时,人民网与中国气象报联合访中央气象台副台长毕宝贵和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乔林,介绍此次台风动向。敬请广大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