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台风_2013台风预报
1.海燕的超强台风“海燕”
2.台风有那几种预报
3.台风预报都有什么内容
A.①点地理坐标为北纬15度,东经135度,故符合题意;
B.②点地理坐标为南纬15度,东经105度,故不符合题意;
C.③点地理坐标位南纬15度,东经135度,故不符合题意;
D.④点地理坐标为0度,东经90度,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海燕的超强台风“海燕”
时至8月中旬,东莞已进入后汛期时段,然而8至9月,本地气候仍可能受到1至2个热带气旋的影响。8月16日,记者从东莞市水务局了解到,于2003年启动的全市三防指挥系统建设,经过近8年的努力,这个包括30个项目的工程将有望在今年年底建成,并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情况下,投入使用。为及时掌握防风、防汛、防旱等信息,做好减灾工作,2003年东莞市启动了全市三防指挥系统建设。据三防办负责人介绍,该系统是一项用于三防信息的集、传输、处理,以及抗灾减灾决策支持和调度指挥的水利信息化系统工程。(新华网)
近年来,频繁的台风登陆给人们的生命与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很多人不禁疑惑,台风为何有这么多如此好听的名字?为何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预报的难度有多大?可以预防吗?本期科技之谜将为您解开心中的疑问。
台风“梅花”
玩起了“捉迷藏”
8月8日18时30分左右,今年第9号台风“梅花”在朝鲜西北沿海登陆,在登陆前的一个半小时,“梅花”已经减弱为热带风暴。
台风“梅花”于7月28日14时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7月30日上午加强为强热带风暴后,强度迅速增强,成为今年第三个超强台风。“梅花”来势汹汹,被网友称为“梅超风”。
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张玲表示,尽管来势凶猛,但“梅花”有一个很大特点:移动速度慢。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平均移速一般为20公里/小时,“梅花”的移动速度仅为10-15公里/小时,只有一般台风一半多的水平。慢腾腾的“梅花”7月28日开始编号,8月8日才登陆,长达11天,在历史上较为少见。
在这11天的时间里,台风“梅花”还和人们玩起了“捉迷藏”,它的强度经历了增强减弱再增强再减弱的变化,可能登陆地点从最初预测的浙江到江苏一带沿海,转移到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最终在朝鲜西海岸登陆。
四个疑问
台风怎么命名?
“梅花”“洛坦”“海马”……一连串的台风名称让很多市民感到疑惑,台风是根据什么来命名的呢?
实际上,台风有统一的名字是从2000年开始的,在此之前各国的表述方法不同。比如我国按其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先后进行四码编号,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顺序号;设在日本东京的世界气象组织属下的亚太区域专业气象台的台风中心,则以进入东经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后顺序编号……
如此,同一个台风就有很多种称谓。
为了避免名称混乱,便于各国交流,亚太经社理事会和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制定了一套统一的台风命名系统,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美国和越南等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组织各提供10个名字,经有关专门会议批准后循环使用, 140个名字都是事先取好的,每有一个热带风暴或台风,就用事先取好的名字,名字用完后就接着再循环用。
这套由14个成员提出的140个台风名称中,大陆提出的10个名称是:龙王、(孙)悟空、、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此外,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各提供了10个名字,而此次台风“梅花”就是中国澳门提出的。
台风怎么形成?
台风每次来势汹汹,所登陆地区,往往伴着狂风、大暴雨,造成房屋摧毁人员伤亡。那么,台风是如何形成的呢?
专家介绍,台风形成一般需要四个基本条件。首先是要具备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其次是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所有台风发生地点均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并且,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
“具备这些条件,不等于就有台风发生。台风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至今尚未彻底搞清。”中央气象局的相关专家表示。
台风预报准确率有多大?
在此次台风“梅花”的预报中,据当时报道,“梅花”可能成为今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但最终,“梅花”虽给我国东部地区带来广泛风雨影响,却并未登陆我国。 “梅花” 为何失约了?"梅花"的路径与预测登陆地点一变再变,主要是由于影响它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强度偏弱,周围还有几个小的高压系统势力彼此相持,导致"梅花"的引导气流较弱,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张玲说。
气象专家介绍,台风强度预报在国际台风届是公认的难题,对台风强度变化的机制还缺乏很深入的认识,目前国内外的预报水平都还很低,对台风强度及降雨量的预报误差较大。现在各国对台风强度的预报主要是依靠预报员的综合判断,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经验。地形因素、海陆差异、潮水、西风带,包括台风自身结构的变化等等诸多因素都会对风雨的强弱变化产生影响,因此台风风雨预报可能更困难一些。又由于在科学认知上,描述大气运动的数学物理方程很多都是近似方程,还不能完全解释各种大气运动过程,现有的探测手段还不足以了解台风的内部细致结构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因此观测资料的缺乏导致我们对台风当前结构及变化机理尚未认识清楚,预报起来就更难了。
台风专家表示,从预报预测的角度来说,不能“孤立”地看台风,而是要更全方位地观测、研究其周围的各种系统和引导气流,做出复合式的预报,使预报覆盖的因素更全面、更准确。同时,要加强“影响预报”,要更多地关注台风可能带来的风雨等各方面的影响。
台风皆是坏处?
台风具有很强的破坏力,狂风会掀翻船只、摧毁房屋及其他设备,巨浪能冲破海堤,暴雨能引起山洪暴发。但台风皆是坏处吗?
其实不然,科学研究发现,台风能提供大量的淡水。台风对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的雨水,约占这些地区总降水量的1/4以上,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台风还能保持热平衡。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干热难忍,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些地区的热量,那里将会更热,地表沙荒将更加严重。同时寒带将会更冷,温带将会消失。
除此之外,台风形成具有活性的短链水分子,可增添生命的活力,从而使地球生态持展下去。“当然,利用台风还可以增加产量、发电等。”台风专家表示。
专家提醒
千万不要在河、湖、海的岸堤或桥上行走
台风袭来时,引发的风暴潮容易冲毁海塘、涵闸、码头、护岸等设施,甚至可能直接冲走附近的人。专家特别提醒广大居民,台风来临前,海涂养殖人员、病险水库下游的人员、临时工棚等危险地段的人员都应及时转移,撤离到安全区域。沿海乡镇在台风来临前要加固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临时建筑、在建工程、市政公用设施(如路灯等)、吊机、施工电梯、脚手架、电线杆、树木、广告牌、铁塔等,千万不要在这些地方躲风避雨。
“千万不要在河、湖、海的岸堤或桥上行走,不要在强风影响区域开车,另外,一定要应准备好手电筒、收音机、食物、饮用水及常用药品等,以备急需,住在低洼地区和危房中的人员要及时转移到安全住所。”台风专家强调。
第二看台
从“梅花”看台风对民航飞行安全的影响
最近,台风“梅花”备受关注,在给人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的同时,也给民航飞行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据统计,尽管“梅花”中心区域未登陆我国,但仍给我国360万人造成影响,致使多个机场出现航班延误或取消现象。那么,什么是台风?它会给飞行安全带来什么影响?民航相关部门又该如何应对呢?
台风、飓风、旋风、热带风暴等是在不同海域产生的热带气旋的不同称呼,其本质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指发生在热带地区急速旋转的低压大气涡旋。一般来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强热带气旋(风速达12级,即每秒32.7米或以上)称为台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强热带气旋称为飓风,也就是说在中国、菲律宾、日本一带叫台风,在美国一带则称飓风。
台风这种猛烈的天气对在大气中飞行的飞机影响巨大。一般说来,在现在的航空技术和飞机制造技术下,当风力达7级或以上时,飞机就要绕道或备降其他机场。台风是一个复杂的天气系统,会带来众多不利于飞行的天气现象,如强烈的风切变、雷暴大雨、巨大的积雨云,还有较低的能见度、猛烈的风暴和飞机着陆时近地面大侧风、阵风等危险天气。此外,台风的大范围强烈涡旋及其恶劣的天气,可能造成飞机精密仪表的失灵。
此次的台风“梅花”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台风。据气象监测显示,“梅花”的7级大风区达到了直径400公里,远远超过往常在我国周围活动的台风。沿海各地机场都受到严重影响,浙江、上海、山东、北京、辽宁等地大量航班取消或延误,其中,大连机场曾一度取消进出港所有航班。8月6日前后,首都机场也有几十架航班被迫取消。
一般来说,航空气象部门更着重对影响本场或航路的台风及其带来的天气现象作出预报。首先,利用卫星和国家监测网共享的信息取得台风的发展移动等一系列数据;其次,利用聚类相似法、集合预报等得出本次台风最为可能影响本场或航路的时间、范围、程度等;再次,依次剖析其中可能影响飞行的各种天气,评估航路安全,给出最佳结论;最后,做好台风统计记录与预报总结,完善航空气象台风年鉴,从而利于以后对台风的预报和对台风影响下的飞行安全作出分析。
由此可见,台风对飞行的影响极大。笔者认为,为做好防台风策略,民航气象部门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完善预报方法,提高预报的准确率。此外,航空公司和机场当局也要提高对台风的认识,在台风来临或扫过本场之时,积极与气象部门沟通,加强防备,沉着应对,从而确保绝对的安全和最佳的效益。
台风有那几种预报
中国天气网讯 11月,一只疯狂的“海燕”飞过西太平洋,在菲律宾、中国、越南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浩劫。它就是2013年第30号台风“海燕”,也是人类有记录以来登陆最强的超强台风。
据统计,截至11月15日,联合国表示“海燕”造成菲律宾4460人死亡,92万人流离失所,灾民人数达1180万;中国至少13人死亡,5人失踪;越南至少13人死亡,81人受伤。
空前的强度、惨烈的伤亡、巨大的灾情,都在描绘着这个台风的独一无二。“当一个台风破坏力太大或太特别,它的名字将会被弃用。”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许映龙说,“海燕”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会被除名。
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许映龙(张永宁 摄)
台风作恶被除名 受害国有发言权
从事台风预报20多年的许映龙告诉记者,2000年开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才启用现行的命名规则,通常在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级别时,就有机会获得命名。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的14个国家或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一共140个名字组成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循环使用。不过,在台风命名表上的名字并不是“终身制”,一旦台风作恶多端或太有个性,就会在命名表上被除名。
“除名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它的独一无二。”许映龙说,一般来说被除名的台风都具有登陆强度强、灾害损失大、人员伤亡重的特点,比如2006年重创我国的超强台风“桑美”;还有少数台风虽然不强,但足够特别,比如2001年的热带风暴“画眉”,它是有史以来最靠近赤道的台风。
那么,台风到底怎么被除名呢?许映龙介绍,除名申请由台风受害国在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年会上提出,通过审议后即被弃用,次年年会上将公布台风命名国提交新的替补名字。
“海燕”过后,菲律宾岛上房屋几成废墟。(来源:美国天气网)
台风预报都有什么内容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预警信号: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红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台风警报发布办法我国规定:有台风时,一般要发布"台风警报"和"台风紧急警报";当有台风可能影响本地和台风解除时可发消息。当我国编号范围内的太平洋上有台风发生,并且在三天左右可能影响我国沿海时,气象台就先发布"台风消息",主要是提供台风的实况。如台风的中心位置、强度、大风范围和台风前进的方向和速度等,以引起大家注意。
当台风继续向我国沿海靠近,预计48小时内将对我国沿海某一地区有(阵风8级以上的)影响,就发布这个沿海海面的"台风警报",台风警报的内容,除了台风消息的内容外,还要增加未来24小时和48小时台风的预报位置,以及对发布地区的具体影响,如风、雨等的预报。
当台风在未来24小时前后,将对我国沿海有严重影响,如受台风的侵袭有10级以上的大风时,就发布受影响沿海海面的"台风紧急警报"。它是气象台发布台风预报最高一级的警报,以强调台风影响的严重性,并有详尽的说明和风雨预报内容,以便人们全力以赴地与台风开展斗争。
当台风已远离当地,影响已经基本结束,就发布"台风解除"的消息。
在台风将到的前2、3天,可以由若干现象来研判台风正逐渐接近中,兹说明如下:(1) 高云出现:在台风最外缘是卷云,白色羽毛状或马尾状甚高之云, 当此种云在某方向出现,并渐渐增厚而成为较密之卷层云, 此时即显示可能有一台风正渐渐接近。 (2) 雷雨停止:台湾夏季,山地及盆地区域每日下午常有雷雨发生,如雷雨突然停止, 即表示可能有台风接近中。(3) 能见度良好:台风来临前2、3天,能见度转好,远处山树皆能清晰可见。 (4) 海、陆风不明显:平时日间风自海上吹向陆地,夜间自陆地吹向海上, 称为海风与陆风,但在台风将来临前数日,此现象便不明显。(5) 长浪:台湾近海,因夏季风力温和,海浪亦较平稳,但远处有台风时,波浪将趋汹涌, 渐次传至台湾沿海,而有长浪现象。 东部沿海一带居民,都有此种经验。 (6) 海鸣:台风渐接近,长浪亦渐大渐高且撞击海岸山崖发出吼声,东部沿岸亦常可闻, 之后约3小时后台风就会来临。 (7) 骤雨忽停忽落:当高云出现后,云层渐密渐低,常有骤雨忽落忽停, 这也是台风接近的预兆。 (8) 风向转变:台湾夏季常吹西南风,也较和缓,但如转变为东北风时, 即表示台风已渐接近,并已开始受到台风边缘的影响,此后风速并将逐渐增强。 (9) 特殊晚霞:台风来袭前1、2日,当日落时, 常在西方地平线下发出数条放射状红蓝相间的美丽光芒, 发射至天顶再收歛于东方与太阳对称之处,此种现象称为反暮光。 (10) 气压降低:根据以上诸现象,如果再发现气压逐渐降低,显示将进入台风边缘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