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州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2.关于黄河的任何资料

3.“速冻”型冷空气来袭,这样的天气适合晾衣服吗?

兰州天气40天天气预报_兰州天气40天

1.茶卡盐湖到兰州开车多长时间

行驶路线:全程约147.6公里。起点:茶卡盐湖。1.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驾车计划。1)从起点向东南方向出发,沿G109行驶5.9公里,直行进入京藏高速。2)沿京藏高速行驶15.2公里,右转后匝道。2)沿匝道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京藏高速。3)沿京藏高速行驶120。在共和出口右转,走匝道。4.沿匝道行驶350米,前方右转,进入洽沟路段。5.海南藏族自治州驾车方案1)沿洽沟段行驶2.3公里,左转进入西京线。2)沿西京线行驶530米,右转进入青海湖北街。3)沿青海湖北街行驶1.1公里,右转进入共和西路。4)沿共和西路行驶60米至终点(道路右侧。

2.兰州到茶卡盐湖自驾多少个小时

兰州到青海湖茶卡盐湖距离499.5公里。驾驶路线:

起点:兰州。从起点向东,沿京拉线行驶1、4公里,右转进入北滨河东路。沿匝道行驶680米,直行进入京藏高速。沿京藏高速行驶185-6公里,往大同方向,稍微右转走匝道。沿匝道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宁贵高速。沿京藏高速行驶17、9公里,直行进入黄羲一级公路.沿着黄羲一级公路行驶12-6公里,向格尔木方向行驶,然后稍微向右拐走匝道。沿着坡道行驶720米,直行进入黄羲一级公路。沿着黄羲1级公路行驶16.9公里,然后直行进入黄羲1级公路。沿黄羲一级公路行驶100米,直行进入西道一级公路,沿西一级公路行驶30.6公里,沿西一级公路行驶15、4公里,直行进入京藏高速。沿京藏高速行驶40米,左转进入京藏高速。沿京藏高速行驶30.8公里,直行进入贡茶高速。沿贡茶高速公路行驶137,1公里,左转上匝道。沿匝道行驶40米,右转进入京拉线,沿G109行驶5-9公里到达终点茶卡盐湖。

3.从茶卡盐湖到兰州多远

京藏高速与109国道平行,国道离湖更近。

走国道可以省很多路费。从兰州到茶卡,511公里。按每公里0.7元计算,单程油费360元。如果它s小排量车,可以省。

4.茶卡盐湖到兰州多少公里

西安安-青海湖-茶卡盐湖-敦煌-嘉峪关-门源-兰州

总行程:

第一天

西安安西宁长850公里,途中12小时。它路途遥远,所以要注意时间。

第二天

西宁-Ta尔寺-拉吉山-黑马河,全程4小时,全程270公里,在黑马河乡过夜。

每点里程(公里)30-40-200

第三天:

马和-茶卡盐湖-德令哈全程4.5小时,共290公里,在德令哈过夜。

每个点的里程(公里)85-200

第四天

德里-敦煌在敦煌过夜需要8小时600公里。

景点:玉门关、丫蛋、敦煌夜市等。

第五天

敦煌-嘉峪关需要6小时400公里,在嘉峪关过夜。

景点:鸣沙山、莫高窟、月牙泉等。

第六天

嘉峪关-悬长城-马蹄寺-门源8小时500公里(因为到马蹄寺的部分路段不是高速,时间会更长)

每个点的里程(公里)20-280-200

苏叶门源

第七天

门源-兰州6小时340公里。

景点:兰州市门源油菜花、水车公园、中山桥、白塔山公园。

第八天

兰州——西安安耗时8小时620公里。

出发前的准备:

1.服装和用品

夏季t恤、长裤、夹克、羽绒服、秋季厚裤、围巾、披肩、凉拖鞋等。

太阳帽、太阳镜、润唇膏、护手霜、湿巾、雨伞、保温水杯等。

洗漱用品,自带洗发水,香皂,毛巾,洗面奶,护肤品等。推荐样品。

笔记本、笔、便利贴等。根据个人喜好和hab

行驶路线:全程约281.2km。

起点:茶卡盐湖

1.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驾驶方案

1)从起点向东南方向出发,沿G109行驶5.9公里,直行进入京拉线。

2)沿京拉线行驶15.2km,右后方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1.3km,直行进入京藏高速。

3.沿京藏高速行驶162.1km,直行进入京藏高速。

4.沿京藏高速行驶110米,直行进入西道一级公路。

5.沿西道一级公路行驶15.4公里,直行进入西道一级。

6.沿西部一级公路行驶30.6公里,直行进入京藏高速。

7.沿京藏高速行驶110米,直行进入京藏高速。

8.沿京藏高速行驶17.0公里,往G0612/西宁(南线)/平安/兰州,稍微右转进入西宁南绕城高速。

9.沿西宁南环高速行驶22.6公里,在G109/通海路/胡亥新区出口下高速,右转走匝道。

10.沿匝道行驶1.4km,直行进入通海路。

11.西宁市行车方案

1)沿通海路行驶240米,右转进入昆仑西路。

2)沿昆仑西路行驶6.3km,右转进入京拉线。

3)沿京拉线行驶1.7公里,左转进入南大街。

4)沿南街行驶450米,左转进入南关街。

5)沿南关街行驶480米至终点(道路左侧)

目的地:西宁市

5.兰州到茶卡盐湖开车几个小时

起点是兰州,终点是拉萨,经西宁、格尔木、脱脱、唐古拉山口、那曲到达拉萨。

全程约2500公里,耗时6天。游览的景点有:青海湖、茶卡盐湖、可可西里无人区昆仑山口,脱脱河,唐古拉山口和纳木错湖。

第一天:兰州-西宁

全程250公里,车程3小时左右。全程高速,路况不错。

第二天:西宁-青海湖

从西宁出发,到达青海湖。游览青海湖、茶卡盐湖,晚上入住青海湖。全程150公里,耗时2小时,全天多为观光。

第三天:青海湖-格尔木

全程620公里,耗时8小时。青藏线路况总体较好,但一定要注意高原反应。

第四天:格尔木-那曲

全程820公里,耗时14小时。因为从格尔木到那曲沿途住宿环境差,而且海拔高,不适合住宿。建议长途跋涉去那曲住宿。它将穿过可可西里无人区沿途经过昆仑山口、唐古拉山口和脱脱河。

第五天:那曲-纳木错

曲起,经当雄,转纳木错。全程380公里,行程6小时。晚上住在纳木错。纳木错s住宿环境不好,但是日落日出都很美。

第六天:纳木错-拉萨

全程约220公里,车程4小时。路况很好,几乎不堵车。早上在纳木错看完日出,可以直飞拉萨。

6.兰州到茶卡盐湖自驾游攻略

第一天从兰州到西宁(初访Ta尔寺,然后参观马步芳公馆)。明天回族假期西宁市区会有一些堵。下午在西宁住会比较好,逛逛夜市,尝尝西宁美食。第二天可以游览西宁到黑马河(中途可以玩日月山151二郎剑景区,晚上入住黑马河)。

第三天要早起看日出从黑马河到刚察(周日出茶卡盐湖后,回黑马河,去鸟岛刚察)

第四天刚逛完海燕(中间可以玩仙女湾沙岛金沙湾基地)。第五天留在海盐,去了兰州(中间可以玩湟源危险古城,回西宁,买些早看的土特产然后上高速回家)。欢迎来青海玩手机打字。给我点个赞。

兰州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兰州去青海湖距离不算太远,毕竟都是西北部的地区,地图上看起来不远,其实真实的路线还是比较遥远的,需要详细的规划一个好的路线,这样才能走的安全可靠,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攻略和路线。

有人说去一次西北就等于十次旅行,是的,当你穿越草原、沙漠、冰川的时候,仿佛尝尽人生百态。这是个神奇的地方,当你见识过笔直的天路、辽阔的草原和无边的沙漠时,不禁让人赞叹大自然的魔力,西北大环线,一生必去的一场旅行。

西北大环线最经典的线路

先从地图上看看这条线路,西宁出发,到青海湖、茶卡盐湖、再走德令哈到大柴旦、柴达木边缘进入敦煌,走河西走廊到张掖,然后再回到西宁,是一个完整的环线,不走回头路。

景点介绍

从西宁出发,翻越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分界山脉日月山,驰过文成公主进藏留下眼泪汇聚而成的倒淌河,沿着青藏线前行,一路蓝天白云,牛羊成群,风景艳丽,青海湖逐渐引入眼帘。

西宁—青海湖—黑马河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青色的海”,湖景俊美,四季皆成风景,尤其是7-8月份,湖边大片油菜花盛开,**的油菜花映衬的青海湖格外美丽。

由于这里的气候凉爽,即使在炎炎烈日的盛夏,日均温度一般在15度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青海湖草原上沿途的油菜花、蔚蓝的天空、与水相映的湖水一直在公路旁不断的延伸,再加上成群的牛羊就在面前,这种绝美的景色只有此处才有。

途中可游览日月山,横列于青海湖东侧,海拔3500米,山顶有红色岩系裸露,故古称赤岭,远观倒淌河,黑马河河是观赏青海湖日出最佳地点,每年夏季都会吸引几十万的户外爱好者与摄影发烧友。

天气好的夜晚青海湖会被星空包裹起来,感兴趣的可拿上脚架,去拍摄夜空最亮丽的星。

黑马河—茶卡盐湖—德令哈

茶卡盐湖,别称茶卡或达布逊淖尔,是中国人必去的55处景点之一,被称为“中国天空之镜”。

“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也就是青海的盐;也是盐湖之意。参观里面的盐雕,绝对是世界一绝。游客可在这里拍摄出最美的自己,最美的茶卡之境。

从茶卡盐湖出来后前往德令哈,经过柴达木盆地边缘的荒漠景色,一路地广人稀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路上,体验一下西北地区那种罕见的荒凉。

沿途仍然是荒凉的戈壁无人区景观。

大柴旦—鸣沙月牙泉—敦煌

鸣沙山月牙泉,中国四大著名响沙山之一,“中国最美五大沙漠”排名第四,沙漠中有历经千年而不竭,千年不干涸的月牙泉,古往今来就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成为全世界都向往的旅游胜地。

鸣沙山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距城南五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止睡佛山下的党河水库,绵延40多公里,南北广布20多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沙垄相衔,盘亘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处。

敦煌鸣沙山全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一尘不染。沙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

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在鸣沙山中,却能看到沙漠与清泉相伴为邻的奇景,这就是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鸣沙山因山上的积沙骚动有声而大名鼎鼎,月牙泉则是因为形似弯弯新月而芳名远扬。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的怀抱中,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为什么叫药泉呢?相传泉内生长有铁背鱼和七星草,专治疑难杂症,食之还可长生不老。月牙泉东西长300余米,南北宽50余米,面积13.2亩,平均水深4.2米。水质甘冽,清澈如镜。

月牙泉像一位绝世佳人的眼睛—清澈、美丽、多情;月牙泉像位窈窕淑女的嘴唇那样神秘、温柔、诱人;月牙泉像一牙白兰瓜那样碧绿、甘甜、晶莹。其实,月牙泉最像初五的一弯新月,落在黄沙里。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在敦煌可去沙洲夜市看看,大漠中最大的夜市。每当夜幕降临,华灯绽放的时候,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汇集在灯光迷离的沙洲夜市,使这里变得异常热闹。由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而被誉为敦煌“夜景图”和“风景画“。

敦煌—莫高窟—嘉峪关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塑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被称为世界艺术宝库,它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其壁画及彩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在那长长的栈道上,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连,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肃穆端庄的佛影,飘舞灵动的飞天庄严神秘,令人屏声敛息。

嘉峪关关城—丹霞—张掖

万里长城西起点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城楼,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关隘,也是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雄关。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更是战略要冲,而得有“天下雄关”、“边陲缩阴”之称。

张掖丹霞地貌被《中国地理》评为最美丽的丹霞地貌,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神奇的丹霞地貌群奇特,五颜六色,有红色、**、白色、绿蓝色,色调有顺山势起伏的波浪状,也有从山顶斜插山根的,犹如斜铺的彩条布,在太阳的照耀下,色彩异常艳丽,让人惊叹不已。

这里是地质考察、旅游探险、摄影采风、写生作画的理想之地,摄影家的天堂,随着诸多影视作品在这里拍摄,丹霞的奇美和奇特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往。

张掖—祁连

张掖大佛寺亚洲最大的市内泥塑卧佛。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敕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

寺内安放佛祖释迦牟尼的涅_像。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课件塑像是何等的庞大。

祁连卓尔山景区属于丹霞地貌,由红色砂岩、砾岩组成。藏语成为“宗穆玛釉玛”,意为美丽的红润皇后。

站在卓尔山顶视野极度开阔,四周没有任何遮拦,山对面是一山尽览四季景色的牛心山,左右两侧分别是拉洞峡和白杨沟风景区,背面是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山脚下滔滔八宝河像一条白色的哈达环绕在县城周围。处处美景,宛如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祁连—门源油菜花—西宁

在门源登油菜花观景台,油菜花沿门河两岸成就了博大壮阔的特有奇观,一望无际的金**显得异常斑斓,令人慨叹,像一幅巨型画卷,纵身一望无际的油菜花中享独一无二的芬芳浴,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海绚烂如画,蜂飞蝶舞,好不醉人。

塔尔寺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之地,有藏汉结合的独特建筑和博大深远的藏传佛教文化,塔尔寺与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甘肃夏河拉卜楞寺合称为六大丛林。更有举世闻名的堆绣、壁画、酥油花等艺术三绝。

路线图

兰州——海东——西宁——塔尔寺——拉脊山——贵德县(贵德黄河)——日月山——倒淌河——青海湖——黑马河——橡皮山——茶卡盐湖——环湖西路——刚察县(仙女湾)——大冬树山垭口——祁连县(卓尔山)——祁连草原——门源县(油菜花)——达坂山——黑泉水库——西海镇(原子城—金银滩)——西宁。

兰州到西宁不远,高速隧道多,不要超速,中午大概到西宁,安顿好后下午就可以去塔尔寺转转,晚上西宁的夜市还是不错滴。第二天一早去青海湖。

两条路,一条省道,翻拉脊山,景色好,路况一般,从兔儿台哪里就可以上到西倒一级路(西宁—倒淌河),正好到日月山景区那里,感兴趣可以上去看看。

不感兴趣直接奔青海湖。第二条路就只直接走西倒一级路,到倒淌河,也会路过日月山景区(这一段坡陡弯急,尤其要注意)。

下日月山到倒淌河,在文成公主像那里右拐走109,往二郎剑景区(就是大家所说的青海湖景区)。到景区游览就可以,注意的是昨天景区刚发了通告,不让擅自进入核心保护区,所以公路边通往湖边的便道还是尽量不要去。

被罚款不划算,路边油菜花好多都是牧民的,照相前问清价格哦。景区往西一点有个加油站,对面有条路可以到湖边,有牧民收钱,感兴趣开车可以去看看。加油站旁边的那条路可以到湖对面山上,有个观景台,可以俯瞰青海湖。

关于黄河的任何资料

这个我知道!去年的时候和朋友打算去兰州旅游的时候,收集了兰州一些必去的景点资料。现在我把兰州十大必去景点的资料分享给需要的小伙伴们~

1、白塔山公园

简介

位于兰州市中心附近的黄河北岸,入口处与中山桥连接,是兰州市内的重要景点。

以山顶的古老白塔最为著名,山间还有多座宫殿式的建筑。

河对岸有缆车可以乘坐,到山顶再走20分钟左右即到白塔,塔顶上可一览兰州市全貌,山脚下便是黄河。

天气好时可以在山顶找家茶铺,吹着微风喝茶聊天,很是惬意。

电话

0931-8366114;0931-8360800

用时参考

1-3小时

交通

1.乘坐公交108/131/20/35路至金城古建一条街(公交站)下车,步行可达。

2.乘坐公交105/109/137/139路至山桥(公交站)下车,顺便欣赏黄河两岸的美丽景色,然后步行穿过中山桥即到。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06:30-20:00(夏季);停止入场时间:19:30 (04月20日-10月31日 周一-周日)

07:00-19:00(全天) (11月01日-次年04月19日 周一-周日)

tips:

具体开放时间以景区为准

景点位置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中路白塔山1号

2、甘肃省博物馆

简介

甘肃省最大的博物馆,珍藏文物丰富,可以全面了解甘肃各地和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

二楼丝绸之路展览是全馆精华,镇馆之宝“马踏飞燕”、中国邮政标志驿使图画砖都在这里。

佛教馆展示汉、藏、西域不同特色的佛教文化,还有敦煌、天水等地的石窟艺术,也非常精彩。

电话

0931-2339133;0931-2339131

用时参考

1-3小时

交通

乘坐公交31路/32路/53路/58路/K102路/K58路高峰大站快车至省博物馆(公交站)下车,步行即可到达。

门票

免费

tips:

需提前在官方公众号进行预约。

开放时间

09:00-17:00;停止入场时间:16:3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二-周日)不对外开放(闭馆)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

tips:

由于设备检修,甘肃省博物馆将于2023年10月16日至10月23日临时闭馆,10月24日起正常开放。

景点位置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

3、兰州黄河铁桥

简介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是兰州市内标志性建筑之一,站在桥上可远眺白塔入云。

中山桥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黄河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至今有百余年历史。

桥梁是由美国人满宝本和德国人德罗设计,聘请的部分德国洋工匠进行施工建造。采用德国的材料。

桥梁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现在也为了保障行人以及游客的安全和保护文物,禁止机动车辆通过。

电话

13919954533

用时参考

1小时以下

交通

乘坐公交4路、6路、9路、37路、137路、74路、105路到中山桥站下车,步行约300米可达。

门票

免费

tips:

具体详情请咨询景区

开放时间

全天(全天)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景点位置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

4、黄河风情线

简介

由兰州市区滨河路绿色长廊沿线景点串联而成,其中包括中山桥、黄河母亲像、水车园等著名景点。

以中山桥为中轴,以黄河两岸风光为依托,依山就势,巧夺天工的滨河风景区,被南来北往的客人称为“兰州外滩”。

中山桥附近还有羊皮筏子漂流和游艇,在古老的黄河乘坐古老的羊皮筏子最有感觉,看起来有些危险,其实非常稳当。

用时参考

3小时以上

门票

免费

tips:

沿途景点单独售票,详情请咨询景区,请以景区公示为准。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位置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中路东50米黄河风情线

5、黄河母亲雕像

简介

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

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母亲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具艺术价值的一座。

雕塑由“母亲”和一“男婴”组成构图,分别象征了黄河母亲和华夏子孙。

“黄河母亲”现已经成为兰州的标志性雕塑,也代表着兰州的形象。

用时参考

1小时以下

交通

1.乘坐公交25路、142路到黄河母亲站下车,步行可达;

2.乘坐56路、58路、103路、106路、107路等公交西湖公园站下车可到。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位置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

6、水车博览园

简介

兰州水车博览园位于黄河南岸的滨河东路上,在中山桥的东侧约2.6km。兰州水车历史悠久,是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兰州水车博览园由水车园、水车广场、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是兰州市旅游局为再现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而专门设计仿建的游览参观公园,再现了50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

电话

0931-8587111;0931-8580722

用时参考

1-3小时

交通

乘20、25、109、116、135、140路水车博览园站下

门票

具体详情请咨询景区

开放时间

08:00-22:00(全天);停止入场时间:22:00 (周一-周日)07:00-23:30(全天);停止入场时间:23:30 (周一-周日)

景点位置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滨河东路524号

7、兰州大学

简介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

用时参考

1-3小时

交通

乘1、10、16、110路公交车在兰州大学站下车,也可乘801路公交车在盘旋路南口站下车。

门票

具体详情请咨询景区

开放时间

全天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tips:

晚上能不能进,需要和保卫处协商。

景点位置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号

8、五泉山公园

简介

五泉山公园位于城南皋兰山北麓,公园景点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为主,因有甘露、掬月、摸子、惠、蒙五眼清澈甘美的泉水而得名,园内丘壑起伏,林木葱郁,环境清幽。除了五眼名泉,公园里的佛教古建筑也闻名中外,庄严寺内有明代壁画。

庙宇建筑依山就势,廊阁相连,错落有致。五泉山可分西、中、东三路游览,三路均有楼台亭阁、长栈虹桥、清泉飞瀑,但布局各异,自成体系,各有独到之处。

电话

0931-8243247

用时参考

1-3小时

交通

乘坐公交1/123路至五泉山公园(公交站)下车,步行可达。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08:00-18:00(全天);停止入场时间:18: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景点位置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五泉南路103号

9、兴隆山

简介

兴隆山位于兰州以东的榆中县,距兰州市区约45km,是兰州市郊不错的一处自然景观,海拔在2500m左右,分东、西两峰。东峰上有一些道观、寺庙等历史古迹,西峰景色更胜一筹,二峰间为兴隆峡。山下有宾馆,可供吃住。兴隆山脚下还有一个滑雪场,是兰州唯一一家配套齐全的高山国际滑雪场。景区内游览线路为:云龙桥——大佛殿——蒋介石官邸——马衔山旅游小区——官滩沟。

电话

0931-5251081

用时参考

1天

交通

从兰州市天水路十字汽车站乘至榆中县的大巴,8元/人,40分钟到达榆中县汽车站,然后转小巴,5元/人,到达兴隆山脚下。

门票

普通票:东山景区40人民币/西山景区40人民币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开放时间

08:00-17:00(全天);停止入场时间:17:00 (12月1日-次年2月28日 周一-周日)

07:00-18:00(全天);停止入场时间:18:00 (6月1日-8月31日 周一-周日)

景点位置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兴隆山风景区

10、青城古镇

简介

位于甘肃省榆中县最北端的黄河南岸,是兰州市惟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甘肃省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非常难得的古镇。景区内主要是古建筑、古民居群,对研究西北民居、西北风情有一定历史价值。先后有《老柿子树》、《黄河 青城古镇浪》等电视剧在此选景拍摄。

电话

0931-5682688

用时参考

1-3小时

交通

可在县城乘坐前往古镇的客车

门票

门票30元/人

开放时间

09:00-17:30(全天);停止入场时间:17:30 (12月1日-次年2月28日 周一-周日)

08:00-18:00(全天);停止入场时间:17:30 (6月1日-8月31日 周一-周日)

景点位置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北部

“速冻”型冷空气来袭,这样的天气适合晾衣服吗?

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

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

黄河全长5464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

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各地自然景观差异很

大,尤其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十分严重。

黄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兰州以上大部分为半湿润区,兰州以下,西北部为干旱区,南部和东南部

为湿润区,其余为半干旱半湿润区。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春季蒙古高

压衰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上西伸,气温回升,降水增多;夏季大部分地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

高压的影响,盛行偏南风,水汽丰沛,是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衰退,

蒙古高压向南扩展,降水开始减少,但常发生连阴雨天气。气温的地区分布特点是由南向北、由东向西

逐渐降低。多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大于14℃,最低的地区小于-4℃。年极端最高气温为洛阳盆地44.2

℃,年极端最低气温为河源地区-53.0℃。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为

秦岭,局部达900毫米以上。年降水最多的站为泰山顶达1108.3毫米;年降水量少的地区为内蒙古杭锦后

旗、临河一带,在150毫米以下,年降水最少的站为内蒙古杭锦后旗的陕坝,只有138.4毫米。上游降雨

强度较小,历时较长,暴雨极少,日降水量很少超过50毫米;中下游降雨强度较大,历时较短,暴雨较

多。陕西、内蒙古交界处的乌审旗,1977年8月1日发生过一次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木多才当,10小时降

雨1400毫米(调查值),超过世界最高记录;三门峡至花园口间,1982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次大暴雨,暴

雨中心宜阳县石 镇24小时降雨734.3毫米,也是黄河流域罕见的大暴雨。

由于气候和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黄河的水文情况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

特点:

第一,径流的时空变化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的比值,干流为2.5~3.5倍,支流为2.5~40.8倍。各地

区的年径流变差系数为0.11~0.53。多水区和少水区径流深相差140多倍。年径流系数最大为0.7,最小只

有0.01。

第二,汛期长、洪水次数多。一年中有伏、秋、凌、桃四个汛期,总历时长达10个月。伏、秋汛合

称为大汛,由降雨形成。其洪水来源有兰州以上、晋陕区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

和大汶河流域。上游洪水涨落比较缓慢,历时较长,兰州水文站一次洪水历时平均40天,最长可达66天

,最短22天;中游洪水涨落较快,尤其晋陕区间的洪水陡涨陡落,历时较短,干流龙门站洪水历时平均

46小时,最长80小时,最短20小时,连续洪水一般为3~6天,涨水平均8小时,最长30小时,最短2小时;

支流洪水更是来猛去速;下游干流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其特点与来源有关,但又受高含沙量变动河床和

滩区建筑物的影响,往往使洪水演进规律发生异常变化。凌汛主要发生在宁夏、内蒙古和黄河下游两个

河段,均由冰塞、冰坝壅水形成。黄河下游的冰情变化极不稳定,约有十分之一的年份不封河,有的年

份则三封三开。60年代以来由于三门峡、刘家峡水库防凌运用,冰情有较大变化,凌灾有所减轻,但盐

锅峡水库至刘家峡河段于1961~1962年度,青铜峡水库上游于1967~1968年度,天桥水库上游河曲河段于

1981~1982年度都曾发生过严重冰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桃汛是宁夏、内蒙古河段开河时融冰水和河

槽蓄水下泄形成的冰凌洪水,流至下游正值桃花开放季节,洪峰不高,涨落较缓。1972年后为了下游灌

溉,三门峡水库调蓄桃汛水量,下游不再有桃汛洪峰。

第三,含沙量高并且水沙异源。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和中游三门峡以下水多沙少;黄河中游三门峡以

上水少沙多,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携带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支流窟野河温家川水文站最

大含沙量达1700公斤每立方米。干流陕县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形成了居世界首位的多沙河

流,由于河流含沙量高带来了特殊的产流、汇流、产沙和输沙规律,并造成河槽冲淤游荡,河床剧烈变

化,水位变化无常。

黄河水文工作是治黄的基础,是各项治黄工作的重要依据。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

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殷代(公元前13~前11世纪)又开始有描述雨情和

占卜预测洪水的记载;战国时的慎到(公元前395~前315年)曾在黄河龙门流浮竹观察水流速度;秦代(公

元前221~前206年)建立了报雨制度;西汉后期(公元前77~前37年)创造了雨量筒,开始降雨的定量观测;

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对黄河泥沙进行过观测论述;隋朝(公元581~618年)设立“水则”观测水位;明

万历元年(1573年)开展了“塘汛”;到了清朝(1644~1911年)自兰州以下多处设立水志桩测报水情,

并在泺口观测过含沙量。黄河下游传递水情的手段也由快马改进为电话。

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黄河水文工作已发展到采用近代科学技术方法。1912年设立了泰安雨量站。

1915年设立了支流大汶河南城子水文站。1919年至1933年又先后增设了黄河干流陕县、泺口、柳园口及

支流泾河张家山等水文站和支流渭河咸阳、交口镇、阳平关、泾河船头等水位站。1933年陕县发生了一

次大洪水,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造成了黄河下游的严重水灾,引起了国民政府对测报洪水的重视

,促进了黄河水文工作的发展。1937年黄河水文观测站点有增加,曾达到水文站(包括渠道站,下同)43

处,水位站29处,雨量站185处。后因战争影响,一大批测站停测,1939年只有水文站26处,水位站4处

,雨量站80处。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又恢复到水文站60处,水位站33处,雨量站73处。建国前夕

1949年尚有水文站44处,水位站48处,雨量站45处。民国时期还进行过部分水文资料整编,开展过水文

分析研究,随着通信技术的改进,报汛手段除电话外又设立了专用电台,但总的情况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站网稀疏,设备简陋,技术粗放,资料不系统。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黄河治理十分重视,在治黄工作的推动下,黄河水文工作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50年代。建国初期,黄委会统一了全河治理,确定了治理黄河的目的是“变害河为利河,上、中、

下三游统筹,干支流兼顾”的方针。黄河水文工作根据治黄要求,以为防洪服务为主进行恢复发展。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

议》,治黄工作进入了由防洪过渡到治本的阶段。黄河水文工作除继续为防洪作好水文测报外,并为黄

河治理规划、工程建设、河道治理、引黄灌溉、水土保持等全面服务。50年代末期,在国民经济“大跃

进”的形势下,黄河水文工作也加快了建设步伐,在1958年和1959年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之后,

1960年又提出“开展全面服务,保证治黄重点,大力支援农业,洪水枯水泥沙并重,大中小河兼顾,基

本站、实验站并举,定位观测与调查研究结合”的方针,全面高速度地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建设过快、

战线过长、工作不切实际的现象。总的来说,50年代是一个大发展阶段,水文站网已初步形成,水文测

验已全面展开,测验规范己大力贯彻,实验观测分析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历年资料整编已全部刊印

出版,逐年资料整编体系也已建成,水文情报预报,已在防洪防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黄河水文工作

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0~70年代虽曾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后期又得到了恢复发展,稳步提

高。在这一阶段里,由于黄河干支流相继建成了15个大型水库,支流上也修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库,引黄

灌溉和水土保持面积不断扩大,使黄河水文自然变化规律受到了很大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治黄对水文

工作提出了完善站网,提高测验质量,算清水账、沙账,加强水文情报、预报,深入探讨水文变化规律

的要求。据此进行了调整发展站网,整顿加强设施,以土洋结合和开展协作的方法研究创造了适应黄河

特点的测验工具仪器,改进了技术,提高了水文测报质量,开展了气象预报和水质监测,增加了服务项

目,全面展开了实验研究和水文分析计算并开始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各项水文工作都获得了新的进展

进入80年代,遵照国家“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治黄工作确保防洪安全,合理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的精神,以改革为动力,以洪水测报为中心,研制、引进了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始建立自动

测报系统,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一、站网建设

水文站网是水文工作的战略部署,建国后即以全面控制洪水、径流、泥沙为原则,恢复旧站,建设

新站。1950年全河水文站即已恢复到民国时期的最高水平,1955年全河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已为

1949年的4.7倍、2.7倍、13.8倍。1956年编制了黄河流域水文站网规划,为科学合理地建设站网提供了

依据。1960年站网密度已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泥沙站网大大超过了一般河流。1960年以后,为了

适应黄河流域自然情况和治黄工作的新变化,又修订了四次站网规划,其中60~70年代三次,80年代一次

。60年代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曾不适当地撤销了一大批测站。到了70年代逐

渐恢复和发展并设立了一批小河站。1990年全河水文站网已有水文站451处(其中渠道站129处),水位站

60处,雨量站2357处。其中属黄委会系统的分别为139、35、763处。全河水文站每万平方公里4.28站,

为1949年每万平方公里0.52站的8.23倍。全河雨量站每万平方公里31.32站。水文站体制也由全部水文站

常年驻站观测,改为大部分支流站实行站队结合。随着水文站网的逐步完善,黄河流域的径流、泥沙、

洪水等各项水文因素的形成变化,已得到全面控制。

二、水文测验

(一)基本测验

测验工作是水文工作的基础。建国后,各项基本观测迅速全面展开。在测验设施方面,除了进行高

程和平面控制建设外,主要创建了适合各站特性的各种测验设施,用测船测验的水文站一般架设吊船缆

道,山溪性河流架设缆车(吊箱)缆道,断面较窄河床比较稳定,漂浮物较少的水文站架设流速仪缆道。

在洪水时用浮标测流的水文站都架设了浮标投放器。1987年全河已架设吊船缆道64处(其中黄委会系统37

处),缆车和流速仪缆道252处(其中黄委会系统94处)。黄委会系统除黄河下游河面特别宽,游荡多变的

夹河滩水文站外全部架设了缆道。兰州水文站还建成了半自动流速仪缆道,宁夏固原水文站架设了双刹

型电动独轮缆道。电动升降缆车己作为中国水文业务技术经验之一,列入世界气象组织推行的《水文业

务综合子计划》向各国推荐。少数使用机动船的站,则加大了马力,建立了机船组,提高了测洪能力。

河口水文实验站建造了黄河上最大的600匹马力40.15米长的浅海测量船。

在测验工具仪器方面,首先配齐了各站必需的测验和测量工具仪器,然后根据各站特点逐步改进提

高。雨量观测,由雨量筒改进为自记雨量计和遥测雨量计,1990年雨量自记程度全河已达46%,其中黄委

会系统达到60%。水位观测由直立固定水尺发展到活动水尺和各种适合测站特性的自记水位计、遥测水位

计,1987年水位自记程度全河已达20%,其中黄委会系统达到24%。测速仪器由一般流速仪改进为防沙防

草流速仪。测沙工具由直立式悬移质采样器改进为横式采样器,进而研制了同位素测沙仪。泥沙颗粒分

析仪器初期为筛分析、比重计、底漏管,于1960年改为粒径计,1980年发展为光电颗分仪。

测验规范是测验工作的法规,为了统一测验标准,提高测验质量,1951年黄委会首先制订了一个简

单的测验规定。1956年后认真贯彻了水利部颁发的《水文测站暂行规范》,并制订了补充要求,改进了

测验方法。在测流方面,对测流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过试验研究,不断改进提高。泥沙测验方面,建国一

开始就十分重视,除了各站一般泥沙测验外,还有部分站开展了精密泥沙测验。1956年按测验规范规定

改为输沙率测验。为了研究泥沙的形成、输移规律,1950年就开始在黄委会系统14个水文站上取样进行

颗粒分析,到了80年代全河已发展到124站,其中黄委会系统68站。黄委会系统颗粒分析室也由1950年的

1处增加到1980年的12处,后又调整为7处。

冰情是黄河上又一种复杂的水文现象,观测冰情的站1960年全河已达400处,其中黄委会系统181处

。为认真贯彻水文测验规范的规定,除一般冰情观测外,还开展了特殊冰情观测。

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不仅需要掌握水量还必须了解水质。1958年开展了天然水为主的水化学成分

测验。1972年开展了水质污染监测后,天然水化学成分测验与水质监测相结合。1975年建立了黄河水源

保护和水质监测系统,增加了水化学成分测验站,布设了大量的水质监测站点。分析方法除天然水化学

成分贯彻《水文测验试行规范》外,水质监测污染物分析均按特定的规范执行。80年代逐步引进了各种

先进的分析仪器,改进了分析技术,分析质量已达到国际标准。黄河水质状况经过调查和对监测资料分

析研究,基本搞清了黄河水质的主要水化学成分和矿化度分布情况。大量的数据和分析资料说明建国后

黄河水质污染日趋严重,1990年低于三类水质的河长,干流为34%,支流达59%。

水文调查是弥补水文定位观测不足的一项重要水文工作。自50年代初开始,黄委会就组织了多次黄

河干支流洪水调查,获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如黄河干流三门峡184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6000立方米每

秒;黑岗口1761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0000立方米每秒;支流伊河龙门镇公元22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

20000立方米每秒;沁河九女台1482年的洪水,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等,都是大大超过实测资料的

罕见特大洪水。80年代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院将全河172个河段的调查洪水成果汇编成册,刊印出版。沿

黄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也将调查洪水资料汇编刊印。

由于测验工作不断充实,测洪能力不断加强,测流历时不断缩短,测验方法不断改进,测验精度不

断提高,水沙不平衡现象逐渐减少,散乱的水位流量关系逐渐变为较规律的曲线,为治黄提供了完善、

可靠的水沙、水质等资料。

(二)实验观测

为了掌握黄河的水沙特性,除了大量的基本水文测站外,还开展各项实验观测,探求水沙的形成变

化规律。

1953年首先在河口建立了前左水文实验站,进行黄河三角洲淤积延伸和尾闾摆动规律的观测研究。

1956年开始在上诠、三门峡和三盛公相继建立了大型水面蒸发站,研究了水库水面蒸发和一般蒸发器与

天然水面蒸发的关系,并为计算大范围陆面蒸发提供了资料。1957年在花园口游荡性河段建立了河床演

变测验队,进行了河床冲淤摆动变化规律的观测研究。在高村以下的自然弯曲河段和由人工控制、半人

工控制的弯曲河段建立了弯曲河道观测队,进行了弯曲河道变化规律的观测。1958年在陕北黄土高原地

区岔巴沟设立了子洲径流实验站,观测研究了黄土地区径流形成变化规律和水土保持的影响。同年又设

立了三门峡库区水文实验站,随着位山、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天桥、巴家嘴等大中型水利枢纽工

程的修建,都相继成立了实验站(队),开展了以库区泥沙运行规律为主的观测研究。累计建立实验站(队

)14个,测取了各种水文实验资料,撰写了大量的分析报告和专著,这些成果已在治黄规划、河道整治、

水库建设管理运用、河口治理等治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资料整编

建国初期,根据治黄规划的急需,1952~1956年对1953年前的全部黄河基本水文测验资料进行系统

的整编,于1956年刊印出版。在此基础上,确定自1954年的资料开始转向逐年整编,并建立了在站整编

、集中审查、复审汇编、刊印出版四个步骤和保证质量提高工效的制度。每年的测验资料一般隔年刊印

出版。整编方法除贯彻全国统一规定外,又结合黄河特点进行了补充1976年开始试行电子计算机整编,

年从国外引进了电子计算机,此后正式展开并开始筹备和建设水文资料数据库,以推动资料整编工

作的改革。

水文实验资料整编,自1960年整编三门峡库区实验资料开始,相继展开对各实验资料的整编,同时

还进行了小河站资料整编,并在整编资料基础上作了五次黄河流域水文特征值统计。在70年代初还进行

了黄河流域特征值的量算,将原用的黄河流域面积745000平方公里修改为752443平方公里,原用的河长

4845公里修改为5464公里。

截至1990年共整编刊印了各种水文资料368册,除提供水利部和黄委会有关单位使用外,还供应了

其他165个单位部门应用。

三、水文气象情报预报

情报工作。向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报汛的水情站网,在50年代,由1949年的11处增加到1959年的404

处。水情传递手段,一开始就采用了公用电报、电话和专用电台、电话相结合的通信网。水情拍报办法

,由简单的定时拍报,改进为分段次标准拍报。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水文情报系统。60年代,

水情站网曾一度大幅度下降。1970年开始回升,70年代末稳定在500处左右。鉴于淮河1975年8月大洪水

时水情信息不灵的教训,黄委会在三门峡以下建立专用无线通信网。自80年代初开始,在三门峡至花园

口间建立自动遥测系统。现在黄委会水情部门建立了雨、水情信息自动接收、处理、传输系统,大大提

高了水情传递时效。

水文预报。1951年开展了黄河下游的洪峰预报;1955年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干支流的降雨径流和洪水

过程预报;1959年又发展到上游,并全面开展了洪水、枯水、冰情,长期、中期、短期各种预报。60年

代末到70年代,采取协作的办法,加强预报技术的研究,并组织了一次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黄委会

的大协作,研究改进了黄河长期暴雨洪水预报。70年代末又组织了一次有关省(区)和流域水文、水利部

门的协作,研究建立了黄河下游洪水预报系统。1975年黄委会成立了气象组织,由全部依靠沿河气象部

门提供天气预报,改为自行开展天气预报,并与有关省气象台建立了汛前长期降水预报会商和汛期暴雨

联防,把天气预报与水文预报结合起来,增长了洪水预报的预见期。1982年后,逐步推广运用电子计算

机,并在三门峡至花园口间建立自动遥测联机实时洪水预报系统,改进了以三花间预报为重点的全部预

报方法,提高了预报精度。天气预报也建立了卫星云图,测雨雷达及各种气象信息自动接收处理系统,

并开始研究建立专家系统,改进预报方法,提高了预报准确率。黄河的水文、天气预报已开始接近国际

先进水平。

建国以来,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已对历年黄河防洪、防凌工作提供了约300万站次情报,4000

多站次预报,尤其在1958、1981、1982年的黄河大洪水中,准确及时地提供了洪水情报和预报,使防洪

工作采取了有力的防御措施,以最小的损失取得了战胜各次洪水的伟大胜利。

四、水文计算和分析研究

这是治黄规划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是治黄的重要科学依据,建国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954

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简称黄河技经报告)时,对黄河干支流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

的水文分析计算,同期还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的降水和径流形成变化规律,此后在修订补充治黄规划时

对有关内容又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60年代首先统一了全河主要水文站的主要水文数据,确定了陕县多

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23.5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为16亿吨,并围绕探求根治黄河水害的途径和三门峡水

库改建,进行了有关水沙分析研究。鉴于钱宁1959年提出黄河下游淤积的主要成分是粒径大于0.05毫米

的粗沙,1965年后对此进行了粗沙来源的调查研究。同期,1962~1965年对上游刘家峡至盐锅峡河段的冰

塞开展了观测研究,提出了计算方法。进入70年代后,根据水利电力部(简称水电部)指示,黄委会编制

了黄河治理规划,并以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和防洪为主进行了水沙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除搞清了黄河下

游的粗沙来源外,还研究了黄河泥沙的输移规律,分析计算确定了黄河下游花园口的可能特大洪水流量

为55000立方米每秒。同时,对三门峡、花园口的主要历史洪水进行了分析,系统研究了黄河下游的凌汛

,取得了不少有重大价值的成果。到了80年代在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时,再次进行了水沙分析计算,

并对多年来分析研究的泥沙运行规律、历史洪水、黄河冰情、黄河水资源,以及黄河流域的气候等进行

了综合分析,撰写成专著。还开展了高含沙浑水流变特性试验和水内冰、河曲段冰塞的观测研究,取得

了许多宝贵成果。

黄河的水文研究,自1981年撰写冰情论文参加国际冰情学术讨论会后,开创了黄委会参与国际学术

交流的新局面,已有不少水文研究成果进行了十余次国际交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水文科研成果,推

进了黄河水文研究工作的发展。

建国以来,作为防灾减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基础的黄河水文事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投入了

大量的资金,到1990年仅黄委会系统事业费就有人民币2.2亿元。建立了一支业务熟练、思想过硬的水文

队伍。全河水文职工到1990年为4680多人,其中黄委会系统2500多人,已建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黄河水

文系统。广大的黄河水文职工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尤其工作在水文测报第一线的水文职工,在十分困

难的条件下,与暴雨、洪水、泥沙、冰凌作斗争,仅黄委会系统就有31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40多年中

黄河水文工作已为治黄提供了大量的水文资料和水文气象情报、预报,水文分析研究成果,走出了一条

具有黄河特色的水文事业发展道路,无论在黄河治理开发和流域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黄河是世界上水文变化最复杂、测验条件最困难的河流,尤其随着黄河的治理和流域经济发展

,黄河水文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文测报质量远不能适应需要,水沙量尚未完全算清,水文规律

尤其是在新的变化中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黄河水文工作者必须不遗余力地、孜孜不倦地在已取得

的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站网,加强测报,深入研究,更加努力克服困难,使黄河水文事业不断发展

提高。

“速冻”型冷空气来袭,这样的天气的确不适合晾衣服。

12月中旬,冷空气将变得活跃,在此前的几天,一股强冷空气将“冻结”中国中东的部地区。在十二月十一日到十四日的时候,冷空气也从北向南部影响中东部地区,许多地方气温将“骤降”,气温下降4到8℃,局部气温下降1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中下游及其北部地区也有4到6级的北风。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在这股冷空气的影响之下,全国各地都成了“速冻型”的天气。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报告,北方明显的降温主要是在十二月十三日,也就是集中、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天津、兰州、银川的周日,省会级城市、西安、济南、郑州,下半年气温将创下新低。比如呼和浩特, 长春等地最低气温会降到-20℃以下,内蒙古地图里河最低气温可能会降到-40℃,非常冷。天津和西安的最高温度只有-1℃,冬天过后将首次低于冰点。

我们知道,在这种速冻型的冷空气的影响下,一点儿也不适合晾衣服,尤其是将衣服晾在室外的情况下,基本上第二天起来就会成为冰棍,看上去倒有些像腊肉一样。那么,说到这里,在这样的速冻型冷空气的影响下,应该如何晾衣服?事实上,在冬天晾衣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点,把衣服挂在衣架上晾晒时,下摆尽量要错开来,晾晒裤子的时候,一定要翻面,才能加速口袋变干燥。除此之外,请避免晾晒时衣物重叠。例如高领衣物、连帽衣物,这类脖子或帽子部位会重叠的衣物,必须摊开来才干得快。坊间有专用的晒衣用品,不过只要利用现有衣架组装,也能获得快干效果。

第二点,想要使衣服加快晾干,可以让衣物的间隔要够大,晾晒衣物的长度不能一致,必须长短交错,增加通风面积,晾干速度就会变快。当然,当晾衣间隔变大,可以晾晒的衣物数量就会减少,所以,这种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第三点,晾袜子时,要将夹子夹在松紧带部位,袜子才能穿得久一点。又如女性内衣,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晾法,例如从肩带挂起来,只夹住背扣处一个部位,或者夹在罩杯之间,又或者将内衣倒挂用两个夹子夹住下胸围部位,各种方式都有。

总而言之,以上的方法都是非常适合在冬天晾晒衣服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冷空气将会持续性地影响全国,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