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类的进化是什么?

2.生物的生活方式及主要环境因素

3.去庐山真的能转运吗

4.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原文及翻译赏析

5.什么是物候学

6.生物圈的生物圈二号

古今气候变化_古气候变化的三个时间尺度

12级地震最有可能发生在俯冲带上,它会产生极其强烈的震动和巨大的声响,引发全球性海啸、火山爆发、气候变化等灾难,对生命和环境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根据里氏地震规模的定义,12级地震的最大振幅是1级地震的1011倍,换算成焦耳,12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为6.3×10^25焦耳。

这相当于32万颗沙皇炸弹(沙皇炸弹是人类历史上最大当量的核武器,爆炸当量为5000万吨TNT)或者8亿颗广岛(广岛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投入使用的核武器,爆炸当量为1.5万吨TNT)的威力。

也相当于6500万年前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所释放的能量。这样的能量足以改变地球的轨道和自转速度。

12级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极其强烈的震动和巨大的声响,地面会出现裂缝、塌陷、隆起等现象,山崩、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也会频繁发生。12级地震还会引发全球性海啸、火山爆发、气候变化等灾难,对生命和环境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地震之最

古今中外地震亡人口之最:大约1201年7月,近东和地中海东部地区的所有城市都遭地震破坏,人最多,估算约达110万。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中国陕西华县的8.0级地震造成的亡人数比前者确凿一些,广大灾民饿,数百里山乡断了人烟,估计亡83万余人。

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预报并取得明显减灾实效的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中国的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预报,被世界科技界称为“地震科学史上的奇迹”)。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地震

鱼类的进化是什么?

关于立冬节气的知识

冬季的开始

伴随着一股股寒流,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今年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是立冬,标志着冬季从这天正式开始,日照时间将持续缩短,夜晚会越来越长。关于立冬,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立冬古诗词

《立冬》左河水

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

四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物备收藏。

简单又朗朗上口的《立冬》,生动形象地记录了立冬时节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一些生活规律。

在北方,立冬时节,因为环境寒冷,草木枯黄,家家户户会储存粮食,用来过冬。但是在南方,这个现象就比较少见,因为南方气候较为温暖,往往会在12月才能体会到“冬季”寒冷的感觉——

立冬也要吃饺子?

冬天最幸福的事,就是吃一盘热腾腾的水饺。但是立冬为什么要吃饺子呢?因为饺子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所以立冬之日,当然也要来一份水饺啦。

补充热量保健康

随着温度越来越低,人体的生理活动需要的热量越来越多,而热量最直接的来源,就是食物。冬天这么冷,当然要选择既能补充热量,还能防寒防湿的食物,这样才能健健康康的过冬天。

羊肉

味甘性温,入脾胃经,富含蛋白质,脂肪,钙,铁,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健脾,止消渴的保健功效。

红枣

红枣是补气养血的佳品,具有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的功效。可治疗脾虚弱,气血亏虚等疾病。

人参

冬季进补吃人参很好,怕冷的人宜吃红参,怕热的人宜吃白参,和桂圆同食有滋补养身,强身健体的功效。

强身健体多运动

冬季天气很冷,穿衣御寒方面一不注意,就会生病感冒。运动,是一个能增强体力的好方法。比如跑步,跑步是一项全身运动,消耗能量大锻炼效果好,而且冬季跑步,好处可是不少:首先,冬季气温低,长跑能刺激人体的保护性反应,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脑部血液流量,使大脑更加清醒。其次,坚持长跑对记忆力有明显的提升,并能增强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如果不想跑步的话,那就多多晒晒太阳,经过太阳光的照射,也能增强身体健康,补充阳气,温通经脉哦——

节气知识 | 关于立冬的趣事你知道吗?

立冬养生

立冬正是养生的好时候,立冬养生主要就是食多温热少寒冷、保护阳气,使阴阳相对平衡起来。下面就跟着小彩看看立冬都需要注意些什么吧!

1、少吃油腻

儿童脾胃稚嫩,冬季应该做到饮食有节,保证一日三餐正常进食,少吃油腻、不好消化的油煎食品,而要以粮食、蔬菜为主,适量添加肉食。

2、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冬季,儿童容易患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只有摄入足够的维生素,才能有效增强身体免疫力。冬季时令蔬菜如大白菜、萝卜、豆芽、菠菜、生菜等,维生素含量都比较丰富。家长可以合理搭配,经常变换花色品种,让孩子各方面的营养素都充足。

3、注意补充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能调节食物的吸收和排泄,保持大便通畅,这对体内毒素的排出十分有利。冬季,儿童应多吃含有较多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玉米、甜薯、高梁等粗粮,黄豆、红小豆等豆类食品以及菠菜、芹菜等蔬菜。

4、不要忽视菌藻类食物

香菇、猴头、银耳等菌类食物及海带、紫菜等水产品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磷、碘等,有助于增强儿童的抵抗力,提高身体素质。

5、补充润燥食品

冬季气候干燥,可以让儿童多吃些润燥食品。萝卜能润喉清嗓、降气开胃、除燥生津;冬瓜味甘性凉,有清热止渴、利水消肿等功效。另外,蘑菇、苦瓜、白木耳等,也有润燥的作用。

6、及时补水

冬季虽然排汗减少,但气候干燥,加上室内暖气,儿童更容易发生口干、鼻干和咽干等缺水症状。家长要教孩子主动喝水,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给儿童充足的水分以保证身体的需要。

生物的生活方式及主要环境因素

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其漫长的演化历史一直是众多的生物学家感兴趣的问题。鱼类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鱼类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一切高等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甚至我们人类自身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研究古生物通常以化石材料为根据。科学家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并划分成不同的地质年代。这些地质年代中保存下来的古生物,记录了当时的环境条件和生物信息,经过千万年的沉积,形成化石,成为研究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史的根据。

鱼类的化石并不十分丰富,但它们依然能够展示出古今各种鱼类发生、发展的过程。最早的鱼类化石沉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岩石里,距今已有大约4亿年的历史了。通过对岩石的研究,人们知道这种最早的鱼类生活在咸水环境里,或者说是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身体外面披有铠甲一样坚硬的外骨骼。这些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了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颌,所以被称为无颌类。它们可以说是最古老的鱼类,因为穿了甲胄,它们不能游泳,只能生活在水底沉积物中。应该说,它们是一群不会游泳的鱼类。无颌类的内骨骼没有被保存下来,所以科学家们推测它们具有软骨骼,像现在我们见到的软骨鱼类鲨鱼和鳃鱼一样。

大量完整的无颌类化石是在泥盆纪找到的,泥盆纪可算是鱼类初生时代。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距今约1.3亿~1.6亿年),是鱼类中兴时代。新生代时,各种古今鱼类共存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鱼类家庭达到全盛。

在无颌鱼类的基础上,最早的有颌鱼类也发展了。最初的颌是由几个硬骨鳃弓改造过来的。鳃弓最初埋在肌肉里,在进化过程中,颌与头部背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坚固、更有效率的进食器官——咀嚼器。

原始有颌类也称作盾皮鱼,它们在泥盆纪盛极一时,但到泥盆纪末已大部灭绝了,一般认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都是由盾皮鱼演化来的,它们分别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但尚未找到十分清楚的证据证明这个推论。一些盾皮鱼仍具有扁平的身体,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但是大多数都变成流线型,甲胄也减少了,这种变化使它们获得了很强的游泳能力。软骨鱼类也脱去了沉重的甲胄(但仍有背板的痕迹),发展出更加强劲有力的适于游泳的肌肉组织。有些科学家认为,软骨鱼类是“原始”鱼类,但它们是否真正比硬骨鱼原始,还有待证实。

有关脊椎动物颌的发生与进化的研究,是从19世纪进行的胚胎学研究开始的,它揭示了进化中的一个重要过程。颌的出现,说明动物的某个新的重要的特征的出现,可以使一个类群的生活领域扩大到以往不能生活的地区。这以后,鱼类得到了迅速扩展,成为今日最普遍的游泳生物类群。

硬骨鱼最初生活在淡水里,后来逐渐向海洋伸展,终于成为海洋鱼类的优势类群。在进化过程中,它们产生了内部硬骨骼,把僵硬的甲胄变成了薄薄的鳞片,从而使动作敏捷灵活,提高了运动速度。

硬骨鱼有2个类群,其中辐鳍鱼类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大大超过另一种鱼——内鼻孔鱼类。内鼻孔鱼类包括一些形态和构造都很特殊的原始种类,它们具有内鼻孔构造,可以把嘴闭上而并不影响呼吸。内鼻孔鱼类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肺鱼和矛尾鱼。矛尾鱼隶属空棘目腔棘纲,它被誉为活化石,在1938年以前一直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已经灭绝了的种类。第一尾矛尾鱼是1938年被一名渔民在非洲东南海岸捕到的,这一发现轰动世界。以后又陆续捕到,证实这一古老鱼类仍生活在现代的海洋里。腔棘鱼的重要特征是,鳍呈叶状,具有肌肉,并有相连的辐棘,从而使一些鱼可以在陆地上爬行。它们与两栖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人们认为两栖类就是由它们演化而来的。

圆口类很像鱼,但缺乏成对的胸、腹鳍,特别是嘴巴上没有上下颌,所以又叫“无颌类”。古代的无颌类,都是些体外披着硬骨片的“甲胄鱼”。古代的无颌类,从奥陶纪出现以后,在志留纪很繁盛。但因为无颌,生活方式落后,仅能以流入口内的水中夹杂的食物为食,所以在生存斗争中,它们敌不过新兴的有颌鱼类而日趋衰落了。

真掌鳍鱼:生活在距今4亿年前的泥盆纪。是一种淡水鱼类,以水生动物为食。体表有鳞,并有供呼吸用的内鼻孔和鳔。头骨构造、牙齿的类型以及肉鳍骨骼的排列方式,都同早期的两栖动物相似。距今3.6亿年前地球气候变化,使许多湖泊干涸或水质变坏。它们就靠内鼻孔、鳔和肉鳍的优势,慢慢爬上了陆地,经过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在连续不断的世代演变中,它们逐渐变成了两栖动物。

去庐山真的能转运吗

用古生物化石判断沉积环境,首先必须研究地质时期生物和它们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个关系的学科叫做古生态学(Palaeoecology)。

古生态学是从现代生态学着手研究的,因为只有研究现代生物的生活方式、特征和在各种沉积环境中的分布状况,才能获得大量的、直接的、详细的资料,然后用“将今论古”的方法,去推测古代同类生物的古生态。

现将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生物种类与沉积条件的关系、主要门类生物的分布简述如下(图3.3)。

3.2.1生物的生活方式

水生生物根据其居住地段和运动方式的不同分为下列几种:

图3.3 海洋环境中一些生物的生活方式(据D.M.Raup等,1978)

(1)底栖生活

底栖生活的生物生活在水底,体形较大、较重,外壳坚固,形状变化多样,根据其生活方式可再细分为:

1)固着底栖生活:生物在水底固着生长。海洋中,如底栖有孔虫、海绵、古杯、水螅、珊瑚、层孔虫,棘皮动物中的海冠、海林檎、海蕾、海百合,大部分腕足动物,苔藓虫,节肢动物的蔓足目等都营固着底栖生活。陆地上湖泊、沼泽、河流中也有其特有的固着底栖生物,如某些硅藻、腹足类、双壳类等。

2)掘泥生活:在松软的砂泥质水底,底栖生物为了寻找食物和保护自己,在砂泥内掘成洞穴居住,如双壳动物的贻贝类,腕足动物的舌形贝。

3)钻孔生活:一些底栖生物在坚硬的基底上钻孔居住,如双壳类的海笋。

4)躺卧海底生活:如双壳类的海扇,腕足类的五房贝。

5)沿海底爬行生活:如有些有孔虫、腕足类、软体动物。

底栖生物分布广泛,淡水、海水中均有。在海洋中从近岸浅海到深海海底均有,但以浅海区最为丰富。

(2)游泳生活

生物具游泳器官,可在水中自由游泳,如鞭毛虫、头足类。

(3)漂浮生活

生物无游泳器官,随波逐流被动地漂浮在水中,外形多呈球形、扁盘形、针状、带状等,体小且轻,如有孔虫的抱球虫。

游泳和漂浮生活合称为浮游生活(图3.4)。浮游生物分布范围很广泛,在海洋中从近岸到深海远洋地区均有,所占比例向深海方向增加,而底栖生物增长方向相反。

图3.4 一些现代和化石浮游生物(据B.Ziegler,1983,转引自杨式溥等,1993)

3.2.2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

3.2.2.1盐度水体含盐度对生物的影响极大,水体含盐度有变化,生物种类就会有明显的变化。所以,生物化石是划分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的主要标志。不同种类生物具有不同的耐盐度范围,只能适应正常盐度海水生活的生物为狭盐性生物,能够适应盐度变化范围较宽的生物称为广盐性生物。狭盐性生物是判断古沉积盆地水体含盐度、划分海陆相沉积最有用的标志,故称作指相生物。

图3.5列出了现代水盆地按含盐度的区域划分及不同种类生物的分布,有助于古今对比,以推断古水盆地的含盐度。

图3.5 重要的无脊椎动物门类的现代分布与含盐度关系宽狭大致反映了生物类别的多样性程度(据Heckel,1972)

正常海相生物有钙质红藻、绿藻、放射虫、硅质鞭毛虫、球石藻、大多数钙质有孔虫、钙质或硅质海绵、珊瑚、苔藓、腕足类、棘皮类、藤壶、鲎、软体动物的单壳类、有板类、掘足类和头足类等。已绝灭的类、古杯类、层孔虫、软舌螺、三叶虫、竹节石、光壳节石、牙形石和笔石等曾是古代正常海相生物。

少数苔藓虫、钙质有孔虫、藻、舌形贝、移动的棘皮类和头足类能从正常海移动到过渡海生活。这类生物化石大多表明其形成于一种与广海相毗邻的并稍受限制的海水环境,大部分陆表海繁殖着这种受限制、但属海相的生物群。

海相生物中还有蓝绿藻、硅藻、胶结壳有孔虫、普通海绵、钙质蠕虫管、双壳类、腹足类、介形虫和其他甲壳类等。这是些耐盐度较高的生物,其中也包括有非海相的种类,分布范围很广,从淡水、淡化海、正常海相到咸化海都有,只是不同含盐度环境,种类和形态壳饰有所变化。新生代腹足类和双壳类在不同盐度的水体环境中有不同的纲目分布(图3.6)。

图3.6 新生代主要软体动物分布(转引自吴崇筠,1980)

典型的微咸水生物是上述的耐盐度高的几个生物门类中的少数几个类别,如双壳类、腹足类、介形虫、鳃足亚纲、软甲亚纲、硅藻、蠕虫管及蓝绿藻等的一些种属。

典型的超咸水生物群在大的生物类别上与微咸水生物群可能无大的差别,但当超咸水的含盐度变得很高时,只有鳃足亚纲的无甲目,也许还有蓝绿藻、介形虫、细菌和微生物,能够生活。

在受限制的环境中,生物化石还有一个普遍特点是生物类别减少,但个体数量有所增加,并且生物形态发生畸变。

典型的淡水生物有轮藻、带壳变形虫、少数特殊的双壳类、腹足类、介形虫、鳃足亚纲的贝甲目、普通海绵、硅藻、蓝绿藻以及蠕虫管等。它们是狭盐性生物,能适应稳定的淡水环境。

盆地边缘地区,由于季节气候变化及暴风雨的干扰,水体的含盐度容易发生迅速的变化,因而造成不同耐盐度的生物混合。另外,淡水生物易被河流带入海盆边缘,海相生物也可能沿河流上溯相当距离或被特大潮流带入潮上带及其上地区。所以海盆的边缘地区或近海的淡水环境中,有海陆生物混合现象,这也是判断盆地边缘环境的重要标志。离海盆地较远的真正淡水环境,应无海相生物化石。

3.2.2.2水深

生物在海水中分布的深度与海水的透光程度、温度、氧气和养料的供给及底层性质等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一定关系,所以海盆地中,不同深度的海域,生物种类有所差别。这也是进行海相沉积微相划分的重要依据。

例如藻类只生活在浅海中,因为藻类生活必须进行光合作用,只生活在有阳光透入的地带。阳光的入透深度与海水的混浊度有关,一般在清澈的海水中,强阳光的入射能量中只有10%能透入37m深,到100m深处则不到入射能量的1%。因此大多数藻类只限于在深度小于70m的深处生活,最宜繁殖的深度小于40m。随着海水混浊度的增加,光线穿透海水的能力降低;地理纬度的增高,导致光线入射角降低,也降低了透光度。在清澈的热带海水中,光线能穿透的最大深度约为170m。

图3.7中列举了现代海洋中生活的无脊椎动物门类的分布与海水深度的关系。从图中看出,无脊椎动物对深度的忍耐程度比对盐度的忍耐程度要大得多,即生物生活的深度范围较大,而且在地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变化。例如古硅质海绵,现在仅生活在深海中,但是在古生代被认为是曾生活在浅海。只有依靠阳光才能生活的底栖藻类(包括钻孔生物)才能为古沉积环境的深度提供较确切的证据。

某些原生生物,如球石藻,只能生活在表层水中,因为它特别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球石藻最大量地生活在广海的表层水中,后尸体沉落海底。当地层中大量出现上述藻类和放射虫、翼足类、浮游有孔虫化石时,被认为是深海沉积。虽然从理论上说,浮游生物能生活在海洋中的任何地方,但还是在远离海岸的深海区数量最多。因为深海区水体厚,与其争夺养料的底栖生物较少。另外,在大陆架边缘的大陆斜坡附近,由于周期性洋流上升而带来更多的养料时,浮游生物也会大量繁殖。但是,局部地区常常有大量浮游有孔虫被带入浅海。不过,现代陆缘海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数量和比例还是向深海方向增加的。

在古地理研究中,常采用今古对比法来研究古水深,即根据现代那些分布受水深控制的生物种属与地层中相同的生物种属对比,以推测化石所在处水体的古深度。应用较有效的有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介形虫等类生物,比较有把握的是用于中、新生代地层。

但是,生物分布的深度受温度的影响,海水温度一般随海水深度而降低,并且受纬度控制,例如高纬度地区浅海中出现的冷水生物在热带仅生活在相同温度的深海中。因此,在垂直赤道方向,因受纬度影响,同种生物生活的深度变化很大,所以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尤其是纬度相差较大的地区,不能简单地用化石属种来类比海水深度。

另外,用化石种类来推测古水深时,还需注意一些问题:例如浊流能把浅海生物带到深海底沉积;有些生物能附着在浮动的植物上被带到别处,当植物腐烂时,附着生物便下沉到不同深度的海底;现代海平面上升,有些地方出现残留生物,即是现代某些海底有比现在生活的海水深度大或小的古生物化石出现,如我国东部大陆架边缘有滨海生活的有孔虫化石,它实际上是更新世冰期海平面降低此处成为滨海环境时生活的生物,它与此处现代沉积物种属的时代和沉积环境都不一样。

图3.7 与水深有关并能成为化石的主要无脊椎动物门类的现代分布(据Heckel,1972)

3.2.2.3水体运动强度、水体浊度、沉积速度对生物种类分布的影响

有些生物的生长方式反映了水体运动的强度,红藻、珊瑚、苔藓等群体生物尤其如此。例如呈块状或板状的生物主要生活在波涛汹涌的海水中,因为这种形状较能经受波浪冲击;分枝状的脆弱生物一般生活在静水中。

生物摄食类型可帮助确定海水的混浊度和沉积速度,如图3.8所示。例如某些食悬浮物的生物如海绵、珊瑚、苔藓虫和有柄类生物喜欢生活在清洁沙层沉积区,因为这里海水运动强烈,可以带来更多的悬浮养料;反之,水体中泥质(包括黏土和粉砂)含量过多,海水混浊度过大时,泥质将会堵塞生物的呼吸器官和摄食器官,而使生物亡,因此此类生物出现的数量与海水浊度成反比关系。另一些食悬浮物的生物如蠕虫、腕足类、某些双壳类,却有去掉或防止吞食不需要物质的本能,能忍受中等程度的浊度。因而所有的食悬浮物的生物都分布在有提供养料的潮流经过的海底地区。食沉积物的生物如蛇尾类、某些蛤和腹足类,能从沉积物中摄食有机碎屑,所以能忍受更大浊度的海水。这类生物出现的数量与泥质含量成正比关系,因为细粒的泥质沉积物中有机养料较多。食肉或食腐肉的动物如星鱼、海胆、腹足类、介形虫和其他节肢动物能忍受浊度较大的海水,少数能在很浊的海水中生活,如腕足类的舌形贝、掘穴蛤、某些蜗牛、介形虫、有孔虫及星鱼等捕食型的移动动物,能在快速沉积的环境中生活。红藻和绿藻虽然不按无脊椎动物的方式捕食,但是它们需要强烈的光线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它们为了得到最多的光线而喜欢生活在清水中。

图3.8 与水的浊度和沉积速度有关并能成为化石的主要无脊椎底栖生物群的现代分布(转引自吴崇筠,1980)

3.2.2.4海底底质

海底底层的岩性、软硬、稳定性等性质影响着底栖生物的分布和生活方式。所以从生物化石种类可以推测当时当地的海底性质及与此有关的海水运动状况等(图3.9)。例如群体珊瑚、蠕虫管、藤壶、大多数牡蛎、苔藓虫、红藻及腕足类的无铰纲,需要坚硬的海底底质以便固着,而另一些生物则固着在较大的贝壳上。有板类及腹足类是移动生物,但也喜欢附着在坚硬的层面上。

图3.9 与海底底层坚硬程度有关并可成为化石的主要无脊椎动物的现代分布(转引自吴崇筠,1980)

通过胶结作用或用其他方法牢固地固着在坚硬的层面上的生物能经受得住强烈动荡的海水环境,因此,群体珊瑚和红藻的存在可说明生物岩礁所处的动荡环境;藤壶、有板类、腹足类及蠕虫管存在则表示滨岸潮汐带有受海浪拍击的坚硬层面。小型带壳有孔虫需要附着物,它的出现表明曾经有过但未保存下来的坚硬物质。

有些底栖生物用根或其他方式固定在底层上,既不用胶结,也不用壳包着,但需要坚硬的底层。如大多数绿藻、海绵、单体珊瑚、有柄类、贻贝及许多腕足类等喜坚硬底层的生物。此类生物指示一种后来少受或未受沉积的沉积物表层,由于压实失水而固结的底层环境。

掘足类、掘穴蛤、腕足类的舌形贝、某些有孔虫及由一些移动生物组成的生物群,反映底层是松软的,特别是当需要坚硬底质的生物缺失时更是如此。

许多移动生物如星鱼、蛇尾类、海胆、腹足类、介形虫及其他节肢动物,能在各种底层上爬行,所以它们不能反映底层的软硬性质,但是可以指示迅速沉积区或流砂层等底层不断移动的环境。

浮游生物不能指示海底底层性质和底层水的运动状况,但是当只有远洋生物(漂浮生物、游泳生物、附着浮游生物)而缺乏底栖生物时,则可说明海底是缺氧环境或是迅速沉积的产物。

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原文及翻译赏析

怎么可能

我身边的人几乎每个人都去过庐山,命运千差万别

关于转运:

宇宙的终极能量定律是因果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拜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如果这个人遭遇了各种不顺,比方说劫财都是和犯*乐有关。如果今世这个人什么事情都不顺利,刚刚有点钱就没了,刚刚有点好事又没了,就是和*荡取乐有关系”

——白话佛法

“吃全素的人不但对事业好,还会对他财运也好。有些话我也不能讲,你去看,现在有很多大的老板都是吃素的,很多理念都吃素了。所以有些时候给你财运,因为你不杀生,不杀生的人他不会有漏啊,不会有漏的话他容易聚财。他不跟动物结冤,他不跟人结冤,所以这种人财运会很好。”

——玄艺问答

“其实一般地,倒霉也就三年,按照中国易经学来说——这些都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去看一下,三年、五年命运一改。所以很多人再苦,坚持三年,念念经的话,三年都不要。如果你已经很苦,你坚持五年,你一定会转运,所以人家说“三十年风水轮流转”,就是这个道理。”

——05.11比利时?布鲁塞尔精彩开示

改命最快:

第一,勤放生改命最快,古今高僧提倡.

第二,孝敬父母.要忏悔过去对父母的不孝,多孝敬父母.

第三,不能邪*忏悔过去的邪*恶行.

第四,信受佛法常读佛经念佛菩萨名号

第五,常行布施,尤其是布施无依无靠或急需救命的人.

第六,广行善事,劝人行善,言语劝网上发帖或印善书佛经

毕竟《了凡四训》是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真人真事

百度怎样转运

有一条百度知道回答很全面

有缘分的话能找到

只有符合因果定律,而且不要钱的答案才是真的

问:学了三四年的“六爻周易八卦”,但是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八卦有时候爻出来就能把人一生的信念给打破,“你这一生就怎样了”,我们的信心就没了。从修行角度来讲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中间的这种细节观点、这个封喉是在哪里?

I

师父答:你现在要赶紧打破自己这种概念,

要记住,如果一个人命中全部定的话,那学修行干什么?如果一个人生出来先天性这个病,那找医生干什么?医生能不能看?你告诉我?一个人的命七分是定的,三分可以动的,只不过三分很难把七分改变,但是,如果我们依靠依靠一种力量就能改变自己的七分,哪有不改命的?!

I

你看过《了凡四训》没有?了凡的命怎么会改的?他不就是念经学佛吗?本来说他很短命的,人家怎么变啊?说他膝下无子,怎么后来人家有几个孩子?自己修出来的,哪有不修的啊。

I

永远记住,宇宙八卦当中,宇宙阴阳一定有一个数,一个天数在里边,这个天数就是要给你有改正的天数,永远给你个机会,只不过这个机会很少,因为你前世作的孽占了70%。你想想看,如果70个人跟30个人拔河,拔得过30个人吗?但是如果有一种力量给了这30个人,别说70个人了,连100个人也拔不过他啊,对不对啊?

I

■ 就这个道理,要改的,

所以我告诉你算命叫宿命,宿命就是说这个命是定的。哪有定的啊,定了为什么还要修行啊?我叫你少学,你当然能学,因为你过去在地府的,所以学这些东西特别灵。但是我告诉你,以后到了晚年你会神经兮兮的,现在已经有点神经兮兮了,自己没感觉啊?这种事不是随便能学的。

——比利时?布鲁塞尔精彩开示

什么是物候学

行香子·天与秋光原文: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行香子·天与秋光翻译及注释

翻译 秋天的天空无云清爽,看到菊花知道重阳节快到了。披上粗衣,饮著没过滤的酒,每一阵秋风,一场秋雨,带来习习秋凉。黄昏时刻的院落,给人悲凉的感觉,酒醒过后往事浮现出来使愁肠更愁。怎么能忍受这漫漫长夜,明月照在这空床之上。听着远处的捣衣声,蟋蟀发出的长而尖的叫声,还有漫长的漏声,感觉时光过的太慢了。

注释 1行香子:《行香子》,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六字。有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四平韵三种。2转转:犹渐渐。3探:探看。金英:菊花。4绿蚁: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蚁:酒的泡沫)称为「绿蚁」。5恓恓惶惶[xī huang]:不安状。6那堪:怎么能忍受。7砧[zhēn]声捣:捣衣的声音,古代妇女将秋冬衣物置于砧上用棒槌捶洗,叫捣寒衣。蛩[qiong]:蟋蟀。漏:计时工具。

行香子·天与秋光鉴赏

 此词只冷雪盦本《漱玉词》收入,他本皆未收,故属存疑之作。

 李清照婚后,丈夫名城曾离家远行,她以《醉花阴.·重阳》寄给赵明诚,抒写重阳佳节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南渡后,赵明诚病故,她避乱漂泊,在一个 近重阳的时节,写了这首《行香子》,表象他对逝去丈夫的缅怀及悲凉的心情。前者写的是生离,后者写的是别。故 后者悲苦过之。 从艺术技巧之精湛上说,虽然不像《醉花阴·重阳》那样引人注目,但它的确是一颗明珠瑰宝,在艺海的深处熠熠发光,丝毫没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宇宙 造化 自然 ,使人间世界有四季的区别,给人们以秋日的光景。随着节气及阴雨风寒的往复变化,秋天变得天高气清,烟消云敛,西风飒飒,草木衰微,落叶萧萧,山川寂寥,景象凄肃。《文心雕龙》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景物的变化,使人的思想感情也波动起来。本来易安因国破、家亡、夫丧,又颠沛流离而心境凄悲,看见眼前衰退的景象,怎能不黯然情伤?「转转」 指天气的反复变化。她年轻时看到秋天的景像是无比欣悦的,赞道「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然而现在她已遭受种种苦难的摧残,心境情怀产生巨大的变化,「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这更使他情伤的原因。

 「探金英知近重阳」 探 ,仔细察看。金英,**菊花。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女主人仔细观察一下**菊花就知道重阳佳节临近了。按照古老的习俗,人们要在重阳节这一天,团聚、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古时重阳节人们的活动。年轻时她曾写《醉花阴·重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与丈夫赵明诚仅仅是暂别就使她的感情禁受不住,她比菊花还要消瘦了;而今 国破家亡,明诚逝世,她转徙江浙,「独在异乡为异客」 「近重阳」抚今追昔,又何等的「情伤」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薄衣,粗糙的衣服。《梁书·武帝记·入屯阅武堂下令》「菲饮薄衣,请自孤始」 ......绿蚁,一种新酿成的酒,上浮绿色泡沫。这种泡沫后来成为酒的代称,也叫浮蚁、碧蚁。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李珣《渔歌子》「孤素琴,倾绿蚁,扁舟自得逍遥志」,其绿蚁就是这种酒。意思是,刚刚试穿了一件粗糙的衣服品尝了新酿成的绿蚁酒。因为时近重阳,衣服要加厚;因为情伤,需要用酒来浇愁。「每逢佳节倍思亲」「独在异乡为异客」思今虑昔,情怀酸楚。词句承前。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此句回应首句的』「转转」 渐,渐次。意思是,在阴雨风凉的反复变化中,每刮一次风,下一次雨,天气便渐次转凉。此句有三个结构相同、两个字相同的词组组成。此类结句,使词自然流动,增加词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上阕 写近重阳,天气逐渐转凉,女主人百感交集,格外情伤。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上片,秋光 ,近重阳,点明节序。此处的「黄昏」点明时间。落日的余晖已渲染在茫茫的天边,庭院里也变得昏黄、暗淡。一阵秋风吹来,又有庭树的叶子飘落,发出飒飒的声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一个人在院子里感到惊恐害怕,凄凉的景象恰似她如水的情怀。白天 绿蚁曾使她醉倒,当夜幕要降临的时候,她酒劲过了,麻醉了的神经刚刚恢复正常,种种往事又涌上心头。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北国沦丧,至今不的收复;家藏的大量的金石书画,荡然无存;相依为命的丈夫,在兵荒马乱中逝去'自己避乱江浙,飘泊无依,抚今追昔真是「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愁肠寸断。范仲淹《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愁肠,极言愁事熬心。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永夜,漫漫长夜。易安《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郎士元《宿杜判官江楼》「故人江楼月,永夜千里心」几个「永夜」都是同意。明月,是美丽的,有给黑夜以光明,故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思,奇妙的幻想。古今的骚人墨客,在他们的诗文中未曾涉及过明月的,几乎没有。骚人有的望月思乡,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是例也。有的望月怀人,如杜甫月下思念妻子儿女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如 苏东坡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这是念手足兄弟的;有的望月怀念故国,如李后主《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就是如此。李清照望着明月,思念逝去的丈夫。美好的明月,它的光辉照耀在词人身边的空床上。过去一起望月,同床共枕的爱人已经不在人世,旧恨新仇,又那忍受得了这般孤单无告的凄凉情景?《古诗·明月何皎皎》「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都是写女子思念丈夫的著名诗句。易安「明月空床」由此点化而成,将诗句浓缩简化,利用明月与空床的美感差异,乐景写哀,其哀倍增。

 「闻砧声捣 蛩声细 漏声长」砧,古代捣衣用的石头。古时妇女多在秋季拆洗缝制衣服,忙到深夜。《子夜歌》」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这是妇女在明月之夜听捣衣的声音,怀念远征丈夫的诗。秦观《满庭芳》"有时近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其时节与此词时节是相同的。李煜《捣练子》「深院静 ,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这与易安词意境基本相同。都是表现 听砧人对亲人的怀念。易安在「往事愁肠」的情况下,写出对逝去丈夫的无比怀念,悲苦甚之。

 「蛩声细」蛩,蟋蟀。人长夜不寐,听到蟋蟀细微的叫声,倍觉情怀凄切。唐人白居易《闻蛩》「闻蛩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边」。杜甫《促织》「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悲诗与急管,感激异天真」。可见古人常用蟋蟀的哀吟衬托愁人的悲哀心境。促织,即蟋蟀。

 「漏声长」 。漏,古代一种滴水计时用的器具。毛熙震《更漏子》「更漏咽,蛩鸣切,满院霜华如雪」。古诗词调名与词的内容是一致的。《更漏子》作为常用词调,及其产生的本身,就说明更漏是诗人常写的素材。「长」 说明主人公久久不能入睡。

 易安在近重阳之际追念丈夫,饮酒也无法排遣,酒醒时种种往事时他悲伤。明月照耀,她孤苦伶仃,夜阑不寐。沉重的捣衣声,细微的蛩鸣声,迢递的滴漏声,组成一个哀怨、凄凉、婉转的交响乐曲,它与李清照的心曲在节奏、旋律、情调上似乎是合拍的。

 下片 。写黄昏时她情怀悒郁,往事愁肠及永夜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作者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完美的表达了对逝去的丈夫的怀念这一题旨。之一艺术手段,在此词创作上的体现是昭著卓绝的。她首先选取的是四季风光中的秋光。秋光 是令人情伤的。从这一点说是典型的;写此季节的环境抓住「渐一番风 一番雨 一番凉」,这一秋天气候变化的典型特征来写;进而撷取秋光中「近重阳」这一时节,典型意义在于它是令人「倍思亲」的时节;写此时节的景物抓住了「金英」,因为菊花独放百花杀之一时期的独特特点;进而选取重阳时节中最易使人缅怀往事亲人的「黄昏」「永夜」;写这一时刻的环境时抓住「黄昏院落」「明月空床」「砧声」'蛩声」「漏声」这些使人愁发郁勃的典型景物和声音。作者写节序时所摄取的景物都是颇具典型的,通过综合、融化儿塑造出来典型的环境。这表现作者艺术技巧的高超和善于继承优良文学传统,同时也表现作者对生活体察的深微,感受的强烈。

 易安此词前结:「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后结 「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与她的另一首《行香子》「甚霎儿晴 霎儿雨 霎儿风」都是有三个结构相同、个别一二个字相同的词组组成,前人把它叫做「重笔」此类结句盖祖于温庭筠 《更漏子》结句「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前人评此句说「此种句法极锻炼,也及自然,故能令人掩卷后作三日之想」,余韵无穷。温词结句是由两个结构相同、一个结构不同的词组组成。是「二重笔」到了苏轼,行香子》「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用了「三重笔」,其中有一个重字「山」。易安两首《行香子》结句用的是「三重笔」二重字,向前发展了。辛弃疾有《三山作》「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问蘧庐随笔》认为此句「胎易安语也」。明人 高启《行香子》「正一番风,一番雨 ,一番凉」更明显看出是从易安句化出。

 此词运用「转转」「凄凄惶惶』六个叠字。古诗词常用叠字,《诗经》中「关关雎鸠」「桃之夭夭」「杨柳依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乔吉《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易安「凄凄惨惨戚戚」不胜枚举。此词六个叠字加浓了词的凄凉气氛,把词悲凉的心境表达得更为深切,增强了诗词的音律美。

 此词声声凄切,字字血泪。她的哀愁与「为赋新诗强说愁」不同,与浮薄的「闲愁」不同,又与一般的离愁别苦不同,这是在异族残酷进犯, 南宋 统治集团采取屈辱投降政策之下,一个难民的痛苦 *** ,虽然写的是个人遭逢的凄悲,但却有代表性。国破家亡,夫妇丧,妻离子散,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这是整个时代的苦难。

行香子·天与秋光作者争议

 关于作品的作者有两个说法:一说是李清照,一说是无名氏。近代学者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写道:无名氏作,见《乐府雅词拾遗》卷下(《全 宋词 》失收)。 李文裿辑的《漱玉词》误作李清照词。 上海《李清照集》云:「此词见《花草粹编》,除冷雪庵本《漱玉词》(指李文裿辑《漱玉词》)外,各本俱未收。」按传世《花草粹编》两种:一为明万历原刊十二卷本(有影印本),一为清金绳武活字印二十四卷本,此二本俱不做李清照词。

 看来绝大多数李清照的词辑不收录此词,仅李文裿版《漱玉词》收录。近代学者也偏向于此词非李清照所作。

行香子·天与秋光创作背景

 从《行香子》词的词意来看,当知此词作于重阳节之前。那时的菊花开、秋凉袭来无不揭示了时间背景。在城里的一座院落中,一个独居于此的人,那份孤寂,借酒浇愁,独守空房。在梦中醒来,无法安眠,只有听取砧声、蟋蟀声、更声来打发时间。事件的描写是一个独守空房的妇女打发无聊的时光,整个题材属于闺怨词。 诗词作品: 行香子·天与秋光 诗词作者: 宋代 李清照 诗词归类: 重阳节、思念

生物圈的生物圈二号

研究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季节活动等物候现象,分析了解自然界动植物和环境条件的周期变化的相互以及自然季节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候现象非常广泛,大自然中,那些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影响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都属于物候现象。包括三方面:(1)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象,农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现象。(2)动物物候,如候鸟、昆虫及其他动物的迁徙、初鸣、终鸣、冬眠等现象。(3)各种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自然现象。

物候学的研究对象是考察物候现象的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垂直方向上的差异以及物候现象的古今差异。从时间和空间的分布阐述气候变化与动植物的相互关系,从中发现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研究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和指导生产活动。如以物候现象进行四季划分,以自然历预告农时等。作自然地理区划时,也要以物候作依据。

中国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初期,就有讲述物候的专著《夏小正》。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前汉的《汜胜之书》、后汉的《回民月令》、北魏的《齐民要术》等书,都讲到播种、耕耘、收获等田间操作的适宜时期,多数以自然界的物候为对照标准。近代的物的物候学由中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创导。在1931年的《论新月令》一文中,竺可桢总结了中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倡议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1961年,建立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物候观测方法。1968年,出版《物候学》一书。1973年,竺可桢的著名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应用物候学方法,分析气候的变迁,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物候学在国外起源较早,欧洲在希腊时代,雅典人制订出包括一年物候的农历。日本从公元812年开始,记载樱花开花日期,迄今已有1100年历史。世界上物候工作开展较好的国家是日本、德国、美国和苏联。

1991年9月26日,建造在美国亚利桑那沙漠中的“生物圈2号”实验室开始启用,4名男科学家和4名女科学家将在这个密封世界中生活两年,过一种近乎与世隔绝的自给自足的生活。这项试验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植物、动物、昆虫、空气、土壤、人类和一个大型空气调节系统在这座温室中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更好地了解地球生物圈的运作规律。

生物圈2号(Biosphere 2)是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因把地球本身称作生物圈1号而得此名,它由美国前橄榄球运动员约翰·艾伦发起,并与几家财团联手出资,委托空间生物圈风险投资公司承建,历时8年,耗资1 .5亿美元。生物圈2号计划设计在密闭状态下进行生态与环境研究,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是如何运作,并研究在仿真地球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人类是否适合生存的问题。为了尽量贴近自然环境,该圈中的土壤、草皮、海水、淡水均取自外界的不同地理区间,通过一定的人工处理再利用。例如,实验用的海水是将运进来的海水和淡水按照适当比例配制而成的。

这个实验为什么会失败呢?科学家对此做出了总结:除了二氧化碳多、氧气少、水循环失调等原因以外,生物种类关系的失调也是重要的原因。原来,设计者虽然在“生物圈II号”内模拟了多种生态系统,但引进的生物却主要是生产者,动物、真菌和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都较少。传粉的昆虫去了,有些植物就只开花不结果了。由于动物的种类和适量减少了,植物很少恐怕还有比例不对的原因,在真的生物圈中平均每人所对应的大气、水、植物等是那么的广阔,而二号呢?环境资源与人的比例严重偏小,就那点大气、水、植物等,哪怕就是生活一个人也已严重不够了,更何况是几个人。

二氧化碳多、氧气少是结果而非原因,二氧化碳多、氧气少是因为植物相对太少了,不足以将人和植物自身产生的那么多二氧化碳转化并释放氧气.氧气的消耗速度高于产生速度,而二氧化碳的产生高于消耗。

被视为反面教材的生物圈2号现状如何?它还是“奢侈的伪科学”吗?美国石油大王所投的巨资是否打了水漂?若干年前,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再造一个“迷你地球”的实验失败后,耗资2亿美元的“生物圈2号”一时间成为笑柄,甚至被斥之为“奢侈的伪科学”。直到今天,生物圈2号仍然被很多人看作是藐视自然的反面教材。然而,或许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年来生物圈2号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它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生,成为一个绝佳的旅游胜地和教育基地;尤其重要的是,它渐渐赢得了科学界的尊重,成为一个非常难得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效应的研究中心。 曾经有人提出过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设想,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再造一个“迷你地球”,探求人类在这个现代“南泥湾”之中自给自足,以及未来在月球或火星上建立生存空间的可能性。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大王爱德华·巴斯为此憧憬不已。

从1984年到1991年,巴斯个人出资2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的沙漠中建起了“生物圈2号”。生物圈2号占地13000平方米,仿佛一个巨大的温室,雨林、沙漠、草原和海洋应有尽有。“生物圈1号”是我们生活的地球,顾名思义,生物圈2号就是一个“迷你地球”。

1991年9月26日,生物圈2号迎来第一批志愿者,4男4女开始了为期两年、与世隔绝的生活。尽管这些居民事先花去几年时间接受了工程、农业等方面的良好培训(其中一位甚至接受了牙科训练),拥有每年耗资百万美元的技术支持,各种各样的灾难仍然接踵而来:各种动植物大量亡,蟑螂和蚂蚁却儿孙满堂;更为糟糕的是,到了1993年1月,生物圈2号内的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14%,不得不从外界补充氧气,自给自足的幻想彻底破灭。

实验失败了。经过短暂的休整,生物圈2号又迎来了第二批居民。5男2女住了个半月后,由于一氧化二氮(N2O)积累过多,在1994年9月17日被迫离开,实验再度以失败告终。打那以后,再也没人在生物圈2号中过日子了。

一个“乌托邦”式的科研计划宣告破产,生物圈2号遭到了一些人无情的嘲笑,有人甚至斥之为“奢侈的伪科学”。

当然,生物圈2号也使人们更加明白一个看似浅显的道理:“目前地球仍然是人类的惟一家园。”不仅如此,它还在不经意间给人们留下了一些佳话。

生物圈2号称得上是一个“小联合国”,居民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墨西哥、尼泊尔等7个国家。在这个“小联合国”里,培育出了爱情之花。实验结束几个月后,两批居民中分别有一对结成伉俪。这或许应了一句古话:患难见真情。

另外,由于粮食歉收,生物圈2号的居民不得不控制饮食。结果第一批居民中的4名男性体重平均下降18%,4名女性体重平均下降10%,胆固醇的平均值由195下降到正常值125,使得这些平常为减肥而痛苦不已的人平添一份惊喜,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当时的一位居民、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伊·沃尔福德教授甚至继续维持当时的食量,“因为那样有助于健康”。 痛定思痛,巴斯决心调整生物圈2号的定位。于是,他求助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看看用2亿美元打造出来的生物圈2号到底能做些什么。

1996年1月,巴斯干脆把生物圈2号交给哥伦比亚大学打理,并投入4000万美元作为今后5年的改造和运行费用。经过一番考虑,哥伦比亚大学计划把生物圈2号改造为一个致力于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中心,同时请来威廉·哈里斯担任新的负责人。哈里斯曾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工作多年,是一位管理大型科研项目的高手。

其实,建造生物圈2号的2亿美元并不像一些媒体所说的那样“全打了水漂”。就拿容量高达378万升的人造海洋来说,无疑是研究海洋科学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这大概也是哥伦比亚大学和哈里斯愿意接手烂摊子的原因之一。处于转型期的生物圈2号,首先迎来的是痛苦和迷惑。关于生物圈2号究竟可以派上什么用场,科学家们就出现了分歧,有人希望把生物圈2号打造成一个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心,有人则希望着力于全球变化效应研究。再加上技术方面存在的困难,转型计划一度受挫,士气因此大受影响,一些科学家先后离开了生物圈2号。

有道是,峰回路转。两年后,人造海洋终于“溅起了一些水花”。发表在1998年2月13日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随着生物圈2号内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人造海洋中珊瑚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这样一篇论文,对外行来说或许没什么大不了的,对生物圈2号来说却大概算得上一个转折点。在全球变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的今天,那篇论文清楚地表明:生物圈2号恰恰是研究全球变暖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一个理想平台。

2001年4月,世界著名植物学家贝瑞·奥斯蒙德接替哈里斯领衔生物圈2号。生物圈2号研究中心的林光辉博士告诉本报记者,前已有多项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的研究项目正在生物圈2号开展,吸引了不少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在科学研究上,恐怕没有人能够保证,只要有投入就一定会有回报,古今中外都不乏数以亿计的投资有去无回的实例。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明白科研计划失败的真正原因,是否真正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生物圈2号的今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