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六大类别及保护措施

2.什么是气候?

3.气候的影响

4.有关环境保护和保护的信息资料

5.保护和合理利用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6.农业生产依赖的自然有哪些

7.气候及其特点有哪些?

气候保护与开发利用条例_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

保护自然的措施有哪些

 保护自然的措施有哪些,保护环境有责,环境问题一直是非常严峻的问题,都跟环保有关,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跟环保有密切关系,那么保护自然的措施有哪些呢?

保护自然的措施有哪些1

  1.不浪费水

 用短时间淋浴而不是浴缸。与5-10分钟的淋浴相比,浴缸的用水量会多出数加仑。此外,在刷牙时,应关闭水龙头。开着水龙头刷牙会用掉6升水,而刷牙时关闭水龙头,其用水量仅不到1升。

 你还可以告诉父母,应将洗衣机装满待洗衣物后再运行,而且洗后应将衣服挂在晾衣绳上干燥,而不是烘干。这样做能够节水省电并减少洗衣粉的用量。可以用所收集的雨水和“灰水”,即洗手或洗餐具的污水来浇灌菜园植物。

  2.食用新的食物

 尝试每周一次全素餐(包括各种豆类,如扁豆、蚕豆、豌豆、鹰嘴豆)而非一顿肉食。肉类比植物 或豆类需要消耗更多的自然,特别是水。为了饲养牲畜包括奶牛,数百万亩雨林被以刀耕火种方式破坏。了解若干美味豆类食谱和为国际豆类年特别提供的有趣事实。

  3.高效节能最理想

 如果你的家人正在考虑更换家电,如冰箱或洗衣机,你可以建议他们购买耗电低的节能家电。其他节能办法包括拔下电视、音响或电脑的电源插头而非让其处于待机状态,以及使用节能灯泡。在冬天,你可以多加一件衣服以调低暖气温度,而在夏天,你可以将窗户遮盖起来以防止太阳照晒。

  4.保持土壤和水的清洁

 捡拾垃圾并让父母选用不含漂白剂或其他强力化学物质的家用清洁剂和油漆等。通过减少垃圾和使用环保产品,我们可以帮助缓解水污染和土壤退化。

  5.购买有机食品

 有机农业可以促进土壤健康和维护土壤的碳储存功能,这有助于减少气候变化。帮助你的父母在当地超市或农贸市场寻找有机和公平贸易产品。

保护自然的措施有哪些2

  一、环境保护的措施都有哪些

 首先,必须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者容器内,特别是不要乱扔废电池,因为一节废电池中所含的重金属,如果流到清洁的水中,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厉害的。

 其次,在学习中,要尽量节省文具用品,杜绝浪费,比如,铅笔是用木材制造的,浪费了铅笔就等于毁灭了森林。

 第三,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饮料杯、泡沫饭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用陶瓷杯、纸饭盒、布袋和普通竹筷子来替代,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

 第四,虽然泡泡糖是小朋友们十分喜爱的糖果,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品,但是,千万不要乱扔咀嚼后的胶基,因为它会到处乱黏。在吃的`时候,可以先将它的包装纸收好,用来包裹吐出来的胶基,然后,再将它扔到废物箱内。

 第五,不要随意捕杀野生动物,尤其不要吃人类的益友——青蛙,因为1只青蛙1年内大约能吃掉1.5万只昆虫,其中主要是害虫。

 第六,要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城市绿化,并且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

 第七,离开房间时,关上电灯并且拔掉电视机、音响、计算机等的电器插头。

 第八,即使在最寒冷的地方,也没有必要使室温超过18℃,如果你觉得冷,可以多穿一点衣服。

 第九,尽可能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泡,尽管它的价格相对贵一些,但它的耗电量只及普通灯泡的一小部分。

 第十,用密闭容器代替塑料包装物来储藏食物。

 第十一,购买饮料尽可能选择可回收再利用的罐装饮料。

 第十二,请携带自己的购物袋去购物,以避免使用不可回收利用、不可分解的塑料袋。

 第十三,节约用水,在刷牙时,请关闭水龙头。

 第十四,园丁应施用有机

 肥料,如混合肥和粪肥,避免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因为它们会渗入泥土,危害水源。

 第十五,开车时减速行驶,这样耗油量小,还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第十六,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车。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也无论是家庭、国家,还是世界,环境永远是我们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二、环境保护法处罚标准

 爱护环境,有责,发现不爱护环境的人可以进行举报,卡车司机在庄稼中乱倒垃圾破坏了环境,对居民造成了影响,应该责令改正,处以罚款,罚款根据当地环境监督管理部门来衡量,严重者还可没收导致破坏的设备。

 新环保法按日计罚的违法行为主要包括:

 1、建设项目环评未批先建;未经环保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排污;

 2、超标排污和超总量指标排污;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污;规避监管排污;

 3、通过暗管、渗坑渗井等方式排污等行为。新环保法的处罚标准包括了停建罚款和查封扣押。

  三、环境保护税的征收流程

 1、纳税时间。按季度申报的,纳税时间为季度终了之日起15日内;按次申报的,从排污行为发生之日起15日内。

 2、纳税部门。征收部门由环保部门改为税务机关,环保部门配合,实行新型的的税收征管模式。

 3、纳税标准。大气污染物税额为每污染当量1.2元;水污染物税额为每污染当量1.4元;固体废物按不同种类,税额为每吨5元-1000元。

 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

 税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而且,由于税收许多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税收研究是我们在全书中经常要谈到的一个题目。在这一部分我们从税收如何影响经济开始研究。

保护自然的措施有哪些3

  保护环境的措施1

 1、不滥砍滥伐树木,不随意毁坏自然。

 2、尽量节约纸张,不把没用完的笔记本随意扔进垃圾筒筒。

 3、随手关紧关好水龙头,一学浪费一滴自来水。

 4、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5、不随地乱扔垃圾,特别是废旧电池及塑料袋。

 6、不污染水,不把脏水、废水和有毒物质倒入河中,保护水中动植物。

 7、随手关闭电源,人不在时不开启电灯、电视等家用电器,尽量节约每一度电。

  保护环境的措施2

 1、减少浪费,够用即可,太多浪费生产废弃之后还需要解决环境消化。

 2、减少污染,如乱丢垃圾,垃圾分类丢弃到指定垃圾桶有助于环卫工人分类再循环使用。

 3、阻止不文明行为、阻止保护环境行为、阻止浪费行为也是保护环境的一种方法。

 4、响应公益组织,经常有类似全球关灯一小时,如果大家都不响应活动这活动就变的没意义,通过活动可以让更多人加入环保行动。

 5、从自身做起,做好了自己行为再去影响别人,让这种意识深入多每个人心里,环保就能得到保障

 6、加入公益组织,为环保添砖加瓦,公益组织经常招人都不好招,多些人响应这些组织会越来越壮大。

  注意事项:

 1、维持原有的生态平衡以及物种生物链的平衡。

 2、尽可能的不改变原有的生态性状。

 3、在原有的环境的基础上经济的保护环境,即尽可能的利用当地环境优势做到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4、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经济诉求以及文化差异。

 5、避免保护环境方式不当引起的次生灾害。

自然六大类别及保护措施

保护自然的措施

 保护自然的措施,地球以其丰富的自然为我们提供了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一切必要条件,如果我们想要充足的安全和营养食物,必须保护自然。以下分享保护自然的措施。

保护自然的措施1

 1、根据自然的数量、质量和功能,确定生产经营活动的规模、强度和生活消费的模式、水平,量力而行。

 对于水利用来说,量力而行,就要做到“以水四定”,即以水定城、定地、定人、定产。例如,在水极度短缺的西北地区早已开始推行退耕还林还草,不再一味追求扩大耕地,特别是灌溉面积,而是把有限的水保护起来,用到效益更高的生产用途或需求更加迫切的生态用途。

 2、牢固树立自然资产保值、增值的理念,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地摸清自然资产家底,加强对自然资产数量、质量及价值的动态监测,重点编制自然资产负债表,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产离任审计,推进国有自然资产统一监管。

 3、坚持自然的系统保护和修复,将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等有机地统筹起来,切实提高自然的综合承载能力。要坚持依法保护自然,用最严格的耕地、水、森林和草原保护制度和法律,切实杜绝浪费破坏,注重节约保护的良好局面。

 4、对开发利用明确作出禁止或限制规定,包括列出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名录,如公布濒危生物物种名录;划定各类保护地,如划定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等;规定休渔期,如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部分海域实施为期3~4个月的休渔期;或在生态脆弱区禁止或限制矿产开等。

 5、通过技术、工程、生物、化学等措施,对被污染的土壤、肥力下降的耕地、被污染的水体、被破坏的森林和草场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修复和改良,如草场围栏禁牧和人工改良、江河湖泊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

保护自然的措施2

  1、不浪费水

 用短时间淋浴而不是浴缸。与5-10分钟的淋浴相比,浴缸的用水量会多出数加仑。此外,在刷牙时,应关闭水龙头。开着水龙头刷牙会用掉6升水,而刷牙时关闭水龙头,其用水量仅不到1升。

 你还可以告诉父母,应将洗衣机装满待洗衣物后再运行,而且洗后应将衣服挂在晾衣绳上干燥,而不是烘干。这样做能够节水省电并减少洗衣粉的用量。可以用所收集的雨水和“灰水”,即洗手或洗餐具的污水来浇灌菜园植物。

  2、食用新的食物

 尝试每周一次全素餐(包括各种豆类,如扁豆、蚕豆、豌豆、鹰嘴豆)而非一顿肉食。肉类比植物 或豆类需要消耗更多的自然,特别是水。为了饲养牲畜,包括奶牛,数百万亩雨林被以刀耕火种方式破坏。了解若干美味豆类食谱和为国际豆类年特别提供的有趣事实。

  3、高效节能最理想

 如果你的`家人正在考虑更换家电,如冰箱或洗衣机,你可以建议他们购买耗电低的节能家电。其他节能办法包括拔下电视、音响或电脑的电源插头而非让其处于待机状态,以及使用节能灯泡。在冬天,你可以多加一件衣服以调低暖气温度,而在夏天,你可以将窗户遮盖起来以防止太阳照晒。

  4、保持土壤和水的清洁

 捡拾垃圾并让父母选用不含漂白剂或其他强力化学物质的家用清洁剂和油漆等。通过减少垃圾和使用环保产品,我们可以帮助缓解水污染和土壤退化。

  5、购买有机食品

 有机农业可以促进土壤健康和维护土壤的碳储存功能,这有助于减少气候变化。帮助你的父母在当地超市或农贸市场寻找有机和公平贸易产品。

保护自然的措施3

  自然法中的自然保护措施

  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制度中的保护措施

  (一)概述

 土地是指地球陆地的表层。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是社会生产活动中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土地也是地球上的植物生长发育和动物栖息以及繁衍后代的场所。

 土地的基本届性在于位置固定、面积有限和不可替代。其中,位置固定是指每块土地所处的经纬度都是固定的,不能移动,只能就地利用;面积有限是指非经漫长的地质过程,土地面积不会有明显的增减;不可替代是指土地无论作为人类生活的基地,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或动植物的栖息地,都不能用其他物质来代替。

 土地是指一切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土地。由于人类对土地价值的认识在不断扩大,所以几乎可以将所有的土地都称为土地。

  (二)我国土地管理法》关于土地保护的基本规范

  1、概述

 我国于1986年制定了《土地管理法X后经1988年和1998年两次修订)。2004 年8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土地管理法》又作进一步修订。 除此之外.我国还在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及《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细则《农业法》、《土地复垦规定》《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对土地的保护作出了规定。

  2、主要内容

 我国土地管理法》是我国土地制度的基本法律。该法从如下六个方面对土地的保护作出了规定。

 第一,对土地利用实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并且这项原则被宣示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第3条)。

 第二,明确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对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规定由院代表国家行使,并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第2条)。

 第三,国家对土地实行用途管制制度。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土地的规定用途(第4条)。

 第四,对土地实行分类制。法律规定,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类,其中,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第4条第2款.第3款)。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第4条第2款、第4款)。

 第五,对土地实行一系列的行政管制措施。我国《土地管理法》对土地利用还规定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第24条)、土地调查制度(第27条)和土地统计制度(第29条),并且规定国家建立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第30条)。

 第六,对耕地实行的特殊保护制度。要求严格控制将耕地转为非耕地使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桃地总量不因非利用的原因而减少;

 对于因合理利用而造成耕地总量减少的,由院责令省级地方人民在规定的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实行基本农田①保护制度;防止耕地破坏;实行土地复垦制度,改善土地条件,恢复土地的原用途;鼓励土地整理(第31一42条)。

什么是气候?

自然六大类别主要包括:水、土地、矿产、气候、生物、海洋等。自然又可分为可再生(指生物、水、土地等,能在较短时间内再生产出来或循环再现;三是取之不尽的,如风力、太阳能等,被利用后不会导致贮存量减少)、不可再生(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

自然的含义

自然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自然保护的中心任务就是保护、增殖(指可更新)和合理利用自然,以提高的再生和继续利用的能力,求得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自然的特点

区域性

指分布的不平衡,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并有其特殊分布规律。

多用性

大部分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社会性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加工成有价值的物质财富,从而使自然具有广泛的社会属性。

自然的保护措施

1.根据自然的数量、质量和功能,确定生产经营活动的规模、强度和生活消费的模式、水平,量力而行。

对于水利用来说,量力而行,就要做到“以水四定”,即以水定城、定地、定人、定产。例如,在水极度短缺的西北地区早已开始推行退耕还林还草,不再一味追求扩大耕地,特别是灌溉面积,而是把有限的水保护起来,用到效益更高的生产用途或需求更加迫切的生态用途。

2.牢固树立自然资产保值、增值的理念,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地摸清自然资产家底,加强对自然资产数量、质量及价值的动态监测,重点编制自然资产负债表,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产离任审计,推进国有自然资产统一监管。

3.坚持自然的系统保护和修复,将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等有机地统筹起来,切实提高自然的综合承载能力。要坚持依法保护自然,用最严格的耕地、水、森林和草原保护制度和法律,切实杜绝浪费破坏,注重节约保护的良好局面。

气候的影响

气候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气候 英文名称:climate resources;climatic resources 定义1: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可利用的气候条件,是自然的一部分。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2: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可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的物质、能量和现象总体。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3: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所依赖的和社会发展可能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中的物质、能量、条件及其现象的总体。 应用学科:科技(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气候主要是指农业气候和气候能源。

目录

气候-基本定义

气候-形成因子

气候-特点气候与其他相比的共同点

气候与其他相比的不同点

气候-历史记载

气候-存在问题

气候-保护意义

气候-相关区别

气候-影响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

气候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气候与农业

气候与旅游

气候与建筑

气候与交通

气候与健康

气候与体育

气候-开发利用

气候-对策建议

气候-保护条例

中国气候基本特征太阳能丰富、光合生产潜力高

热量带多,亚热带和温带面积大

季风气候显著影响

下垫面复杂多样

特殊地形的热量效应

降水分配不均衡

雨热基本同季

问题与挑战

气候-基本定义

气候-形成因子

气候-特点 气候与其他相比的共同点

气候与其他相比的不同点

气候-历史记载

气候-存在问题

气候-保护意义

气候-相关区别

气候-影响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

气候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气候与农业

气候与旅游

气候与建筑

气候与交通

气候与健康

气候与体育

气候-开发利用气候-对策建议气候-保护条例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太阳能丰富、光合生产潜力高 热量带多,亚热带和温带面积大 季风气候显著影响 下垫面复杂多样 特殊地形的热量效应 降水分配不均衡 雨热基本同季 问题与挑战展开 编辑本段气候-基本定义

气候是指能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利用的光能、热量、水分与风能等,是一种可利用 气候

的再生,也是我国的十大自然之一。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它是一种取之不尽,又是不可替代的。气候是一种宝贵的自然,可以为人类的物质财富生产过程提供原材料和能源。

编辑本段气候-形成因子

气候的形成因子不等同于气候的形成因子,而是比其更复杂。因为气候只是气 气候

候的来源与基础。气候还必需同一定的社会因子结合起来,才能转变为。从70年代起,世界气象组织开始将气候看作是气候系统的产物。气候系统包括大气、海洋、大陆、冰雪圈与生物圈等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换言之,气候是地表层五大自然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当前人们所熟知的太阳活动、海温、地温、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等都只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的一些突出的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现象都有可能对气候系统有所冲击,进而影响到气候的异常;但是却不能决定整个系统的运转,或者对气候异常起决定性影响。当前,对气候系统各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尚没有进行全面和精确诊断分析和作出预测的客观条件,这也是气候预报的准确率难以迅速提高的原因。但是,同样的气候却可以有相差很大的利用效益,甚至也可能转变成为灾害。这主要决定于人们拥有的技术条件(如水利工程、作物品种等)和所取的决策与管理措施是否正确和得力。这就说明了气候从一种自然现象转变成为一种是完全离不开社会因子的作用的。 因此,气候的因子是一个既包含许多自然因子,又包括许多社会因子在内的庞大系统。至今人们还没有能完全弄清这一系统的各个成员及相互联系。因此,只能取一些简化的办法。比如,进行理想化处理。如计算某种的潜力时,设其它生产条件与均达到理想要求,只估计某一种气候量所能达到的产量极限。如竺可桢估计光能在农业生产上的潜力。他认为,在每年只用一个季度的辐射量,光能效能以1%计,则长江流域单季水稻每亩可得941市斤产量。如提高光能效能达3%,则每亩可得2823市斤产量。 虽然这些简化的办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粗略描写气候的分布与丰度,但对于这一的数量仍可给出一个基本的概念,对于规划与管理这一都是很有用的。

随着工业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生产也高速发展,气候的不足越来越严重。社会生产对气候及其变化的敏感性、依赖性日益增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日益显露。气候丰富的土地被超负荷地利用,并向气候不足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坡地扩大种植,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大气污染不但使空气质量恶化,并将造成不可逆转的人为气候变化。这样,气候正面临恶化,以致破坏的厄运。

编辑本段气候-保护意义

气候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良好环境和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的,要顺利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防灾减灾、利用与保护、气候和环境监测保护等方面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气候,可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反之,则会遭受经济损失,破坏气候,甚至诱发气候灾害。

编辑本段气候-相关区别

气候是包围地球的大气圈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总称,属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的一部分。 气候环境则只是对人类有影响的那一部分大气的性质的总称。 气候与气候环境在现代并不明显存在着整体与部分的差别,而只存在着概念上的差别。 气候则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编辑本段气候-影响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气候是指大气圈中光、热、水、风能和空气中的氧、氮以及负离子等可以通过开发利用为人类形成使用价值的气候条件。气候与其它自然一样,能够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不可缺少的能量和物质。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 气候

和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生产、生态和经济同步发展。气候对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保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使用合理的气候指标和充分利用气候,既可获得很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又可预防气候灾害。适宜的气候是宝贵的,光、热、水、风可无偿提供给任何人。但是,气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的概念现在已开始改变,河流的污染使淡水的价值降低,气候变迁改变了的恒定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能源、交通、建筑、经济、商业、健康和生活已成为对气候最敏感的领域,研究这些领域与气候的关系,对合理开发利用气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气候能源主要指由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风能以及直接可利用的太阳能。社会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高消耗基础之上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是本世纪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有关部门预测, 能源的大量消耗、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增加,产生的环境和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节约、控制使用化石能源,寻找替代能源已刻不容缓。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时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崛起和发展。

气候与农业

①气候中的光、热、水、空气等物质和能量,是农业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而光、热、水、空气等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各地区在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获取最大效益。 ②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要合理和充分地利用气候,挖掘农业气候潜力,不断提高对光照、热量、水等气候的开发利用率。如广泛用间作、套种,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 气候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包括温度和降水月年平均值、太阳辐射量、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等。这些气候要素往往决定一个地区的农业类型、种植制度、生产潜力、布局结构、发展前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质量、数量和分布等。

气候与旅游

旅游业是投资巨大、收入丰厚的新兴产业,其目的是给人提供特殊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 气候

受,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旅游业离不开气候,气候是旅游来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首先是气候现象本身的美。如,冬日雪景是最壮丽的自然景色,夏日雷电则是最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秋高气爽使人心情平静,春暖花开使人感到生机盎然。其次,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更是旅游的重要目标。甚至沙漠景观也能使潮湿地带的居民感到新奇不已。香山红叶,洛阳牡丹更是驰名全国。最后,旅游是一项人类活动,一般需要宜人的气候条件。我国春光明媚的春季与天高气爽的秋季,是旅游最好的气候条件。春游、秋游也在我国比较盛行,人们度往往也选在这两个季节。旅游有大量户外活动,是人类接近大自然的良好时机,因此,也是气候十分敏感的一个行业。充分评价与开发气候,无疑也是开展旅游来的一项重要工作。

气候与建筑

①日照与街道方位。在进行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充分考虑光照与街道方位的原因。建议联系当地实际,比较街道方位不同的日照条件,选出最佳街道方位,再用理论指导实际生活。 ②风向与城市规划。风向决定污染物的输送方向,在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当地最小频率的风向的上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下风向。

气候与交通

海陆空交通运输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气候区,应尽量避开气候灾害,才能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较大的经济效益。公路设计和建设时应注意沿线的暴雨及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梁设计和建设时应注意当地暴雨强度。机场应布局在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

气候与健康

人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部,大气中的四季嬗变、风霜雨雪都对人体产生各种影响,以至引起疾病。其中有些是气候条件直接或间接致病的,例如中暑、冻伤、感冒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病、心脑血管病等。此外,高山反应、空调病、风扇病等也与气候有关。为了满足广大居民防病治病、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现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气象部门开展了人体舒适度、中暑指数、心脑血管病、胃肠道传染病,以及紫外线强度、花粉浓度等医学气象预报。当然恰当利用气候条件也能防病治病,如利用气候条件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登山、冬泳、滑冰、滑雪等,以增强体质。气候疗养,如沙疗、日光浴、空气浴、冷水浴等防病治病的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天气预报中诸如穿衣指数、登山指数等内容,对人们合理利用气候,防病健身起到了指导作用。人类也是喜光动物,我们经常晒太阳和我们的居室内有较好的日照,不仅可以杀灭病菌,减少疾病,还可以帮助对钙等微量元素的吸收,提高体质。

气候与体育

人们合理地利用气候开展体育运动,举办大型体育运动会更要考虑气候条件,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体育气象专家研究总结了各种气候要素对20种体育运动比赛的影响,以风、气温、降水、雾和气压等对运动员的体能和成绩影响最大,因而东道主有义务向所有参赛者提供比赛地点的气候背景资料,并在运动会进行当中及时提供天气预报服务。

编辑本段气候-开发利用

利用气候最广泛的是: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旅游、医疗等部分。 气候与其它不同,不能进入市场交易。在各种自然中,气候最容易发生变化,且变化最为剧烈。有利的气候条件是自然生产力,是;不利的气候条件则破坏生产力,是灾害。利用恰当,气候可取之不尽,但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和不可取代性。故对一地的气候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评价,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编辑本段气候-对策建议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的建议 中国在开发利用气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 气候与区别

但从总体上看,全社会气候开发利用的意识不强;气候开发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气候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效益与实际可开发量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贡献率差距较大。为此,必须进一步取措施,加强气候开发利用工作。 1、加强领导、强化气候的管理 气候工作、气候的管理具有多学科、跨部门的特点。涉及气象、海洋、农业、国土、能源、交通、环保、等诸多领域和部门,而且涉及到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布局下,来合理开发利用气候。因此,各级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要通过加强管理,增强全社会的气候意识,拓宽气候的利用领域,提高气候的利用率,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破坏,努力实现、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投入、提高气候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的监测服务能力 气候是一种重要的自然,也是极具应用价值的可再生。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不断提高气候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和服务能力,对于拓宽的利用领域,增强预见性,促进环境、和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国家和各级将合理开发利用气候纳入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加大投入。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国已有的大气、海洋、陆地、生态等观测系统的作用,通过整合和完善,建立现代化的气候变化监测网络系统,加强气候影响评估系统和气候数值模式系统的建设,全面开展动态的气候区划分析业务和气候影响评估业务,建立气候开发利用的经济和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气候敏感的开发利用工程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效益评价工作。 3、健全制度、促进气候的开发利用 要进一步促进气候的开发利用,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要制定鼓励合理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及其它气候的法律法规,提供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在有关政策的制定上,必须统筹兼顾其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要建立相关重大工程、重大开发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条例或规范。制定气候系统资料共享的标准、政策和法规,保障全社会气候系统观测资料和信息的共享。 4、加强合作、不断提高我国气候开发利用科技水平 要加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城市发展、经济建设等方面气候总体承载能力的研究,深入分析研究其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将产生的影响,积极开展气候变化的研究,研究开发有利于环境、、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并注意从战略的高度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中长期行动策略和。大力开发和改进气候能源(太阳能、风能)利用技术,不断研制气候能源高效利用和经济实用的产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和新型高效作业工具、作业方式的开发研制。

编辑本段气候-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第三十二条 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候的综合调查、区划工作,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进行气候监测、分析、评价,并对可能引起气候恶化的大气成分进行监测,定期发布全国气候状况公报。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应当根据本地区气候的特点,对气候开发利用的方向和保护的重点作出规划。 第三十四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编辑本段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太阳能丰富、光合生产潜力高

中国的太阳能除川黔地区外,其余大都相当或超过国外同纬度地区,与美国相当,略高于日本。高值和低值中心处于22~35°N之间。即青藏高原高值中心,其南部光能接近世界上最丰富的撒哈拉沙漠,拉萨有“日光城”之称。低值中心出现在四川盆地。我国主要农业区,作物生长期间的光合有效辐射量多,为作物高产提供了充足的光能。青藏高原生长期短,能为植物提供的光合有效辐射量为全国最低。

热量带多,亚热带和温带面积大

中国是世界上热量带最多的国家,由南往北相继出现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 我国的气候分布图

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青藏高原还有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寒带。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面积较大,其中亚热带和中、南温带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5%,其热量与美国主要农业区相近似。≥10℃积温,在40°N地区比日本略多,与地中海气候地区相近;在30°N地区,比地中海气候地区多500℃,比西亚、南亚、非洲等地少600~1000℃。

季风气候显著影响

热量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农事活动依赖节气的更迭十分敏感。中国东部与世界同纬度相比,冬季过冷,夏季偏热,而且纬度越高越明显,冬季比夏季突出。夏季偏热,一年生喜温作物(水稻、玉米等)可种植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有利扩大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和提高复种指数。但冬季过冷,却使越冬作物或多年生亚热带和热带经济果木林的种植北界偏南。这一热量特点也是形成我国种植制度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下垫面复杂多样

造成了气候的再分配 中国山地丘陵约占全国面积的2/3。境内地形复杂,较大山脉的走向、地形起伏、加上离海远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光、热、水的重新分配与组合,使得有些地区非地带性的影响超过地带性影响。有出现“气候区地”现象和“十里不同天”的说法。例如,西南部江河谷的巧家、华坪、元谋一带,虽处于中亚热带范围,但却出现南亚热带气候,≥10℃积温高达7000~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2℃以上,全年基本无霜。又如地处低纬高原的云南,由于纬度增加和海拔高度增高相一致,使南北不到10个纬距的范围内相继出现热、温、寒带的气候及相应的植被。一般在海拔2300~2500米的高寒区,以耐寒作物为主,1300~1500米高度为中温带,为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区;1300米以下为低热带,为一年二熟或三熟区。中国境内有些东西走向或东北—西南走向的高大山脉,对北来冷空气和南来暖湿气流有显著的屏障作用,是山体两侧水热状况显著差异的分水岭。例如大兴安岭两侧年平均气温相差2~4℃,≥10℃积温相差300~1000℃,年降水量可相差100~200毫米,成为由农区向牧区的过渡地带。天山山脉成为新疆分割为干旱南温带和干旱中温带的天然分界线。秦巴山系是标志中国南方与北方气候的分界线,也是水分盈亏平衡为零的界线,它标志北方旱地农业与南方以水田为主的农业的交接带,又是作物是否休眠越冬的分界线。尤其是该山体的屏障作用使四川盆地冬暖十分显著,盆地1月平均气温比东部平原同纬度地区偏高3~4℃,≥10℃积温多300~500℃,无霜期多40~60天,若经海拔订正后的增温效应,则相当于使四川盆地南移5个纬距的位置。山区的热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很明显。一般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下降0.51℃,≥10℃积温减少170℃,生长期约减少4~6天。

特殊地形的热量效应

也不可忽视。例如亚热带山区的一些山腰,冬季有逆温现象,多存在暖带和温暖小区;一些大的水体(湖泊、水库),对周围有调温效应,这都有利于果林和作物避寒越冬。但在低凹地形,冷空气易堆积在谷底,形成冷空气“湖”,使作物易发生霜冻害。

降水分配不均衡

干湿界线与等降水量线相近 与全球比,我国降水量不算丰富。粗略估计,中国平均年降水量约为648毫米,较全球陆地平均年降水量800毫米约偏少19%,比亚洲平均年降水量740毫米偏少12%,在纬度相同的日本、朝鲜某些地区的年降水量比我国要多。中国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于太平洋,年降水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等雨量线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按这一走向的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相当于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25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又相近于干旱与半干旱的分界线;横穿东部的9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是东部地区半湿润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降水量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西北内陆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4%,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64毫米,全年总降水量只占全国的9.5%;而我国东南部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7%,平均年降水量达896毫米,其全年总降水量占全国的90.5%。 中国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这是季风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各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差异很大,尤其北方雨季短,降水明显地集中于夏季。因此,取季节调水措施是防旱的重要对策之一。 气候

雨热基本同季

夏季光、热、水共济,气候生产潜力大 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与降水的季节变化基本同步,这是农业气候的一种优势。夏季温高雨多,光合有效辆射量大,为植物旺盛生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气候生产潜力高。各地雨热同季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北方,春季升温快,夏季温度高,6 气候学

~8月≥10℃积温占全年的50%以上,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江淮及其以南地区,6~8月≥10℃积温和降水量均占全年的30~40%,雨热同季时间长,故复种指数高。云南和青藏高原地区,年内气温变化较平缓,降水集中程度高于温度,水热配合稍差,如云南6~8月积温只占全年的20~30%,但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青藏高原6~8月积温占全年的55~65%,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 热量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易发生低温冷害或旱涝。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考证,中国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次的冷期和暖期,曾造成农牧界线南北来回推移;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变化也曾引起单、双季稻的种植界线南北变动两个纬距。近百年来,我国≥10℃积温变化有7~8年和2~3年的周期波动,尤以8年周期最明显。本世纪初期各地积温偏少,30年代中期开始增多,至50年代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在60年代中期曾有一短暂的回暖过程,目前在平均值左右摆动。近30年间,各地最暖年与最冷年的热量状况之差是:≥10℃积温的差值约在500~1100℃之间;≥10℃持续日数的差值在30~60天之间。≥10℃积温相对变率(积温距平绝对值的多年平均与平均积温的百分比)是,青藏高原为4~5%,东北、华北北部及西北地区大于3%,华南及云南南部小于1.5%。热量不稳定,可导致农业不稳产。例如,黑龙江省高温年与低温年的积温偏差平均为±300℃左右,这个变化幅度可导致产量增产或减产30%左右。

问题与挑战

多样的气候类型造就了中国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与多样的气候利用类型。然而,在利用我国的气候推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上,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其一:由于中国以大陆性气候为主的特点,北方的广袤地域寒冷和水分不足常常成为生物生产的限制因子,丰富的光能与土地因此而得不到充分利用,制约着中国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乃至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其二: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温度的升高,还极有可能是极端气候频次的增加与强度的增大。 研究表明:未来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北方夏季风降水的年度间变异增大,意味着北半球的季风气候区有可能遭受几率更为频繁且强度更大的洪涝或干旱等极端气候。我国大部分为季风气候区,季风的进退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洪涝与旱灾,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东亚季风以及东南和西南季风对我国的夏季降雨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们的变异必将导致我国农牧业生产的气候灾害损失加大,生产水平稳定提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有关环境保护和保护的信息资料

人类赖以生存基本条件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气候是指大气圈中光、热、水、风能和空气中的氧、氮以及负离子等可以通过开发利用为人类形成使用价值的气候条件。气候与其它自然一样,能够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不可缺少的能量和物质。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生产、生态和经济同步发展。气候对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保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使用合理的气候指标和充分利用气候,既可获得很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又可预防气候灾害。适宜的气候是宝贵的,光、热、水、风可无偿提供给任何人。但是,气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的概念现在已开始改变,河流的污染使淡水的价值降低,气候变迁改变了的恒定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能源、交通、建筑、经济、商业、健康和生活已成为对气候最敏感的领域,研究这些领域与气候的关系,对合理开发利用气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气候能源主要指由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风能以及直接可利用的太阳能。社会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高消耗基础之上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是本世纪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有关部门预测,能源的大量消耗、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增加,产生的环境和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节约、控制使用化石能源,寻找替代能源已刻不容缓。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时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崛起和发展。

气候与农业

①气候中的光、热、水、空气等物质和能量,是农业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而光、热、水、空气等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各地区在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获取最大效益。

②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要合理和充分地利用气候,挖掘农业气候潜力,不断提高对光照、热量、水等气候的开发利用率。如广泛用间作、套种,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

气候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包括温度和降水月年平均值、太阳辐射量、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等。这些气候要素往往决定一个地区的农业类型、种植制度、生产潜力、布局结构、发展前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质量、数量和分布等。

气候与旅游

旅游业是投资巨大、收入丰厚的新兴产业,其目的是给人提供特殊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旅游业离不开气候,气候是旅游来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首先是气候现象本身的美。如,冬日雪景是最壮丽的自然景色,夏日雷电则是最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秋高气爽使人心情平静,春暖花开使人感到生机盎然。其次,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更是旅游的重要目标。甚至沙漠景观也能使潮湿地带的居民感到新奇不已。香山红叶,洛阳牡丹更是驰名全国。最后,旅游是一项人类活动,一般需要宜人的气候条件。我国春光明媚的春季与天高气爽的秋季,是旅游最好的气候条件。春游、秋游也在我国比较盛行,人们度往往也选在这两个季节。旅游有大量户外活动,是人类接近大自然的良好时机,因此,也是气候十分敏感的一个行业。充分评价与开发气候,无疑也是开展旅游来的一项重要工作。

气候与建筑

①日照与街道方位。在进行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充分考虑光照与街道方位的原因。建议联系当地实际,比较街道方位不同的日照条件,选出最佳街道方位,再用理论指导实际生活。

②风向与城市规划。风向决定污染物的输送方向,在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当地最小频率的风向的上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下风向。

气候与交通

海陆空交通运输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气候区,应尽量避开气候灾害,才能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较大的经济效益。公路设计和建设时应注意沿线的暴雨及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梁设计和建设时应注意当地暴雨强度。机场应布局在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

气候与健康

人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部,大气中的四季嬗变、风霜雨雪都对人体产生各种影响,以至引起疾病。其中有些是气候条件直接或间接致病的,例如中暑、冻伤、感冒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病、心脑血管病等。此外,高山反应、空调病、风扇病等也与气候有关。为了满足广大居民防病治病、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现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气象部门开展了人体舒适度、中暑指数、心脑血管病、胃肠道传染病,以及紫外线强度、花粉浓度等医学气象预报。当然恰当利用气候条件也能防病治病,如利用气候条件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登山、冬泳、滑冰、滑雪等,以增强体质。气候疗养,如沙疗、日光浴、空气浴、冷水浴等防病治病的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天气预报中诸如穿衣指数、登山指数等内容,对人们合理利用气候,防病健身起到了指导作用。人类也是喜光动物,我们经常晒太阳和我们的居室内有较好的日照,不仅可以杀灭病菌,减少疾病,还可以帮助对钙等微量元素的吸收,提高体质。

气候与体育

人们合理地利用气候开展体育运动,举办大型体育运动会更要考虑气候条件,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体育气象专家研究总结了各种气候要素对20种体育运动比赛的影响,以风、气温、降水、雾和气压等对运动员的体能和成绩影响最大,因而东道主有义务向所有参赛者提供比赛地点的气候背景资料,并在运动会进行当中及时提供天气预报服务。

保护和合理利用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料如下:自然环境保护,地球生物保护,保护制度,防止污染,全球环境问题。

1、自然环境保护

为了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对山脉,绿水,蓝天,大海,丛林的保护就显得非常重要。这里就涉及到了不能私自矿或滥伐树木, 尽量减少乱排(污水)乱放(污气)、不能过度放牧、不能过度开荒、不能过度开发自然、不能就会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等。

这个层面属于宏观的,主要依靠各级行使自己的职能、进行调控,才能够解决。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需要都做到。

2、地球生物保护

包括物种的保全,植物植被的养护,动物的回归,维护生物多样性,转基因的合理、慎用,濒临灭绝生物的特殊保护,灭绝物种的恢复,栖息地的扩大,人类与生物的和谐共处,不欺负其他物种等等。

3、保护制度

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随着一场与工业革命意义同样重大的“环境革命”的诞生,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保法”)正在受到人们的普遍的重视,从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的法律之一。

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环保法是多部门法发展的结果,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不仅使其成为环境法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使其原理成为环保法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

4、防止污染

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化学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污染物,生产和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5、全球环境问题

包括: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危害,森林锐减,土地碱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白色污染。

扩展资料:

环境保护的纪念日

1、国际湿地日

每年的2月2日为国际湿地日。根据1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RAMSAR)签定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湿地是指“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禽类的生息和迁徙有重要的作用。

2、世界水日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决议提请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在这一天开展一些活动,以提高公众意识。从1994年开始,中国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

3、世界气象日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以提高公众对气象问题的关注。

4、地球日

1969年美国威斯康星州参议员盖洛德纳尔逊提议,在美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的讲演会。不久,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丹尼斯海斯将纳尔逊的提议扩展为在全美举办大规模的社区环保活动,并选定1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

当天,美国有2000多万人,包括国会议员、各阶层人士,参加了这次规模盛大的环保活动。在全国各地,人们高呼着保护环境的口号,在街头和校园,游行、集会、演讲和宣传。随后影响日渐扩大并超出美国国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最终形成为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4月22日也日渐成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环保活动。

5、世界无烟日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把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以提醒人们重视香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百度百科-环境保护

农业生产依赖的自然有哪些

(2003年4月22日)

今天是第34个“世界地球日”。确立“世界地球日”,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珍惜和保护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我国将“善待地球,保护”确定为今年纪念活动的主题,就是要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地球的不堪重负和矿产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善待地球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基础;保护是倡导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环境相协调,写入党***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列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内容;明确提出了保护的基本国策,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写进了《党章》。

总书记在2003年的中央人口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加强土地保护,促进土地永续利用,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保障

土地特别是耕地,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1/6,人均占有的土地在全国处于前列,但适宜人类活动的绿洲面积却很少,人地矛盾日趋突出。由于气候干旱、生态脆弱、森林植被稀少、风沙活动频繁和水时空分布不均衡,造成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面积不断增加,土地的一度盲目和无序开发,又诱发土地荒漠化程度的加剧。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国土保护和管理必须严而又严的总要求,全面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兼顾生态”的原则,取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占补平衡等治本之策,扭转在人口继续增加、建设用地不断上升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激励机制,为耕地保护提供更大的潜力空间,为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提供切实保障。要按照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加强耕地保护,全面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调整和划定。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逐步建立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确保自治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并逐年增加总目标的实现。要强化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农用地与非农用地的用途管制制度,尽可能使各类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外延式扩展占用耕地。落实小城镇建设用地政策,搞好小城镇用地管理,控制村镇建设占用耕地。要按照“以水定地、节水增地”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适度开发耕地后备。在做好保护耕地、节约耕地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土地市场建设,发挥土地的综合效益,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二、加强矿产开发利用和保护,保障西部大开发和优势转换战略实施对矿产的需求

新疆是个型省区,矿产具有分布广、矿种齐全、配套程度较高、部分矿种储量大、质量较好以及拥有少数特色矿产等特点,矿产开发利用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但新疆也是全国地质矿产勘查程度最低的省区之一,全区整体上矿产“家底”不清,保证程度低,探明储量不足,矿产开发利用粗放,矿山普遍开规模小、布局散、矿产综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较低、破坏和浪费现象仍很严重,大部分矿山综合开发利用、尾矿综合利用、矿物原料的深加工和的二次利用水平较低。

同志视察新疆时曾高瞻远瞩地指出:“中央认为,新疆已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下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新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了保障新疆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矿产的供给能力和优势转换战略实施的需要,必须对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矿产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科学规划,综合开发,集约利用,加强管理。要进一步加强矿产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矿权人的教育,使大家充分了解矿产的紧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提高对矿产严峻形势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观念、保护地质环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依法办矿、依法矿、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的自觉性。要加强矿产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通过引进国内外地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快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地质矿产勘查成果质量、科技含量和找矿水平,提高自治区矿产储备。坚持依法管理,从严治矿,管好用好有限的矿产,要从矿山建设项目的审查入手,对矿权申请人的办矿技术条件、开方案和矿产综合利用水平等方面严格把关,实行矿权总量控制,制止低水平矿山重复建设,从源头上保证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充分利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杜绝破坏浪费矿产现象的发生,坚决防止开矿产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靠掠夺式开来求得一时经济发展的短视行为,促进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总体水平的提高。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解决矿产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中的技术难点问题,提高新疆矿业开发科技水平。通过吸收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先进的、选、冶工艺和技术,改造传统的开、选冶工艺和技术装备,提高矿产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三、正确处理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地区,虽然地域辽阔、丰富,但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自然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不合理的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诱发了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煤层自燃等地质灾害;在开发建设活动中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部分地区水无序超常开发,不断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污染、水源衰减、土地荒漠化等许多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给新疆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中央已明确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其中一项根本任务。因此,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如何处理好开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如何降低在开发中所付出的环境代价问题就成为需要尽快研究解决的新的重大课题。

地质环境是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贯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加强对地质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要求,积极探索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的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中长期保护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最大限度地减轻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要严格执行国家、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在区域开发和工程建设前期,要做好相应的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提前取措施,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和预防地质灾害。要在查明全区地质遗迹的基础上,加大对珍贵的地质自然遗产的保护力度,积极争取在自治区建立国家级地质公园,为促进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贡献。要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尽快制定和建立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督促矿权人及时对矿产开发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恢复,逐步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统一。

保护、保护环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希望全社会重视,各界支持,共同来完成这项事业,努力开创新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纪念第34个“世界地球日”而作,原载《新疆日报》)

气候及其特点有哪些?

农业生产依赖的自然有土地、土壤、气候等。

1、土地。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载体,是农作物生长和动物饲养的根本依托。土地包括耕地、牧草地和林地等类型。耕地提供了农作物生长的场所,而牧草地则提供了动物饲养的场所。利用和管理土地,保持土地的肥力和持续利用能力,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根系生长和养分供应的重要介质。土壤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和土壤水分等。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科学合理地管理土壤,包括施肥、改良土壤结构和防治土壤退化等,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护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3、气候。

气候是农作物生长和农产品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需水量和病虫害发生等都有着直接影响。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而恶劣的气候条件则会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

农业生产依赖的自然的主要特征:

1、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

土地、土壤和气候都具有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土地面积有限,且无法再生。土壤肥力和水源也需要长时间的自然过程来恢复和补充。气候条件也不可控,受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农业生产要合理利用这些,保持的可持续利用。

2、相互关联性和相互影响性。

土地、土壤和气候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土壤质量和肥力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而气候条件则会影响农作物的适应性和生长发育。农作物的选择和种植方式也会对土壤和气候产生影响。

3、脆弱性和易受损性。

由于自然的特殊性,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脆弱性相对较高。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台风等会对土地、土壤和气候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危及农业生产。同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也会对这些产生破坏。

严格地说,气候是指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有利的气候条件;其不利的气候条件,常常引起气候灾害。因此,气候条件,或者说气候环境,应包括气候和气候灾害两个主要方面。现在,也有些人把气候和气候条件等同起来,把气候灾害包括在气候内,把灾害看作负。当然,气候和气候灾害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转化。因此,对气候作这样广义的理解,也还是说得通的。

气候有什么特点呢?气候是一种很特殊的。它和其他不同,主要有如下几点:

(1)气候是光照、温度、湿度、降水、风等要素有机组成的。其的多少,不但取决于各要素值的大小及其相互配合情况,而且还取决于不同的服务对象以及和其他自然条件的配合情况,不像黄金、煤炭等矿产那样多多益善。例如,对农作物而言,温度在一定范围我国西北地区利用风能发电内是,过高可能成热害,过低可能成冷害或冻害;降水在一定范围内是,过多可能成涝灾,过少可能成旱灾。干旱区光、热虽很丰富,但水短缺,限制了光、热的充分利用,使其价值大为降低。再如,阴雨天气对某些农作物的生长也许是有益的,但对旅游、晒盐业则可能带来不便甚至是有害的;积雪覆盖保护某些作物的安全越冬,是有益的,而使牛羊吃草困难,又可能有害了。

(2)气候有时间变化。这种变化,有的具有周期性;有的周期性不明显,变化规律难以捉摸。例如,气温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大都是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但某一天或某一季的天气,却不是年年如此的。至于某段时间的或多年的气候变化,虽有一定的范围,但变化比较复杂,难以准确预测。因此,气候的利用,必须因时制宜。中国最古老的农书《氾胜之书》一开头就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这都说明,栽种作物要掌握时机。如果错过时机,稍纵即逝,就白白地浪费了。

(3)气候有地区差异。一方面,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气候,和其他地方的气候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气候的利用,还必须因地制宜。《氾胜之书》说“种禾无期,因地为时”,意思是种谷子没有固定的日期,随地方不同而定时间;另一方面,世界上有些地方,尽管彼此相距很远,气候虽不完全相同,但却相似。因此,作物可以引种,牲畜可以引养,利用气候的经验,可以相互交流。

(4)气候是一种可再生。气候不像黄金、煤炭等矿产,开一点就少一点,终将有开完的时候。而气候归根到底来自太阳辐射,如果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它将与太阳同寿,可以反复、永久地利用。

(5)气候是人力可以影响的。这种影响,有有意识与无意识之分。由于气候条件与其他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了气候条件。例如,种草种树,蓄水灌溉等可以使气候变好;而毁林毁草、排干湖沼等则可以使气候变坏。都市化和工业化污染大气,使降水酸度增大,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气候产生长远的、大规模的、对人类生存有巨大影响的变化。人类有意识改善气候,目前多限于在小范围内进行。例如,营造防护林,设置风障,建造排灌设施、玻璃温室、塑料棚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改造气候的能力将日益提高,所能改造的范围将日益扩大,所能改造的方面也将日益增多,甚至能把某些不利的气候条件改造成为有利的气候条件,把某些气候灾害改造成为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