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从盛唐诗歌中诠释盛唐气象

2.“盛唐气象”“少年精神”怎样理解

3.什么是盛唐气象?

4.怎样认识盛唐气象、盛唐之音

5.盛唐气象名词解释

盛唐气象四个方面_盛唐气象的要义是什么

盛唐气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唐朝在军事策略上比较强势。

唐朝这个国家在其建立之初就一直对外征战,直到其灭亡时刻依然如此,这是维持“盛唐气象”的根本保障。唐朝人有着非常浓厚的“游牧”习气,因为其建国是以北朝为基础,自身就有很多游牧民族的血统,正好处于一次民族融合的关键时期。所以唐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在周边国家中很难找到抗衡者。

在盛唐时期,李白、王维、高适、王昌龄、岑参等等都写过非常慷慨的边塞诗歌,其中像王维多写作山水田园风格诗歌的诗人也有“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豪言壮语。

唐朝科举改革概况

自隋朝建立科举之后,两汉南北朝沿用的“察举制”,尤其是魏文帝曹丕所创制的“九品中正制”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唐朝大兴科举之前,王朝官员的选任都是由世家大族操控的,他们有向国家举荐贤良的权力和义务,所以才出现了袁绍等出身的“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的现象。

唐朝以科举取士,就从根子上断绝了世家大族对于朝廷的影响,自此之后它们只能越来越没落,直至消亡。唐朝设立的科举已经比较完善了,不仅有进士科、明经科,还有一些诸如明算、明法等等专业学科,甚至出现了武举。而科举只是进入仕途的开始,在之后还要经过系统的学习以及一系列的考试,然后才能得到官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盛唐气象

试从盛唐诗歌中诠释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的内涵

盛唐气象是宋元明清时代的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沧浪诗话》 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此后常把雄壮、浑厚二者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的根基

盛唐气象除了诗歌艺术方面的原因之外,如意象的运用、境界的呈现、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等,其形成的根基在于盛唐时期整个社会的开明与开放。南北文化的交融让盛唐诗人能够综合利用南北文化不同的思想、 文风和艺术风格等,扩大了诗人的眼界,丰富了诗歌的创作题材和内容。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同时激起了诗人内心的骄傲与自豪之感,反映到诗歌中,就是恢弘的气象与雄浑的气魄。

盛唐气象的特点

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人及作品数量多,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博大雄浑、深远超逸,情感饱满,基调高亢,《文质取半,风骚两挟”;形式完美,体裁皆备,风格明朗,技巧精纯;语言清丽, 音律和谐。盛唐诗歌中洋溢着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奋进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旋律。

盛唐气象的表现

盛唐气象在前期表现为士子投身社会、投身政治的热情以及跃跃欲试的参与意识,还有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自信自尊以及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到了后期,诗人敏锐地感党到了繁菜背后的社会危机,他们用敏说的洞察力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对社会矛盾进行了揭露, 表达了自己对即将到来的社会危机的忧虑。

盛唐气象指盛唐诗歌的风格特征。盛唐诗歌的风格特征,一是浑厚,二是雄壮,它表现在盛唐大多数作家作品中间,而与初唐、中晚唐诗显示出区别来。“浑厚”是盛唐气象的精神底蕴,“雄壮”是盛唐气象的表现形态。在唐诗研究史上,“盛唐气象”的概念来源于严羽《沧浪诗话?考证十九》:“迎旦东风骑蹇驴’,决非盛唐人气象,只似白乐天言语。”但严羽只是以气象论诗,并谈到了盛唐诗的气象特点,这与后人以“盛唐气象”评价盛唐诗还不能同等看待,也就是说盛唐诗的气象与盛唐气象还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因此,盛唐气象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历代学人共同研究与探索盛唐诗的结晶,不仅应当包含严羽诗论中的妙悟说、兴趣说,而且,它还是以殷璠“气来”、“情来”两个方面作为基本的理论构架和起点的。

“盛唐气象”“少年精神”怎样理解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以“盛唐气象”四个字将它与其它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特征。但对于这样的概括,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把“盛唐气象”理解为单纯的对时代的颂歌,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夸耀,以及对躬逢盛世、如鱼得水的情感抒发。另一方面有人回转过来通过检查盛唐诗歌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少歌颂盛世之作,相反,许多诗歌是表示对现状的不满,包括对种种阴暗面的揭露、抗议,因而认为“盛唐气象”一词,是对、天宝诗歌主流的歪曲。以上两种看法皆失之片面,而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云:“‘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严氏辨其“非盛唐人气象”,显然是指“迎旦东风骑蹇驴”瑟缩委琐,见不到盛唐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这与严氏《答吴景仙书》所云:“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涵义的一种阐发。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客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

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感激而望成就功业,遏挫即成怨怼。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它是为时代的召唤、时代的需要所吸引,要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人生意气和事功精神的表现。盛唐人的这种感敏奋发,颇不同于一般狭隘的个人名利追逐,它往往表现自建功立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乃至奉献精神的结合。由于主体精神强旺,盛唐人谈起建功立业,又往往表现得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套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谓壮怀激烈。

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但盛唐诗人要求于那个时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仕途出身,不是薄禄微官问题,而是要成就“济苍生,安黎元”的大事业。这种宏愿,在玄宗统治后期是只好落空的,以致出现了类似鲲鹏太大,海水和风力无法支持的矛盾。但冲突的内容既然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展开的,就仍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非同一般的气魄与力度。

什么是盛唐气象?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以后明清诗论家常把雄壮、浑厚二者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少年精神”这个术语是林庚先生在讲古代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见解,少年精神是中国文学最好的精神,它唤醒了一大批的文学青年。什么是少年精神?就是对社会的批判,对灵魂的追寻,敢于说“不”,敢于否定父辈,敢于发出赤子之音,少年的天真的声音足以感动无数人。《楚辞》是中国文学最宝贵的源头,其间体现少年精神的作品俯拾皆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洒脱、杜甫“一览众山小”的气度,表现出的年少轻狂,以及儒家的规矩、道家的神游气魄,无不诠释着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布衣情怀是古代平民知识分子坚守的一种信念。他们不畏于势,不惑于神,不弃尊严,孤守怀疑、叛逆、自由而旷达。 布衣情怀,首先是布衣之道,就是心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兼济天下”,“布衣精神”除了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之外,又受墨家的影响,重一诺千金,乐解危济困。布衣精神还很重视布衣之操、布衣之礼:贫贱生杀不能去其志,抱着济世天下的理想,又不趋炎附势。

怎样认识盛唐气象、盛唐之音

盛唐气象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与古典诗歌高度繁荣成熟的丰硕成果。

盛唐气象是盛唐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天宝四十年,是唐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繁荣的顶峰。唐玄宗执政后,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使全国迅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从贞观以来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来看,盛唐社会经济发展强劲,人民生活稳定,前期政治比较开明。此外,唐玄宗的科举制度改革和诗选学者的实施,为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政治舞台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扩展资料:

盛唐气象的具体表现:

在前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献身于社会政治的积极性,跃跃欲试的参预意识,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等方面。

晚唐时,李林甫和杨国忠是奸臣。敏感的诗人及时预见到了隐藏在繁荣之下的危机,并用诗歌发出警告。当时盛唐的气象学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敢于揭露社会矛盾,对国家有责任感,以及即将到来的社会危机优势。

百度百科-盛唐气象 (盛唐诗歌的风格特征)

百度百科-盛唐气象 (2010年中华书局出版书籍)

盛唐气象名词解释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雄壮浑厚确是盛唐诗的风貌特征。南朝以至初唐诗风,大抵绮靡柔弱,雕琢词句,缺乏雄浑之气,它被盛唐诗人扬弃了。盛唐以后的中晚唐诗,有的偏于平易柔弱,如大历十才子、白居易、贾岛、姚合等,缺乏雄壮;有的偏于雄健,如韩愈,但因刻意追求奇险,缺乏浑成自然,所以雄浑确是盛唐诗区别于初唐与中晚唐诗的突出特征。严羽最推崇盛唐诗,于盛唐诗中最推崇李白、杜甫两大家。《沧浪诗话·诗评》称道李杜等盛唐诗人诗“如金鳷〔鳷(zhī)〕传说中的异鸟。(大鸟)擘海,香象渡河”,是赞美其雄壮。严羽又强调诗歌应写得浑然天成,不露文辞斧凿痕迹,即所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诗辩》),并认为盛唐诗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严羽大力推崇提倡盛唐诗风,不但因为盛唐诗的确写得好,还有其时代背景。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其作品以杜甫晚年一部分刻意锤炼字句的篇章和韩愈、孟郊诗为学习对象,写得瘦硬刚健而缺乏自然浑成之美。南宋后期流行的永嘉四灵诗派,取法贾岛、姚合,气局狭小,缺乏雄壮阔大的气象。严羽竭力主张作诗应取法盛唐,寓有针砭当代诗风、补偏救弊之意。

说盛唐诗雄壮浑厚,是就其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而言。大致说来,盛唐诗绝大多数是浑厚的,但有一部分诗篇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篇,风格冲淡闲逸,虽也自然浑成,但并不雄壮。这类诗篇在盛唐诗中毕竟只占少数。盛唐气象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

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二是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从诗歌本身的继承关系说,盛唐诗的雄浑特征,得力于此。

一部分盛唐诗,较充分地反映了唐帝国强盛期的时代面貌,但盛唐气象唐时代面貌不是一回事。文学史上的盛唐,指唐玄宗、肃宗两朝,约五十年。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国势开始衰落,中经安史之乱,更是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但以杜甫为代表的盛唐后期诗,仍然富有雄浑的特征。举例来说,杜甫的《望岳》诗写于盛唐前期,固然表现了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抱负。他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写于安史之乱前夕,表现了唐帝国岌岌可危的形势和诗人的忧心忡忡,却仍然气象雄浑。杜甫晚年所写的《登楼》《登高》两首七律,表现唐朝受外族侵凌的衰败局面和诗人的迟暮心情,境界仍然雄壮阔大。此类的例子尚多。杜甫晚年的这类诗篇,往往被明清诗论家誉为表现盛唐气象的佳作。李白晚年在安史之乱后所写的不少诗篇,也具有雄浑风貌。盛唐后期,时代面貌大变,但李、杜等人在前期所形成的心态没有消失,所追求的明朗刚健诗风也没有消失,所以仍能写出不少雄浑的诗篇。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盛唐诗是唐诗史上的高峰,以雄壮浑厚为特征的盛唐诗气象,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盛唐之音

指唐代自至大历间,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唐诗分期者称为盛唐,有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唐玄宗、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虽然,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盛唐为时最短,其成就却最为辉煌。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伟大的诗人李白,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的。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

盛唐气象名词解释是盛唐气象指盛唐诗歌的风格特征。

盛唐诗歌的风格特征 ,一是浑厚 ,二是雄壮,它表现在盛唐大多数作家作品中间,而与初唐、中晚唐诗显示出区别来。 “浑厚”是盛唐气象的精神底蕴,“雄壮”是盛唐气象的表现形态。 盛唐气象的概念可上溯至宋代的严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