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再升温2℃会有什么后果?关于全球变暖的那些事

2.气候变化的成因及增温潜能值

3.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象频发,这些极端气象都有什么?

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的影响_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指标

1、全球变暖导致上层土壤腐蚀

①土壤腐蚀是指金属在土壤中所发生的腐蚀。

土壤是具有毛细管多孔性的特殊固体电解质。土壤腐蚀的阴极过程主要是氧去极化作用,由于氧要透过固体的微孔电解质到达阴极,过程比较复杂,进行得较慢,且土壤的结构和湿度对氧的流动有很大的影响。

常见的土壤腐蚀形式有:充气不均引起的腐蚀,杂散电流引起的腐蚀和微生物引起的腐蚀。

②影响因素:

(1)电阻率

它是土壤腐蚀的综合性因素。土壤的含水量,含量盐量,土质,温度等都会影响土壤的电阻率。土壤含水率未饱和时,土壤电阻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当达到饱和时,由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被水所填满,含水量增加时,电阻率也增大。

(2)含氧量

土壤的透气性好坏直接与土壤的孔隙度松紧度,土质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紧密的土壤中氧气的传递速度较慢,疏松的土壤中氧气的传递速度较快。在含氧量不同的土壤中,很容易形成氧浓差电池而引起腐蚀。

(3)盐分

土壤中的盐分除了对土壤腐蚀介质的导电过程起作用外,还参与电化学反应,从而影响土壤的腐蚀性。它是电解液的主要成份。含盐量越高,电阻率越低,腐蚀性就越强。氯离子对土壤腐蚀有促进作用所以在海边潮汐区或接近盐场的土壤,腐蚀更为严重。但碱土金属钙镁等的离子在非酸性土壤中能形成难溶的氧化物和碳酸盐,在金属表面上形成保护层,能减轻腐蚀。富含钙镁离子的石灰质土壤,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4)含水量水分使土壤成为电解质,是造成电化学腐蚀的先决条件。土壤中的含水量对金属材料的腐蚀率存在着一一个最大值。 当含水量低时,腐蚀率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某一含水量时腐蚀率最大达时再增加含水量,其腐蚀性反而下降。

(5) pH值即土壤的酸碱性强弱指标。它是土壤中所含盐份的综合反映。金属材料在酸性较强的土壤腐蚀最强。中性,碱性土壤中,腐蚀较小。

(6)温度土壤温度通过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影响土壤的腐蚀性的。

它可以影响土壤的含水量,电阻率,微生物等。温度低,电阻率增大温度高,电阻率降低。温度的升高使微生物活跃起来,从而增大对金属材料的腐蚀。

(7)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会促进金属材料的腐蚀过程,还能降低非金属材料的稳定性能。厌氧的硫酸盐还原菌趋向于在钢铁附近聚集, 导致钢铁的腐蚀。好氧菌,如硫化菌的生长,能氧化厌氧菌的代谢产物,产生硫酸,破坏金属材料的保护膜,使之发生腐蚀。

(8)杂散电流这 是一种土壤介质中存在的一种大小,方向都不固定的电流。大部分是直流电杂散电流,它来源于电气化铁路,电车,电缆的漏电,电焊机等等

地球再升温2℃会有什么后果?关于全球变暖的那些事

研究发现,全球近百年年平均气温增加0.65℃。而近50年来我国大范围增温也是明显的,全国平均增温0.84℃,其中东北、华北和西北变暖最为显著,东北高达1.7℃。我们知道,在一定范围内的温度对作物生长才有意义,比如0℃以上,所以,我们把一定界限温度以上的累积温度及其持续日数作为评价地区热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以日平均气温≥0℃积温反映地区农事季节内的热量,而以≥10℃的积温来反映喜温作物生长期内的热量状况

补充:气候变暖后,地面和海洋温度升高,蒸发量加大,大量水汽融汇到空气中,大气中不稳定能量增加,就会使极端天气气候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大,易产生不正常的雨雪天气及低温现象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更长的夏季,也许能使水稻增产。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参与物。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适宜时,其含量增加可对作物起到“肥料”的作用,在适当的条件下, 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非农学专业,从基于统计学方法的大尺度研究证据来回答,先说结论: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的作物增产,但整体上变暖会导致减产。对春耕秋收的主要粮食作物而言,变暖主要通过影响积温来影响作物产量,而这种影响被认为是非线性的:适宜温度区间的积温增加有益于单位产量增加,高温区间的积温增加有害于单位产量。这一点符合农学认知(Ritchie & NeSmith 1991),也被统计证据支持(Schlenker & Roberts 2009 PNAS)。因此,对整体较寒的地区,变暖主要增加了适宜温度区间的积温,会有益于作物生长。粮食作物区不断向北移动也构成经验证据。然而,粮食作物的主要耕作区域依旧是相对低纬度的地区,因此在整体上受高温积温增加的负面影响会大过适宜温度积温增加的正面影响。现有的以国家为尺度的研究(包括中美法)也表明对国家整体而言变暖导致减产,涉及的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玉米,大豆,小麦。

气候变化的成因及增温潜能值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1989年人们首次把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警惕全球变暖”,从此全球变暖问题开始引起大家的重视,之后在1991年和2009年世界环境日又把主题分别定为“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和“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如今全球变暖已成为了限制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然超越科学课题的狭窄范围成为重大的国际政治外交和经济话题,另外也有质疑者声称在地球漫长的气候演变背景中近期的全球变暖远没到威胁地球的地步,比如美国的第45任总统特朗普就曾公开质疑过全球变暖,甚至有阴谋论者认为全球变暖只是一场被个别国家操纵的世界。

那么地球的气温升高究竟会对人类产生多大的影响?人类应对全球变暖为何总是感觉力不从心?为何有人称全球变暖只是一场世界?面对全球变暖可能导致的世界末日目前人类又做出了哪些应对准备?这一切的答案都会在本篇文章为大家一一解答。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温度升高对地球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在**《后天》和《2012》中都对因全球变暖引发的末日灾难进行过描述,而这两部**也比较符合科学理论,里面的这些灾难都是理论上会出现的,但问题是地球温度需要升到多高才能出现**中这般壮阔的场面?

从这张表我们可以看出地球的温度确实在持续走高,但地球并未因此毁灭,甚至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并没有因此产生什么重大的影响,而德国柏林波茨坦研究所的比尔哈尔博士曾提出过颇具代表的2 威胁说,他认为地球的平均气温增长不能超过2 ,这是生态系统和人类 社会 生存的底线,如果地球的平均气温增长超过2 全球变暖将不可逆转,人类会渐渐走向毁灭。在这里要强调以下平均气温增长是指地球近30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增温平均值,这个增长是很恐怖的,因为需要填补之前的温度差,就好比一个人第一年的平均体温是36 ,要想让他的平均体温升到38 就需要在第二年让他一直发40 左右的高烧。

自19世纪末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增长在0.3~0.6 之间,和2 还有些差距,但比尔哈尔博士根据目前的温度增长推测,在2100年地球的平均气温增长将达到2 ,而毁灭人类的灾难也将接踵而至。

首先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过去的50年里已有十座南极冰架彻底坍塌,但当平均气温增长达到2 时南极西部冰架将大范围或全部融化,造成部分沿海地区的海平面上升六到七米,而南极融化最先倒霉的国家理论上就是美国,因为南极融化的水并非均匀分散到世界各地的海洋中,有的冰水会在海洋强大的引力作用下流向北美洲,据估坐落在美国东海岸的华盛顿特区海平面上升高度将达到6.3米,会成为首个被淹没的地区。同时北美洲西岸、加拿大沿海、欧洲和印度洋一带及太平洋沿岸的低洼地区水淹程度也会远超预期。

大量的海水流向北半球以及整体的海平面上升还会使地球的自转轴发生偏移,使得纬度向北推移,从而导致自然界的传统平衡被打破,其中最典型的是植被分布格局,例如香蕉以前只能在南方热带地区种植,随着植被界线的改变,以前没有种植条件的北方也可能适合其增长,听着可能没那么恐怖,不就是植物搬家吗?但全球植被的分布格局改变会带动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有害生物的增加和变异、热带雨林的大火频发、沙漠面积的急速扩张等等。

另外北极方面的影响则更为严重,近百年来北极的平均温度几乎以两倍于全球平均速率的速度升高,而如果平均气温增长达到2 ,北极将不会再有冰盖覆盖,通常冰盖可以反射80%的太阳光,冰层消失后北极地区反射太阳光的能力减弱,太阳的热能将直接进入海洋,潜藏的海水将比冰原吸收更多的太能辐射从而进一步引起气温变暖,而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将不可逆转,地球将渐渐地不再适宜人类生存,英国作家马克林纳斯在他的著作《改变世界的6 》中提出在2300年地球的平均气温增长将达到12 ,届时人类将彻底不能生活在地球上。

既然全球变暖带来的灾难这么恐怖,人类为什么不对其进行整治?为何时至今日气温还在噌噌地涨?这个就一言难尽了。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地球的温室效应,地球的热量来自于太阳,地球就像大棚,大气就相当于大棚的那个棚,当阳光透过大气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消弱,当被消弱的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后会进行反弹,反弹到大气之后大气会对地球的反射进行一定的吸收,这样就可以锁住一些热量对地球进行保温,使地球形成了目前这种平衡气候的状态,因此如果地球的大气出问题那地球的温度就会出问题。比如火星的大气就比地球的稀薄很多导致火星就锁不住热量,火星昼夜温差在100 左右。

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氮、氧、氩、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氟氯烃化合物、臭氧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一些温室气体对太阳的辐射几乎不会产生作用,但对地球反弹的热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如果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就会导致地球的热散不出去就会导致地球越来越热。并且IPCC也发表过评估报告,全球气温异常快速升高与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密集期正好相吻合,所以目前在科学界普遍认为全球变暖是温室气体过多导致的。

人类对温室气体的影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例如工业生产中由于烧煤、烧炭、烧木柴排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另一种是人类活动改变了气候,比如森林砍伐直接就消弱了地球消化二氧化碳的能力。既然人类已经知道了全球变暖的原因那就应该对症下药,大家少生孩子多种树,节能减排多走路,甚至在巴西里约热内卢150多个国家及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签署了世界上第一份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 社会 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中表明要严格控制各国的碳排放指标。虽然表面上看这个公约挺好的,但没过几年人们就提出了全球变暖的阴谋论,称全球变暖是个别发达国家的,原因有三点:

甚至还有人指出全球变暖和温室气体的关联只是理论上有极大的可能并不能确定,只是依照数据推理并没有做具体的实验,另外还有人做出了统计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96%是由自然界排放的,仅有40%来源于人为排放,因此人类再怎么控制也无济于事,但之后又有人站出来反对阴谋论说这个数据不可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根本分不出人和自然,因为人类和自然密不可分。

比如最典型的牛屁,据统计全球牛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的18%,这不但比其他家畜动物高出许多,甚至超越了人类交通工具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个牛屁确实是属于自然,但自然界大部分牛都是人工饲养的,所以就不能称其和人类没有关系。

总之全球变暖问题就和转基因一样总是伴随争议,不过现在大部分地区还是都在积极地治理之中,前不久阿根廷还出现了牛屁收集器用于缓解全球变暖,但主要是各个国家的人心不齐,有的积极治理有的我行我素,这就导致了全球变暖很难治理。

最后我们再看看应对全球变暖有可能导致的末日灾难人类都尝试做出了哪些应对措施?我只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五个。

1、日本——海上城市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著名的工程巴克敏斯特富勒就受一位日本富翁之托为东京设计一座海上城市,富勒一共设计了三种类型的漂浮屋,都是带有公寓单元的组合四面体结构,但最后由于资助者早早去世而没有得到实现,但毕竟富勒是建筑界奇才,拥有55个荣誉博士学位和26项专利发明,他的这个海上城市构想还是得到了很多后世建筑师的膜拜与追随。

2、荷兰——漂浮之城

漂浮之城远看像三颗巨大的水滴,近看是三个并排漂浮在水上的半透明大球,仔细看又是蜂巢的形状,这就是荷兰设计的漂浮之城,外壳用农作物培育中常用的浮动模结构,这样利于储存能量同时能优化建筑内的温度循环,因为此建筑目前已经试点成功预计以后可能会进行销售,但由于漂浮屋的建造成本比陆地的房屋高5%到10%,所以价格估计也不会太便宜。

3、美国——自由之舟

自由之舟是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家企业设计建造的一艘可供五万人长期生活的巨型船,船身长1371.6米、宽228.6、高106.7米、重270万吨,船上建有学校、医院、购物广场、美术馆、等生活 设施,之后还会在屋顶搭建飞机场,如果该项目能够实现那将是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船,不过据说船上的住房并不出租只能购买,目前估测最贵的豪宅价达到4400万美金.

4、太阳能潜艇

如果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水下可能就是个不错的居住选择,而以太阳能提供能源的潜艇则是最符合的逃生装置,目前很多国家也都在研制,而世界上第一艘太阳能潜水艇已在2012年现身瑞士的图恩湖湖底,这艘潜艇也是瑞士对于水下太阳能的第一步。

5、巴黎——天鹅岛

如果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那人类就只能建造岛屿生存,天鹅岛就是一个人工岛,目前它坐落于法国塞纳河的河中央。

自工业革命以来,各种异常天气出现的越来越频繁,在没有自然原因可以解释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把原因暂时放到人类活动身上。全球变暖是学界共识,但没有人能证明共识就是真理,我们之所以相信科学,并不是因为它对,而是基于当下的现象这个解释更合理罢了。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象频发,这些极端气象都有什么?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产生二氧化碳进入地球大气层。如果没有额外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未来全球排放增长预期将继续由全球人口和经济增长驱动。在不考虑额外减缓行动的基准情景下,全球 2100 年的平均表面温度相对工业化前(1850-1900 年)将升高 3.7 4.8 。

不同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增温效果是不同的,这主要源于不同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大小和在大气中的寿命长短。辐射强迫是量化气候变化驱动因子驱动作用的指标,正辐射强迫导致变暖,负辐射强迫导致变冷。相对于 1750 年,2011 年人类活动引起的辐射强迫变化为 2.29(1.13-3.33)W/m2。CO2、CH4等具有较长大气寿命且可以在对流层内均匀混合的温室气体产生了较大的正辐射强迫,即对全球变暖的贡献较大,其中,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中 CH4排放引起的辐射强迫变化为 0.48(0.43-0.53)W/m2 。在 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中,由于考虑了 CH4与其他温室气体的复合效应,辐射强迫变化的评估结果为 0.(0.74-1.2)W/m2;CO、NOx 等短寿命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有一定的贡献;气溶胶总体上具有减缓全球变暖的作用(-0.27W/m2 ),各种气溶胶的作用不同,如黑碳引起了正辐射强迫,而硫酸盐等引起了负辐射强迫;气溶胶引起的云量变化减缓了全球变暖。此外,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地表反照率变化也会降低辐射强迫。

为了统一度量不同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对大小,用“全球增温潜能”(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值来评价。GWP 值就是把单位质量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大小作为一把“尺子”来度量其它温室气体效应。把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作为“1”(即 GWP 值为 1),与二氧化碳同等质量的另一种温室气体如果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 χ 倍,则 GWP 即为 χ。由于不同温室气体效应还与其在大气中的寿命有关,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以 100 年作为比较的时间尺度,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则温室气体的 GWP 值表示在 100 年的时间尺度中温室效应的大小。

GWP 值是通过伯尔尼碳循环模型计算出来的。随着伯尔尼碳循环模型的修正,GWP 值可能会有改变。如 IPCC 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中的 CH4的 GWP 值是 25,而 1995 年 IPCC 第二次科学评估报告中的 GWP 值为 21。因此,在实际应用或者引用时一是应注明引用文献及时间,二是要清楚 GWP 值是相对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大小而言的。随着对 CO2温室效应研究的深化或者伯尔尼碳循环模型的演进,二氧化碳温室效应这把“尺子”本身也是会有变化。因此,不同条件下得到相同数值的温室气体 GWP 值,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温室气体效应。

当前普遍用的 1995 年 IPCC 文献中不同温室气体在不同时间尺度中的GWP 值见表 1-1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象频发,这些极端气象都有台风,冰雹,洪涝,高温天气沙尘暴等等。

全球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正在慢慢的凸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一些怪异天气的出现就是因为全球变暖等原因导致的,而这样的天气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重大的影响和困扰,所以要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好才能够更好的生活下去。

美国频频出现暴雪天气

在一些媒体报道的新闻中我们可以得知,接连半个月以后美国的某些地区频繁的发现暴雪低温的天气,这样的天气是突然就出现的,所以来不及取一些措施而导致了十几个人已经丢失了生命。

为什么会频繁的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很多专家和气象局反应出来出现这种冷暖差异显著的情况是因为大气流活动异常,而大气流活动异常是因为全球变暖加剧了气流的异常活动。所以说罪魁祸首还是因为全球变暖,而全球超暖的原因是因为人类过度利用,造成了生态不平衡才引起气流的频繁波动,首先我们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气流不平衡性的现象

因为全球变暖的现象产生,有中国的气候专家研究出来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是其他各个地区的两倍到三倍,这样的情况产生会导致大量的冰川融化,而我国的北极的监测温度也才负十度左右,这样温暖的气候会导致气流发生偏转和移动,从而气候才会收到这么大的影响。

很多北美地区已经多次发生天气的灾害事故,如果还没有取有用的措施可能就会造成更加恐怖的局面!

人们能够弥补的措施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要各国能够解决能源利用率的问题,虽然说每个国家都需要使用大量的煤油天然气以及一些其他的能源物资,但是除了减少使用物资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问题,提高利用率!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过多的二氧化碳没有得到吸收可能就会造成气流的不稳定,少开私家车,多骑自行车电动车或者步行,乘坐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

多种植树木,树木不但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可以净化空气优化环境,能够让地球得到更好的保护!这些措施并不是一下就能够解决的而是要慢慢的实施坚持下去!

总结

全球变暖是因为人类过度利用所以也要人类来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