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变暖是世纪谎言吗

2.全球气温是变暖还是变冷变暖和变冷是因为

3.全球变暖到底是事实还是科学家的谎言?

4.是谁在说全球气候变暖?明明感觉变冷了还暖?

5.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的内容简介

6.为什么川普认为气候变暖是一个伪命题

全球气候变暖谎言_全球气候变暖是吗

近日,《气候动力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中美科学家合作研究成果显示,尽管不同资料间存在差异,但在多年代际尺度上全球海洋在持续增暖,且自1998年后全球变暖在加速。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成里京表示,自1998年以来,仅仅是地表温度增速略有减缓,并不代表全球变暖停滞了。由于海洋吸收了全球变暖90%以上的能量,海洋热含量变化成为衡量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然而,不同的研究基于不同的数据得到了完全不一致的结果。“比如,有研究表明近些年海洋热量主要储存在大西洋,有研究指出主要是印太海盆增暖等等。这显示了科学界对海洋热含量的估计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度。”

全球变暖是世纪谎言吗

许多人喜欢在夜晚仰望星空,对着划过天际的流星许下心愿,尽管它们转瞬即逝,快速陨落在浩瀚的宇宙间,但我们坚信在那一刻许下的愿望会变成永恒,直至心愿达成。我们心里的这份纯真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相反,它们战胜了理智和经验,用感性使我们一如既往的向往事物的美好一面,即使这种单纯的向往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只有地球适宜居住。有充足的光照、有温润的空气、有纯净的水源,在种种机缘巧合下,孕育出无数个生命体,她的形成纯属偶然,也夹杂着幸运。按生命进化论,从海洋生物到陆地生物,从陆地生物到爬行生物,从爬行生物再到哺乳动物,经过上亿年的演变,才有了今天的高智商、位居食物链顶端的人类。那么,在地球生命的演变过程中,我们的家园遭受过多少威胁呢?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为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75%的物种灭绝,包括在地球上统治长达1.5亿年的恐龙。这颗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到撞击地面只用了不到10秒钟的时间,但它爆炸后的威力相当于70亿颗,并在墨西哥湾留下直径为180公里,深900米的巨大陨石坑。那次撞击事件像造物主使地球上的生命重新复盘。

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被称为地球的教父,如果没有木星,地球可能早已不复存在。木星距离地球大约6.3亿公里至9.3亿公里,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00多倍,其质量是地球的300倍。它巨大的体积和释放的引力帮地球阻挡住了无数次小行星的撞击,其中,最著名的是1994年7月16日一颗名为苏梅克一列维9号的彗星撞击木星事件。

这颗彗星闯入太阳系被木星的引力捕获,在木星引力作用下被分裂成21颗小行星,随后这些小行星与木星大气层碰撞引发了剧烈爆炸,爆炸后的小碎片在木星上足足掉落130多个小时,并在木星表面撞击出5个等同于4倍地球大小的黑斑,由此产生的尘埃在木星上持续弥漫了3个月。据科学家推算,那次撞击木星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引爆40万亿吨 250万亿吨TNT的威力,如果这颗彗星撞向地球,将会是一场灭顶之灾。

彗星撞击木星的概率是地球的8000倍,大部分彗星都逃不过木星的追捕,不过,也有漏网之鱼。1908年著名的通古斯事件,一颗直径不到 100 英尺(约30米)的陨石, 以大约 30 km/ 秒的速度撞入俄罗斯贝加尔湖西北800 km的通古斯河谷上空,在距地面 6 km 处爆炸,使方圆21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8000万棵树木焚毁,森林尽数刮倒,酿成一场大火。这次爆炸的威力相当于引爆2000万吨TNT,是投放到广岛的1000倍。

太阳系分为内外两侧,以小行星带为分水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位于太阳系内侧,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位于太阳系外侧,而小行星带上本就汇集着的无数颗小行星,它们受太阳引力和木星引力作用影响在各自轨道上运行,但它们中的任何一颗随时都有可能偏离轨道,逃脱束缚,成为一颗震慑地球的定时炸弹。

又或者,在宇宙间飘荡的不速之客侥幸逃脱了木星的围堵,进入太阳系内侧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以此危及到我们的生存环境。虽然我们的科学在日益精进,但我们应当保持警惕,不可放过任何一种潜在的威胁,毕竟当下,我们还没有能力去应付来自外太空的“客人”。

2

小李子的这部**《Don't look up》极具讽刺性,把虚伪狡猾的政客,唯利是图的商人,冷眼旁观的民众如数还原,超写实风格,不正是当下 社会 的缩影吗?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使多国陷入危机,以中国为首的为数不多的国家郑重其事的对待,认真做防疫,可西方国家的漠视态度致新冠疫情到现在还未消退,无论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和人文目的如何,无一例外都暗示着这些国家的极度自私和傲慢无知。

每每遇到国家危难之际,政客只想保住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去解决切实问题,商人只想利用一切资源与手段为自己牟利。无良媒体只会用各种 花边新闻去吸引大众,捕获人心,越来越远地偏离了事情的真相。最可怜的当属那些赤裸裸的活在被大数据监控之下人们,他们无法自拔地生活在一个自我欺骗与自我安慰的虚假世界之中,还洋洋自得的甘愿被政商捆绑的利益集团愚弄,殊不知,他们早已是无耻之徒手握的一枚旗子,任人鱼肉。

正如**剧情,当科学家发现有一颗直径为9公里的彗星撞向地球时, 社会 民众面对危险临近时的漠然反应让科学家分外不解,难道他们真的不在乎个人生死吗?其实不然,在这种突发的危机下,他们选择相信政客的谎言,相信媒体传达的信息,相信坐观 、天下不乱的逃避心理。

荒诞的美国女总统(梅姨演技真好),举手投足间像极了美国某位前总统,早已千疮百孔的腐败政体,在荒唐***的带领下走向衰落是必然性。政客的虚情假意,在镜头面前卖力表演,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看不穿他们矫揉造作的姿态,势必会走进他们设定好的情节之中。

投机取巧的商人无孔不入,在他们眼里只有既得利益。他们为了利益,机关算尽,哪怕是面对即将毁灭地球的彗星,他们一厢情愿且自作聪明地把这颗彗星视作财宝,无暇顾及区区老百姓的生死。他们一再蛊惑大众,利用大众的隐私为自己敛财牟利,无知的民众还把他们视为偶像去追捧。

我们不为**中麻木不仁的民众感到可笑,或许我们也是其中之一。我们当中很多人已经丧失了感官能力,宁可轻信他人之言,也不愿相信自己眼见为实的真相;我们喜欢编织各种梦想以此安慰自己;我们把希望寄予别人,而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逐渐失去了掌控命运的权力,被一根无形的绳索牵引。我们身陷其中,浑然不知。

如果说此**是一种现实性的映射,我想应该值得我们所有人反思。灾难当前,我们都是命运的共同体,应该抛弃私心,携手去拯救我们的家园。这颗蓝色星球是太阳系里的唯一,我们诞生于此,生活于此,来之不易。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我们吃着大自然馈赠的食物,我们把开采出来的物质变成了滚滚财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保护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

3

如果未来真有像**中彗星撞击地球的那一天,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看过一个博主对彗星撞地球的详细解说,我作出如下概括。

撞击地球爆炸后会释放热辐射,热辐射向四面八方蔓延2000多公里,迅速点燃方圆千里之内的可燃物,房屋、森林被毁,建筑物烧成空壳,生物化成灰烬。

热辐射在2000公里外逐渐消退,但是强烈的撞击使火山喷发,飞散到大气中的熔岩使大气温度上升,炽热的熔岩和大气中的碎片会点燃地表的一切可燃物,人类在火灾与浓烟面前无处藏身。爆炸后抛向太空的岩石会摧毁人造卫星和空间站,人类失去通信设备,变成黑暗的信息时代。随之而来,更可怕的是地震和海啸。

大陆板块的剧烈运动引起的高强度地震频发,山崩地裂,所有地面结构被夷为平地。据推测,这种高强度地震可达10级以上,并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地壳破裂。地震会引起海洋动荡,使海底地壳挤压断裂,引发巨大的海啸,海啸会席卷所有沿海城市,房屋被巨浪推倒,海岛被全数吞没。

除了地震与海啸外,最具有杀伤力的要数冲击波。冲击波比热辐射运动速度慢的多,但冲击波会把人们的内脏震破,没有生还可能。因撞击引起的爆炸会将烟雾和灰尘抛向天空,撞击后的数日内,烟尘遮蔽天空,导致90%的光不能进入地面,地球将笼罩在黑暗之中。

可能有人想到要建一座地下城堡,人类搬往地下居住,但别忘了还有可怕的酸雨。爆炸产生大量的硫化物与雨水相结合形成硫酸雨,具有高腐蚀的硫酸雨使地球上的植物消亡、人类皮肤溃烂。硫酸雨渗入地下深处,水源被污染,江河湖泊化成死水,海洋温度升高,生态环境破坏,致大部分海洋生物灭绝。

由于陆地食物链断裂,大气中的臭氧层破坏,地质改变,没有足够的太阳光照的地球又会变成一个冰冻星球,将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洗牌。

想起**《流浪地球》那句台词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灾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回想近几年各国相继出现火山喷发,地质活动频繁,全球气候变暖,气候条件愈发恶化,各类病毒肆起,这些现象足矣给我们敲响警钟。

希望我们引以为鉴,全世界人类团结起来,怀着敬畏之心,齐心协力,共同抵抗所有的威胁,一起捍卫我们美好的母亲家园。

声明: 源于网络,侵删。

全球气温是变暖还是变冷变暖和变冷是因为

不是。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全球变暖到底是事实还是科学家的谎言?

世事总是笼罩在扑朔迷离的状态下,人们愈想看清楚就愈会陷入迷茫当中。维基解密如是,气候变暖如是。为什么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天气还这么冷?全球变暖趋势是不是真像某些媒体所言是一些国家的阴谋?碳交易与冰冻圈有什么内在联系?大家渴求有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为我们释疑解惑。

为此,《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秦大河。秦大河院士长期从事冰川和极地研究,多次组织南、北极和亚洲腹地及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并从理论上阐明雪的暖型、冷型和交替型密实化过程,建立了定量划分标准。

同时,秦大河院士作为国际冰冻圈科学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著名学者,他还长期组织和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IPCC为人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秦大河本人也于2008年获得了有“气象诺贝尔奖”之称的第53届国际气象组织奖(IMO奖)。

记者:2009年11月份的“气候门”事件使公众对全球变暖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您如何看待全球变暖这一事件?

秦大河:自从提出气候变化以来,不同领域的专家,都对这个领域的命题非常感兴趣。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在科学上是正常的,但是科学答案往往是有选择性的。我谈的观点,代表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即IPCC这样一个科学团体的共同声音。在我看来,全球气候是变暖的,气候在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1860年以来,全球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75度。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全球平均气温增高了0.75度;第二,全球变暖并不表示每一个地方都变暖。就好像我们总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并不代表每个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注意这第二点特别重要,有些人拿某一个单点来驳斥科学数据的结果,那是不科学的。

关于“气候门”,我想说,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开幕前,俄罗斯的一个网站,公布了黑客**的来自一个气候研究中心的数据和相关方面的科学家私人谈话的记录。而事实是,这个气候研究中心就是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Climatic

Research

Unit(简称CRU),该组织在全球气候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气候门”之后,CRU的数据经过了半年多的第三方的调研和听证,被指出结论很科学,没有问题。而一些科学家私人谈话的记录中透露出的一些不支持气候变暖的数据被人为删掉,只是科学家们根据数据筛选的原则,把不合理的筛选掉了。现在大多数气候科学家,依然最喜欢使用CRU的数据。BBC播出的那部《全球变暖大》纪录片,BBC驻上海的领事发布声明正式澄清不代表BBC的观点,不代表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那为什么出现“气候门”呢?我在此提示一点,既然哥本哈根会议是一个政治会议,某些国家的利益集团是不大同意的,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从最根本上把支持的数据搞垮,那么全球变暖就会变成谎言。也正因为如此,媒体报道才会左右摇摆,当然现在媒体也不大出声了。这个无可非议,我认为记者就是要拿最新研究的新闻,供广大读者来了解。

现在人们经常把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化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每晚的新闻联播以后,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发布全国的天气预报,而不是发布气候预报。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发生的一些气象现象,如刮风、下雨、打雷、沙尘暴、台风等等。天气相对气候而言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尺度和区域性的一个气象过程,时间从短至几秒钟的一个闪电、一个强雷暴到几分钟的龙卷风,到几天的寒潮或台风。气候则是长时间的天气的平均值,这个长时间,世界气象组织明文规定是30年,如以前用的是1961年到1990年,现在已经2010年了,就定义为1981年到2010年。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候变化一般就是这个时间段。气候变化就是指气候的平均值和离差值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气候本来应当是典型的正态分布,但是会出现极端热或者极端冷的离差值。最近的气候显示有更多的极端热事件,也有极端冷事件仍然会出现,但是极端热事件在增加,而极端冷事件虽然仍然存在,却减少了。这表明虽然全球变暖了,并不等于没有变冷的事件,只不过少了而已。所以当出现一些低温冷冻灾害的时候,一些人惊呼全球变暖破产了,是不对的,因为那是天气变化,不是气候变化。

我通常会通俗地讲,气候是天气沿时间坐标运动过程中的一定时间段的平均值,或者统计值,所以它必然和天气事件有一定的关系。

秦大河院士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

记者:现在我国的气象数据资料在世界上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气象数据资料是由哪些组织来整理和发布的,它的权威性如何?

秦大河: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气象数据应该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即IPCC。IPCC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建立的一个政府间机构。它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这些评估吸收了世界上所有地区的数百位专家的工作成果。IPCC的报告力求确保平衡地反映现有各种观点,并具有政策相关性,但不具有政策指示性。

IPCC设有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评估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第二工作组的工作针对气候变化导致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的脆弱性、气候变化的正负两方面后果及其适应方案;第三工作组评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案。另外还设立一个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每个工作组(专题组)设两名联合主席,其下设一个技术支持组。通俗地来说,第一工作组是搞科学;第二工作组是搞地理,即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第三工作组是经济学、政治学以及世界的环境、外交等等方面的工作。IPCC里的科学家都是经过挑选的,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它要求科学家不但有来自发达国家的,也要有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以保持它的地理平衡,实际上是政治平衡,因为气候变化科学太接近于政治了。

我本人作为科学家,从2002年到现在,担任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所以我对IPCC的工作流程非常熟悉。IPCC每个工作组选举两名主席,成为Co-Chair,就是联合主席。每组两个联合主席必须是一个来自于发达国家,一个来自于发展中国家。IPCC自1988年成立以来,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5年和2007年,发表了四次评估报告。我们第四次评估报告,3个工作组一共6个联合主席,有3个来自于发展中国家,3个来自于发达国家,比如帕乔里主席,就来自于印度。第四次评估报告之所以成功,之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是有利的,我觉得和这个设置有莫大的关系。

IPCC除了科学的人员组成之外,还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比如说它的基本的工作原则,第一条就是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IPCC的报告必须在尊重政策的基础上,保持中立,不能偏袒,它有一系列的附加条约。报告并不是我们这些科学家写完就完事,这些报告要经过三轮“大考”,第一轮要送给全世界的同行专家,一段一段地让他们审阅、提意见,之后我们召开全体作者会议,由每章的两位负责人,带领完成本章的七八位专家,对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刺耳的还是吹捧的,同意的还是反对的,逐条给予答辩。然后修改出第二个版本,送给政府聘请的专家,再来第二遍Review,再逐条答辩一遍。最后,要把报告的主要文件,浓缩成一张三十页的,叫做SPM,就是决策者摘要,拿到联合国,在各国政府代表团会议上,由我们两个联合主席作为负责人答辩。在通过第四次评估报告时,我和工作组的另外一个联合主席,一位美国科学家进行了四天四夜的答辩。我这么棒的身体,能够走过6000公里跨越南极,而在这儿两天之后我就开始发烧。答辩的时候不能出去,连上厕所都没时间,你必须坐着,回答各个有关专家或单位像炮弹一样激烈的提问,这些提问比我们的报纸要激烈得多。

可以说,在我的科学生涯当中,IPCC的这种科学管理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最具有权威性的。

目前,IPCC的数据大多来自美国、英国和俄罗斯。很遗憾,我们中国由于科学水平所限,没有独立的数据资料。我国现在最好的资料在中国气象局,但这些资料也主要是1880年以来的数据,大部分是1950年以后获得的资料,平均起来也不过六七十年。也有长的个别站点有一百多年的,但是那些站点的资料,有一部分是教会、有一部分是殖民者测的。IPCC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引用了6000多份科学资料,来自中国的只有87份,占总量的1.3%,和2005年第三次评估报告占1.2%相比,没有大的变化。第五次评估报告,我希望中国人能够有更多的文献被引用进来。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籍的,在气候变化的科学上,无论是想为国家服务,还是想为全人类的福祉服务,必须要有自己的话语权,而话语权就是你的科研成果。

秦大河(右一)院士2009年在气象台站考察

记者:在IPCC看来,目前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秦大河:IPCC谈气候变化的时候不光是有前面提到的时间尺度,它还有空间尺度。我们之前讲过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现在我要谈一谈气候系统,就是气候变化的空间尺度。当今意义上说的气候变化,实际上是指气候系统变化。地球的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冰冻圈组成。现在大气圈变暖、冰冻圈缩小,水平面上涨和生物圈、岩石圈的变化都表明全球变暖的趋势。

IPCC主要反映的是1750年以后的气候变化。为什么定为1750年呢?IPCC认为人类活动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1750年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开始的时期,它的标志就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从那时起,人们砍伐森林,烧掉了大量的木材;之后,人们发现煤和石油是更好的能量来源,于是把大量的化石燃料也挖掘出来用作燃料,所以排放了更多的温室气体。

而且IPCC认为,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权重在加大,在90%以上,这也是引起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极为反对的观点之一。他们会说,气候变暖不能全部归咎于人类活动,比如太阳的剧烈活动、火山频繁爆发都能很大程度地影响气候变化。

我可以用数据来证明,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地球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太阳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是每平方米1368瓦,我们把它叫做地球常数。而太阳辐射经过短波入射和温室气体的长波反射,最后真正用来加热地表的能量是每平方米240瓦。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太阳常数到现在基本保持不变,这就说明日地关系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温室效应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地球表面被大气圈包裹,大气圈里面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钾、氮和水汽等温室气体。它必须是一定量的,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因为太阳的短波辐射进来,长波辐射出去,其中有一部分长波被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阻断以后反射回来,就产生了增温效应。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圈,或者大气圈中没有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8℃,有了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地球的平均地表温度是15℃,相差33℃。这个温度正好适合于大自然的休养生息和人类的生存繁衍。而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导致每平方米240瓦这个数值发生变化,增加了会变热,减少了会变冷。火山活动也会排放温室气体,但是在1750年以来,它对全球变暖的贡献量我们都已经计算出来,它大概是人类活动量影响的1/130,火山活动属于自然变率。

澳大利亚科学家在南极凯西站,打了一个深千米的钻洞,获得了过去2000年的冰心。从这个冰心里面的空气中获得的过去2000年以来二氧化碳浓度的一个曲线可以看出,过去2000年以来二氧化碳的浓度在280ppm(ppm是百万分之几,ppm浓度表示每1百万个空气分子中含有多少个二氧化碳分子)左右,到了大概1750年前后出现了拐点,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上升,据世界气象组织2009年11月份获得的数据,这个数字大概达到了388.9ppm。

我们来比一比,1750年到现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大概增加了三分之一,水汽从3900ppm增加了200个点,也就是增加了5%,甲烷增加得更少。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当中,二氧化碳的增温效应大概在63%,它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以上数据都毋庸置疑地表明,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因素。

对于未来气候的发展趋势的预测远远没有天气预报那么可靠,也不如天气预报准确,只能大体上给出一个未来发展趋势的轮廓。科学家的天职就是探索。我认为科学家最好的一种表现就是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修正再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使得我们预估的结果越来越接近于真实,我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秦大河(左二)院士2009年在气象台站考察

记者:怎样从冰心里面获取大气浓度的数据?这个数据可靠吗?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应对?

秦大河:二氧化碳浓度的数据是可靠的,它是全球36个大气本底站测出来的。过去2000年的大气,科学家就是靠冰心来获取的。在冰冻圈,降雪没有经过相变,直接从雪变成了冰川冰,一层又一层的降雪变成冰川冰,导致冰川冰里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密度也不断变大,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叫密实化过程。这个过程就导致冰川冰里面的气泡随着深度的加大而减少。比较浅的冰,我们还能用肉眼看到气泡,当这个冰到了2000米、3000米深的时候气泡没有了,被压到冰晶体之间的界面上。所以外国的科学家在南极工作的时候,把敲碎的冰放在倒有威士忌的杯子里,发现冰块噼里啪啦作响,这种“会唱歌”的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有人意识到这是冰里的高压气体冒出来产生气泡的声音,这气泡肯定是上古大气的气泡,不是现在的。于是就想出在冰层打钻,然后从钻出来的冰心获取上古大气的想法。这也是我现在在冰冻圈所做的主要工作之一。

面对全球变暖,我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节能减排,减缓人类活动对气候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进一步说明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我们认为,大气圈中的温室气体产生的效应,其作用时间大概是几百年,这个很重要,这就意味着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在大气圈里面继续在起作用。而这些温室气体是谁排放的呢,是先发展的国家,也就是现在的发达国家。这就为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提供了一个最坚实的科学基础。

这就需要各国政府坐下来谈判,共同来减排。我减了你不减,你减了我不减,都会造成全球变暖,怎么办呢,只有共同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就是为什么有哥本哈根会议,为什么有京都议定书,为什么有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什么有坎昆会议。我相信,有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协作,温室气体的排放一定能得到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一定能得到缓解。

是谁在说全球气候变暖?明明感觉变冷了还暖?

地球的温度从未稳定过,气温一直在变化。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中,我们觉得温度波动很小。如果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100年的平均气温可以上升或下降1摄氏度。但是不要低估1摄氏度,因为工业或城市化地区的温度变化很快,所以全球变暖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那么地球到底是变暖还是变冷?

1、地球规模

从全球来看,未来既温暖又寒冷。谈到全球变暖,我们人类总是认为人类频繁的工业活动导致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事实上,人类活动只是这些因素的一部分。地球的温度是一个系统,影响其气候变化的因素很多,如火山爆发、植被减少、太阳黑子活动变化等。总的来说,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上升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

2、人类视角发现地球变冷

由于人类寿命有限,我们只能考虑未来100年的气候变化,未来将是寒冷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太阳活动周期模型,该模型预测到2030年太阳活动将减少60%,届时地球可能会进入一个小冰期。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太阳周期将在2022年达到顶峰,因此地球温度将从今年上升到2022年左右,但太阳活动将在2030-2040年急剧下降,进入小冰期。

3、温度是变化的

地球温度不是恒定的,但是会有大冰期和间冰期,以及小冰期和间冰期的“暖期”。因此,地球的温度在将来会越来越高。如果按我们这一代人计算,未来100年左右,由于太阳活动急剧减少,地球温度将会下降。

所以,全球变暖或者全球变冷都是地球发展的正常规律,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科研结果证明的。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的内容简介

碳减排的实质就是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按照IPCC的减排方案(所有方案中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最公平的方案)计算,发达国家在将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都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下,在总的800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空间中,人口不到全球总人口的15%的发达国家将占用其中的40%以上,它们的人均排放量居然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也就是说当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额达到他们的43%时,就必须向发达国家购买所谓的“碳排放权”。

丁仲礼院士进一步通过计算得出,IPCC分配给中国的碳排放额只够中国使用到 2020年左右,此后中国每年需要花费一万亿人民币来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权。预计2030年以后中国每年将花费1万亿美元以上购买碳排放权!这不是掠夺而且是赤裸裸的掠夺又是什么?!

暖化者声称的科学界共识并不存在。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委员会(IPCC)在印尼的度假胜地巴厘开会的时候,全世界有百名科学家发表至联合国秘书长的公开信,公开质疑AGW的歇斯底里。同年美国参议院的一份报告详细列举了在2007年内质疑AGW的400多名主要科学家。

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FrederickSeitz支持发起“俄勒冈宣言”,收集相关领域专业人员的真实签名。“俄勒冈宣言”签署者同意:没有让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温室气体造成地球的灾难式变暖。至今,已经有31072人签名,其中包括9021名有相关领域博士学位的签名者。签名的专业人士包括当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费里曼-戴森(FreemanDyson)。

大名鼎鼎的气候科学家中反对AGW有很多。这里只举几个例子:阿拉巴马大学高级研究科学家RoySpencer,麻省理工学院气候学教授RichardLindzen,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飓风预报专家WilliamGray,现代气候学先驱,威斯康星州大学大气和海洋学教授ReidBryson(几年前去世),西华盛顿大学教授DonEasterbrook,等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

虽然所谓的科学界共识并不存在,“科学界共识”一词还是被当作大棒。谁敢否定AGW,这个大棒就会打下去。大众媒体,科学媒体,乃至政府科研经费都借助这个大棒来压制不同意见。直到现在,有多少普通人知道,11年以来地球气温并没有上升这个“不合时宜”的事实呢?

曾任美国明尼苏达州州长的杰西·文图拉调查发现,在戈尔背后推动全球变暖说的是莫里斯·斯特朗,他在世界主流环境学家中有极高声望,是全球环保运动的发起人,联合国环境项目的首席执行官,还组织了1992年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也就有京都议定书。他的同谋也篡改了联合国气候报告,将不利于气候变暖的论点删除了,当事人也没有否认删除了某些内容。

最有趣、也最关键的一个身份,他是一个亿万富豪,一个石油亿万富豪,而且他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副主席,负责碳排放限额的交易。

推荐看看阴谋论系列和全球变暖是大

为什么川普认为气候变暖是一个伪命题

第三,为什么我们的蔬菜价格这么贵。这已经不仅仅是大蒜和绿豆的问题了,而是一般蔬菜价格也像股价一样大幅度的变动,搞得这些小菜贩子卖菜像玩股票一样。

第四,为什么我们的食品这么不安全。现在连吃个饭都不安心,本书找了地沟油的例子来做解读,这些商人黑心黑到了这个地步,我们的社会道德出现什么问题了?

第五,为什么我们的产品这么不靠谱。霸王洗发水事件和云南白药事件酿成轩然大波,还有三聚氰胺也死灰复燃,毒奶粉又在一些省份上架销售,这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惊心动魄。

第六,为什么我们年轻人没有出头的机会。电视相亲搅起了惊涛骇浪。一群伪君子挥起道德的巨剑指向我们的年轻人,说他们拜金。可是我们的社会给年轻人往上爬的机会了吗?

本书的第二部分谈的是为什么医改、教改和房改这么难。

第七,为什么我们的医改这么难。全世界的医改都难,这不是中国的专利。但是2010年美国的医改给了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医改成功的关键是必须斩断医生和药厂的挂钩。

第八,为什么我们的教改这么难。大陆的教改是属于重度偏离的那一种,但是香港几乎无为而治的教育体系,竟然成了成功的典范。

第九,为什么我们的房改这么难之一:火山理论。中国虽然是全世界硕果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一个,但却是全世界几乎唯一不怎么替老百姓建设经适房和廉租屋的国家。

第十,为什么我们的房改这么难之二:重庆模式。2010年6月七大部委联合推出的重庆模式给了我们一丝希望。重庆模式或许是中国地产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书的第三部分谈的是为什么我们企业的日子过得也这么难。

第十一,为什么中国的企业活不下去:富士康悲剧。富士康十三名员工跳楼自杀的事件震动了全中国的老百姓。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富士康背后真正的元凶苹果电脑。

第十二,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走不出去:吉利收购沃尔沃。实在不知道李书福娶的到底是美女呢还是弃妇。我们的企业是一批批地走出去,又一批批地倒下。

本书的第四部分谈的是为什么中国的环境这么糟。

我们国家2010年的政策可以说被误导到了节能减排的领域。气候变暖就是个惊天大谎言。今天中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节能减排,而是:

第十三,为什么我们的垃圾问题这么严重?

第十四,为什么我们的水资源问题这么严重?

本书的第五部分谈的是为什么中国政府处理国际事务这么难的问题。

第十五,为什么美国人这么不讲理。2010年的5月份,“第二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结果是让美国透过汇率大战拿走了我们8 000亿元的新能源市场!

第十六,为什么德国人这么不讲理。2010年的7月份,德国代表团来了,透过和美国类似的方式拿走了一大堆让中国人感到痛心的“以市场换技术”的合同。

字字句句,说出百姓心中所痛。

近在眼前,你身边的利益代言。

《郎咸平: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5个大主题,16个小主题,说到中国人的心坎上。

一说民生,二说三改,三说企业,四说环境,五说政府,说得中国人热血沸腾!

编辑推荐:

这是过往出版过的所有《郎咸平说》中最精彩的一本。

这是最紧扣热点、最贴近民生的一本《郎咸平说》。

说它紧扣热点,是因为百姓在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热点事件,富士康、霸王洗发水、大蒜和绿豆价格、地沟油、电视相亲、房价新政、医改和教改,郎咸平都做了最精辟的解读。

说它贴近民生,正如郎咸平在书中说,在中国做事难,做人难,过日子更是难。中国经济的问题错综复杂,老百姓怨声载道。这些问题看来都是些很简单,却又解决不了的问题。为什么?不是我们的干部不聪明、不能干,而是他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总是只看到表面现象,奉行的原则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来不去想怎么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本质的问题。其实老百姓关心的话题是非常具体的,说白了就是收入低、物价高、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和其他泛泛而谈的书不同,郎咸平特别挑了十六个百姓最关心的话题,对每一个话题都深入研究了最根本的本质问题,因为只有了解本质,才能真正釜底抽薪地解决问题。

然而,由于化石能源工业的相关利益,这个政党快速转变为抵制 "气候变化"学说,认为它是气候学家们编造的谎言。

当然,这一立场是十分可笑的,但川普毅然决然地站在了支持共和党整体主旨的一方。早在电子选举活动开始以前,川普就已经发表气候变化"阴谋论"的观点,他认为这一阴谋的幕后黑手其实是中国政府,其主要目的是搞垮美国的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