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影响

3.当前国际社会讨论的气候问题主要是指

4.《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什么排放

5.世界各国应该怎么样进行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6.气候变化问题一直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该怎样合力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国际组织_什么是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当前的二氧化碳减排争议是政治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

就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2009年11月17日,一名俄罗斯的黑客入侵了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计算机服务器,盗载了上千封电子邮件和3000多份有关气候变化的文件(其中包括研究中心主任菲尔?琼斯等人与美国等其他国家同行近10年来的通信),然后将这些文件上传到由气象科学家主办的《真实气候》网站上。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曾为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四次评估报告和制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当这些邮件和文件在网上公布后,引起一片哗然,联合国报告和政策的权威性受到极大地挑战。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对曝光的文件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气象学家利用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心,用一些不实数据制造气候变暖的象,营造恐慌心理,然后从或其他机构手中“骗”得了更多的科研经费;实际上,全球变暖并没有那么严重,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人为“夸大”和“扭曲”了。在巨大舆论压力下,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主任菲尔?琼斯教授在11月24日当晚不得不宣布辞职。由此,对哥本哈根会议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命题的基础产生了疑问,科学家关于这一命题的争论,反面意见开始更多地展现在民众眼前,人们更多地认识到,哥本哈根会议其实是发达国家借助气候问题遏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政治斗争。

那么气候有没有变暖?有没有变冷?地球气候经常变暖,也经常变冷。公元11至14世纪当时气温比现在高十几度,那是全球的暖室期,而18世纪之前却是小冰河时期,可是人类工业革命以来,气温一直延续着上升的趋势。2007年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全球气温在1906年至2005年间上升0.74摄氏度,称全球变暖大部分原因“非常可能”为人类活动。

1955年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基林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升至315ppm,1986年达到350ppm,2009年进一步升至390ppm。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会导致吸收太阳辐射增加而使气温升高,但还有其他一些气体也会使大气更多吸收太阳辐射,如甲烷相对二氧化碳对大气变暖的作用效应要强22倍,一氧化二氮比二氧化碳强295倍。而且按现有大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对地球变暖的贡献二氧化碳占60%,甲烷占20%,其他气体也占约20%。和人类活动引起二氧化碳增加相对应的,自然界动植物细菌生存、死亡腐败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沼气(甲烷)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基于所有这些温室气体能够更多吸收太阳辐射产生的热效应的总和,与太阳辐射量自身的波动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2009年8月27日,据俄罗斯新闻网报道,俄罗斯学院普尔科夫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在对太阳辐射情况进行持续观察后宣称,地球有可能在今后50年遭遇到全球性的气候变冷,这一过程将一直延续到22世纪初。该天文台的哈比布尔洛?阿布杜萨马托夫博士表示:“通过分析观测数据,我们开发出一套反映全球气候变化情况的程序表,即全球气候将在本世纪中叶前开始变冷,而从22世纪初开始,将进入下一轮为期200年的变暖周期。”

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辐射强度为1369W/m2,按地球投影面积计算可以得到太阳能总量约为5.548×焦耳/每年。查2008年全球消耗一次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水能等,计算得到总量约为4.75×1022焦耳,仅为太阳辐射能量的0.856%。扣除核能、水能等不产生二氧化碳的部分,所占比例更小。即使把这部分能量完全看作热能,和地球巨大的质量5.2×1020吨热容量相比,可以引起地球温度升高值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仅考虑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在最近的23年中增加10.25%,仍然只占大气总量的万分之3.9,乘以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吸收贡献的系数,和大气巨大的质量相比,可以引起大气温度增加也是非常有限的。太阳辐射强度如果波动1%,将大大超过上述所有其他因素对大气变暖作用的总和。

从逻辑上分析,地球演变过程中曾经有过非常温暖的“侏罗纪”,二氧化碳浓度很高,植物茂盛动物个体巨大,也有过非常寒冷的“冰河期”,二氧化碳减少,动植物急剧减少,许多物种消亡。那时候都还没有人类!那么形成气候变暖或变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所以我更相信太阳本身辐射的变化,才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更相信俄罗斯天文学家们的预测。

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将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新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和各种适应性技术;将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努力;将继续推动并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和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相关活动,推进清洁发展机制、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参与并支持“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等其他合作机制发挥有益的补充作用。(《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P44)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影响

著名天文学家罗杰·安吉尔提出,可以在地球轨道上安装一个由小片镜子组成的巨大遮阳伞,将太阳光线反射回太空;海洋生物学家约翰·马丁认为,给海洋“补铁”将得到意外惊人的降温效果,铁可以刺激浮游生物生长,而浮游生物可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当它们死后,会将二氧化碳拖入海底,与之“同归于尽”。美国行星科学家科瑞坎斯凯甚至提出,利用重力加速度,即让小行星或适宜的彗星从地球身边通过,帮助地球调整自己的轨道,将日地距离从目前的930万英里调整到距离太阳1.4亿万英里更为凉爽的运行轨道上。听上去很离谱?也许,但是总得有人来拯救这个世界。

严肃的环保主义者们立刻否决了科学家们的狂妄设想。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实验失败,带来更多负面后果怎么办?因此,他们宁可等待行动迟缓的慢慢立法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可是,任何政策都可能被钻空子。《京都协议》之后,发达工业国纷纷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权。更有日本企业干脆把二氧化碳排放权当做蓝筹股买卖起来。日本东京电力、三菱商事等8家公司出资的JCF财经公司用环保技术交换泰国、马来西亚两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权,转手销售给欧洲企业。排放权的火热交易事实上削弱了《京都协议》的减排意义。或许相比政治措施,我们应该给科学家们更多信心。他们的方法也许听上去很狂妄,但重病需要下猛药,高烧的地球需要的也许正是最激烈的改造

当前国际社会讨论的气候问题主要是指

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据统计,如今已有190多个国家批准了《公约》,这些国家被称为《公约》缔约方。《公约》缔约方作出了许多旨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承诺。每个缔约方都必须定期提交专项报告,其内容必须包含该缔约方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并说明为实施《公约》所执行的及具体措施。《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什么排放

当前国际社会讨论的气候问题主要是指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指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效应加强,从而引起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

2、全球变暖: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引起全球变暖现象。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等问题,对生态系统、人类社会以及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气候极端:随着全球变暖,气候极端如暴雨、干旱、热浪、飓风等频率和强度增加。这些极端对农业、自然、卫生、灾害风险等方面造成严重威胁。

4、可持续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国际社会讨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减缓气候变化。这包括发展清洁能源、能效改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以达到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 持续经济发展的目标。

联合国

联合国(United Nations,简称UN)是一个国际组织,成立于1945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它是由193个会员国组成的全球性组织,旨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全球等。

联合国的目标是在国际事务中维护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发展友好关系以及解决全球性问题。它通过通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协商,寻求解决冲突、缓解贫困、提升健康和教育水平、保护环境、维护等全球问题的途径。

世界各国应该怎么样进行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大会于1992年6月4日通过的一项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概述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 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2004年5月,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方。

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

1.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2.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

3.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这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

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

自1995年3月28日首次缔约方大会在柏林举行以来,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第2至第6次缔约方大会分别在日内瓦、京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波恩和海牙举行。

19年12月11日,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但是2000年11份在海牙召开的第6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坚持要大幅度折扣它的减排指标,因而使会议陷入僵局,大会主办者不得不宣布休会,将会议延期到2001年7月在波恩继续举行。

2001年10月,第7次缔约方大会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

2002年10月,第八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进行。

2003年12月,第9次缔约方大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这些国家和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60%。

2004年12月,第10次缔约方大会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目前,已有156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该项协议。2005年11月,第11次缔约方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

2006年11月,第12次缔约方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

2007年12月,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

2008年12月,第14次缔约方大会在波兰波兹南市举行。 2008年7月8日,八国集团***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八国集团***在一份声明中说,八国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一目标。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将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将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上述目标,公约确立了五个基本原则:一、“共同而区别”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二、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需要和国情;三、各缔约国方应当取必要措施,预测、防止和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四、尊重各缔约方的可持续发展权;五、加强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不能成为国际贸易的壁垒。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缔约方大会的授权(柏林授权),缔约国经过近3年谈判,于19年12月11日在日本东京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确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达国家(工业化国家)在2008—2012年的减排指标,工业化国家在1990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减排5%,同时确立了三个实现减排的灵活机制。即:联合履约、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机制。其中清洁发展机制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密切,其目的是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减排,同时协助发展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资金,通过项目提高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率,减少排放,或通过造林增加二氧化碳吸收,排放的减少和增加的二氧化碳吸收计入发达国家的减排量。根据《马拉喀什协议》的有关规定,发达国家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和更新造林活动实现的年减排量不得超过其1990年排放量的1%。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至少在55个缔约方、其中至少有占工业化国家集团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55%的发达国家批准本议定书之后第90天才行生效。俄罗斯已经批准《京都议定书》并向联合国秘书长备案,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三个灵活机制将正式启动。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和更新造林项目也将正式运行,林业碳汇市场将不断发展,林业碳汇国家贸易也将不断增加。

目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难点是国际财政机制安排、实质性技术转让、发达国家加强履约、土地利用和林业。这些问题也将是2005年启动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谈判的焦点。其间,林业议题的重点是森林经营和林产品贮碳,就是是否把森林经营作为减排的途径,是否把林产品中碳计入减排量。

气候变化问题一直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该怎样合力应对气候变化?

当前的二氧化碳减排争议是政治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

就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2009年11月17日,一名俄罗斯的黑客入侵了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计算机服务器,盗载了上千封电子邮件和3000多份有关气候变化的文件(其中包括研究中心主任菲尔?琼斯等人与美国等其他国家同行近10年来的通信),然后将这些文件上传到由气象科学家主办的《真实气候》网站上。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曾为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四次评估报告和制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当这些邮件和文件在网上公布后,引起一片哗然,联合国报告和政策的权威性受到极大地挑战。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对曝光的文件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气象学家利用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心,用一些不实数据制造气候变暖的象,营造恐慌心理,然后从或其他机构手中“骗”得了更多的科研经费;实际上,全球变暖并没有那么严重,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人为“夸大”和“扭曲”了。在巨大舆论压力下,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主任菲尔?琼斯教授在11月24日当晚不得不宣布辞职。由此,对哥本哈根会议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命题的基础产生了疑问,科学家关于这一命题的争论,反面意见开始更多地展现在民众眼前,人们更多地认识到,哥本哈根会议其实是发达国家借助气候问题遏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政治斗争。

那么气候有没有变暖?有没有变冷?地球气候经常变暖,也经常变冷。公元11至14世纪当时气温比现在高十几度,那是全球的暖室期,而18世纪之前却是小冰河时期,可是人类工业革命以来,气温一直延续着上升的趋势。2007年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全球气温在1906年至2005年间上升0.74摄氏度,称全球变暖大部分原因“非常可能”为人类活动。

1955年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基林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升至315ppm,1986年达到350ppm,2009年进一步升至390ppm。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会导致吸收太阳辐射增加而使气温升高,但还有其他一些气体也会使大气更多吸收太阳辐射,如甲烷相对二氧化碳对大气变暖的作用效应要强22倍,一氧化二氮比二氧化碳强295倍。而且按现有大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对地球变暖的贡献二氧化碳占60%,甲烷占20%,其他气体也占约20%。和人类活动引起二氧化碳增加相对应的,自然界动植物细菌生存、死亡腐败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沼气(甲烷)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基于所有这些温室气体能够更多吸收太阳辐射产生的热效应的总和,与太阳辐射量自身的波动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2009年8月27日,据俄罗斯新闻网报道,俄罗斯学院普尔科夫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在对太阳辐射情况进行持续观察后宣称,地球有可能在今后50年遭遇到全球性的气候变冷,这一过程将一直延续到22世纪初。该天文台的哈比布尔洛?阿布杜萨马托夫博士表示:“通过分析观测数据,我们开发出一套反映全球气候变化情况的程序表,即全球气候将在本世纪中叶前开始变冷,而从22世纪初开始,将进入下一轮为期200年的变暖周期。”

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辐射强度为1369W/m2,按地球投影面积计算可以得到太阳能总量约为5.548×焦耳/每年。查2008年全球消耗一次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水能等,计算得到总量约为4.75×1022焦耳,仅为太阳辐射能量的0.856%。扣除核能、水能等不产生二氧化碳的部分,所占比例更小。即使把这部分能量完全看作热能,和地球巨大的质量5.2×1020吨热容量相比,可以引起地球温度升高值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仅考虑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在最近的23年中增加10.25%,仍然只占大气总量的万分之3.9,乘以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吸收贡献的系数,和大气巨大的质量相比,可以引起大气温度增加也是非常有限的。太阳辐射强度如果波动1%,将大大超过上述所有其他因素对大气变暖作用的总和。

从逻辑上分析,地球演变过程中曾经有过非常温暖的“侏罗纪”,二氧化碳浓度很高,植物茂盛动物个体巨大,也有过非常寒冷的“冰河期”,二氧化碳减少,动植物急剧减少,许多物种消亡。那时候都还没有人类!那么形成气候变暖或变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所以我更相信太阳本身辐射的变化,才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更相信俄罗斯天文学家们的预测。

地球气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除了太阳辐射、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温度影响以外,局部地区气温的变化还涉及到大气环流、地理地貌以及和地球内部变化等诸多因素。就人类的知识水平而言,还远没有掌控规律可以下结论。

世界顶级气候科学家詹姆士?汉森与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前公开表示:就地球以及我们后代的未来而言,即将于下周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最好是一次“失败的会议”。因为任何一个可能浮现出的“一致意见”都可能具有很多且很大的“瑕疵”,甚至会让人们为气候变化所做出的努力成为徒劳。虽然深知工业废气对大气的破坏,但汉森强烈反对减排市场,他认为,所谓的“减排”是建立在“制定排放上限并且排放量可以买卖”的机制之上。发达国家可以只花很少一部分钱从发展中国家手中购买排放量限额就能维持自己现在的生产水平。

很明显,围绕气候变暖和二氧化碳减排,更像给了政治家、外交家一个可以发挥的舞台,围绕各自国家、集团利益进行一场政治博弈。中国改革发展30年经济上有了一些积累,但就中国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而言,还远没有达到可以开始治理二氧化碳的层面,发达国家就是要用二氧化碳治理的技术费用,大笔消费我们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这部分外汇储备,遏制我们的持续发展,消除他们心中的顾虑。

要不要减排?我的观点是yes。把上述前提搞准了,会有可行的办法。如果你需要可以给我邮箱地址,给你发邮件告知。

一、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除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开展减排行动外,还应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能力各不相同,公平的协同行动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合作和取行动。

二、近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燃烧大量化石燃料而排放的温室气体,在大街上跑的各种车辆中,大部分都是烧汽油、柴油,它们不断地从尾气管中排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少交通领域的排放,能有力帮助应对气候变化。

三、水泥和建筑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这些行业可以通过改善工艺而减少排放。现在公众一般都不是自己盖房子了,但可以做的是,在装修的时候重视保暖隔热,通过加装隔热层和使用效率更高的供暖或空调设施,可以减少热量损耗,从而减少供暖、空调方面的能耗及排放。

四、气候变化关系着每一个人。因此,要研究一些更好的方法和策略,提升人们的科学素质,增加对气候变化的理解,让持有不同观点,或保守或激进的人们都从自身做起,关注环境,减少浪费。

五、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持续推进,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取得进展,碳市场建设不断加强,适应气候变化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逐步统筹融合。

六、持续推动地方开展各类低碳试点示范,鼓励地方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推进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开展碳市场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宣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意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