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谈在全球环境治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2.我国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解决_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治理体系构建

气候变化是国际安全的风险倍增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气候变化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气候变化作用于自然引发的安全风险,生态安全风险,人体健康安全风险,同社会经济因素交织引发的安全风险四种类型.

当前我国气候变化主要面临以下挑战:气候变化安全风险影响显著,对气候变化安全风险的认识尚有欠缺,在防控气候变化安全风险方面的法治缺位.为提升我国防控气候变化风险和气候变化应对及安全治理能力,在战略层面提出以下建议:将气候变化作为国家安全优先事项并完善气候变化法律法规体系,将气候变化安全职能纳入应急管理部门,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安全风险的执法能力,对气候灾害相关网络舆情加强监管。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会议上明确指出,气候破坏是危机的放大器和倍增器,在从阿富汗到非洲的萨赫勒地区在内的诸多地方,气候变化加剧了动荡和冲突的风险。古特雷斯表示,气候紧急情况是我们时代的决定性问题。过去十年是人类历史上最热的时期。二氧化碳水平创历史新高,野火、气旋、洪水和干旱成为新常态。科学结论是明确的:到本世纪末,我们需要将全球温度上升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他指出:“气候破坏是危机的放大器和倍增器。在气候变化使河流干涸、减少收成、破坏关键基础设施并导致流离失所的地方,动荡和冲突的风险加剧。”

谈谈在全球环境治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是指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一、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概念

张宇燕在《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一文中指出,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了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全球化挑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发展中大国身份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前提。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反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不断提高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并保护最不发达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利益免受损害。

“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理念。中国主张充分发挥各个国家尤其是广展中国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体现各方关切和诉求,更好地维护各方正当权益,让所有参与方对完善全球治理拥有更多获得感。

二、全球治理理论概念

全球治理理论是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提出的旨在对全球政治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理论。该理论最初由社会党国际前、国际发展委员会勃兰特于1990年在德国提出。1992年,28位国际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员会”。

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

1、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全球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对全球经济、社会和环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2、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各国取措施限制进口商品,以保护本国产业。这种做法不仅会导致贸易壁垒和经济萎缩,还会使得全球治理体系受到破坏。

3、短缺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短缺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各国需要取措施来保护环境、节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和英国脱欧乱局延缓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并加剧了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挑战。面对当前十分严峻的气候形势,中国一定要审时度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探寻应对全球气候治理之路。

第一,在国内坚定不移地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推进全球气候治理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破坏及气候污染问题。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取了一系列举措,例如逐渐调整了经济结构,改善了能源结构,加强了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这里,提以下三点建议:

(1)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巴黎协定》中提到在21世纪末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2℃以内,并且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控制在400亿吨。近年来,我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取得很大成效。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为达到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绿色金融市场正在迅速发展。但是,绿色金融在我国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良好的市场环境等。因此,建议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市场,完善相应法律标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加快金融机构的改革。

(2)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解决气候问题的关键在于节能减排,而非放缓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这不仅需要企业和社会的主观认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制度建设,以推动企业和社会在节能减排上的技术革命。例如,近期我国各大城市正在加速推进垃圾分类,目的是推动垃圾减量减排,减少甲烷气体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将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新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和各种适应性技术;将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努力;将继续推动并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和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相关活动,推进清洁发展机制、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参与并支持“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等其他合作机制发挥有益的补充作用。(《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P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