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气候变化到低碳经济 的论文 800字左右。

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_气候变化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

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可以从组织业务的各个方面识别风险和机遇;如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来自相关方的风险因素。组织的质量方针适应组织宗旨和环境(环境风险)并指出其战略方向;产品和服务失效的潜在后果;等

从气候变化到低碳经济 的论文 800字左右。

全球升温超过 1.5 摄氏度将对人类和地球带来严重的影响:

1. 更频繁的自然灾害:全球升温加剧自然现象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更频繁的极端天气,如洪水、干旱、飓风、暴雪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2.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全球变暖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流失、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和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生物圈的稳定性,为人类生存和健康带来威胁。

3. 食品供应下降:气候变化会导致农业和食品供应链的不稳定与减产,可能使得全球粮食生产下降,价格上涨,使得食品供应难以跟上全球人口增长。

4. 健康风险增加:气候变化会导致环境污染和气温变化,从而增加空气污染疾病、传染病和过敏症等健康风险。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的匮乏,例如用水短缺,进一步加剧人们的健康问题。

全球变暖需要全球范围的协调和共同合作来应对。各国需要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寻求更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以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为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做出贡献。

全球变暖将影响人类社会的种种方面,一些进一步的影响如下:

1. 气候灾难:全球变暖可以增加极端气象,如热浪、暴风雨、海平面上升和风暴增加人口的风险。根据模型和历史比较,全球变暖将导致天气的灾害性增加。

2. 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能源供应是全球经济的命脉。出现极端气象可能会损坏能源基础设施,如火力发电厂,公路和网格的电力线路,石油和天然气管道,造成能源的短缺及供应不稳定性。

3. 不稳定的经济形势:全球变暖可能对经济增长和贸易产生负面影响。石油价格上涨,汽油和煤炭开可能会减少,其中一些国家将可能面临基础设施瓦解和自然匮乏的问题。

4. 饮用水短缺: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由此导致全球水中的淡水储量减少。这将导致地下水储量的下降,最终可能会导致饮用水的不足和粮食生产的不稳定性。

5. 大量灭绝的物种:全球变暖将导致因栖息地丧失或变得不适宜而大量物种的灭绝。根据不同研究估计,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物种灭绝率可能会是历史上最高的。

因此,全球变暖是一个涵盖面极广的问题。所有国家都必须借助各种,以减轻已经造成的和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影响。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取积极行动,从个人的行为到国家的政策,都需要对应地行动。

全球变暖还将对农业产生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 粮食产量下降: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全球不同地区的产量和质量下降。例如,一些地区的农作物可能会面临干旱、洪涝、虫害等侵害,难以正常生长和收割。

2. 价格上涨:由于粮食供应的不足和需求增加,散户和商户价格可能会上涨。这可能导致一些贫困国家的粮食短缺,使贫困人群生存更加困难。

3. 改变农业区域: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全球不同地区的农业状况发生变化。一些低温地区可能会变得更加适宜农业,一些高温地区可能会变得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这可能导致农业产业的区域重心和农产品质量的改变。

4. 水不足:农业不仅需要适合的气候,还需要大量的水。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水短缺,农业收成下降。另外,水短缺还可能对养殖业产生影响,因为饮用水的供应可能会短缺。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相关国家需要取措施,改善气候条件,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减少粮食浪费,制定合理的农业政策和支持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基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摘 要: 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能源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气候压力。积极实施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增长,我国需要有正确的对策措施。本文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生态责任

1低碳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是英国始于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的考虑,率先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的。其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控制C0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约束的背景下,尽管低碳经济的表述方式存在差异,但低碳经济的内涵可以概述为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推动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经济社会向低能耗、低碳排放和高能效的模式转型。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目标性和技术性三个主要特征。该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减排二氧化碳、减少碳源以及增加碳汇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承受能力,使社会经济体系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并构建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机制体制。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制度革新和技术革新,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技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CCS)技术以及煤的清洁利用技术。因此,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运用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高效节能技术来改造现代化工业,从而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伟大变革,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这对于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我国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于人口庞大,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中国面临的最大任务。因此中国也只能做到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这意味着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上仍可能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当然,仍面临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

(1)能源供给结构的制约。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压力迅速增大,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需要。而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恰恰是煤炭,目前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几乎占70%以上,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较高,因此,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具有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基本特征,而较高的排放强度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2)低碳技术水平的制约。由于我国总体上自主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现有降低碳排量的技术水平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在低碳技术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新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如氢能技术、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大型风力发电技术与燃料电池技术等,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而在发电行业中,我国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高参数超临界基组技术等也仍未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将面临低碳技术水平的制约。

(3)温室气体减排的制约。近年来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二氧化碳净排放增长量在不断增加,达8.24亿吨,占世界总增长量的27.3%。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的净增长趋势表明我国有必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国际上要求我国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承诺的压力与日俱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减排节能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国在未来的几十年间,需要在温室气体减排与工业化发展之间进行协调发展,并寻求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必须关注的话题。低碳经济为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1)法律规范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低碳经济法律和政策,将重点放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如制定《低碳转换》,并制定出诸如《低碳经济法》、《循环经济法》以及《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对于涉及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的法律需要作进一步修改,通过立法、修改法律以及取实际行动来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2)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降低碳排放量的一种重要措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大力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燃气、地热等清洁能源,强化太阳能的研制、开发与利用,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提高其使用比例,并进一步落实鼓励政策。积极将低碳能源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在发电行业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要逐步提高,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促进现有风力设备的更新换代,降低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挖掘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为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3)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制开发。首先成立专门的国家级低碳经济研究机构,制定低碳技术开发,为从事低碳经济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从国家层面上统一组织协调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工作。其次,以政策调节手段增强减排能源有效利用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研制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限制高碳排放,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支持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对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分别从资金匹配、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再次,加强国际企业间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低碳技术转让,并整合国内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多途径地迅速推广和应用,以不断增强我国碳减排的技术支撑能力。借鉴日本的做法,每年投入巨资发展低碳技术,加大资助发展清洁煤技术、收集并存储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以大幅度减少碳排放。

(4)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结合“十二五”规划,把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城市和农村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技术政策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引导重工业降碳。择机推出碳税、排放贸易机制和税收优惠等经济政策。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者或经济行为给予补贴,是极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工业能效以及竞争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手段;对低碳经济发展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是发达国家普遍用的措施。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的相关企业和个人可享受额度不等的减税额度。此外,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低碳经济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2]OECD.环境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张坤民,潘家华.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5]肖歆.探寻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J].经济师,2009(9).

[6]陆小成,刘立.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型研究[J].科学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