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_气候对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2.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气候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4.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地的降水、气温等等发现变化,直接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化,各国要调整经济结构,需要时间和金钱,影响发展。全球气候变暖,两极、高山地区的冰雪融化,海平面升高,还淹没沿海低地和一些岛屿。沿海一些城市玩完。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即使在冬天也不觉得寒冷。可以说,现在人类所处的气候点是近一万年来最高的。每个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都像发烧了!不,不是人类发烧了,而是我们的家园——地球“发烧”了。
地球“发烧”了,也许很多人都会笑说荒唐,但这却是不容忽视的事实。——病因就是“温室效应”。在我们周围的大气中,有一些气体叫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这些气体就像罩在地球外面的“温室”:它们让太阳辐射自由通过,却大量吸收地面反射或散发的辐射——辐射的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这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此过程可称为“天然的温室效应”。但由于人类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结果让更多红外线辐射被折返到地面上,加强了“温室效应”的作用。于是,地球就发烧了。
在几十年前,《纽约时报》的记者还曾撰文嘲笑“全球变暖”是无稽之谈。但是几十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大媒体无不关注这一现象,那些头版头条上无不充斥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暴雨、干旱、灾难、损失”等字眼,全球变暖的事实已不容忽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断敲响着全球变暖的警钟。
全球变暖——人类惹的祸
在南太平洋上有一个叫做图瓦鲁的岛国。这个岛国位于夏威夷与澳洲之间,由环状珊瑚岛组成。然而,这个素有“南太平洋珍珠”美誉的岛国,因为受到温室效应恶化造成全球暖化、海平面持续上升的威胁,已经发出亡国警号了!海浪严重的侵袭着图瓦鲁的海岸线,水水土侵蚀日益严重,很多的岛民都被迫不断往高处迁移,甚至沦为“气候难民”,大叹:“何处是我家?”
美国加州有世界著名的马里布海滩,这是社会名流、冲浪高手和心怀梦想的人喜欢的地方。然而科学家预测,到本世纪末,也许海滩上会只剩下为抵挡太平洋浪潮所筑的石墙。
这些现象都不是个例,人类世界因为全球变暖问题已经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威胁。面对灾难,人类不禁要问:“谁来为全球变暖买单?”科学家对此众说纷纭,至今仍无一个确切的论断。但是综合起来不外乎于两个观点:一是自然原因,太阳黑子的周期与地球温度上升的时间是同时发生的。二是人为原因,据权威人士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科学论证,趋向于人类的行为是全球变暖的首因。
关于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阿尔赫尼斯就对燃煤可能改变地球气候做出过预测。他研究发现,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倍的增加时,全球的气温将会升高5~6℃。在此之后,又有众多科学家就此做了研究。1957年,瑞威拉等在美国发表了关于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可能产生气候变化的论文。同年,美国夏威夷观象台开始进行二氧化碳浓度观测,从而正式揭开了人类研究气候变化的序幕。
大气层被破坏是造成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大气是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它由氮、氧、氩等多种气体组成,当太阳透过空气时太阳辐射能受到它们不同程度的削弱,形成了目前这种平衡状态的地球气候系统,人类也已经适应了这种状态。但上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的石油化学燃料的燃烧,数以亿吨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每年的排放量高达数十亿吨,再加上绿色植被的被破坏,森林被大量砍伐,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得很快,打破了这种平衡的状态。导致地球变暖,灾害频发。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近百年来最暖的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
人口的急速膨胀也是全球变暖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据最新调查数字,全球人口目前已接近65亿。而且全球各地多半的地区人口仍稳定成长,估计在2012年全球人口就可能突破七十亿。如此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是一串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不要以为全球变暖影响的仅仅是气候,这种变化带来的灾难,远远超出于我们的想象之外。下面就让我们看几个具体的事件及数据:
气候及温度的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环境造成的影响已逐步显现。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这些国家数以百万的人口已经遭到了严重生存的威胁。
近年来,气候总是处在反常的变化当中。每年滚滚的热浪席卷各地,近几年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因为热浪的危害,导致数千人因此而死亡。欧洲的部分地方数月不降雨,导致河流干涸、庄稼枯死,人畜的饮水困难,已然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威胁。
非洲是为不幸的。虽然他们不是温室气体的主要释放者,却是全球变暖最大的受害者。非洲因天气异常而导致的气象灾害更是频繁发生。因为干旱,蒸发强烈,乍得湖湖面正不断缩小;在中非地区,干旱所导致的森林大火和蝗灾毁灭了大片的森林和庄稼。
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玉米开始了在挪威的生根。然而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造成了挪威一半的耕地因此而无法耕种,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
气象专家提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疟疾、登革热等通过昆虫传播的疾病将可能殃及世界人口的40%至50%,极大威胁人类的健康和日常生活。
在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发达国家仍然是“大户”,但是由于环境污染的压力,发达国家纷纷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进行了转移。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市郊开办的农药厂发生爆炸,导致了将近两万人死亡,而且当地的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成为世界环保史上国际间污染转移的典型案例。
20世纪8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控制了加蓬伐木业的90%和刚果伐木业的77%,使当地的森林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地居民不得不转到其他地方进行能源开采,如此就形成了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现象。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平衡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全球变暖带来的灾难已经在整个世界蔓延。
……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惹下的祸端,大自然以她不可抵抗的力量将愤怒爆发了出来!全球变暖灾害已经像瘟疫一样在蔓延了,它已经而且将持续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二氧化碳的含量继续升高,温室效应会越来越严重,气温会越来越高,届时地球两极的冰川、冰山可能会融化,海平面可能在2100年前将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侵入。4万种动植物在下个世纪中叶前将因此而不复存在。
如果全球变暖在地球上继续作威作福,那么将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在关心飙升的油价,但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在未来几十年内,人们可能会像今天关注油价一样关心在超市里摆放的各种食品的价格。未来人们的食品的价格可能比现在翻50倍。
如果生态平衡继续遭受破坏,人们生存的这个大家园将不再安全。那时大自然就会像发了疯一样,各种各样重大灾难简直如同《启示录》中描写的世界末日一般。这些反常的气候都与温室效应有关。
如果温室效应继续横行,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使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它正在危害你的呼吸、你的心脏、你的皮肤,厉害的程度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人类造成了地球的“不平”,而地球正在报复人类!
地球的温度正在“烧得”越来越高,海平面正在变得越来越高,你——准备好游泳了吗?相信没有人会想看到这一幕……每个人都在引起全球变暖,我们用的电、开的车、买的东西……在诸如交通和医疗方面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赋予我们责任。人类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已经大不同于昨天。同自然打交道,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恶果。面对生命的危险,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关爱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可以选择将个人二氧化碳排放降到最低。解药就在你我手里,我们只需要做出决定使其生效。
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 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气温升高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
4.许多小岛将会无影无踪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7..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8.对生产领域的,例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
9.将感染疾病等传染病……病菌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涝,热浪等) ,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
对气候的影响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3℃,人类也已经无力挽回了,全球将会粮食吃紧。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冰川融化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 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疾病肆虐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新冰河期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大西洋,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从而切断北大西洋暖流。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北大西洋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生态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迟,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
政治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
气候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海洋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农作物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其三,温度的增加有利于高纬地区喜湿热的农作物提高产量。
生物
全球变暖南极惊现的新物种 南极发现新生物
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南极的两大冰架先后坍塌,一个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的海床显露出来,在此考察的来自14个国家的科学家因此得以发现很多未知的新物种,看看这些奇怪生物的,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例如,类似章鱼、珊瑚和小虾的生物。研究者们把南极海床区域的生物共分类1000个物种。研究者认为全球持续升温导致南极冰架崩解,从而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
全球科学考察队在经历10周的南极探索期间,利用遥控的工作车对海床的生物首次作了较全面的观测。而在冰架崩解之前,科学家唯一的观测途径则是通过在冰层内钻孔。 南极发现新生物数千年来,南极威德尔海10000平方千米的海床被100米厚的Larsen A冰架和Larsen B冰架覆盖着。而最近几年里,这些冰架开始崩解,因此原来这块世界最原始生态海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物种。
这次科考活动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勘查南极本土的生命形式,以及研究由于冰架崩解后产生的新生物类型。科学家Julian Gutt称,在本次发现中有95%的生物是南极本土的,另外5%的生物是在冰架崩解后新生的。 [3]
人体健康
(1)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
(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
(3)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北极冰山融化将释放有毒化学物质
单一光子无法超越光速的极限 科学家发现,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北极冰山融化将释放大量被捕获、截留在冰和冷水中的有毒化学物质。研究者警告这些聚集在极地的大量的毒物是未知的,它们的释放将严重危及海洋生物和人类生存环境。这些将渗出的化学物质包括杀虫剂DDT、氯丹等。所有这些都是持续性的有机污染物,或会导致癌症和先天缺陷,此前被北极的冰层和冻水捕获。但挪威和加拿大的科学家在监测1993年和2009年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测量结果时发现,全球变暖正在使这些污染物重获“新生”。研究组成员海利·洪表示:“下一步要查明在北极有多少污染物且以怎样的速度在泄漏。”
气候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因纽特人居住在雪屋里,穿兽皮,靠狩猎为生(寒冷的气候);热带种植园,种植咖啡.可可.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充足的水热条件是其基础;我国东北地区,四季分明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有充足的热量供作物生长;印度.斯里兰卡.中国南方的茶树种植,有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先决条件;德国因为多雨多雾的温带海洋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生长,所以多发展畜牧业,人们日常也以肉食为主;
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的影响
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气候对人的健康和情绪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知道气候对某些疾病是有影响的,如关节炎、心脏病.气候也会使人心情烦躁.因此,人们应该掌握这些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心情烦躁时注意克制,有病的人要注意防护.
(2)湿度对人的影响:下雨天会使人情绪低落,当然,这种不好的情绪有些是因为社会因素.但研究表明,在湿气重的日子里,有较多的人会得忧郁症;阴天和下雨前的低气压会使学龄儿童坐立不安.
(3)阳光对人的影响:阳光对情绪确有益处,尤其是在冬天.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人们会更乐于帮助别人并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但夏季的暑热晴天例外.
(4)干燥的热风与情绪不佳有何关系:在许多国家,如美国、瑞士和以色列,这种干热的风会增多精神失常现象.人们的办事效率会降低,反应迟钝并容易发怒.我们认为这是因为这种风减少了空气中的负离子,负离子对人是好处的,它们可以改善人的脑功能,提高情绪;而正电子却有相反的作用.有些调查表明,暴雨前人们会异常活跃和兴奋.我们认为这又是跟空气中带电粒子变化有关,雷电可以增加大气中的负离子,负离子使人欢快.
(5)大气压的影响:大气压的变化会引起许多健康问题.当大气压发生变化时,人体内的腔窝扩大,如:气压下降会使窦发生毛病,产生窦炎和窦膨胀;气压升高对人关节有很大影响;气压降低还会使人焦躁不安.
(6)极冷极热气候对心脏病人的影响:极度的温度,尤其是非常寒冷的天气会使人的心血管系统负担过重.冬季里死于心脏病的人会比其它季节要多.因为气温非常低时,血液从皮肤流入体内,心脏要用力拍压血液以保持身体温暖.所以,寒冷的气候某些费力的活动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另一心脏病人死亡高峰是在夏天,暑热使心脏跳动加剧,使人排汗增加,并使血压升高.极冷和极热的气候会使人的免疫系统负担过重,从而削弱人体的抵抗力.热天会使人极容易染上疟疾之类的传染病.感冒和呼吸道感染在冬天很常见,这是因为低温消弱了人体的抵抗力.
(7)什么人对气候特别敏感:少数人对气候特别敏感,但这些人对环境问题如噪音的污染也是敏感的.比较起来,老年人比年轻人对气候更为敏感,这是因为年纪大的人心血管系统衰弱.体重也一样,体胖的人在热天觉得很不好过,但体瘦的人在冷天也觉得够呛.在实验中,男人和女人对气候的反应几乎一样.
(8)空调器和干燥器的影响:这些设备造成人造室内气候使人避免极冷极热和极湿气候的影响,这是好的.但空调器吸收了空气中的负离子,这对大脑功能和情绪有不利的影响.空调器会产生大量的阳离子,在这样的空气中呆八小时会引起头痛.以往我们认为室内发生的头痛是因为一氧化碳,但现在研究证明阳离子增多也是原因之一.
在实验中,用离子发生器生产负离子可以提高办公人员的情绪.负离子空气对人的情绪很有好处.人们喜欢到山区去旅行的原因之一,是那儿的空气有大量的负离子.
(9)气候对睡眠的影响:怕热的人在暑天是难以入睡的.睡眠研究实验发现:当气压高于或低于正常时,人们就感到困倦,其道理如何还待研究.
在庞大的工业系统中,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会受到气候的影响.建筑业有和农业相似的地方,即都是露天生产,受气候的作用自不待言,太阳辐射的强弱、气温高低的变化、风向及风力的大小、降水的多寡等等,对城镇和建筑业在生产之初的规划设计就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建筑物的朝向、室内日照状况、地基的深浅、建筑材料的选择等都必须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为前提,在施工过程中,低温、冰冻、雨雪、大风等也会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
海盐生产,是工业中的农业,基本上“靠天吃饭”,气温高低、辐射强弱、风力大小、雨量及雨日多少,一句话,气候的各个方面都对之产生影响.
石油的勘探、开采、运输与储存,地下煤炭的采掘等,气候条件不仅影响生产效率,而且关系生产安全.
那些生产过程主要在厂房内进行的工业部门,如纺织业、印刷业、电子业等,也或多或少地受到气候的影响,都对温度、湿度有一定的要求,有些精密实验室和工厂要求严格的温度和湿度条件,甚至要恒温恒湿,有的对空气的含尘量也有严格要求.
气候还给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巨大而廉价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等.太阳能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直接利用方便清洁,太阳温室、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等等已广泛使用,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也不再是梦想;目前广泛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也都是太阳能转化来的;地球上发展成目前规模庞大的生物界,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物能量,也与太阳能的转化直接相关;风能、水能也是太阳能的表现形式,像古老的风车、水车是人类自古利用能源的标志,现代化的大型水电站和风力发电场,使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深度和效率有了极大提高.此外在水利建筑选址、建设过程中,也要考虑降水量、暴雨强度等气候要素.
案例一: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 ,年降水量 1000~1400 毫米 ,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 ),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 、黄麻等。
河汊纵横交错 ,湖荡星罗棋布 ,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 ,相当于平原面积 10% 。两湖平原上 ,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 。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 、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暨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案例二:三江平原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2400~2500小时,1月均温-21~-18℃,7月均温21~22℃,无霜期120~140天,10℃以上活动积温2 300~2 500℃。冻结期长达7~8个月,最大冻深1.5~2.1米。年降水量500~650毫米,75~85%集中在6~10月。三江平原广阔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湿气侯,径流缓慢,洪峰突发的河流,以及季节性冻融的粘重土质,促使地表长期过湿,积水过多,形成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土壤,构成了独特的沼泽景观。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湿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叶章、沼柳、苔草和芦苇等。其中以苔草沼泽分布最广,占沼泽总面积的85%左右,其次是芦苇沼泽。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在50年代大规模开垦前,草甸、沼泽茫茫无际,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动物繁多。开垦后建有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案例三:截至目前,新疆风能发电装机总容量18.6万千瓦,约占全国的23%。在新疆风力发电已成为很多边远农牧区解决生活用电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疆是全国风力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大型并网型风力发电非常适合新疆的地域特色。据新疆风能研究机构介绍,新疆特殊的地形形成了九大风区,总面积约有15万平方公里,可装机储量约在两亿千瓦以上。仅以达坂城风区为例,该风区地处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通风口,一年中10个月以上时间有风,风速稳定,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年风能蕴藏量约250亿千瓦时,可装机容量在400万千瓦以上。
由以上三个案例可看出,气候对生产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影响,不仅造就了温暖潮湿丰富多产的鱼米之乡,而且还促使形成了被誉为“地球之肾”的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同时还为能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清洁的可持续的途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兼备。不仅如此,气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一个地区的风俗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案例四: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中国南方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同时屋顶也采用两面坡的排水结构。
不同气候影响了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
案例五:“春城”昆明
昆明地处低纬度高原,天气常如二、三月、花开不断四时春,人称“春城”,是云南省的首府,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云南省东部,滇池盆地北部,三面环山,南临滇池,河流纵横,形成了富腴肥沃的坝子。由于海拔高,纬度低,阳光明媚,雨量充沛,气候如春,景色宜人。昆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最冷时月平均气温7.5℃。虽然昆明有“春城”的美称,但但一日之间有四季。尤其是春、冬两季,早晚气温一般比较低,所以旅行者最好能准备几套保暖的衣服,以备不时之需。
案例六: 盛夏,沙特阿拉伯浩瀚的沙漠地带温度高达40摄氏度~50摄氏度,可当地居民穿着宽大的阿拉伯长袍在热浪灼人的沙漠上行走却显得气定神闲,若无其事。
阿拉伯长袍的特点是宽大,能遮住全身,外面的风吹到袍内,能迅速蹿遍上下,起着一种“烟囱效应”,将身体散发出的湿气一扫而去。与此同时,由于人体皮肤都被宽大的长袍遮住,阻挡了日光对体表的直接照射,而灌满长袍的空气又起到了良好的隔热作用,因而使人感到凉爽、舒适。沙特阿拉伯的服装设计研究专家认为,阿拉伯长袍的设计对创造长袍内舒适的微小气候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
所谓长袍内的微小气候,是指人体皮肤与最内层服装内空气湿度与温度的状态。无论冬季还是夏季,阿拉伯人穿着最感舒适的状态是皮肤表面的平均温度约在33摄氏度,长袍内层衣服与皮肤间的空气温度为31摄氏度~33摄氏度,相对湿度为40%~60%,如果长袍内微小气候不理想(不论是温度或相对湿度),都会使人体中枢神经的体温调节中枢处于紧张状态,以致引起身体其他系统功能的某些紊乱,出现烦躁、困乏、心悸、头晕等症状。
处于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沙特阿拉伯人为了创造服装内舒适的小气候,制作长袍的布料会选择那些吸湿性和散发性都较好的织物,如麻织物、丝绸、棉织物等。长袍的色彩大多选用清淡颜色,一般以白色、淡蓝、浅绿色为主,以尽量减少吸收热量。在款式设计上,都从有利于内外空气对流的角度来考虑,长袍的领和袖开口部分都相对大一些,并以穿着宽松、内外换气良好为前提。穿着这样宽松的长袍,在活动时能起到鼓风的作用,加速了空气对流,休憩时则起到“烟囱”的作用,促进长袍内的换气。
沙特阿拉伯人选择长袍作为主要服饰,就是为了适应终年少雨燥热的热带沙漠环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