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_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和应对措施论文
1.3000字地理论文!!!关于“自然灾害的防治”
2.有关防灾避灾 从我做起 的地理论文 字数2000到5000
3.《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论文,800字
4.暴雨洪水灾害的论文怎么写啊!!!
5.自然灾害小论文
地理调查报告: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以来最大降雨,气象部门发布橙色暴雨预警。这次强降雨的平均强水量达到170mm;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460mm。
据统计,北京市“7.21”暴雨灾害死亡人数达78人。其中67名以确认身份死者中:溺水50人,触电7人,房屋倒塌3人,泥石流2人,创伤性休克2人,高空坠物2人,雷击1人,缺氧死亡1人。
这次强降雨中,北京受灾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190万人,其中房山区占约80万人;经济损失近百亿。经过这次案例,使我突然想到我的城市西安是否有过重大的自然灾害?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为了了解西安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这一目的,我决定通过网络和书籍来查询。 9月19日,西安市朱智生在灞桥区山体滑坡灾害现场召集各抢险救援工作组协调会,听取当前搜救进展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救援工作。截至发稿时,此次滑坡灾害已造成17人死亡,初步确定15人失踪。
9月17日下午2时10分许,因连续多日强降雨,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办石家道村白鹿塬北坡发生山体滑坡,导致瑞丰空心砖厂和奇安雁塔陶瓷公司部分车间被埋,造成人员伤亡。灾害发生后,相关部门第一时间成立现场抢险指挥领导小组,下设现场救援组、医疗救治组、善后处置组、地质灾害调查组,分工负责搜救和善后工作。
9月19日降雨停止,现场抢险指挥领导小组立即扩大作业面,投入大型机械30多台加紧搜救。一直在灾害现场指挥救援的朱智生听取了各工作组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朱智生要求,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委领导重要指示精神,全市各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协同作战,抓住当前天气好转的有利时机,全力以赴,加大救援力度,加快救援速度,全力搜救被掩埋人员。搜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灾害现场及周边山体变化情况,严防次生灾害发生。同时,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善后工作。
救援
挖掘机已在核心区域作业
昨日降雨停止,救援作业面扩大,先前轮流作业的10余台挖掘机已全部投入工作。下午3时许,挖掘机开始在插有小旗的核心区域展开作业,这里很可能埋有多名失踪人员。
连续数日的降雨终于在昨天停止。上午10时许,正当救援工作紧张进行时,从白鹿塬北坡山体滑坡监测点传来消息,滑坡裂缝持续扩大到了20厘米。为了保证救援人员安全,现场指挥部暂停了救援行动,所有人员撤出作业面。
到上午11时许,经过多次监测滑坡裂缝没有明显变化后,救援人员再次进入作业面,10多台挖掘机同时展开作业。下午1时许,在东侧作业面上救援人员发现了两具尸体,死者为一男一女。下午3时许,挖掘机开始在插有小旗的滑坡区域展开工作,这里是被掩埋工人车间内的大体位置。
轻轻擦掉被困女孩脸上淤泥
真希望她还有呼吸
“慢点,这里面有个人……”在灞桥区席王街办石家街道村白鹿塬北坡灾害救援现场,每当救援人员看到埋在土方下的被困者,总会相互提醒,以免被困者受到再一次伤害。
昨日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救援现场,几个手拿铁锹的消防官兵正好从“前线”返回营地。此时,他们已经在现场坚守了三天时间。胡杨是西安消防支队特勤一中队的一名战士,昨日是他第二次来救援现场参加战斗了,他和他的战友手中先后救出5名被困者。
“9月18日早上6点10分,我们在砖厂东侧发现人员被埋,就拿着特种器材跑过去。”胡杨说,此时已是事发第二天,被困者生还的可能性比较渺茫,但是所有赶去救援的人都还抱着希望。由于正在下雨,救援人员只能徒手,一点点刨掉压在被困人员身上的泥浆、石块、树枝。“等等,看看她还有没有呼吸。”胡杨说完,用手小心翼翼地擦去被困者脸上的泥浆,“是个小女孩。”在场的人感到些许欣喜,但经反复确认,她已无生命体征。 胡杨和他的战友们尽量压抑自己心中的伤感,回到营地稍作休整,继续待命。 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终级目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科学路径。从新的发展起点出发,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天地.
3000字地理论文!!!关于“自然灾害的防治”
首先,沙尘暴天气的形成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沙源,二
是要有强冷空气即大风,三是要有冷暖空气相互作用。沙源来自于沙漠
,退化的林草地或没有植被覆盖的干松土地以及城乡建筑工地的泥沙。
气旋和低压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
天气。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的差别在气象上是以能见度加以区分的
: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的为扬沙或浮尘天气。出现浮尘天气时
,空中弥漫的是一些细小颗粒物,沙尘多由外地而来;扬沙天气卷起的
尘土是一些较大的颗粒物,它们基本是本地产生的。而水平能见度小于
1公里的就是沙尘暴天气,它属于灾害性天气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最为
严重。气象专家介绍,由于沙尘暴起因包括了风力、高空大气强对流和
地表状态三方面因素,而前两者属气候因素,人力不可抗拒,因此,根
除沙尘暴目前尚无可能。
沙尘暴引起的风灾、沙积、风蚀,使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沙漠化
程度加剧。气象专家提醒,人类对风沙天气最积极、最有效的行为是:
首先要加强对大风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工作,特别是在前期干旱的情况更
要重视。其次,对于西安这样一个旅游大都市来讲,在突发性灾害来临
之前,要有相当有效的应急对策,加强管理和强化预防措施。对全省而
言,最根本的还是要进行综合治理工作。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治理沙
漠,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生态建设。每
个公民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应多加强这方面的教
育,从而真正做好植树造林,扩大植被覆盖率,开源节流,合理利用水
。特别是我们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应当把实行“退耕还
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为主要措施,争取早日实
现米粮下川,林果上山,草场满坡,使三秦大地山绿、水清、人富。逐
渐恢复自然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这样,也许再过几十年,沙尘暴将淡
化为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的将是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防治沙尘暴需要调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国重视,全社会重视。在沙尘源区,加大植树造林、种草力度,退耕还林、还草、限制过度放牧;开发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向大气的排放,才能控制或减少沙尘暴的危害。
中国科学院众多沙尘暴研究专家日前在接受记者访时建议:中国在沙尘暴研究方面存在气象条件研究与地面生态环境研究脱节的问题,防治沙尘暴应该天地结合。中国沙尘暴问题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杨根生教授介绍说,经过多年的研究,中国目前已经对
沙尘暴的成因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沙尘暴的监测和预报体系也已经初步形成,这些成果为预防沙尘天气打下了基础,但真正要做到有风无沙,还需将天空的预报和地面治理结合起来,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
中国土地荒漠化问题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涛也认为,加大生态治理力度是防治沙尘暴的根本出路。但与此同时,也要取多种措施来抵御沙尘暴,减少沙尘暴带来的损失。他介绍说,美国的亚利桑那、德克萨斯等地也有很多开垦出来的土地,但美国在沙尘暴研究方面的天地结合方面非常成功,每次强风到来之前,美国的气象部门就能够提前48个小时准确地预测出强风的行走路径,然后在强风经过的地区,对裸露的耕地进行一次喷灌,使干燥疏松的土壤变得湿润结实,从而切断风沙源的供给,有效遏制了沙尘暴的发生。王涛认为,中国的技术力量虽然没有美国雄厚,设施也没有美国先进,但我们在沙尘暴研究方面,也应该注意气象条件研究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配合,实现防治沙尘暴的天地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新时,慈龙骏.一个影响西部大开发的重大环境问题[A].沈国航.中国环境问题院士谈[C].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2〕王涛,陈广庭,钱正安,等.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5):343-348.
〔3〕李一功.经过全面防治和综合治理,沙尘暴是可以基本消除的[N].中国绿色时报,2001-12-10.
〔4〕邱新法,曾燕,缪启龙.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经[J].地理学报,2001,56(3):316-322.
〔5〕焦树仁.章古台固沙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6〕韩德儒,杨文斌,杨茂仁.干旱半干旱区沙地灌(乔)木种水分动态关系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有关防灾避灾 从我做起 的地理论文 字数2000到5000
(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3.旱涝关系(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二)台风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三)寒潮灾害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2)发生与防治 ①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五、中国的生物灾害(一)农作物病虫害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2.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1)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2)水稻病害的分布与灾情(3)棉铃虫分布与灾情(二) 森林病虫害1.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2.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3.主要害虫——松毛虫松毛虫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常发区 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偶发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三)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1.蝗灾:(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2)主要种类及分布(3)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2.鼠害(1)危害: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2)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分布本区农业特点常见害鼠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久远,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褐家鼠、小家鼠等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包括我国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本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小家鼠、黄鼠等(四)生物入侵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论文,800字
下面两位真牛
不是原创
防灾减灾 从我做起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发展如影随形,灾害风险总是伴随在每个人的身边。印度洋海啸、卡特里娜飓风、汶川强烈地震、日本东海地震海啸……一次次触目惊心的灾害,给无数家庭带来灾难,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创。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重。全国有70%以上的城市和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各种灾害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从2009年开始,我国将每年5月12日设立为国家“防灾减灾日”,目的就是要唤起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不断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在第三个国家“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我们倡议: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一、努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我们生活、出行和日常工作中,灾害风险和事故隐患无处不在。我们诚挚地提醒您:请了解身边存在的灾害风险,时刻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保障您和家人的安全。 二、积极学习防灾减灾知识。了解灾害、了解风险、了解逃生技巧是您远离灾难并减轻伤害的有效途径。请您从现在做起,抽些时间学习防灾减灾、避险自救知识技能,让知识成为保护您和家人安全的力量。 三、主动参与防灾减灾活动。防灾减灾从自身做起,我们热切期盼您能积极参与到、单位、社区组织的各项防灾减灾活动中,主动参加避灾、逃生演练。欢迎您为防灾减灾献计献策,共同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注防灾减灾,树立风险意识,掌握逃生技巧,为自己、家人和朋友构筑起一道抵御灾害的坚实防线!
另一:
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9.0级强烈地震,引发约10米高海啸,并波及到美洲太平洋沿岸。
1. 去海边的时候,要注意附近地震的报告,通过收音机或电视掌握相关信息,做好防范。
2. 感觉强烈地震或长时间的震动时,需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安全处避难,在没有解除海啸警报之前,勿靠近海岸。
3. 潮汐有反常涨落,例如海平面明显下降或者巨浪袭来,有大量水泡冒出,一定要尽快离开。
4. 当周围的动物出现反常的焦躁,就必须警觉了,动物是比人要敏感的!
5. 在海啸中不幸落水,要设法抓住树枝、木板之类保持浮在水面的状态,不要举手,不要挣扎,不要无谓地消耗体力。不要喝海水。
高温:
高温指当时的气温等于或大于35摄氏度。如果气温达到或超过35度,会发布高温预警信号,预测到35.0~36.9度高温**预警信号,预测到37.0~39.9度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预测到达到或超过40.0度高温红色预警信号。而某日最高气温超过35度称为高温日。
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 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这也是夏季大城市高温的城市热岛效应。
1.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间作业。在高温期间,为作业人员备足饮用水或绿豆水、防中暑药品、器材。
2. 多呆在阴凉的地方或通风的室内,减少外出,如在高温天气出行,要注意防晒防暑。
3. 注意饮食卫生。要多饮水,以温淡盐开水或茶水为主,兼食瓜果和新鲜蔬菜。饮食以清淡为主。
4. 保持公共卫生,预防因气温高、细菌繁殖加剧而造成的感染。注意蚊虫叮咬。
5. 如发生中暑,应尽快将病人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让病人仰卧,解开或松开衣服。
龙卷风:
龙卷风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其中心附近风速可达100m/s~200m/s,最大300m/s,比台风(产生于海上)近中心最大风速大好几倍。龙卷风的破坏性极强,其经过的地方,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甚至把人吸走。2011年5月初,美国南部地区遭遇龙卷风袭击,大量市镇被毁,数百人丧生。
1. 注意媒体报道,及时收听预报信息,做好防灾准备。
2. 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3. 在电杆倒、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
4.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或朝风向垂直方向躲避,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
5.当乘汽车时遭遇龙卷,应立即停车并下车到低洼地躲避,防止汽车被卷走,引起爆炸等。要注意的是,汽车和活动房屋对龙卷风来说都是没有任务防御作用的。
雷电:
所谓雷电,就是天空中的某一块云层与另一块云层或者与大地之间,由于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反而产生瞬间剧烈放电的现象。在这放电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强烈耀眼的闪光和震耳欲聋的爆炸巨响。
我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雷暴活动十分频繁,全国有21个省会城市的年最多雷暴日均在50天以上,最多的达到了134天。从近30年的雷电资料看,我国雷暴日天数变化不大,但是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日益严重,具有发生频次多、范围广、危害严重、社会影响大的特点。
1. 高层建筑物都要装备防雷设施,并定期维护。
2. 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等高空孤立物品,如有条件,应进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属壳的汽车、船只,但帆布的篷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在雷雨发生时是比较危险的,应尽快远离。
3. 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塘边,尽量离开孤立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建筑物。雷电天气不要室外游泳。
4.人在遭受雷击前,会突然有头发竖起或皮肤颤动的感觉,这时应立刻躺倒在地,或选择低洼处蹲下,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降低自身位势、缩小暴露面。
5. 如果触电者因雷击昏倒而“死”的状态时,应马上把他安置成卧式,使他保持温暖、舒适,并施行触电急救,人工呼吸是十分必要的。
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
1. 学习地震和防震知识,可使你在地震时不害怕、不惊慌,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持镇定在地震中十分重要。
2. 破坏性地震突然发生时,取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的方法是应急避险的好办法。
3.地震中,注意防火灾,关好电源,关闭煤气。
4.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5.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灾后疫病。
干旱:
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1. 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
2. 改进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
3. 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
4. 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等。
5.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节省用水。
洪水:
洪水是暴雨、急剧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或者水位迅猛上涨的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灾害。
不得不承认,我国迅猛的人口增长,扩大耕地,围湖造田,乱砍滥伐等人为破坏不断地改变着地表状态,改变了汇流条件,加剧了洪灾程度。所以我们要加强水土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江湖治理,兴修水利。
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避免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
2.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3.如果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洪水中必须注意的是,不了解水情一定要在安全地带等待救援,千万不要游泳逃生。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沙尘暴:
所谓沙尘暴天气是指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使空气浑浊大气能见度显著降低的一种天气现象。根据其强度由高到低可依次分为沙尘暴、扬沙和浮尘三个等级。
1. 注意各种媒体关于沙尘暴最新消息和防风通知的报道。
2. 及时关闭门窗,必要时可用胶条对门窗进行密封。幼儿园、学校应取暂避措施,建议停课。
3. 外出时要戴口罩,用纱巾蒙住头,以免沙尘侵害眼睛和呼吸道而造成损伤。应特别注意交通安全。车辆应减速慢行,密切注意路况,谨慎驾驶。
4. 发生强沙尘暴天气时不宜出门,尤其是老人、儿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户外作业人员应暂作业。
5. 平时要做好防风防沙的各项准备,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干燥,减少室内生存的尘螨、真菌、细菌等的数量。并注意呼吸道生理卫生。在沙尘天气中,人们应该多喝水,多吃清淡食物。
6. 尘土迷眼时千万不要揉。立即把眼睛闭起来,稍低头,再眨动眼皮,让沙尘随泪水冲到眼角而流出来;或请人帮忙,用清水冲洗;严重者送往医院救治。
冰雹:
冰雹在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我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尤其是北方的山区及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砸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特大的冰雹甚至能比柚子还大,会致人死亡、毁坏大片农田和树木、摧毁建筑物和车辆等。具有强大的杀伤力。雹灾是我国严重灾害之一。
1.得知有关冰雹的天气预报,妥善安置易受冰雹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2.冰雹来时尽量不要外出,不得已要出门时,应注意保护头、面部,避免砸伤。户外作业人员暂停作业,到安全地方暂避。
3.若冰雹来时你正在室外,应马上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最好是坚固的建筑物。
4.若你正在驾驶汽车,或在车内,应立即将车停在可以躲避的地方,切不可贸然前行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5.有时,冰雹会伴有狂风暴雨,需特别注意预防及躲避。
暴雨洪水灾害的论文怎么写啊!!!
全球气候变化是由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造成的,各种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候影响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暴雪、飓风、洪水、干旱……全球气候变暖还引起冰川崩塌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灭绝……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变暖大灾难到来之前,我们唯有节能减排,放弃化石燃料,改用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排温室气体,同时保护森林,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极广,其中涉及了国防、人体健康、国际金融等领域。
据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亚洲大部分地区包括中亚、南亚和东亚、东南亚,淡水供应趋于紧张,这种紧张状况在一些大河流域会特别明显;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人口密集地区,洪涝风险将显著增加;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亚洲地区自然和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增加。此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可能表现为由洪涝、干旱引发的腹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明显增加。
就中国而言,气候变暖是导致异常气象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例如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平均海拔仅4米,因此很容易受到海潮的侵袭。按货物吨位计算,上海属于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2006年,海平面上升、暴风雨和咸水入侵,曾导致上海附近的农田、房屋和湿地受到破坏。WWF报告预测,到2050年海平面将上升30--50厘米,将导致上海地区大约5.4万平方公里(超过该地区一半面积)被淹。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曼谷和胡志明市,这些城市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同样面临很大风险。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到21世纪后半期,小麦、水稻、玉米几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将可能下降37%%,如果不取任何措施,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自然灾害小论文
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遭受暴雨袭击。这次降雨为61年来最大降雨。气象部门已经发布橙色暴雨预警。这次强降雨的平均降水量达到了170mm。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460mm.这场暴雨淹没了北京,也给其他城市敲响了警钟。对此我十分好奇,便展开了调查。 我上网查了资料,原来暴雨洪水按暴雨的成因分不同类型。暴雨就是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强降雨。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地质灾害。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形成积雨云的条件是大气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并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暴雨洪水的特点主要决定于暴雨,也受流域下垫面条件的约束。影响暴雨洪水特点的,除暴雨的成因类型外,还有:暴雨中心落点、暴雨中心移动与否、移动路径、暴雨的面分布和时程分配特点。因此,即使是同一成因类型的暴雨,在同一流域上可造成大小和峰形大不相同的洪水,在同一流域上,暴雨洪水常常是年际变化大、常年出现的洪水与偶尔出现的特大暴雨洪水在量级上相差悬殊,洪水过程特性也不完全一致。暴雨洪水在应用水文学中是历来最受重视的内容,各国水文学者根据暴雨洪水的特点,建立了许多计算公式和模型,但由于暴雨变化的随机性和流域下垫面条件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暴雨形成洪水过程的全部物理机制尚未完全认识,难以建立十分严密的数学模型。在实践中常用一定的概化定条件,简化对实际自然现象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分析,建立概念性的理论和方法,模拟这个过程(见流域水文数学模型)。同时,数理统计理论在暴雨洪水分析计算中的应用,也常因暴雨洪水本身的特点而有一定困难。美国在30年代提出水文气象途径估算可能最大暴雨以推求可能最大洪水,是暴雨洪水研究中的另一途径。 它容易引发洪水,导致村庄、房屋、船只、桥梁、游乐设施等受淹,甚至被冲毁,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可能造成水利工程失事。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洪水灾害:洪水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给人类正常生活、生产活动带来的损失与祸患。山洪是指山丘地区小流域由于降雨引起的突发性、暴涨暴落的地表径流,具有历时短、流速快、冲刷力强、破坏力大等特点。还会引起交通堵塞。 自然界中的雨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有灰蒙蒙的毛毛雨,有连绵不断的连阴雨,还有倾盆而下的雷阵雨……。在一个地区,如果短时间降了大暴雨,河水会上涨特别快,很容易漫过堤坝,淹没农田、村庄,冲毁道路和房屋,使许多人无家可归。这就是暴雨造成的洪水灾害。 大暴雨是指降雨量非常大的雨。那么怎样测定降雨量的大小呢?气象工作人员在地面观测场露天放置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金属圆筒——雨量器,它一天24小时所接收到的雨量就是日降水量,可以用量杯量出。中央气象局规定:凡日降
雨量在10毫米以下的称为小雨,10—25毫米为中雨,25—50毫米为大雨,50毫米以上称为暴雨。暴雨天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并不可怕。只要做好了各种防范工作,就不会发生危险。
1.洪水来了,按照预定路线转移、避难,注意扶老携幼,相互帮助。如果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无法步行转移了,要使用事先备好的船只或门板、木床等漂浮物,做水上转移的工具。
2.当洪水来得很快,大水已经进屋了,要急速爬上屋顶、墙头或就近的大树上,暂时避难,等待救护人员转移。不能单身游水转移。
3.土墙、干打垒住房或泥缝砖墙住房,只能做暂时避难场所,因为经水一泡,它们随时会有坍塌的危险。
4.如没有大树、院墙,屋顶又一时爬不上去,此刻应抓住固定物不放,并呼救他人搭救脱险。
洪水过后,怎样预防疾病流行
1?清除积水、秽物,通风晾晒,喷洒消毒药剂,预防传染病及蚊蝇滋生。
2.服用预防药物,避免发生传染疾病。如果发生传染病例,必须进行隔离治疗。
3.家用生活器具要清洗、消毒,湿、霉的物件要通风、晾晒。
如果山区普降大雨,在半小时之内就会暴发山洪。山洪来势快、流速大、冲刷能力强,具有很大的破坏力,会给山区造成严重灾害。
1.暴发山洪,过河要有老师护送。当水深超过膝盖,单身不能过河;当水流已达齐腰深度时,众人也绝不能过河。如果发生被河水冲倒的意外现象,头脑要清醒,想办法抓住河中漂浮物或岸边树根、树杈才有可能脱险。
2.当山洪涨水很快,老师又不能护送过河,同学们应全部回学校留宿。
3.暑在山上割草、锄地,遇倾盆大雨,进山洞等处避雨时,要预防滑坡、滚石和坍塌现象的发生。
4.在雷雨天气里,河谷涨水很快,同学们应向高处转移,但不能停留在大树下,也不能跑到山岗的顶部,以避免雷击伤害。
5.如果发生电线低垂,不能用手、身体接触;低垂电线已被河水冲打时,不能在河边停留,更不能在此过河。这些情况都会发生触电事故,危及生命安全。
6.当水深小于一米,水势涨落不太明显,小学生必须急着过河时,可由老师组织并取如下措施:用长绳或书包带、水壶带系住每人腰部,呈一字排开,手与手之间要拉紧,同水流方向斜叉过河,减小水流阻力。
通过这次探究,我感觉到暴雨其实并不可怕,主要是你会不会减少暴雨对你造成的伤害。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将告诉大家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防震减灾,保护自己,保护家园。 关键词防震、减灾、自然灾害、美好家园、防范意识、人造灾害、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1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琼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灾害,损伤惨重,特别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万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地震发生了并不是就必死无疑,其实,还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其他自然灾害不像地震一样不可避免,有时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可见,酸雨对人们的危害有多大!温室效应就是指大气层中有气体吸收红外线,导致气温升高的一种效应。它的危害也不小,会导致很多人丧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温室效应会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脑炎、高烧。并会造成干旱、洪水,粮食减少,许许多多地方财物损失重大。 还有许多自然灾害,其中有许多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倡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1、 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2、 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3、 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 4、 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 5、 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 6、 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如果先做好了这几点,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者一旦灾难发生时会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便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灿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