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2.中国气候分布图及特点

3.我国主要受什么气候的影响!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

4.我国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是什么?

5.中国各个地区的气候特征有哪些?

中国气候有什么特征_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

如下:

(1)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是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青藏地区。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南方地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最少,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该地区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3)“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是青藏地区的地形显著特征,该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高寒。

(4)西北地区沙漠和戈壁广布,历史上“丝绸之路”经过西北地区。

(5)莲藕、竹笋、椰子生活在四大区域的南方地区,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复杂多样

在不同的区域,由于形成气候的因素不同,从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特征。中国国土面积辽阔,领土面积达到960万平方公里,纬度跨度大。

从温度带划分看,热量带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到寒温带;地处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西靠亚欧大陆内部;下垫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地高原众多。

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1、

1、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3、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4、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点:全年炎热干燥。

5、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6、地中海气候;气候特点: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7、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8、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点:全年温和湿润。

9、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

1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气候特点:夏季温暖短促,冬季严寒漫长,降水量少。

11、苔原气候;气候特点:长冬无夏,降水稀少。

12、冰原气候;气候特点:终年严寒干燥。

13、高原山地气候;气候特点:垂直变化显著。

上面是13种气候类型,要说中国没有的那就有几种,中国独有的,地球那么大,同一纬度、经度、海陆位置气候类型就会大致相同。

中国气候分布图及特点

中国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中国气候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其基本特点,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冬夏极端气温较差更大。

2、降水分布很不均匀。主要表现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比差为40:1。在季节分配上,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且年际变化很大。

3、冬夏风向更替十分明显。冬季的冷空气来自高纬度大陆区,多为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的风主要来自海洋,多为偏南风,湿润温暖。

我国主要受什么气候的影响!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

中国气候分布图及特点分别如下:

中国气候分布图:

中国气候的特点:

1、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且干燥,季节变化较为显著。

2、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且严寒,夏季短暂而湿润,昼夜温差大。

3、华东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相对较冷。

4、西南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类型多样,有亚热带、温带和高原气候,降水充沛。

5、华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夏季多风、潮湿和炎热。

6、西北地区:以干旱气候为主,有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寒冷半干旱气候,降水稀少,日温差大。

7、藏南地区:由于海拔高度较大,气候呈现高原气候特点,夏季凉爽,冬季寒冷而干燥。

中国的气候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南部到北部,都存在着明显的气候变化。

气候分布的划分依据

1、经纬度:经度和纬度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和季节变化。接近赤道的地区通常辐射强度更高,气候更炎热。而远离赤道的地区则受到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冷暖季交替。

2、地形地貌:山脉、高原、平原和海洋等地形地貌特征对气候有重要影响。例如,山脉会影响气流的流向和降水分布,形成雨影效应;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气温偏低;海洋则对沿海地区产生温和的调节作用。

3、海洋影响:海洋是气候调节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邻近的陆地气候起到缓冲作用。海洋的暖流或冷流可以影响附近地区的气温和降水量。

我国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是什么?

我国气候有三大特点:显著的季风特色,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样的气候类型。 1 显著的季风特色: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一年中风向发生着规律性的季节更替,这是由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主要是海陆的配置所决定的。由于大陆和海洋热力特性的差异,冬季严寒的亚洲内陆形成一个冷性高气压,东部和南部的海洋上相对成为一个热性低气压,高气压区的空气要流向低气压区,就形成我国冬季多偏北和西北风;相反夏季大陆热于海洋,高温的大陆成为低气压区,凉爽的海洋成为高气压区,因此,我国夏季盛行从海洋向大陆的东南风或西南风。 形成我国季风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冬干夏雨。 2 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由于陆地的热容量较海洋为小,所以当太阳辐射减弱或消失时,大陆又比海洋容易降温,因此,大陆温差比海洋大,这种特性我们称之为大陆性。 我国大陆性气候表现在: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冷的国家,一月份平均气温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平均要偏低15-20℃,黄淮流域偏低10-15℃,长江以南偏低 6-10℃,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则是世界上同纬度平均最热的国家 (沙漠除外)。七月平均气温东北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华北偏高2.5℃,长江中下游偏高1.5-2℃。 3 多样的气候类型:我国幅员辽阔,最长的漠河位于 53°N以北,属寒温带,最南的南沙群岛位于3°N,属赤道气候,而且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众多,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的地区四季常冬,南海诸岛终年皆夏,云南中部四季如春,其余绝大部分四季分明。

中国各个地区的气候特征有哪些?

我国的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影响:光热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夏季温暖有利于喜温农作物的生长;降水季节变化大,容易发生旱灾和涝灾。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条件的优势 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都非常丰富。例如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红薯最早引种在浙江一带,目前在全国普遍种植。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纬52°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种植。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例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

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