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工资_气候变化战略
1.十三五期间中国碳排放的总体情况是总量多少人均多少
2.工商银行十大工程是什么
3.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为什么要加强国际合作?
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粮食产量就下降约5%。1981~2002年间,由于气候变暖,全球玉米、小麦等作物产量均每年大幅下降4000万吨。因此,为了遏制全球变暖,保证全球的粮食安全,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节能减排,控制碳排放总量。
取科学有效措施化解农业生产面临的气候风险
全球气候变暖是客观事实,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适应气候变化比减缓气候变化的要求更为现实、更加迫切。气象条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生产过程,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农业的脆弱性最大,适应气候变化的要求最高,压力也最大。
因此,应当把适应气候变化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优先战略,把促进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
科学规划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农业生产格局。要高度重视和着力缓解极端气象灾害和不利气候条件对粮食增产、稳产的不利影响,重点加强主要粮食作物和粮食主产区农业气象灾害应对防范体系建设。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加大农业抗御干旱、洪涝、冻害、热害等气象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的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和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工程标准。
从保障农业持续增产和粮食长期安全角度出发,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优化配置粮食生产。深入分析未来光、温、水分配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开展农业气候的调查和利用途径研究,加快更新农业气候区划。通过对现有农业结构和品种布局进行重新规划,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提高气候利用效率。
十三五期间中国碳排放的总体情况是总量多少人均多少
气候变化对水基础设施的设计和运行产生影响。对城市雨水、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的设计和评估,提高其在可供水量、需水量、水质变化情况下的运行效率,需要充分考虑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影响。同样,利用目前管理措施,控制非点源污染情况,如果系统的设计能够充分考虑未来的气候变化条件,控制非点源污染的管理措施将更有效。
气候变化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对水已经和仍将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将加剧未来水问题。必须在评估气候变化对水脆弱性影响的基础上,制定水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战略。下面主要从水管理和工程建设和运行层面提出适应性措施,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减少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工商银行十大工程是什么
25日上午,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应对气候变化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从以绿色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碳排放梯次达峰两方面介绍了我省“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总体进展,以及下一步工作谋划情况。
了解到,“十三五”前四年,在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7.8%、城镇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年均增长3.2%的情况下,全省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稳定在2.7亿吨左右;人均碳排放在全国经济体量最大的6个省份中最低。
据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碳排放梯次达峰方面,一是气候治理大格局初步构建,创新构建以《四川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为核心的政策体系,首次将碳排放约束性指标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污染防治攻坚战、省目标绩效等评价考核体系,开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评价,全面启动省、市(州)两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
二是经济低碳水平稳步提升。化肥使用量连续五年减少,年均营林造林近1000万亩,林木蓄积量达18.亿立方米。落后产能退出和“散乱污”企业整治持续推进,第一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率先在全国构建出口产品低碳认证体系,上线绿色金融超市“绿蓉融”。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圈加快构建,全球首个10吉瓦(GW)光伏电池基地在川建成,涌现出了通威太阳能、东方电气等一批龙头企业。2019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3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52.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6%。
三是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明著。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全省水电装机量稳居全国第一,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量、发电量占比均达80%以上,基本建成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四川电网跨省最大外送能力居全国第一,近五年年均外送绿色电能约1400亿千瓦时,1998年以来累计外送电能突破1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减少4亿吨电煤消耗、减排10亿吨二氧化碳和800万吨二氧化硫。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达2139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81%,占比在经济大省中最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35.9%,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近四年煤炭消费年均减少3.2%,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至30%以下。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6%,相当于节约能源近3400万吨标准煤。
四是低碳人居环境持续拓展。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广元低碳城市建设持续深化,成都市创新“碳惠天府”机制建设,攀枝花、眉山碳排放连续四年下降,雅安碳排放强度保持低位。全省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4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49%。交通运输结构纵深调整,累计开行蓉欧班列超6000列,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实施公交化运营,省会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长江干线五大类港口岸电配备率达100%;累计投放燃料电池汽车220 辆,安全运行超350万公里;城市公交新增和更新车辆中新能源车辆占比超50%;近四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60%;成都市日均绿色出行人次近1000万。
五是市场激励机制不断拓展。截至2020年10月底,四川联合环境累计成交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CCER)1572.82万吨,单边成交金额突破1亿元,按可比口径居全国第三。250家重点排放企业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基本建成,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累计开展培训100多场、1.2万人次。率先在全国实现主要行业碳披露全覆盖,双流机场、攀钢集团等200多家企业和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博物馆等6家公共机构披露碳排放近2.2亿吨,相当于58个金堂电厂的碳排放量。
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碳排放梯次达峰方面,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围绕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积极探索符合四川战略定位、发展阶段、产业特点、能源结构和禀赋的低碳转型路径。
一是科学谋划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衔接国家战略规划,启动碳中和先行区建设路线图研究,加快制定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支持各地区编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规划。按照分阶段、梯次有序达峰的原则,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成都都市圈、攀枝花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先行达峰,推动三次产业及能源、建筑、交通绿色复苏和低碳转型,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实施控制甲烷排放行动,力争碳汇项目规模达3000万亩。
二是强化温室气体降碳协同减排。统筹制定战略目标、行动规划、引导政策和准入标准,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区域战略、产业布局、行业发展、城乡建设、能源转型、数字变革、金融创新、环境管控有效协同,加强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管控,合理控制化石能源密集型产业,全面推动降碳减排。将适应气候变化理念融入空间规划、防灾减灾、粮食安全、生态修复等领域,提高重点区域、领域和人群适应能力。促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增效,为温室气体精细化管控、低碳发展目标责任落实、气候变化科普宣传等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三是创新推进引领示范工作。支持更多地区开展低碳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等试点。依托新城新区、产业功能区、园区景区社区,谋划布局一批低碳发展示范区、绿色发展基地、近零碳示范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大型活动碳中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示范。发展氢经济,开展氢发电,打造成渝氢走廊,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达6000辆。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实施碳资产能力提升行动,创新构建区域碳减排机制。积极申报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成都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加快形成绿色金融与气候投融资协同发展新格局。
四是推动气候治理体系现代化。推动构建并有效发挥及应对气候变化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地方全面参与、全社会积极行动的工作机制,全面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创建。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导向、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和平台建设。深化川渝、友好省州、校省等框架下合作。
发布会最后,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也事关当前、事关民生。相信通过“十四五”时期的努力,我们一定能为全省碳达峰奠定良好基础,夯实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绿色本底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为什么要加强国际合作?
1、跨行业金融服务一体化平台。
2、线上银行建设及电子商务拓展。
3、多元化支付服务体系建设。
4、个人信贷业务标准化、流程化、自动化。
5、企业集约化经营、风险管理和控制专业化。
6、国际化业务发展。
7、人力全面信息化建设。
8、生态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战略。
9、金融公益事业发展。
10、国际化经营战略和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加强国际合作: “十一五”以来,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主要取的措施包括:实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建立统计监测考核体系,进行严格的目标责任考核和问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强“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和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大力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普遍建设火电厂的烟气脱硫装置等。
截至2009年底,“十一五”前四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4.3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了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了13.14%,提前完成了减排目标。
在回答推出哪些措施鼓励支持企业节能的问题时,解振华说,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对企业来说,开展节能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环境效益,更体现出其社会责任,利於形成社会效益。目前,制定规划、确定目标,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提出要求,并对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的企业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资金补助﹔对有利於节能减排的一些技术、产业,在价格、税收、财政方面给予支持﹔对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取“以奖促治”的办法,给予财政奖励﹔对实行废物综合利用的企业,给予免税、减税政策﹔对节能产品实行财政补贴推广政策。通过鼓励性政策和严格执法,有效促进了企业节能减排的实施。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最后一年。目前,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与“十一五”规划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任务相当艰巨。
对此,2010年将主要取九项措施:强化目标责任考核﹔严格控制“两高”项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流通服务业、农村和农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完善经济政策,增强企业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健全法规,严格执法﹔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经过努力争取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实现。”
关於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解振华说,应对气候变化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大家应该同舟共济,各尽所能,做出各自的努力。
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和技术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应该在应对气候变化、率先减排、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方面做得更多、做得更好,美国能够在这方面做出更大努力。同时,我们也理解美国在国内立法问题面临的争论和分歧,我们不希望他们因为国内的分歧、困难而把责任转嫁到其他的国家。希望今年的坎昆会议在大家的努力下取得好的结果,我们也愿意和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积极加强合作。
对於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问题: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造成了气候变暖,这主要是发达国家在过去一、二百年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排放所造成的,发展中国家是受害者。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大,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北方地区水的供需矛盾加大,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频率和强度在增加,灾害损失加剧。从长远看,气候变化可能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可能会影响到经济社会安全。
其他发展中国家,例如小岛国和非洲国家,也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对此,国际社会应该取合作的态度,共同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积极地取措施。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是否应实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三可”制度问题时,根据巴厘行动,发展中国家得到国际资金和技术支持的行动需要进行“三可”,发展中国家国内自主减排不适用“三可”。但是为了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进展,我们取了灵活的态度,在不侵犯主权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某种形式的国际磋商和分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