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_气候变化是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
1.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规律
2.各种类型的气候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3.气候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4.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5.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
6.全球气候变化的定义
气候 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因而对于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辐射因素 太阳辐射是地面和大气热能的源泉,地面热量收支差额是影响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对于整个地球而言,地面热量的收支差额为零,但对于不同地区,地面所接受的热量存在差异,因而会对气候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地面接受热量后,与大气不断进行热量交换,热量平衡过程中的各分量对于气候形成也有重要影响.二、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表现在地理维度、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上,而地理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可以归结到辐射因素上.地理维度不同,所接受到的热量不同,引起不同的气候;由于海洋和大陆具有不同的热力学特性,如容积热容量、导热率等海洋与陆地显著不同,因而海洋和大陆在气候上差异很大,比较而言,大陆上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比海洋大.温度的年较差是区分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重要指标,并且,夏季大陆是热源,冬季海洋是热源,热源有利于低压系统的形成和加强,而冷源有利于高压系统的形成和加强,海陆的分布使行星风带分为若干个高低压活动中心,这些高低压活动中心对于气候形成有重要影响,此外,海陆分布的不同也影响天气的变化;地势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在于,海拔高,太阳直接辐射增强,散射辐射降低,温度降低,湿度减小,而不同的地形也对气候影响不同,高原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明显;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也是因热量而成,海洋是地球表面热量的重要贮藏.三、环流因素 包括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地球的平均气温在过去1万年间似乎一直非常稳定,上下波动不到1℃,使人类文明能够在目前舒适的15℃下兴旺成长.但人类文明成功的本身却对迄今为止倍加关照我们的气候构成了破坏性威胁.对流层中自然形成的温室气体“保护毯”(在整个大气层中的体积不到1%)承担着调节地球气候的重要作用.当太阳能以可见光的形式到达地球时,就会使地表变暖.比太阳要冷得多的地球则以红外辐射或热辐射的形式将该能量反射回太空.温室气体能够阻止红外辐射直接进入太空.由此造成的“自然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比在没有这种效应的情况下高出30℃,而这对我们所知的生命存活条件至关重要.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自250年前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我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一直是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使这层保护毯越变越厚.这已经给至少65万年以来的大气组成带来了最剧烈的改变.除非我们做出重大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否则全球气候将在今后的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持续迅速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规律
温度变化:地表平均气温显著增加,不同地区增温幅度不同,总体趋势是北方升温要大于南方。降水量变化:年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降水量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日照时数变化:日照时数和近地表平均风速均显著减少,其中,日照时数全国普遍减少,以华北地区最明显,每10年减少119小时。
1、温度变化:地表平均气温显著增加,不同地区增温幅度不同,总体趋势是北方升温要大于南方。
2、降水量变化:年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降水量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3、日照时数变化:日照时数和近地表平均风速均显著减少,其中,日照时数全国普遍减少,以华北地区最明显,每10年减少119小时。
4、极端气候事件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空间异质性较大,中国遭遇的极端高温热害、亚热带极端低温冻害、洪涝灾害和极端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频率都表现为大幅度提高的趋势。
各种类型的气候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世界各地气候的分布规律是:
寒带地区为极地气候、苔原气候;
温带大陆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包含极圈附近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大陆内部的温带草原气候),大陆东岸从北向南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自北向南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热带赤道穿过的地区一般为热带雨林气候,以非洲大陆为例,热带雨林南北两侧是热带草原气候,草原气候的南北两侧是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地区大陆的南岸为热带季风气候;
内陆高山高原上是高原山地气候.
世界气候的变化规律: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都会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纬度位置使气温和降水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或减少;
海陆位置造成不同季节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有差异,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地形因素对气温产生影响:一般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对降水的影响是: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暖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寒流使沿岸地区减温减湿.
气候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1、热带雨林气候又称“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10°之间。终年高温多雨,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主要出现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2、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特征: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雨季变化。
3、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20°之间,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特征: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季、湿季变化。
4、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30°之间,典型地区在非洲北部、亚洲西部、澳大利亚中西部等地。特征:终年炎热干燥。
5、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大陆东岸,典型地区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特征: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
6、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典型的地区地中海沿岸。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7、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典型的地区西欧。特征:温凉湿润,降水均匀。
8、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内部,或高山背风区,典型地区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和南美南部。特征: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
9、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东部北纬35°以北的地区,典型地区: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特征: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10、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在各大洲高原、高山。特征:气温低,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11、寒带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及北美洲大陆北部。特征:冬长而寒,降水较少。
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气候变化是由太阳的力量。地球轨道的变化。地球旋转轴方向的变化。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数量。
太阳的力量。几乎所有影响地球气候的能量都来自太阳。太阳发出的能量穿过太空,到达地球的大气层。在大气层顶部截获的太阳能中,只有大约40%通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其余的被大气反射或吸收。
地球轨道的变化。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是一个椭圆不是圆,但椭圆会改变形状。有时它几乎是圆的,地球在绕其轨道运行的过程中与太阳保持着差不多相同的距离。在其他时候,椭圆更加明显,因此地球在运行时离太阳越来越近,越来越远。
地球旋转轴方向的变化。地球绕着一个轴旋转,但是地球的轴不是垂直的,它倾斜成一个角度。 这个角度随着时间而变化,在大约41000年的时间里,它从22.1度移动到24.5度,然后再回来。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数量。这些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水蒸气。在这三者中,水蒸气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因为它的含量更多。这些气体将太阳辐射困在地球大气层中,使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的原因:
据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介绍,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等。科学研究认为,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是造成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
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
气候变化从生态角度来讲是属于环境问题,但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它却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
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我们必须得注意到一个“全球”的字眼,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列席会议,希望达成共识,共同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首先它涉及到了国家这个层面,即主权国家是当然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其次,涉及到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合作,再次,在整个会议运作进行的程序都以国际关系的多项原则为准绳。我想从这三个层面就已经能够说明它不仅是环境问题,同时是个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
就像本杰明·迪斯雷利说的“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关于大会的争论点也就处于此原因,更过都不愿意接受别国强加给自己的减排量。认为这样是对他们主权的侵犯,对他们话语权的无视。
基于气候的起点,竟然牵扯了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等等问题,无疑是将这一环境问题上升到了更高的政治层面。
美国人很“精明”,对于《京都议定书》老布什拒绝了他,克林顿接受了它,而小布什却又废除了它,理由是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暖,但却并无科学依据。而两年以后的今天,在哥本哈根,美国人又扬起了嘴角,向71国集团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发起了挑战。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工业场地全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不但不承担责任,现在反而用自己造成的后果来给别人施压,完全是反人道主义的做法。
美国人还要给中国人制定减排标准,但是我们不答应,可爱的总理说了我们绝不接受任何国家任何组织强加给我们的减排标准,中国人会根据中国人自己的情况制定,给全世界人民一个满意的回复。
就这一问题涉及到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富裕国家,贫穷国家等各种利益主体的博弈问题,其政治属性是显而易见的。
全球气候变化的定义
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拓展知识:
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
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1、海平面上升: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
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
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
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拓展:
气候变化对生态的影响有: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酸雨、海洋酸化。
1、气候变化:
气态变化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增加,地面温度和海平面都在上升,气候模式不稳定,极端气候事件也越来越频繁。
2、大气污染:
气态变化会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增加,例如臭氧、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也对植被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3、酸雨:
气态变化所导致的酸性气体排放会形成酸性沉降,随着降水对地面和水域环境的侵蚀,可以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4、海洋酸化: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溶入海洋中,形成碳酸化反应,导致海洋酸化。这种现象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会导致珊瑚礁退化。
气候变化定义及观测研究:
气候变化定义:
气候变化是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通常用不同时期的温度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统计量的差异来反映。变化的时间长度从最长的几十亿年至最短的年际变化。
气候变化(Climatechange)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气候变化不但包括平均值的变化,也包括变率的变化。气候变化一词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使用中,是指气候随时间的任何变化,无论其原因是自然变率,还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观测研究:
当地时间2023年7月4日,《国会山报》报道,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数据,7月3日是地球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报道称,根据缅因大学的分析数据,地球表面以上2米的全球平均气温在7月3日达到62.62华氏度或17.01摄氏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