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产品名称大全_气象服务产品有哪些
1.气象站应该取什么名字
2.新闻联播的天气预报
3.中国发射了哪些卫星?
4.气象的期刊名称
中国提供的十个名字是海葵,悟空,,白鹿,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木兰,海棠。中国提供的台风名称很多都来自神话传说。很多台风都是以动植物命名的,意义很好。
不过台风威力不会因为一个名字而减弱。如果台风威力太大,对人造成的伤害太大,人们再听到这个名字就会陷入痛苦的回忆。台风委员会规定,如果台风造成重大损失,可以将其名字从台风名单中删除。中国命名的台风“龙王”登陆东南沿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龙王”从台风名单中去除,然后中国用“海葵”代替“龙王”。
台风命名法也就是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也可称为热带气旋命名系统,台风指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的一个等级。每年都会有很多台风出生,聪明的人们分别给它们命名,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的140个名字组成了台风家谱。这些名字年复一年重复使用,直到某一名字的台风造成特大灾害,则会将它们除名,由其原名称提供国重新提供新名字,以期减少灾害,带来福祉。
气象站应该取什么名字
墨迹天气可以借钱的。
手机端:iOS12
在墨迹天气推荐页面,这款产品很特别,只有显示信用分550,最高可借20万元,但没有平台名称。打开之后笔者才看到钱包的运营方为上海野信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野信金融”)。根据企查查信息,野信金融法人代表贤俊江,公司已经营异常,旗下没有放贷牌照。共注册过7个现金贷APP,包括火箭贷、钱包、速贷360、借钱网借款、借钱360、现金贷借款、速贷之家。
浏览器 电脑端:macbookpro mos14打开google版本 92.0.4515.131
而且,最近的3月23日,墨迹天气CEO金犁接受新浪科技访时表示,已拥有6.5亿用户的墨迹天气,未来的战略是从功能类App运营商升级为互联网综合气象服务提供商,B端业务要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根据行业经验,不难判断这些平台均为马甲,隔段时间就换,因此用户往往无法精准投诉。在聚投诉上,去年11月,用户投诉钱包“被强制收取299元的分期征信报费用”;3月13日,另一用户称钱包“以平台收取评估费用”,新上线的火箭贷被16位用户投诉高利贷、5天高炮、暴力催收。
另外,在目前,墨迹天气的C端的聚合信息业务占比仍超过50%以上。在广告领域,墨迹天气目前合作方有58同城、拼多多等,金融领域广告极大收敛转向低调,目前仅存小米一家合作方。不过,小米虽为正规机构,却曾因罚息超过27%而不被法院支持。此外,墨迹天气用户数据商业化争议也依旧存在。
墨迹天气,一款天气信息查询软件,人性化设计,使用简单,是中国支持城市最多的天气预报软件。全球约5亿人在使用的天气APP,支持196个国家70多万个城市及地区的天气查询,精准定位及时推送,分钟级、公里级天气预报,实时监测阴晴雨雪。提供15天天气预报,5天空气质量预报,实时空气质量及空气质量等级预报。特殊天气提前发送预警信息,帮助用户更好做出生活决策,从容应对各类天气状况。
新闻联播的天气预报
气象站的名字应该取决于其所在的位置,因为气象站一般是用来记录当地气象状况的,所以可以以当地的地理名称、历史名称、文化名称或特殊特征来命名。
例如,如果气象站位于古都秦始皇陵,可以考虑取名“秦始皇气象站”;如果气象站位于海边,可以考虑取名“海洋气象站”;如果气象站位于某个山上,可以考虑取名“山脊气象站”;如果气象站位于河边,可以考虑取名“河畔气象站”等等。
此外,也可以不取当地的名字,而是以某个与气象有关的词语或某位气象专家的名字来命名气象站,以表达对气象的尊重和重视,如“天气预报站”、“气象学家站”等。
总之,气象站的名字可以有多种取法,但最终应该取决于其所在位置的特征,以及对气象科学的尊重。
中国发射了哪些卫星?
1980年7月7日,电视节目《天气预报》诞生了,由于紧跟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因此被称为“新闻联播天气预报”。
在30多个年头中,《天气预报》节目领航式地开启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先河。 首播:CCTV-1/13 每晚19:30(《新闻联播》结束后1分钟左右广告完并机播出,CCTV-1香港版播无广告版本,部分电视台转播)
重播:中国气象频道 每晚19:40(有时播无广告版本)
CRI环球购物频道 每晚21:05(纯16:9无切边,无广告) 最早的《天气预报》片头背景是中央气象台的大楼。
之所以选择这个建筑物,最直接的考虑就是直观,告诉大家天气预报就是从这里“出来”的;而且当时的技术手段和思维模式都相对比较落后,也没有“设计理念”这样的概念,所以研发出来的三维动画科技,刚开始也是在当年还算宏伟的这座九层大楼上小试牛刀。
1988年开始有了气象卫星(FY-1极轨气象卫星),于是卫星围绕地球旋转的动画取代了中央气象台大楼。
后分别在1993年3月1日、1994年1月1日、1995年7月1日、1999年7月5日更换片头。
2001年11月5日,天气预报更换为根据季节变换的片头。
2009年9月28日,因CCTV-1频道开播,天气预报更换片头至现在。 1980年:开播
19年,中央气象台副台长王世平随团到日本访问。日本当地一家气象台热情招待,晚餐被安排在一家极富特色的居酒屋,通往后厨的过道上,放了一台电视机,屏幕里正在播日语新闻。
突然,屏幕上走出个小伙子,指着背后的一幅日本地图认真讲解,屋里的日本人一下全不说话了,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屏幕,几分钟后讲解结束,大家才继续喝酒聊天。这景象让王世平吃惊不已,日方代表说,这就是日本的电视天气预报,这些气象信息由国家提供,由公司加工制作成电视节目,再通过电视向公众发布。
这让中国气象人第一次见识到以电视传播气象信息的巨大效应。在回国的路上,代表团就开始讨论,中国的天气预报也应该有电视版。
19年开始,中央气象台和中央电视台开始协商合办天气预报电视栏目,前后长达一年半的时间。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式不沉闷,这一全新的节目形式,双方都没有经验,最后大家决定,先效仿国外。
当时,西方的气象节目大部分由气象专家来主持。央视本身主持人不多,对气象知识也不了解,就决定由气象台派人担任主持。很快,中央气象台内部开始“海选”主持人,最后筛出一男一女两个人选。34岁的韩建钢当时已经是气象台的预报员,专业知识扎实,人长得精神,虽然说话带点乡音,但很清楚,不妨碍观众理解,他成为最后选定的男主持人,女主持人则定为气象台职工李援。
1980年7月7日,《天气预报》节目在央视一套亮相,“跟新闻一样是直播,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间播出,时间也只有两分钟。”最初的一个半月,每天下午5点中央气象台数据一出来,韩建钢和李援就把专业术语改为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半个小时后拿着墨水还没干的稿子,出发去中央电视台播音。韩建钢说,那时“直播室里没有现在的冷光灯,几盏大灯一开,足有40多度,但是为了直播录音,不能开电扇,常常是汗流浃背。”因为技术水平落后,开播初期的节目影像甚至没有留存档案。
当时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就是单纯念稿子。一个多月后,节目就改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播报了,大家熟悉的《新闻联播》主持人邢质斌和罗京都曾经播报过。当时中央气象台通过专用电话把稿子传给中央电视台,再把制作好的天气形势图由专人送过去,那时候没有光缆,也没有专车,气象台的曲声浦每天下午骑个自行车到电视台送带子,风雨无阻。
最初,气象主持人背后是事先印好的中国地图,上面的图标都是手绘上去的。1983年3月,曲声浦制作的城市灯光显示图板,被安装在新闻联播演播室,主持人念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亮起灯,由工作人员在幕后操作。这样观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在播报的城市。
《天气预报》播出初期,也有观众写信说,本来半小时的新闻时间已经很紧张,再插上一条天气信息,新闻就播得更少了。为此,央视和国家气象局还联合搞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民意调查,最后《天气预报》以80%的支持率得以幸存。
1985年:新面孔
1985年,观众看到了由卫星拍摄的台风动画云图。之后还增加了中国责任海区天气预报,为海上航运、捕捞、勘探进行气象服务(1989年2月6日改在午间新闻(1995年4月3日改名为《新闻30分》)结束后播出);另外在夏天还增加了台风预报图。以那个年代的技术水平,天气预报画面还是非常具有视觉震撼力的。
伴随着新一代广播级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的建成,1993年电视天气预报迎来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就背景图而言,形式上出现了三维立体天气符号;内容上全国天气趋势时效由24小时延长到48小时。
跨入21世纪,新的背景画面还在继续增加或者更新。2003年3月3日预报时效再次拉长到72小时。另外根据观众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按季节、天气气候和配合重大活动等热点,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小栏目:如24节气、春播天气、麦收天气、各种灾害性天气成因以及防灾减灾、一周天气回顾、天气气候评述、节日天气、香港和澳门天气气候、长江三峡天气气候以及天气知识和术语等科普小栏目等等,画面想不丰富都不行了。
2004年初增加了最高气温预报,针对重大影响天气的5天天气预报;
2005年1月18日首次发布了“空间天气预警”,利用FY-2C星的监测资料向社会公众发布……
总之,既有传统意义上的短期预报预警、中期预报和展望,也有区域性的监测预警、典型城市或区域的个例分析,在针对当前热点进行天气解说等等。所有这些,科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也连带印证着气预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天气预报的依据更多、准确性更高了。
1986年的制播分离
年底,按照时任院副总理的同志“电视天气预报需要改革”的指示,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开始筹建我国第一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具体的名称叫做“微机图形动态显示系统”(在电脑中输入代码,生成预报图)和“数字/模拟信号转换编码器”(供切换台播放)。这个系统虽然在21世纪看起来非常简陋,但却是那个年代信息显示方式上的一次飞跃,当属“科技进步”。
1985年夏天,人工手绘的预报图退出了大家的视线。而用摄像机翻拍的方式,黑白的台风动画云图开始出现在节目中,多少给大家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觉冲击,老百姓也能看到地球上空的模样了(卫星云图至今依然是最直观通俗的专业图形)。再后来,城市预报的画面还配上了拉洋片式的风景照片,背景音乐《渔舟唱晚》也开始家喻户晓。
198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国家。
按照部门分工:《天气预报》节目由国家气象中心制作,中央电视台负责播出并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从1986年10月1日开始,《天气预报》成为中国电视界最早实现“制播分离”的日播节目。
1993年上主持
节目开播最初,正值是天气最为复杂多变的夏天,那时候中央台是派气象台的专家来播讲;后来的7年时间转为幕后配音,直到1993年3月1日,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让观众眼前一亮。因为就在这一天,气象主持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第一个亮相的是宋英杰。
因为《天气预报》主持人走到台前根本没有做过任何宣传,以至于后来的报道标题竟是《屏幕上“跳”出一个气象先生》。记者之所以称之为“跳”,是因为所有观众都非常意外,保密工作堪称完美。
更有意思的是,在主持人出镜后的半年左右的时间里,画面里是没有主持人姓名的。后来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节目中才出现了一行通栏字幕:主持人 中央气象台 XXX。由此开始,人们一改“听”天气预报的习惯,更愿意仔细看了,收视率节节攀升,观众纷纷说“节目好看了,有人情味了”。
中国地图缩小并右移
在《天气预报》节目中,主持人惯常都是站在画面的左侧,但这样主持人的身体有时候就会挡住新疆西藏的部分地区。尤其当主持人伸出手来指华北尤其东北地区的时候,身体几乎挡住整个西北地区。为了不影响新疆和西藏的朋友观看自己家乡的地理信息,节目组设身处地考虑到当地群众的想法,把中国地图缩小并右移了一点,以保证版图上的领土完整。
绿色主题
《天气预报》节目最早使用的地图颜色是**调的,看起来就是一个从 头到脚都金灿灿的节目。或许是因为这种**调让人总联想到“沙尘暴”, 2000年之后节目进行改版,制作人员大刀阔斧地把地图颜色改成了清新淡雅 的绿色,一来让节目显得更加环境友好,二来也给观众一种生态环境保护的 心理提示。
2012年:钓鱼岛
2012年9月11日,央视在新闻联播后首次播出钓鱼岛天气预报。
依据9月10日中国宣布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自9月11日起,中央气象台把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纳入到国内城市预报中。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附近海域也是中国的传统海疆,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气象局承担着管理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情报预报警报等责任,气象部门开展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气象服务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提供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是中国气象局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世界气象组织赋予作为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的国家气象中心的一项重要责任。[5]
2014年:无广告模式
2014年6月28日,中国气象频道在重播天气预报节目时改为无广告模式,开头和结尾的广告全是以公益广告为主,每个城市的也从原先的各种推销广告改为该城市的风景。
这种情况下在CCTV-1香港版本也会出现(先前因植入广告等香港相关法规而未播出天气预报节目,改播大量公益广告和节目宣传片)。不过中国气象频道只会偶尔出现,大部分时段该频道仍与CCTV-1内地版本、CCTV-13版本一样,推销广告的情况仍然出现并一直持续至今。
2015年:16:9模式
2015年1月19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旗下数字电视环球购物频道联合华风集团开播全新栏目《天气预报》,开启2015年全面关注民生新起点。该档栏目分早中晚三档播出,分别为早间版、午间版和晚间版,播出时间依次为上午10:39、中午12:00以及晚上21:00。其中,早间版为8:55档即《朝闻天下》结束后,中午播《养生看今天》有关健康养生方面天气节目,晚间版为《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
与CCTV-1播出版本不同的是,CCTV-1标清版本为切边播出,版本亦为左右黑色信箱模式。而环球购物频道为16:9播出形式,其播出的节目亦为纯16:9版本且无广告更改版。实际上华风气象一直以16:9制作。
气象的期刊名称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准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国内外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卫星可以向世界各地云图接收站发送实时的气象云图,还可以对海洋水色进行探测和对海温进行遥感研究;卫星上携带有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可对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1988年9月7日 FY-1A 发射成功
△1990年9月3日 FY-1B 发射成功
应用与特点:验证了卫星方案和用的多项新技术。星载5通道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的性能和卫星的主要功能,与美国第三代极轨气象卫星相当,接近业务应用水平;卫星可见光通道图像质量良好,信噪比高于设计要求。
△1999年5月10日 FY—1C 发射成功
应用:每天定时两次向世界各地气象台站实时发送10个通道1.1 km甚高分辨率的数字量云图;记录存储全球国外地区4个通道4 km分辨率数字量云图,延时回放给我国地面站。
卫星由遥感(含空间粒子探测器)、图像传输、DCDS、天线、结构、热控制、电源、姿态控制、测控和星载计算机10个分系统组成。前4个分系统是卫星的有效载荷,后6个分系统是卫星平台服务分系统。
特点:①10通道扫描辐射计
卫星的主要探测器是两台互为备份的10通道扫描辐射计,其主要技术性能的在轨实测结果如表1、2所示。其中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定标精度达到10%的指标要求;红外辐射定标精度达到1K指标要求;空间分辨率HRPT图像优于1.1km, GDPT图像优于4km。
②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
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探测结果如表3所示。
③图像传输特性
高分辨率图像传输(CHRPT):频率1700MHz,码速率为l.3308Mb/s,全球任意地点可以实时接收。
延时图像传输(DPT):频率为1708 MHz,码速率为1.3308Mb/s,分为GDPT和LDPT两种。GDPT用于星上存储4个通道(通道1,2,4,5)、4 km分辨率均匀化的全球资料,星上可存储时间为300min的观测资料,当卫星过境时回放,每天可以获得一次全球资料。
④卫星姿态控制性能FY-1C星三轴稳定对地定向的姿控系统用偏置动量轮加磁进动、章动控制和磁平稳卸载方案。三台红外地平仪是主要的姿态测量仪器,两台计算机构成姿控中央控制器。其在轨测试结果见表4。
⑤卫星寿命和云图资料可用率
卫星设计寿命为2年;寿命期内云图资料的可用率大于.5%。
△2005年5月15日FY-1D 发射成功
特点:
第一,先进的静止轨道观测的技术。静止轨道距离地球有35800公里,在这么远的地方获得晰图象,技术上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它的第一个技术特点就是星上的观测仪器,有5个通道,就是可以同时获取5张图。
第二,卫星总体设计技术。风云二号的图象质量是非常好的,为了保证高质量的图象,卫星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星上怎么提供能源,怎么样控制好卫星的姿态,怎么样保证星上数据处理和下发等等。
第三,星地一体化实现了高精度的图象定位。一般网友对这个可能不是很了解,遥感卫星要实现对地球的图象精确定位是比较难的事情,尤其是静止轨道卫星,这么远,我们实现了图象定位准确度“像元级”。定位准的好处有:1.对发生灾害位置的估计就会减少误差。2.会使连续动画保持稳定。
第四,风云二号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做的定量应用比较有特色,有些应用技术也是国际同行公认的。在处理风云二号观测到的数据时形成了各种各样定量的产品,用这样一些观测数据可以反演出各种大气物理参数。比如风场、云参数、降水信息等。
第五,星地系统实现了稳定业务运行。气象卫星要求观测是连续的,卫星一旦停止工作,就会给天气预报、灾害监测造成严重影响。风云二号星地系统实现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卫星主要作用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监测太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
承担为全球天气和气候观测的义务。
△试验星:风云二号A星于19年6月10日发射成功,
风云二号B星于2000年6月25日发射成功
△业务星:云风二号C星2004年10月19日发射成功
云风二号D星200612月8日年发射成功。
风云二号E星于2009年发射
技术特色:
第一,先进的静止轨道观测的技术。静止轨道距离地球有35800公里,在这么远的地方获得晰图象,技术上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它的第一个技术特点就是星上的观测仪器,有5个通道,就是可以同时获取5张图。
第二,卫星总体设计技术。风云二号的图象质量是非常好的,为了保证高质量的图象,卫星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星上怎么提供能源,怎么样控制好卫星的姿态,怎么样保证星上数据处理和下发等等。
第三,星地一体化实现了高精度的图象定位。一般网友对这个可能不是很了解,遥感卫星要实现对地球的图象精确定位是比较难的事情,尤其是静止轨道卫星,这么远,我们实现了图象定位准确度“像元级”。定位准的好处有:1.对发生灾害位置的估计就会减少误差。2.会使连续动画保持稳定。
第四,风云二号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做的定量应用比较有特色,有些应用技术也是国际同行公认的。在处理风云二号观测到的数据时形成了各种各样定量的产品,用这样一些观测数据可以反演出各种大气物理参数。比如风场、云参数、降水信息等。
第五,星地系统实现了稳定业务运行。气象卫星要求观测是连续的,卫星一旦停止工作,就会给天气预报、灾害监测造成严重影响。风云二号星地系统实现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为满足我国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
特点:第一,将实现对大气的三维探测。因为卫星上携带有先进的微波探测仪器和红外垂直探测仪,不光可以了解云和大气的表面特性,而且可以了解大气温度湿度的垂直结构分布,这对天气预报特别是对数值预报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第二,实现全球高分辨率观测。对全球气候和自然灾害监测有重要价值。风云三号卫星有很强的的星上存储能力,可以存储全球观测到的数据。同时,中国气象局已经和瑞典进行合作,在北极地区建立了数据接收业务,可以获取全球观测资料,并传输到北京。
第三,实现了全天候和全天时工作。风云三号卫星不受白天和黑夜的限制,也不受各种天气状况的影响,可以在各种条件下工作,提供24小时的观测服务。这对遥感科技工作而言,是一个福音。
应用:(1)为天气预报,特别是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的温、湿、云辐射等气象参数;
(2)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
(3)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探索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并为气候诊断和预测提供所需的地球物理参数;
(4)为军事气象和航空,航海等专业气象服务,提供全球及地区的气象信息。
目前,我国的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已经进入业务化,在轨运行的卫星分别是风云一号D星(2002年发射)和风云二号C星(2004年发射)。 我国是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自行研制、发射太阳同步轨道(极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第一代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A、B、C、D卫星,分别于1988年9月、1990年9月、1999年和2002年发射;第二代风云三号(FY-3)极轨气象卫星,将于2008年发射第一颗卫星。第一代风云二号(FY-2)静止轨道气象卫星A、B、C、D卫星,分别于19年6月、2000年6月、2004年10月和2006年12月发射。风云二号C、D卫星发射后,实现了业务星的在轨备份和双星组网运行。2008年将发射风云二号E星,正在立项研制的风云二号F、G、H星,将与新一代三轴稳定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实现在轨业务衔接。 东方红二号(DFH-2)[图] <212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5:48> <点数:6988> 东方红二号甲(DFH-2A)[图] <396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6:28> <点数:4515> 东方红三号(DFH-3)[图] <164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6:57> <点数:3762> 东方红三号(DFH-3) 2[图] <361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7:33> <点数:2701> 东方红三号卫星 3[图] <362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8:03> <点数:2553> 返回式一号(FSW-1)[图] <322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8:44> <点数:21> 返回式一号甲(FSW-1A)[图] <435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9:12> <点数:2153> 返回式一号乙(FSW-1B)[图] <3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9:34> <点数:1843> 实践一号(SJ-1)[图] <23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0:03> <点数:2147> 实践二号(SJ-2)[图] <237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0:30> <点数:1609> 实践四号(SJ-4)[图] <187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2:22> <点数:1492> 实践五号(SJ-5)[图] <818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2:47> <点数:1541> 一号(ZY-1)[图] <283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3:24> <点数:1621> 二号(ZY-2)[图] <505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4:44> <点数:1289> 风云一号(FY-1)[图] <507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5:07> <点数:1461> 风云二号(FY-2)[图] <1087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5:38> <点数:1146> 风云二号卫星 2[图] <535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6:07> <点数:1301>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号(Beidou-1)[图] <244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6:39> <点数:1851>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2[图] <878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7:21> <点数:1478>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3[图] <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7:42> <点数:1615> 海洋一号(HY-1)[图] <534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8:07> <点数:1915> 神舟一号(Shenzhou-1)[图] <496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0:18> <点数:2590> 神舟一号 2[图] <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0:50> <点数:1899> 神舟一号 3[图] <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1:14> <点数:1136> 神舟一号 4[图] <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1:33> <点数:1094> 神舟二号[图] <137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3:27> <点数:1686> 神舟三号(Shenzhou-3) <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5:07> <点数:433> 神舟三号(Shenzhou-3)[图] <961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6:14> <点数:15> 神舟四号(Shenzhou-4)[图] <569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7:05> <点数:1560> 神舟四号(Shenzhou-4) 2[图] <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7:23> <点数:1821> 神州五号飞船[图] <142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9:37> <点数:3579> 序号 运载火箭名称 发射日期 卫星名称 1长征1号10.4.24东方红1号科学试验卫星 2长征1号11.3.3实践1号科学实验卫星3长征2号14.11.5返回式卫星 4风暴1号15.7.26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5长征2号15.11.26第1颗返回式卫星 6风暴1号15.12.16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7风暴1号16.8.30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8长征2号16.12.7第2颗返回式卫星 9长征2号18.1.26第3颗返回式卫星 10风暴1号1981.9.20空间物理探测卫星 11长征2号丙1982.9.9第4颗返回式卫星 12长征2号丙1983.8.19第5颗返回式卫星 13长征3号.1.29试验卫星* 14长征3号.4.8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 15长征2号丙.9.12第6颗返回式卫星 16长征2号丙1985.10.21第7颗返回式卫星 17长征3号1986.2.1东方红2号通信卫星 18长征2号丙1986.10.6第8颗返回式卫星 19长征2号丙1987.8.5第9颗返回式卫星 20长征2号丙1987.9.9第10颗返回式卫星 21长征3号1988.3.7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2长征2号丙1988.8.5第11颗返回式卫星 23长征4号1988.9.7风云1号气象卫星 24长征3号1988.12.22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5长征3号1990.2.4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6长征3号1990.4.7亚洲1号通信卫星 27长征2号捆1990.7.16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澳星模拟星) 28长征4号1990.9.3风云1号气象卫星、大气1号甲卫星、大气1号乙卫星 29长征2号丙1990.10.5第12颗返回式卫星 30长征3号1991.12.28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31长征2号丁1992.8.9第13颗返回式卫星 32长征2号捆1992.8.14澳普图斯B1通信卫星 33长征2号丙1992.10.6第14颗返回式卫星、瑞典弗利亚科学试验卫星 34长征2号捆1992.12.21澳普图斯B2通信卫星 35长征2号丙1993.10.8第15颗返回式卫星 36长征3号甲1994.2.8实践4号科学实验卫星(模拟星) 37长征2号丁1994.7.3第16颗返回式卫星 38长征3号1994.7.21亚太1号通信卫星 39长征2号捆1994.8.28澳普图斯B3通信卫星 40长征2号甲1994.11.30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 41长征2号捆1995.1.26亚太2号通信卫星 42长征2号捆1995.11.28亚洲2号通信卫星 43长征2号捆1995.12.28艾科斯达1号通信卫星 44长征2号乙1996.2.15国际708通信卫星 45长征3号1996.7.3亚太1号A通信卫星 46长征3号1996.8.18中星7号通信卫星 47长征2号丁1996.10.20第17颗返回式卫星 48长征3号甲19.5.12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 49长征3号19.6.10风云2号气象卫星 50长征3号乙19.8.20马部海通信卫星 51长征2号丙(改)19.9.1铱星模拟星(双星) 52长征3号乙19.10.17亚太2号R通信卫星 53长征2号丙(改)19.12.8铱星(双星) 54长征2号丙(改)1998.3.26铱星(双星) 55长征2号丙(改) 1998.5.2铱星(双星) 56长征3号乙1998.5.30中卫--1号通迅卫星 57长征3号乙1998.7.18鑫诺1号通迅卫星(欧) 58长征2号丙(改)1998.8.20铱星(双星) 59长征2号丙(改) 1998.12.19铱星(双星) 60长征4号乙1999.5.10风云1号气象卫星、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 61长征求号乙(改) 1999.6.12铱星(双星)
期刊名称:气象
主办单位:国家气象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语言种类:中文
开本尺寸:16开
国际刊号:1000-0526
国内刊号:11-2282/P
邮发代号:2-495
创刊时间:1950年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气象》是我国现有气象期刊中历史最悠久的期刊之一。她的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天气月刊》、《天气》和 60年代的《气象通讯》,60年代中期停刊,15年更名《气象》正式复刊。《气象》复刊三十多年来, 在中国气象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 下,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期刊,在气象部门及相关领域更是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欢迎。多年来,《气象》一直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历年的统计中,《气象》在气象类刊物中也位居前列。1992年,《气象》荣获中国气象局优秀期刊一等奖。过去几年来被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CSTDB)、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 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CEPS)等 MGA(Meteorological and Geoastrophysical Abstracts收录,并在互联网上发行。《气象》认真贯彻“以天气气候监测、预报为中心,以灾害性天气为重点,充分展示气象现代化的最新进展”的办刊方针,为气象业务现代化做贡献。主要刊登气象科学研究领域的综合评述及研究论文;天气、气候诊断分析与预报技术;气象业务技术及业务现代化建设经验;气象灾害的规律及防灾减灾决策;公共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技术方法;气象科技信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气象科技人员和相关院校师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