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得到全国各地天气历史数据?

2.cctv是什么意思的缩写

3.获取天气消息的途径或方式

4.气象图的发展历史

5.天气的观察是什么?

欧洲的气象云图_欧洲气象台

第一步:选择地理位置,可以选择单点数据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区域平均数据

第二步:选择数据源,历史数据可以选择羲和数源、欧洲中期天气中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预测数据可以选择德国气象局

第三步:选择时间,可选择历史40年或预测7日内,自动给出时区

第四步:选择所需要的气象数据,如风向,导出小时级数据,和风玫瑰图

第五步:如需要更多数据,在“更多属性”中选择“检索属性”查询更多

如何得到全国各地天气历史数据?

现代天气预报有五个组成部分:

收集数据

最传统的数据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过专业人员、爱好者、自动气象站或者浮标收集的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世界气象组织协调这些数据采集的时间,并制定标准。这些测量分每小时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时一次(SYNOP)。

使用气象气球气象学家还可以收集上空的气温、湿度、风值。气象气球可以一直上升到对流层顶。

气象卫星的数据越来越重要。气象卫星可以采集全世界的数据。它们的可见光照片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来检视云的发展。它们的红外线数据可以用来收集地面和云顶的温度。通过监视云的发展可以收集云的边缘的风速和风向。不过由于气象卫星的精确度和分辨率还不够好,因此地面数据依然非常重要。

气象雷达可以提供降水地区和强度的信息。多普勒雷达还可以确定风速和风向。

数据同化

在数据同化的过程中被采集的数据与用来做预报的数字模型结合在一起来产生气象分析。其结果是目前大气状态的最好估计,它是一个三维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风向的表示。

数据天气预报

数字天气预报是使用电脑来模拟大气。它使用数据同化的结果作为其出发点,按照今天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来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由于流体力学的方程组非常复杂,因此只有使用超级计算机才能够进行数字天气预报。这个模型计算的输出是天气预报的基础。

输出处理

模型计算的原始输出一般要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成为天气预报。这些处理包括使用统计学的原理来消除已知的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参考其它模型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过去气象学家必须自己做处理工作,今天24小时以上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多种不同模型后对其结果进行综合。气象学家还必须分析预报出来的模型数据来使最终用户能够理解它。此外天气预报的模型一般分辨率不是特别高。当地的气象学家还必须通过当地的经验在涉及地区性的影响,使得当地的天气预报更加精确。不过随着天气预报模型的不断精密化这个工作量越来越小了。

展示

对于最终用户来说天气预报的展示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只有知道最终用户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才能将这些信息易懂地传达给最终用户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cctv是什么意思的缩写

分享一些实用的气象数据网站:

1、国家气候中心

2、中国气象局

3、羲和能源大数据平台

4、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5、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

6、地球观测中心

7、国家天气预报中心

8、欧洲气象协会

查询步骤也很简单:

步骤一:输入地理信息,既可以选择单点数据也可以选择区域平均数据

步骤二:选择数据源

步骤三:输入想查询下载的起止时间,可选历史40年和未来7日

步骤四:选择所需要的气象数据下载

步骤五:如需要查询更多数据,可在“更多属性”中进行“检索属性”

获取天气消息的途径或方式

 cctv这个词,我么并不陌生,但是我么却并不一定知道它的缩写或者意思。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cctv是什么意思的缩写,供大家参阅!

cctv是什么意思的缩写

 中国中央电视台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CCTV)

CCTV中央电视台电视频道

 中央电视台全部频道均通过有线网络和卫星网络覆盖,部分节目还通过无线模拟、数字信号传输。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欧洲分台正在筹备中,已列入2015年10月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英双方签署、达成的协议和共识中。

 CCTV-6以及海外版中国**频道、CHC华诚影院系列数字频道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制作、运营和播出,直属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

 CCTV-7农业节目由中国农业**电视中心负责制作;军事节目由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负责制作。

 中国气象频道直属华风气象影视集团(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旗下),央视所有天气预报均由该集团提供。其中的《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央视版本(CCTV-1\13)有广告,CCTV-1(香港)无广告,气象频道版本有时会无广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旗下环球购物频道播放的版本亦为纯16:9无广告。

 CCTV大富频道是1998年央视与日本大富株式会社合作的CCTV-4(亚洲版)日本落地项目,2012年1月22日正式开始日语化播出。该频道在日本加密传输,高标清同播,以播出CCTV-4(亚洲版)的节目为主,也播出CCTV-1和CCTV-2的部分节目,并开办《日本新闻》等本地化节目,因此遮盖台标后有时原台标会露出,但央视春晚等使用央视的公共信号,无央视台标。

 CCTV奥运频道2000年起每逢夏季奥运会在CCTV-5中播出,高、标清同播。

 标清频道:CCTV-1/3/5/6/8/9(中文版)和数字频道(中视购物、电视指南除外)加密传输。CCTV-1(香港)使用光纤专网传输香港地区,非上星频道。

 高清频道:央视免费频道(除CCTV-4(亚洲版)外)加密传输。CCTV-9(英文版)(高清)使用光纤专网传输香港地区,非上星频道。

 目前CCTV-4(亚洲版),在境内(通过中星6A/6B/9号卫星传输、境内有线电视和CNTV的直播信号)和境外(通过亚太5号卫星、长城亚洲平台和艺华卫视传输)实行节目内容一致、个别商业广告时段临时分频的播出模式。大陆(内地)观众所看到的绝大部分导视附带的、部分栏目内的贴片商业广告大多只在境内播出?但也以宣传片、预告片、公益广告为主,《华人世界》等个别栏目和部分导视时段无商业广告;绝大部分导视附带的、部分栏目内的贴片商业广告在境外不播出(与CCTV-1(香港版)类似,也类似于某些省级国际频道的做法?某些同时对内播出的省级国际频道,在省内播出时,不仅节目编排上与长城平台播出境外版本不同,而且还附带商业广告,如湖南国际频道)。CCTV-4(欧洲版、美洲版)只在新闻直播时段播出商业广告,其余时段只播出宣传片、预告片、公益广告;《中国新闻》《今日关注》《今日亚洲》等新闻直播栏目的贴片商业广告全球同步播出。CCTV-4(亚洲版)在境内播出时的部分导视附带的商业广告,大部分也是这些新闻直播栏目的贴片商业广告;因时区原因,CCTV-4(欧洲版)同时覆盖和服务非洲。

 中国3D电视试验频道是由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深圳广播**电视集团、天津广播电视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等联合运营,仅10:30~24:00播出3D节目。

 CCTV移动传媒归巴士在线负责运营,而节目播出形式采用硬盘DVD循环播出,并非采用无线数字地面波形式传输的真正电视频道。节目片多数来自CNTV视频整合后将原央视台标打码后加上?CCTV移动传媒?台标,而一些广告(包括当地分公司提供的)则无台标,在每个地点(如公交、地铁、饭店等)每台电视播出的画面也不同步。

CCTV中央电视台发展历史

 北京电视台时期

 中央广播事业局派罗东和孟启予组成电视代表团,于1957年12月赴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考察,1958年3月返回北京,为建立电视台进行了准备。

 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验播出,中国自己的电视信号第一次出现在北京播出,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当晚,在北京仅有的几十台电视接收机的屏幕上,出现了一幅以总部大楼模型作为背景图案,上书?北京电视台?字样的电视画面。新华通讯社为此发出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在5月1日开始试验播出。?

 创办之初北京电视台自办节目的能力很低,主要依靠**制片厂和文艺演出单位的支持。当时,除纪录片、科教片以外,其他节目全是直播。试验播出期间,每周播出两次节目,每次二至三小时。包括新闻性节目、社教类节目和文艺节目等。

 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正式播出的电视节目由每周两次增至每周四次(星期二、四、六、日各播一次),同时试办了五期《电视广播节目报》周刊。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后,文化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并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从1960年1月1日起,北京电视台试行新的固定节目时间表,每周播出八次,星期日上午增加一次节目。设置了十几个固定栏目,既有面对广大观众的栏目,又有对象型栏目;既有新闻性栏目,又有知识、节目。电视的媒体功能有了进一步体现。到1960年5月,在总部大楼院内设计建设的北京电视台?新楼?落成。北京电视台开始步入正轨。

 1964年2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为北京电视台亲题?北京电视台?五字。

 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PAL-D制式视频信号;10月1日,北京电视台完全以PAL-D制式视频信号播出。

 1976年7月1日,根据全国省级电视台共同协商的意见,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向全国10多个省、直辖市电视台传送信号,该节目成为《新闻联播》的雏形。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开播,并成长为中央电视台乃至全中国最具权威性,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节目。

 中央电视台时期

 1978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电视台正式改称中央电视台。当晚,更换后的新台标出现在屏幕上,从此,揭开了中央电视台的时期。

 1979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电视播出中正式使用新台标。

 1980年,中央电视台开播《天气预报》栏目。

 1982年,中央电视台将《为您服务》栏目设为固定栏目,设立固定主持人,由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沈力担任。

 1983年2月12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1988年3月15日,总部大楼从广播大厦院内原址迁至彩电中心,且被允许播放商业广告。

 1996年,央视升格为?副部级?事业单位。

 1996年12月,央视网建立并试运行,是中国最早中文信息的网站之一。

 

气象图的发展历史

气象数据指标

气温:指高地面约1.5-2米处百叶箱中的温度

湿度:指高地面约1.25~2米的空气湿度

气压:指该地区的气压值

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经向风:指高地面约10m风的经向分量(南风为正)

纬向风:指高地面约10m风的纬向分量(西风为正)

地面风速:指高地面约10米的风速

风向:指风的来向,正北方向为0°,顺时针为正

地表水平辐射:射入地表单位水平表面的太阳辐射总量

直接辐射:指太阳圆面和离太阳最近的区域(以太阳为中心5度的太阳圆面)放射出来的直射太阳辐射

散射辐射:指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过程中遇到云、气体分子、尘埃等产生散射,以漫射形式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能

可以通过气象数据平台,查询历史四十年和预测未来七日内气象数据。如:羲和能源大数据平台 (xihe-energy.com)

查询步骤

步骤一:平台进行地理位置选择。可以选择全球任意位置单点数据也可以选择区域平均数据

步骤二:确认数据源。历史数据可选择羲和数源、欧洲中期天气中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预测数据可选择德国气象局

步骤三:输入想查询下载的起止时间,可选历史40年和未来7日

步骤四:选择所需要的气象数据下载,导出csv格式小时级数据,保存数据可视化,也可根据需要选择API接口

步骤五:如需要查询更多数据,可在“更多属性”中进行“检索属性”

天气的观察是什么?

世界上第一幅历史地面气象图是德国H.W.勃伦特斯(1777—1834)于1820年利用1773年3月6日欧洲一些测站的气压、风向记录绘制的。1851年英国J.格莱谢尔运用当时气象资料绘制了第一幅正式地面气象图。1856年法国莱伐尔(181—1877)把地面气象图首次正式运用在天气预报上。

目前,我国每个县都有气象站,有些公社也建立了气象站或气象哨。我国天气预报,除了要有国内各地的气象观测资料外,还必须有整个亚洲及太平洋部分地区的资料。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统一规定的时间进行气象观测,即世界时间:0点、6点、12点、18点,也就是北京时间:8点、14点、20点、2点四个时间。各气象台、站把在同一时间观测到的气压、气温、湿度、风速、风向、云量、降水等气象资料,用电讯迅速传递到规定的收报台(省市气象台或中央气象台),然后由通迅中心把收集到的气象资料向国内外发布。

各地气象台收到全国和国外各地的气象资料以后,用各种规定的符号,很快地填在一张空白大洲地图上。然后,对各地天气情况(根据符号数字)进行分析,绘出各种等值线(等压线、等温线),标出各种天气系统(高压、低压、冷锋、暖锋等),这种图就是气象图。

跟踪天气实况有时像观察风向一样简单,但有时又像发射价值上亿元的卫星那样复杂。气象监测仍依赖一些基础测量的方法——气温、湿度、风和气压的观测。这些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气象学家工作的一部分,估测这些天气特征还十分复杂,但其变量是一致的。近几十年来这些现场收集的标准观测资料,可以通过大范围的遥感仪器完成。雷达、卫星和其他设备如今可对十几里、几百里乃至上千里以外的气象情况作出报告。

以往,气温用水银温度表或酒精温度表测量,但在17世纪初,最先使用的温度表则是利用空气和酒精。大气变热,液体膨胀,温度表内的液面上升。现在,数字温度计依靠在电路或电阻的电子属性内部变化。大多数气象站每24小时主要根据温度实况的变化,发布最高或最低温度的记录,美国采用华氏,其他地区则采用摄氏温标。

气象学家用气压表测量大气压力,大气压是地球引力将仪器上方的大气团向下拉动,在每单位面积所形成的力。典型的无液气压表测量直接作用于有一定真空的空管上的压力。现在更先进的气压表叫压电电阻表,它测量由大气作用在矽薄膜上的反作用力的变化。位于海拔1英里(1.6千米)的气象站可承受约85%的海平面大气压。这是由于它上空空气稀薄的原因。为摆脱因这种海拔高度造成的影响,气压表常读作一个海拔高度。这种转化是假定一个臆造的但又合理的实际高度同海平面之间的标准大气。

气压曾以水银柱高度(英寸)为单位。对水银气压表而言,由于大气压作用在水银管的周围,液体可在真空管内上升。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为29.92英寸水银柱高或以米制换算,约为1.013毫巴(如果在经典气压表内加的是水而不是水银,那么该仪器需加长到三层楼那么高)。空气中的湿度用湿度计测定。它是一种利用头发、干羊肠筋或细金属丝根据相对湿度的变化而拉长或收缩的测湿仪。

另一种测湿法是用干湿球温度表,来测量露点温度。风向是主要的气象变量,利用它作为即将到来的天气征兆并将它记录下来。风向的一些记录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水平方向的风向可用罗盘刻度记录,360°代表北方,90°代表东方,180°代表南方,270°代表西方。用近似十进位制的方法记录或描述风吹来的方向。如东风转东南风或转西北风。

风速常用风速表测定。用一个螺旋桨或类似张开双臂一样的东西,迎着风,安上可计数的旋转球。一只压力风速表精确记录由风的作用,在开口端产生的动力压力。音波风速表利用测量风在吹过两个感应器之间的缝隙所产生的声音来测风。风速以时速“英里”来记录,也可用“节”,即时速自然“英里”的别称,相当于1.15英里/时。米制采用千米/时,或米/秒。由于风速每秒都可发生变化,现代的风速计包括一种软件,可在规定时间内测量平均的持续不变的风速以及狂风的威力。用电波声纳和风向剖面监测仪监控高空的风。

把其他用来预测气象变化的因素结合起来,天气现象包括能见度(几英里或几千米内)、云状和云高度以及在天空聚集的比例。以前的风力,一定时间内降雨量。最后还包括降雪厚度和雪中所含的水量。

至少每小时一次,全球气象台站进行地面观测并将观测结果发送到所在国家气象部门。

这些读数大多经加工几分钟内告之公众。这是国际间的合作及国际互联网的功劳。另外,自愿观测者们也控制近万家气象台站,每人每天进行一至两次观测。观测报告连同国际数据奠定气候观测的基础。

在过去几年里许多国家,包括日本和美国,对地面观察网站实行全部或大部分的自动化。这样,观测员只是为了检查和保养这些网站。这些网站配有最新技术水平的电子设备,经常在10~15分钟可传递一次观测结果。

在气象用气球发明之前,人们对大气运动的观测只是与地面有关。19世纪起,用气球作实验获得地面以上的大气运动状况,这些高度上气流对天气的运动和变化起到关键作用。

无线电问世于20世纪20年代,待到无线电探空仪的出现,那些有气象气球的台站改变了人们对高空大气的看法。最典型的就是无线电探空仪通过小型气压表确定气压并测量温度和湿度对电传导性的影响。随着无线电探空仪的上升,它用无线电发回报告,并根据某一地区探空仪的变化测定风速及风向。大约一小时后,一种特制无线电探空仪上升15英里(24千米)以上。气球膨胀最终爆炸。仪器包已完成使命,用一个微型降落伞把它降落到地面。

到了20世纪40年代,每天无线电探空仪传播的信息遍布全球。气象学家们很快就会算出高空急流和其他的特征。现在,全球每天都会发射1000个无线电探空仪,大部分在北半球。

雷达是最佳追踪器,在雷雨天里,可以跟踪风;也可以将雨和雪的区域绘咸地图。第一部雷达在二战期间研制并改进,随后变成民用雷达。雷达发送电磁信号,通常是微波,遇到雨滴、冰雹和雪花时就会返折回来;通过测算信号返回到雷达所需的时间及有多少信号返回来,科学家们可以算出降水区有多远,降水量有多大。

多普勒雷达在20世纪90年代被广泛使用,它利用返回信号的频率估测降水目标移动的速度——估测风吹动它们的速度。

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人们经常收集从云层到地面闪电的资讯。它们用来区分和跟踪风暴以及森林大火的调查,还用在航空和其他领域。美国气象网站约有100组雷达天线网,探测云层到地面的脉冲信号的角度或到达的时间,每年都有两千万次以上这样的冲击。首次从地球到太空的想法改变了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家园,引发全球环境改变,也改变了气象学。从火箭拍摄的照片上表明全球云团网比人类预想的还要复杂。科学家们开始想象一种轨道卫星,它可以一直监视地球,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的梦想实现了。卫星将地球拍成照片并在几分钟内发回信息。

基本有两种气象卫星:地面静止卫星即地球静止业务环境卫星,简称GDES;极地轨道卫星即极地控制环境卫星,简称POES。在地面静止轨道上,静止卫星距地面约22,000英里(35,000千米)的赤道上空,其运行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同步,几乎昼夜悬在一个地点上。地球余下区域由极地轨道卫星监测,它沿着从北到南一圈一圈地重复运行,每两小时在极地附近经过一次。

电视气象播报的卫星通常是地面静止卫星拍摄的照片,尽管白天也可见到它们,但常用红外线冲洗。从地球表面扩散的红外线可用来估测空气中的水汽。这是因为当红外线的波长达到6.7微米时,水汽极易吸收能量。水汽越多,来自地球的红外线在未到达卫星之前就越多地被吸收掉了。红外线释放也可用来测评云顶部的温度,它与风暴关系十分密切。

微波数据有许多特殊功能,由于微波可以穿透云层而丢失的能量少,例如,贯穿行星的冰和雪的出现是可以被跟踪的,因为结冻的水与陆地和液态的水所散发的微波频率不一样。

卫星寿命仅有几年——这给科学家发射新卫星提供革新的机会。经过过去20年的发展,人类对大气层的了解更广泛了,南极“臭氧空洞”每年的增减均已得到的监控,是根据从同温层到它上方的极地轨道卫星所反射的紫外线照射量而定。美国于1995年发射一种探测器用以监测云内部和从云到地面的闪电,测量结果表明:闪电还不及科学家们所料想的一半。一些卫星甚至携带雷达设备进入太空。这些设备是测量洋面的高度(水温的指数),以及大海的风暴潮(海面风速指南)。

人们常观测天气,但全球性的气象图每天只安排两次,即在世界时0000点和1200点——全球公认的24小时制。无线电探空仪也被发射,全套外表观测全都完成,全球各主要气象台站共同使用这种数据。所绘出的图表明在不同等压面(如在850,700和500毫巴)的风力,也表明来自无线电探空仪记录的温度、湿度和气压高。要详细审查这些数据,因为即使少数错误的观测,一旦进入计算机预测系统,就会造成严重损失。专门设计的软件查找在一般气象图中不相应的观测。类似的作法可以调节数据,使它们适应地图网格。这些格点被用于模式中用以由目前天气推断将来天气的形势。来自无线电探空仪的数据在图表上用标点标注,被称作热力探测。每次探测表明在某一指定地点上空从地面到对流层顶部温度和湿度的追踪调查。挨着探测是表示每个高度的风向和风速的箭头,标记同水平气象图表一样。探测可以用来计算降雨量和湿度及形成暴风雨的能量、雷暴旋转,进而生成龙卷的可能性。

大部分国外制造的卫星用于研究而不是用来预测天气。卫星在大气层不同的高度测量温度以弥补全球无线电探测网的不足。这种情况在海洋和南半球上空很正常,因为那里的无线电探测网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