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热平衡方程_平衡和瞬变气候实验
1.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2.太阳爆发活动都是团伙作案,环形耀斑与日冕变暗有关吗?
3.太阳燃烧了46亿年,为什么还没烧完?其内部机制人类能模仿吗?
4.开展自然灾害学研究探索地球环境安危
实验室我们多数人见过,像是学校的化学、物理实验室,其实与我们普通教室的装修区别不大,只是多了很多实验设备,我们不要因为这些就对实验室装修产生误解,其实真正的实验室很有讲究,也很严格,实验室涉及专业有很多,每一种的要求都大不相同。我们就跟大家一起来看看实验室装修设计技巧及装修设计注意事项吧!
实验室装修设计技巧
1、精密仪器室要求具有防火、防震、防电磁干扰、防噪音、防潮、防腐蚀、防尘、防有害气体侵入的功能,室温尽可能保持恒定。为保持一般仪器良好的使用性能,温度应在15~30℃,有条件的最好控制在18-25℃。湿度在60%-70%,a需要恒温的仪器室可装双层门窗及空调装置。
2、仪器室可用水磨石地或防静电地板,不推荐使用地毯,因地毯易积聚灰尘,还会产生静电。博思博大型精密仪器室的供电电压应稳定,一般允许电压波动范围为±10%。必要时要配备附属设备(如稳压电源等)。为保证供电不间断,可采用双电源供电。应设计有专用地线,a接地极电阻小于4Ω。
3、气相色谱室及原子吸收分析室因要用到高压钢瓶,最好设在就近室外能建钢瓶室(方向朝北)的位置。放仪器用的实验台与墙距离500mm,以便于操作与维修。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原子吸收仪器上方设局部排气罩。
4、微型计算机和微机控制的精密仪器对供电电压和频率有一定要求。为防止电压瞬变、瞬时停电、电压不足等影响仪器工作,可根据需要选用不间断电源(UPS)。在设计专用的仪器分析室的同时,就近配套设计相应的化学处理室。这在保护仪器和加强管理上是非常必要的。
实验室装修设计注意事项
1、建筑要求化验室的建筑应耐火或用不易燃烧的材料建成,隔断和顶棚也要考虑到防火性能。可采用水磨石地面,窗户要能防尘,室内采光要好。门应向外开,大的实验室建设规划应设两个出口,以利于发生意外时人员的撤离。
2、供水和排水供水要保证必须的水压、水质和水量以满足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需要。室内总阀门应设在易操作的显著位置。下水道应采用耐酸碱腐蚀的材料,地面应有地漏。
3、洁净度:经常保持实验室的清洁是非常重要的。室外大气中的尘埃,借通风换气过程会进入实验室,实验内含尘量过高,空气不净,不但影响检测结果,而且,其微粒落在仪器设备的元件表面上,可能构成障碍,甚至造成短路或其他潜在危险。
4、湿度和温度:实验室要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室内的小气候,包括气温、湿度和气流速度等,对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和仪器设备有影响。夏季的适宜温度应是18-28℃,冬季为16-20℃,湿度最好在30%(冬季)-70%(夏季)之间。
实验室装修一定要遵循两个字,那就是严谨。如果你从事装修这方面工作,所以在装修的时候细节的问题是大家都需要知道的,以上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实验室装修设计技巧及装修设计注意事项到这里就结束了。
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种太阳活动的影响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使通信、网络、电力设施受到干扰;活动强烈时可能造成通信中断;大面积停电等现象;对气候造成影响。
资料扩展: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时烈时弱,平均以11年为周期。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称为“扰动太阳”)辐射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和强射电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
气候的影响:
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气候变化的关系也是比较明显的,地球上气候变化与黑子数目变化周期密切相关,可是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远远没有搞清楚。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另外,我们只是发现,亚寒带的许多树龄很高的树木,它们的年轮恰恰有着与黑子活动11年周期相对应的、有规律的疏密变化。同时从统计资料中,我们发现凡是黑子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特异性的反常气候出现的机率就明显地增多;相反,在黑子活动的低峰年,地球上的气候相对就比较平稳。
另外地球高层大气的变化也与太阳活动相关。地震、水文、气象等多方面的研究都说明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关于这方面的物理机制还在研究中。
航天的影响:
大耀斑出现时射出的高能量质子,对航天活动有极大的破坏性。高能质子达到地球附近肘,特别是容易到达无辐射带保护的极区,会影响极区飞行;如遇卫星则对卫星上的仪器设备有破坏作用;太阳能电池在高能质子的轰击下,性能会严重衰退以至不能工作;如遇在飞船外工作的宇航员将危及生命。
太阳活动达到高峰时,地球上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气温升高、海水加速蒸发、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的降雨增多,而与此同时,东太平洋热带海域气温降低,这一现象类似于拉尼娜现象。
在接下来的一两年中,这一现象又在太阳活动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一种类似于厄尔尼诺的现象,缓慢移动的洋流带来温暖的海水,取代了东太平洋热带海域温度较低的海水。
太阳爆发活动都是团伙作案,环形耀斑与日冕变暗有关吗?
太阳活动主要是指 太阳黑子和耀斑的活动!!
当太阳上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
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地球两极地区的夜空,常会看到淡绿色、红色。粉红色的光带或光弧,这叫做极光。极光是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那里的高空大气层,被地球磁场捕获,同稀薄大气相碰撞而产生的。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有时比较平静,有时比较剧烈;太阳有自转,太阳上的活动区有时对向地球,有时又背向地球;地球本身有自转又有公转,因此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很复杂的,周期也是各种各样的,如日周期、27天周期、年周期、11年周期等等。这里主要谈耀斑和快速变化的黑子群对地球的影响,小活动造成的影响及平静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就不涉及了。
耀斑及黑子对地球的电离层、磁场和极区有显著的地球物理效应。
地球大气层在太阳辐射的紫外线、X射线等作用下形成电离层,无线电通讯的无线电波就是靠电离层的反射向远距离传播的。当太阳活动剧烈,特别是耀斑爆发时,在向阳的半球,太阳射来的强X射线、紫外线等,使电离层D层变厚,造成靠D层反射的长波增强,而靠E层、F层反射的短波却在穿过时被D层强烈吸收受到衰减甚至中断,如l970年11月5日长途台曾因此中断2小时;这被称为“电离层突然骚扰”。这些反应几乎与大耀斑的爆发同时出现,因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就是光速,大约8分多钟即可由太阳到达地球表面,所以反应非常快。经过一段肘间以后耀斑产生的带电的高能粒子逐渐到达地球,它们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向地磁极两极运动,因而影响极区的电离层,造成高纬度地区的雷达和无线电通讯的骚扰,甚至中断。这被称为“极盖吸收”和“极光带吸收”,它的影响时间较长。
整个地球是一个大磁场。地球的北极是地磁场的磁南极,地球的南极是地磁场的磁北极。地极和磁极之间有大约11度的夹角,因此地球的周围充满了磁力线,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地磁强度。平时地磁受多方面的影响,会有不同程度的扰动,而影响最大的就是磁暴现象。磁暴一般发生在太阳耀斑爆发后20-40小时,它是地磁场的强烈扰动,磁场强度可以变化很大。这时太阳风速往往增加,并且向太阳一面的磁层顶面可由距地心8-11个地球半径被压缩到5-7个地球半径,磁暴的发生对人类活动,特别对与地磁有关的工作都会受到影响。
在磁暴发生时,高纬度地区常常伴有极光出现。极光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25度-30度的上空,离地面100-300千米,它是大气中的彩色发光现象,形状不一(见课本前彩图)。常出现极光的区域称为极光区。由于来自太阳活动区的带电高能粒子流到达地球,并在磁场作用下奔向极区,使极区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光。当太阳活动剧烈时,极光出现的次数也增大。
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气候变化的关系也是比较明显的,据统计,地面降水量的变化,也有11年、22年等的周期,另外地球高层大气的变化也与太阳活动相关。地震、水文、气象等多方面的研究都说明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关于这方面的物理机制还在研究中。
大耀斑出现时射出的高能量质子,对航天活动有极大的破坏性。高能质子达到地球附近肘,特别是容易到达无辐射带保护的极区,会影响极区飞行;如遇卫星则对卫星上的仪器设备有破坏作用;太阳能电地在高能质子的轰击下,性能会严重衰退以至不能工作;如遇在飞船外工作的宇航员将危及生命。。
由以上种种影响可以看出,对太阳活动的预报有很大的必要。现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通过预报可使有关部门,如:通信部门、航天部门等,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太阳活动对这些部门工作的影响,也为准确地进行天气、气候、水文、地震等预报提供资料。
当太阳上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
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地球两极地区的夜空,常会看到淡绿色、红色。粉红色的光带或光弧,这叫做极光。极光是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那里的高空大气层,被地球磁场捕获,同稀薄大气相碰撞而产生的。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有时比较平静,有时比较剧烈;太阳有自转,太阳上的活动区有时对向地球,有时又背向地球;地球本身有自转又有公转,因此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很复杂的,周期也是各种各样的,如日周期、27天周期、年周期、11年周期等等。这里主要谈耀斑和快速变化的黑子群对地球的影响,小活动造成的影响及平静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就不涉及了。
耀斑及黑子对地球的电离层、磁场和极区有显著的地球物理效应。
地球大气层在太阳辐射的紫外线、X射线等作用下形成电离层,无线电通讯的无线电波就是靠电离层的反射向远距离传播的。当太阳活动剧烈,特别是耀斑爆发时,在向阳的半球,太阳射来的强X射线、紫外线等,使电离层D层变厚,造成靠D层反射的长波增强,而靠E层、F层反射的短波却在穿过时被D层强烈吸收受到衰减甚至中断,如l970年11月5日长途台曾因此中断2小时;这被称为“电离层突然骚扰”。这些反应几乎与大耀斑的爆发同时出现,因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就是光速,大约8分多钟即可由太阳到达地球表面,所以反应非常快。经过一段肘间以后耀斑产生的带电的高能粒子逐渐到达地球,它们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向地磁极两极运动,因而影响极区的电离层,造成高纬度地区的雷达和无线电通讯的骚扰,甚至中断。这被称为“极盖吸收”和“极光带吸收”,它的影响时间较长。
整个地球是一个大磁场。地球的北极是地磁场的磁南极,地球的南极是地磁场的磁北极。地极和磁极之间有大约11度的夹角,因此地球的周围充满了磁力线,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地磁强度。平时地磁受多方面的影响,会有不同程度的扰动,而影响最大的就是磁暴现象。磁暴一般发生在太阳耀斑爆发后20-40小时,它是地磁场的强烈扰动,磁场强度可以变化很大。这时太阳风速往往增加,并且向太阳一面的磁层顶面可由距地心8-11个地球半径被压缩到5-7个地球半径,磁暴的发生对人类活动,特别对与地磁有关的工作都会受到影响。
在磁暴发生时,高纬度地区常常伴有极光出现。极光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25度-30度的上空,离地面100-300千米,它是大气中的彩色发光现象,形状不一(见课本前彩图)。常出现极光的区域称为极光区。由于来自太阳活动区的带电高能粒子流到达地球,并在磁场作用下奔向极区,使极区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光。当太阳活动剧烈时,极光出现的次数也增大。
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气候变化的关系也是比较明显的,据统计,地面降水量的变化,也有11年、22年等的周期,另外地球高层大气的变化也与太阳活动相关。地震、水文、气象等多方面的研究都说明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关于这方面的物理机制还在研究中。
大耀斑出现时射出的高能量质子,对航天活动有极大的破坏性。高能质子达到地球附近肘,特别是容易到达无辐射带保护的极区,会影响极区飞行;如遇卫星则对卫星上的仪器设备有破坏作用;太阳能电地在高能质子的轰击下,性能会严重衰退以至不能工作;如遇在飞船外工作的宇航员将危及生命。。
由以上种种影响可以看出,对太阳活动的预报有很大的必要。现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通过预报可使有关部门,如:通信部门、航天部门等,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太阳活动对这些部门工作的影响,也为准确地进行天气、气候、水文、地震等预报提供资料。
太阳燃烧了46亿年,为什么还没烧完?其内部机制人类能模仿吗?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气候变化的关系也是比较明显的,地球上气候变化与黑子数目变化周期密切相关。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有时比较平静,有时比较剧烈;太阳有自转,太阳上的活动区有时对向地球,有时又背向地球;地球本身有自转又有公转,因此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很复杂的,周期也是各种各样的。
人们观察到的规则形状的耀斑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双波段耀斑,这是最常见和最成熟的耀斑类型。它们在太阳低层大气中呈现两个近似平行的亮带,在日冕中呈现一个拱形热环。另一个是环形耀斑,它是美国太阳过渡带和日冕探测器发现的一种特殊耀斑。它通常由一个圆形或椭圆形亮带和一个密集的亮带组成。各种活动都是相互关联的。对太阳来说,耀斑不是孤立存在的,太阳大气层中的各种活动彼此密切相关。例如,太阳黑子释放磁能时会产生耀斑,耀斑通常与日冕密切相关。
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太阳上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日冕暗化主要是由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引起的密度降低引起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日冕暗化的光谱变化粗略估计日冕物质抛射带走的物质 。日冕变暗也是另一个与太阳耀斑爆炸或日冕物质抛射有关的大规模活动 。
开展自然灾害学研究探索地球环境安危
笔者 东邪
如果要问地球生命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哪一个关键因素,那应该就是太阳光的照射。在合适的环境中,太阳光的出现让生命的诞生成为了可能。经过几十亿年的发展,如今地球上任何一种生命都无法脱离与太阳的关系,草原、森林、高山上的植物需要吸收阳光来维持生命活动,即使长期生存在洞穴中的生物也需要依靠外界阳光对环境的作用而生。
如果地球有一天不再有太阳光照射,那么难以想象地球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因此太阳对地球生物来说极其重要,但太阳有一个地方让许多人不解,它的 历史 比地球还要悠久,地球如今也已经有45亿岁了,太阳似乎从形成之后就一直对外辐射热量和光。那么问题来了,太阳是如何做到几十亿年如一日地发光发热呢?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是核聚变反应。那么核聚变反应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能够稳定且持续地发生呢?
太阳一秒钟可以释放多大的能量?
放眼整个太阳系,几乎每颗星球都能接收到来自太阳的能量,这源于太阳对外辐射的庞大能量。根据天文学家的估测,太阳一秒钟释放出的能量大约是3.9*10的26次方焦耳,这些能量释放出去后就会四处传播,因此太阳系内的每一块空间都存在来自太阳的能量。但是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能量大约只有7.3*10的17次方,还不到太阳一秒钟辐射能量的10亿分之一。
而在照射到地球的这部分能量中,又只有不到一万分之一的能量被人类直接利用,因此按照数量关系换算下来人类直接利用的太阳能量只占到太阳一秒钟辐射总量的20万亿分之一。如果你对这些天文数字没有概念的话,那么可以这么理解,太阳一秒钟辐射的能量大概是人类 社会 一年消耗的总能量,由此可见太阳释放的能量庞大到难以想象。
根据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能量和质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太阳一秒钟要释放出3.9*10的26次方焦耳能量,那么它至少需要消耗420万吨质量的物质。即使这部分质量损耗对太阳整体质量来说不算什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损耗在不断地累积,太阳终究还是会出现明显的质量亏损,主要表现为体积缩小,但太阳并未出现过这种情况,这是为何呢?
太阳持续燃烧的机制是什么?
原因就在于太阳内部的反应并非简单的燃烧反应,而是核聚变反应。地球上大多数燃烧反应都是氧化反应,一分子的原料很难生成超过10分子的能量,而核聚变反应所需要的原料很少,但能够释放出庞大的能量,这就是太阳坚持几十亿年如一日地燃烧,但质量未出现巨大亏损的主要原因。
核聚变反应的原理其实并不难理解,反应从最简单的氢原子开始,4个氢原子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聚合形成一个氦原子,这个聚合的过程会辐射出伽马射线和中微子,它们就是辐射能的主要组成。太阳内部的氢核聚变反应之所以能够持续进行下去,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反应采用的是链式反应,这种反应的原理有点像多米诺骨牌,反应一旦开始了就会连环进行下去。
如今太阳已经步入中年,它在前半段的生命中燃烧了将近50亿年,未来还会继续燃烧50亿年,而能够支撑太阳如此久的原因就是太阳的反应原料十分充足。据研究发现,太阳主要由氢元素和氦元素组成,目前氢元素占总量的四分之三,氦元素占总量的四分之一,这意味着太阳未来还有很充足的“资本”继续燃烧。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为何能长期稳定地进行?
科学家发现太阳内部的反应秘密后,也提出想法制造“人造太阳”,模仿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来产生庞大能量,但关键问题是核聚变反应很难被控制住,人类目前尚未掌握可控核聚变的技术。科学家表示,如果想要让核聚变反应变得可控,那么需要营造上亿温度的环境,而且维持时间要足够长,目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这一点。
实际上人类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实现了核聚变反应,它的典型应用就是氢弹。然而氢弹也是不可控的,反应一引发后就会发生爆炸。那么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为什么能够稳定地进行呢?一方面是因为太阳内部的辐射压和引力形成了动态平衡,另一方面是因为太阳内部存在量子隧穿效应。
一般情况下,量子隧穿的发生需要足够的能量,但是太阳内部的量子隧穿并不需要充足的能量也有一定的概率发生,只不过量子隧穿效应发生的概率很小。一旦量子隧穿效应发生后,氢原子之间发生聚合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尽管发生量子隧穿效应的概率很小,但太阳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庞大,存在巨大数量级的粒子参与反应,因此最后还是能发生相当大规模的量子隧穿效应。
太阳活动会给地球造成什么影响?
地球上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宇宙中的事物也是如此。太阳一方面给地球带来了光和热,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地球生物的生存,例如太阳活动对地球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太阳大气层中发生的所有活动统称为太阳活动,包括太阳黑子、光斑、耀斑、日冕瞬变等事件。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11年,当处于活动剧烈期时,太阳会释放出大量辐射。
这些辐射流与地球大气作用会造成极光、磁暴或电离层扰动等现象。目前人类的无线电通讯需要靠电离层的反射来实现远距离传播,一旦电离层被扰动了,那么无线电通讯就会陷入瘫痪。此外,太阳活动还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影响许多地区的降雨量。
地球环境的安危是关系人类兴衰的重要因素,地震科学是迄今最明朗的研究地球灾害的一组环境安全科学,已经为开拓广义自然灾害学提供了科学前提。但自然灾害的概念范围则更为广阔,包括源发性的地质灾害(火山、地震、地内气液爆炸、强热爆炸、地光地火等),气象、水文灾害(超低温、特高温、奇旱、暴雨洪涝、厄尔尼诺现象、强台风、局部强气候异常等),天文灾害(陨击、小行星撞击、宇宙粒子流、新星爆发、电磁异暴、慧星遭遇等)。导发性的外动力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冰崩雪封、海啸、尘暴、沙漠化、海空湍流、地陷、地裂、喷沙、冒水、岸区侵蚀、恶性堆积、水土流失、土壤劣化、水资源消亡、天然火灾、植被灾变、虫灾兽害、瘟疫、作物减产、水生资源锐减、生态环境破坏等。据有史以来文献记载估算,人类的文明经济总额的80%毁于上述这些自然灾害,只有20%用于正常消耗。人类历史的兴衰也是严格受控于自然灾害,毁害总额的90%则又集中于时间短促、灾害强烈的灾变性事件中,人类历史的兴衰、迁徙乃至战争也都发生在这些灾变组合的韵律峰区间,地质历史时期,特别是显生宙灵生宙则更是如此,以1982年世界性的火山、地震、地火、气候异常、生态灾害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为例分析,笔者提出着手综合性、多学科研究广义自然灾害学,这对于地球科学的理论扩展,利用自然规律开展多途径防灾祛难,保卫人类经济文明安全是很有意义的,也是环境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面对类型众多、机理尚不很清楚、发灾时空规律难以捉摸的自然灾害,我们如何开展探索呢?现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1)分析因果,建立成因系列关系。即从灾害现象入手,收集地学资料,抓住源发性内动力原因,构成因果成因系列链网。
(2)利用内在联系,开展学科相关性研究,从而使种类繁多的灾害简化成动力相关链。
(3)地球各圈层,包括地心、地幔、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近地空间能量运动、物质交换存在着一个垂直热动力链,其垂直穿层运动强度,大大超过目前以水平圈层内运动的数倍至数十倍,特别在研究有质变意义的灾害、灾变事件时,更需导入这一现代地球动力学概念。
(4)从文史资料和灵生宙地史学分析、统计入手,编制时空分布频谱,总结出不同时空尺度的韵律周期,找出低潮和高峰。
(5)析滤灾变动力潮的根源。据笔者初步预计地球内部热动力占80%,天文宇宙动力即太阳系动力占20%,地内动力是源发性的、主导的,而地外因子是诱导性的。
(6)深入研究地球动力学,首先是上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结构和动力学,同时分析天文因素,包括地外动力和物质交换过程。其必然导出统一的宇宙动力学体系和演化理论。
(7)探索建立现代化泛地学或天文、地学灾害观测技术系统,包括地质学、地震学、火山地热学、地球物理、相对论力学、数理水文气象学,监测、记录、传输、处理技术等,以求广泛、灵敏、实时地收集动态信息。
(8)建立综合的、专科的灾害学标志、预报知识和防治措施。例如灾前征兆、灾情指标、灾后现象、相关机理等科学积累和综合研究。
(9)进一步完善环境科学体系,把地球环境、天文环境、生态环境、文明经济环境的准静态研究提高到以灾害、灾变为中心的动态环境预测阶段。
(10)把灾害学科的创建、发展与当前人类的文明经济建设、环境保安、灾变预测密切结合起来,结合实际,探索科学的创建和发展。
(11)在分析研究问题时要充分利用已知的科学理论,特别是新理论,同时要为未知、将来、新发现、新理论留有足够的发展思维空间。
(12)多组织一些“超先科学”的学术讨论会,组织一批先驱性探索队伍和项目。
科学在加速发展着,近200年来全世界基本发展了以地球资源为中心的一组地球科学,如地质学中的矿产地质学、水文地质学,解决了一个贫富的问题,这可以称为第一发展阶段。近20年来,随着人类对地球环境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感到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大事,从而产生了以探索地球环境为中心的第二发展阶段,出现了像地球环境科学、环境地质学、地震科学等一类的学科,开始着手解决人类在地球上能否良好生存下去的重大课题。近两年来笔者已明确提出要步入地球自然灾害学研究的更新阶段设想,即可解决危在旦夕、带有灾变毁灭性旦夕存亡、兴衰瞬变的灾害问题。灾害地质学的创立标志着地球科学进入了一个更有理论和实用价值的新高度。当然探索、创建这一更新的科学体系,在理论和技术上都存在极大的难度,但笔者深信,它对人类前程、地球科学和天体演化研究将产生新的希望,愿海内外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为人类的富裕兴盛、文明经济发展、环境安危、灾难预测和安全防范作出努力。
而面对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地震科学的有关专家、学者按理应该最有实践和理论基础,最易理解并最能发挥先驱作用。
———录自:黑龙江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会刊,1985
[墨西哥]科利玛峰西Y形圆涌构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