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气象_中国卫星气象中心杨军
1.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的第一颗气象卫星是什么?
2.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有什么功能?
3.1988年中国发射的第一颗气象卫星是?
4.“风云”气象卫星系列的历程
5.我国发射了哪些气象卫星
有史以来,尖端科技就是决定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在建国初期,因为我国没有等尖端科技,所以一度的被别的国家看不起,但是经过十多年的研制,我们终于有了别国都有的科技。直到现在,中国成功发射风云四号02星,此次发射最大的意义是标志着我国的卫星已经超越了别的国家。
6月3日零时1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四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风云四号02星是新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首颗业务星,主要应用于天气分析和预报、环境和灾害监测等领域。
风云四号02星的发射的成功是重大历史性的,因为象征着中国站在了世界的制高点,对于预防以后的地质灾难和天气灾难提供了保障。全世界每年发生的自然灾害是数不胜数的,就比如我国十多年前发生的汶川地震,可以说得上是毫无征兆了,所以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的数量是最多的。在此基础上,国家意识到了只有研发更准确的预报系统,才能将人民的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我在预测有没有这种可能,我国的这颗卫星是首发的,说明还没有别的国际拥有这项技术,所以别的国家很有可能要借鉴我们的技术。我们国家历来主张共享,所以可能会教别的国家,但是关于国家的重现可能会有所保留。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的爆发,我国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就研制出了疫苗,这样的速度着实让世界震惊。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类只有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去探索,才能发现新的事物,才能制造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来。在和平时代,一个国家的强盛,靠的不是人口的多少,而是靠这个国家有多少能造福于人类的科技。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的第一颗气象卫星是什么?
气象观测预报与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气象卫星的出现为气象观测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手段。气象卫星上装有各种气象遥感器,能够遥感地球及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能够探测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等信息,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递到地面。地面台站将卫星送来的电信号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地表和洋面,再经进一步处理和计算,即可得出各种气象资料。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气象云图就是根据气象卫星发回的气象探测资料绘制的。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有两种,一种是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图像上有各种不同的云系和经纬网络;一种是极轨气象卫星云图,图像上有海洋、云层、高原、沙漠、冰雪、植被和河流。卫星云图还分可见光云图、红外云图、全景云图和区域云图。直接从卫星上接收的云图只是黑白图像。为研究的方便和使观众易于看明白,气象工作者为云图画上国境线、城市标记,并根据光谱原理对云图进行了色彩加工,使之接近人的视觉习惯:绿色表示植被;赭**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等等。由于大片云系会反射太阳光,气象卫星接收到的各种云系的信号是灰白颜色,因此我们从卫星云图看到的大片降雨云系的色彩是灰白的,而不是浓黑色。
制作卫星云图的工作相当复杂。每天早上值班天气预报员要确定天气预报使用的云图种类。气象中心的人员按需要将接收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包括云图定位、拼接处理、投影变换、几何畸变校正、辐射畸变校正、绘制等压线和等温线等。通常每天接收两次极轨气象卫星的图像资料,每次接收到的是相邻三个轨道(每个轨道约横向3000千米宽)气象资料,这些资料经过投影拼接才能得到一张可完全覆盖中国的气象云图。接着还要进行彩色合成及局部放大。另外,每隔半小时还要接收一次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它覆盖约四分之一的地球表面。将这些云图做成动画片形式可生动显示各个云系的变化,据此可对天气系统的趋势作出预测。
1960年4月,美国发射成功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证明了使用卫星进行气象观测的巨大价值和优越性。气象卫星观测的地域广阔、观测时间长、观测数据汇集迅速,因而能提高气象预报的质量,对长期天气预报更有重要意义。气象卫星所提供的气象资料已被广泛用于日常气象业务、气象科学、大气物理、海洋学和水产学的研究。气象卫星的发展和应用异常迅速。气象卫星逐步由低地球轨道扩展到太阳同步轨道,再进一步发展到同步轨道。极地轨道和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相互补充就可以实现对全球的气象观测。目前全球性的气象卫星观测网大大提高了气象预报的精度和及时性,并能预先预报灾害性天气,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60年代初,中国已对气象卫星技术和大气遥感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从70年代起,中国开始接收国外气象卫星发出的资料,对云图分析、红外和微波遥感以及天气预报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80年代,引进了美国“泰罗斯-N”系列气象卫星单站接收处理系统,1986年10月1日,中国首次在电视中播发了卫星气象云图和气象预报。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中国先后发射成功两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标志着中国卫星气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风云一号”的主要遥感设备是两台五通道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仪,扫描宽度3000千米,星下点分辨率1.1千米。各通道分别用于拍摄白天云图,昼夜云图,水、冰、雪和植被图像,海洋水色图像,地表、海面温度及图像。星上其他重要设备还有三种图像传输系统和计算机。卫星为1.4×1.4×1.2米的六面体,重900千克,运行轨道高度为901千米,每天绕地球运行14圈。地面系统由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三个地面资料接收站和设于北京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资料处理中心构成。广州和乌鲁木齐接收的资料通过通信卫星实时传送到中心,北京的资料通过微波传至中心。中心对气象卫星资料进行处理,制成卫星云图,供气象研究和预报使用。在这两颗卫星正常工作期间,中国气象预报工作用了自己的高质量卫星云图。除使用“风云一号”卫星的云图外,中国通常都是接收和使用美国的“诺阿”极轨气象卫星和日本的“葵花”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资料。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有什么功能?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的第一颗气象卫星是风云一号A星。
风云一号A星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是试验型气象卫星。
1988年9月7日,北京时间凌晨4时30分19秒,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发射升空。卫星准确进入901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姿态控制系统仅用了122.6秒,就完成了对地球的初始捕获。
随后,国内卫星首次使用的折叠伸展式太阳帆板按预定程序解锁、伸展,为整星提供能源。按程序扫描辐射计的四个可见光通道顺利开通,探测信息经过卫星传输信道源源不断地发往全球气象卫星地面站。至此,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意义
1989年1月,国防科工委召开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首次飞行试验技术总结会。邹竞蒙意味深长地讲道:无论从中国的空间技术的发展,还是从中国的气象科学技术发展,‘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首次发射成功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打成了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第二,‘风云一号’第一颗卫星在国内首次用了不少先进的关键技术并首先得到了考核,例如可伸展的大面积折叠式太阳电池阵,反作用飞轮全数字的姿态控制系统,首次使用了磁带机记录云图信息,首次用了五通道扫描辐射计,而且实现了辐射致冷技术; 第三,可见光云图质量很高,博得国内外的良好评价。
1988年中国发射的第一颗气象卫星是?
12月11日零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四号卫星。而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又有哪些功能呢?发射的意义作用是什么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们整理的关于的相关内容,希望你们会喜欢!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功能
观测能力是现有系统的上千倍
根据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风云四号卫星工程总师李卿的说法,风云四号是我国首颗静止轨道上三轴稳定的定量遥感卫星,搭载了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闪电成像仪和空间天气监测仪等4种探测器,实现了多个重大技术突破。
将四大类载荷安装在同一个卫星平台上,就是其中的一个突破。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风云四号卫星工程总指挥于新文说,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的突破,解决了多个仪器同时工作所产生的相互干扰问题。
他说,相较于其他国际先进水平静止气象卫星将成像仪器和探测仪器分置于两颗卫星的普遍做法,风云四号的这种设计大大节省了研制成本,更重要的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对大气的多手段综合观测。
具体来看,与目前业务执行的风云二号卫星相比,风云四号配备的扫描成像辐射计通道数量增加了2.8倍,达到14个。其观测时间解析度提高1倍,可每15分钟对东半球扫描一次,最快可以每1分钟生成一次区域观测影象。最高空间解析度较之前提高了6倍,达到500米。
李卿说,这些新能力,将让风云四号以全新的方式来揭示台风、暴雨、洪涝、森林火灾、沙尘暴和空间天气的变化规律。
风云四号还搭载了世界首个静止轨道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其在垂直光谱探测通道达到1700个,可方向上对大气结构实现高精度定量探测,相当于对大气进行CT扫描。
这也是国际上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次装载,将首次实现静止轨道大气高精度温度、溼度廓线探测,获取的高光谱大气资料,可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说法,风云四号的观测能力是现有观测系统的上千倍,将极大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接下来是闪电成像仪。风云四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自主研制闪电成像仪的首次在轨应用,填补国内空白。1秒钟可以拍摄500张闪电图,探测区域范围内的闪电频次和强度,这可以用来实现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与跟踪,提供闪电灾害预警,也是国内首次应用。
能感知3.6万公里外湖水温度的变化
放眼全球,国际上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已呈现出竞相发展的态势。日本和美国分别在今年11月2日和11月19日发射同类气象卫星。欧盟、俄罗斯、韩国、印度也于2017~2018年前后发射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
风云四号地面应用系统总师张志清说,风云四号卫星与日本、美国2016年最新发射的葵花九号卫星、GOES-R卫星及欧洲正在研制的MTG等均属于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又被叫做定量遥感卫星,除了获取云图,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获取准确的、定量化的大气和地表观测资讯,为后续的应用提供服务。
张志清说,针对越来越高的定量遥感需求,风云四号装载的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和闪电成像仪,在效能上比之前的卫星有大幅的提升。
张志清举了一个例子,青海湖的温度是20℃,风云四号卫星可以做到对其温度的测量误差小于1℃,同时,当湖水温度变化0.1℃时,卫星就能够准确感知出来。
此外,风云四号还可以通过不同光谱通道的观测,对全国植被覆盖、粮食亩产等作出预估。在气象学家看来,其经济、社会效益空前。
不过天气预报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工作,除了温度,还包含溼度、压强、风等指标,涉及温溼度、导风、闪电、辐射、云和气溶胶、大气成分等数十个种类卫星遥感资料产品的应用。
张志清说,风云四号卫星正式投入业务执行后,将提供包括云、辐射、温溼度、大气、导风、闪电等34种资料产品。
革命性的跨越: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器
事实上,在风云四号之前,我国已成功发射了14颗气象卫星,其中7颗卫星在轨执行,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表示,极轨气象卫星已经实现了升级换代和上、下午星组网观测,如今,风云四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使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也实现了升级换代,并形成了“多星在轨、统筹执行、互为备份、适时加密”的业务格局。
在茫茫太空中,气象卫星就是洞察风云变幻的锐利“眼睛”。张志清说,气象卫星主要是通过卫星装载的各种探测仪器获得不同的卫星气象云图,然后通过云图反演出其他变数,并应用到天气预报模式中,再根据方程的运算得到未来的天气。
气象卫星云图可分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云图。不过,能用自己研制的卫星拍摄这两种云图的国家和地区,美欧之外,就只有中国了。
根据赵坚的说法,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中的风云一号卫星和风云三号卫星分别是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距地面高度大约500公里至1000公里,其拍摄的云图就是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
而风云二号卫星和刚刚发射的风云四号卫星则分别是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对地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距地面约3.6万公里,其拍摄的卫星云图是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云图。
静止卫星与极轨卫星,一个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一个则绕着地球转动。如风云二号卫星和风云三号卫星对我国天气的观测好比一个定点站岗警察和一个流动巡逻警察。
目前,人们看到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基本上来自在轨执行的风云二号E、F、G三颗星。张志清说,风云四号卫星正式投入业务执行后,将逐步接替风云二号卫星提供更加及时和高精度的观测资料,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风云四号卫星应用首席专家许映龙说,成像和垂直观测相结合,就好比医生不仅有了X光片,同时还有了CT片,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切片资料,对于病情的判断就更加准确了。
他说,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跨越,“可以说,风云四号卫星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器”。
根据官方的说法,随着风云卫星的发展,我国当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约50%,提高到了现在的90%。而风云四号的成功发射,将进一步提高这一准确率。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发射的意义作用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西昌发射成功 将大幅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未来的天气预报
有了卫星重器,我国天气预报的水平究竟能提高多少,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又将如何?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事实上,现代天气预报包括5个环节:气象观测、资料收集、综合分析、预报会商、预报产品释出。
这其中,气象观测又分为地基观测、空基观测和天基观测三大类。而气象卫星,只是其中的天基观测一环。在专家看来,气象卫星观测能力的提升,将会带来天气预报能力的提升,不过至于能提升多少,以及能否和欧美比肩,则还要进行综合考量。
毕竟,真正引领天气预报技术走向现代化的是数值天气预报的诞生。而所谓数值预报,就是使用大气运动方程建立的数值模式,按时间顺序计算不同高度全球各处气象要素的值。
遗憾的是,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的说法,中国的数值预报与欧洲中心、美国等相比,起步要晚,先天条件处于弱势。
数值模式涉及大量微分方程,计算量巨大,一般使用超级计算机完成。这方面,中国正在迎头赶上,前不久,中国科学家获2016年度的高效能运算应用最高奖“戈登·贝尔”奖,就是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
计算机并不能完全取代人,资料收集、综合分析之后,还需要预报会商,这时,预报员就要发表意见、综合分析,对未来天气的发展变化作出最终的预报结论。在这方面,中国尽管有一些优秀的预报员,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比较缺乏。
想更准确地“猜”到老天的心思,并不容易。道阻且长,今天的风云四号是一个新的开端,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的历程
1988年中国发射的第一颗气象卫星是风云一号。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FY-1A卫星于1988年9月7日用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卫星本体是六面体,星体外侧对称安装六块太阳帆板,卫星总长度为8.6米,星重750千克,三轴定向稳定,卫星高900公里,倾角99°,周期102.86分钟,每天卫星绕地球为14圈。
首颗FY-1A卫星入轨后获取了大量高质量云图资料。运行不久,发现水汽对红外探测器造成污染,由于遭遇强烈的太阳活动,卫星发生太阳单粒子翻转,姿态失控,卫星工作了39天。
发射历程: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共4颗,是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系列。
1、FY-1A卫星于1988年9月7日用长征四号火箭发射,服役时间39天。
2、FY-1B卫星于1990年9月3日用长征四号火箭发射,服役时间165天。
3、FY-1C卫星于1999年5月10日用长征四号乙火箭发射,服役时间7年多。
4、FY-1D卫星于2002年5月15日用长征四号B火箭发射,服役时间10年。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普苑-第一颗气象卫星
我国发射了哪些气象卫星
2008年11月18日,风云三号A星及地面应用系统投入业务试运行。星载遥感仪器数量从风云一号的2个增加到风云三号A星的11个,其中9个为首次装载升空,整星探测通道多达99个,光谱波段覆盖紫外到微波。风云三号A星投入业务试运行,标志着中国成功实现了极轨气象卫星的升级换代。
1988年,杨军从有幸参加了中国第一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成功发射的相关技术工作。2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9颗气象卫星。杨军已是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他感慨良多,“最让人们欣慰的是,气象卫星为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最让人们骄傲的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气象卫星的国家,风云气象卫星已经成为国际气象卫星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1969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应该搞人们自己的气象卫星,揭开了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发展的序幕。11年,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成立。即使是上世纪70年代末,在国家经济遇到暂时困难、基本建设投资大幅调整的情况下,国家不但保留了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的研制,还新增了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的研制。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一颗颗气象卫星满载着希望与使命成功上天,造福于人民,令人自豪,令人感动。
自1988年9月7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截止至2008年11月,中国共成功发射9颗气象卫星,包括4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1颗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和4颗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
2008年5月27日,中国成功发射风云三号A星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实现了中国气象卫星从单一遥感成像到地球环境综合探测、从光学遥感到微波遥感、从公里级分辨率到百米级分辨率、从国内接收到极地接收的四大技术突破。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成为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序列的重要成员,与欧美等国的气象卫星一起,形成了对地球大气、海洋和地表环境的全天候、立体、连续观测的卫星观测网,增强了人类对地球系统的综合探测能力。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形成了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和北极基律纳5个卫星地面站为主体,同时还包括31个省级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和2500多个卫星资料接收利用站,形成了国家、省、地组成的卫星遥感应用体系,除可接收利用中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外,还可接收利用美国NOAA系列、EOS系列、日本MTSAT—1R、欧洲METEOSAT系列和MSG等多颗卫星资料。
截止至2008年,中国气象卫星及应用已实现了业务化、系列化,在国内遥感卫星中率先实现了从试验业务型向业务应用型转变,星地一体化的共同发展模式被誉为“天地一体化的楷模,地面应用系统的典范”。
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卫星气象应用取得显著效益
中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因此,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对气象卫星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截止至2008年,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已在台风、暴雨、洪涝、寒潮、大雾、冰雪、霜冻、凌汛、高温、干旱、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等监测服务与灾情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台风是全球主要气象灾害,台风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占整个气象灾害经济损失的50%以上。海上台风的监测与预报主要依赖于气象卫星观测资料。2005年1月至2008年11月24日,中国风云系列卫星对太平洋生成的92个台风,影响或登陆中国的33个台风全部进行了全程监测,使得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显著减少。 截止到2008年,中国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对各类重大水灾多次进行了成功的监测。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有风云系列卫星的一份功劳,除了提供15分钟间隔静止卫星连续观测外,风云三号A星更成为奥运气象服务中的明星。中国每年的陆面交通中,如高速公路大雾,局地强降水引发的山体泥石流滑坡等,都要求气象卫星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效等。
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力争在2020年实现中国气象卫星技术和应用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为增强中国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做出更大的贡献。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准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国内外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卫星可以向世界各地云图接收站发送实时的气象云图,还可以对海洋水色进行探测和对海温进行遥感研究;卫星上携带有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可对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1988年9月7日 FY-1A 发射成功
△1990年9月3日 FY-1B 发射成功
应用与特点:验证了卫星方案和用的多项新技术。星载5通道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的性能和卫星的主要功能,与美国第三代极轨气象卫星相当,接近业务应用水平;卫星可见光通道图像质量良好,信噪比高于设计要求。
△1999年5月10日 FY—1C 发射成功
应用:每天定时两次向世界各地气象台站实时发送10个通道1.1 km甚高分辨率的数字量云图;记录存储全球国外地区4个通道4 km分辨率数字量云图,延时回放给我国地面站。
卫星由遥感(含空间粒子探测器)、图像传输、DCDS、天线、结构、热控制、电源、姿态控制、测控和星载计算机10个分系统组成。前4个分系统是卫星的有效载荷,后6个分系统是卫星平台服务分系统。
特点:①10通道扫描辐射计
卫星的主要探测器是两台互为备份的10通道扫描辐射计,其主要技术性能的在轨实测结果如表1、2所示。其中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定标精度达到10%的指标要求;红外辐射定标精度达到1K指标要求;空间分辨率HRPT图像优于1.1km, GDPT图像优于4km。
②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
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探测结果如表3所示。
③图像传输特性
高分辨率图像传输(CHRPT):频率1700MHz,码速率为l.3308Mb/s,全球任意地点可以实时接收。
延时图像传输(DPT):频率为1708 MHz,码速率为1.3308Mb/s,分为GDPT和LDPT两种。GDPT用于星上存储4个通道(通道1,2,4,5)、4 km分辨率均匀化的全球资料,星上可存储时间为300min的观测资料,当卫星过境时回放,每天可以获得一次全球资料。
④卫星姿态控制性能FY-1C星三轴稳定对地定向的姿控系统用偏置动量轮加磁进动、章动控制和磁平稳卸载方案。三台红外地平仪是主要的姿态测量仪器,两台计算机构成姿控中央控制器。其在轨测试结果见表4。
⑤卫星寿命和云图资料可用率
卫星设计寿命为2年;寿命期内云图资料的可用率大于.5%。
△2005年5月15日FY-1D 发射成功
特点:
第一,先进的静止轨道观测的技术。静止轨道距离地球有35800公里,在这么远的地方获得晰图象,技术上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它的第一个技术特点就是星上的观测仪器,有5个通道,就是可以同时获取5张图。
第二,卫星总体设计技术。风云二号的图象质量是非常好的,为了保证高质量的图象,卫星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星上怎么提供能源,怎么样控制好卫星的姿态,怎么样保证星上数据处理和下发等等。
第三,星地一体化实现了高精度的图象定位。一般网友对这个可能不是很了解,遥感卫星要实现对地球的图象精确定位是比较难的事情,尤其是静止轨道卫星,这么远,我们实现了图象定位准确度“像元级”。定位准的好处有:1.对发生灾害位置的估计就会减少误差。2.会使连续动画保持稳定。
第四,风云二号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做的定量应用比较有特色,有些应用技术也是国际同行公认的。在处理风云二号观测到的数据时形成了各种各样定量的产品,用这样一些观测数据可以反演出各种大气物理参数。比如风场、云参数、降水信息等。
第五,星地系统实现了稳定业务运行。气象卫星要求观测是连续的,卫星一旦停止工作,就会给天气预报、灾害监测造成严重影响。风云二号星地系统实现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卫星主要作用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监测太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
承担为全球天气和气候观测的义务。
△试验星:风云二号A星于19年6月10日发射成功,
风云二号B星于2000年6月25日发射成功
△业务星:云风二号C星2004年10月19日发射成功
云风二号D星200612月8日年发射成功。
风云二号E星于2009年发射
技术特色:
第一,先进的静止轨道观测的技术。静止轨道距离地球有35800公里,在这么远的地方获得晰图象,技术上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它的第一个技术特点就是星上的观测仪器,有5个通道,就是可以同时获取5张图。
第二,卫星总体设计技术。风云二号的图象质量是非常好的,为了保证高质量的图象,卫星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星上怎么提供能源,怎么样控制好卫星的姿态,怎么样保证星上数据处理和下发等等。
第三,星地一体化实现了高精度的图象定位。一般网友对这个可能不是很了解,遥感卫星要实现对地球的图象精确定位是比较难的事情,尤其是静止轨道卫星,这么远,我们实现了图象定位准确度“像元级”。定位准的好处有:1.对发生灾害位置的估计就会减少误差。2.会使连续动画保持稳定。
第四,风云二号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做的定量应用比较有特色,有些应用技术也是国际同行公认的。在处理风云二号观测到的数据时形成了各种各样定量的产品,用这样一些观测数据可以反演出各种大气物理参数。比如风场、云参数、降水信息等。
第五,星地系统实现了稳定业务运行。气象卫星要求观测是连续的,卫星一旦停止工作,就会给天气预报、灾害监测造成严重影响。风云二号星地系统实现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为满足我国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
特点:第一,将实现对大气的三维探测。因为卫星上携带有先进的微波探测仪器和红外垂直探测仪,不光可以了解云和大气的表面特性,而且可以了解大气温度湿度的垂直结构分布,这对天气预报特别是对数值预报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第二,实现全球高分辨率观测。对全球气候和自然灾害监测有重要价值。风云三号卫星有很强的的星上存储能力,可以存储全球观测到的数据。同时,中国气象局已经和瑞典进行合作,在北极地区建立了数据接收业务,可以获取全球观测资料,并传输到北京。
第三,实现了全天候和全天时工作。风云三号卫星不受白天和黑夜的限制,也不受各种天气状况的影响,可以在各种条件下工作,提供24小时的观测服务。这对遥感科技工作而言,是一个福音。
应用:(1)为天气预报,特别是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的温、湿、云辐射等气象参数;
(2)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
(3)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探索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并为气候诊断和预测提供所需的地球物理参数;
(4)为军事气象和航空,航海等专业气象服务,提供全球及地区的气象信息。
另,目前,我国的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已经进入业务化,在轨运行的卫星分别是风云一号D星(2002年发射)和风云二号C星(2004年发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