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o future, no kids?年轻人选择不生育与气候环境有关吗?

2.技术经济学相关论文

3.急需 数学建模论文 ...快来帮我啊 !!!

4.求数值计算方法在某个专业中(机械专业,控制工程等等)的应用论文一篇

5.运用经济知识怎么写作文

6.论气候变化下的国家责任

7.能告诉我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论文的参考文献 能给我吗?

全球气候变化论文参考文献_全球气候问题论文

北大西洋的调查与研究工作揭示出:随着地表平均温度和大气CO2浓度的上升,北大西洋吸纳大气CO2的能力正在持续下降[1-4];部分陆地区域的碳汇能力变弱[5-7]。一些模型计算也表明地球当前已知碳储库的碳汇持续下降[2, 8],但人类碳排放还在快速增加,这导致了当前大气CO2浓度的快速上升。当前IPCC等主流观点将这些观点、认识无限外延,认为人类巨量碳排放难以被地球所吸收,未来大气CO2浓度将因此无限、快速上升,温室效应大幅增强,并进一步推论出:未来高浓度的大气CO2将产生难以预测的、不可逆的灾难性后果[1-4,8-10],例如,海平面因为地表平均温度的上升而快速上涨;粮食与清洁饮用水匮乏,地球将不再适宜人居;等等。IPCC等主流观点因此提出了必须大力减排的观点,但如何实现大幅减排,却成为当前国际 社会 激烈争议的问题,造成 社会 的撕裂。

然而,大量的观测结果却表明,地表平均温度的变化与人类碳排放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例如,本世纪头10年,人类排放了巨量的CO2,导致了大气CO2浓度快速上扬,但地表平均温度的上升却非常缓慢,存在明显的升温中断[11-12]。2020年,由于瘟疫的突然爆发,全球不得不用大封锁的方式以应对全球瘟疫的大流行,但这却意外地导致了人类碳排放急剧下降[13]。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全球 社会 实验,可以直接观察人类碳排放大幅下降之后的效果,尽管这个 社会 实验的代价实在太大。然而,2020年的地表平均温度并没有随人类碳排放的大幅减少而下降,相反却是大幅上扬。据世界气象组织最近的报道,2020年的地表平均温度达到了14.9度,比1850年高了约1.2度。这些海量的观测数据充分说明,将地表平均温度的快速上升简单地归因于人类巨量碳排放是有问题的,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如果未来人类碳排放急剧下降,但地表平均温度却依然快速上升,南、北极大陆冰川依然快速消融,那么我们花费巨额成本、做出重大牺牲去减排的意义何在?这迫切需要用新方法,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全球气候-碳相互作用过程,为未来人类命运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回望新生代以来大气CO2浓度的变化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球气候-碳相互作用过程和未来大气CO2浓度的变化趋势。在5000万年前,大气CO2浓度比现今高约10倍,那时的地表平均气温也比今天高10度左右,南、北极大陆还没有永久性的冰川[14-15]。之后大气CO2浓度大幅下降,导致南极大陆出现了永久性冰川[14-17]。很早就有学者指出,青藏高原的形成导致了高纬度地区永久性大陆冰川的出现,让地球从温室气候进入到冰室气候[18],最近的调查与研究则进一步揭示出(初始)高原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巨量的大气CO2,转化为一个新生的巨型碳储库,是南、北极永久性大陆冰盖形成的主要因素[19]。未来百年之内,青藏高原能否像 历史 时期那样大量地吸收大气CO2?争议比较大。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地质碳汇,例如硅酸岩化学风化作用等捕获大气CO2的方式,是长周期的碳捕获过程(常以百万年计),在短时间内,完全可以忽略地质碳汇,因此未来百年地球还难以大量吸收大气CO2[2, 20]。但是,当前全球碳收支(global carbon budget)计算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缺少一大块碳汇的量[2,20-21],被称为“迷失的碳汇”,这充分反映了地球至少有一个尚不为人们熟知的碳储库,正在默默地大量吸收大气CO2[21],因此保持当前人类碳排放量不变的前提之下,未来百年,大气CO2浓度到底是多少?争议比较大[19-22]。

大量观测工作早已充分揭示出印度与亚洲大陆的持续汇聚才是推动全球气候变化的引擎、火车头。例如,很早就已认识到青藏高原的形成和南海的张开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导致了印度与东亚季风的形成[25-27];持续生长的青藏高原吸收了巨量的大气CO2[19],诱发了高纬度大陆冰川的形成[18]和中低纬度大陆地区的荒漠化[26-28]。这些海量的观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印度与亚洲的持续汇聚深刻影响着全球气候-碳的相互作用,因此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才是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后果的关键区域。非常遗憾的是,当前IPCC等主流观点却依然聚焦于北大西洋及其周边地区的观测与研究,长期有意识地忽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观察与研究成果,并且常将在北大西洋等局部地区获得的尚有争议的研究观点无限外延[1-4, 8-10],这是前述争议产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当前IPCC等主流观点提出的许多概念与模型,例如“不可逆”、“临界点”、“难以预测”、“全球平均海平面快速上升” [1-4, 8-10],等等,均需要再检验、再评估其科学依据。因此当前需要聚焦于印度与亚洲大陆汇聚过程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在充分整合不同学科、不同区域观测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开展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工作,为未来粮食安全保障、淡水供给、巨量大气CO2低成本移除技术的研发、以及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McKinley G A, Fay A R, Takahashi T, et al. Convergence of atmospheric and North Atlantic carbon dioxide trends on multidecadal timescales[J]. Nature Geosci, 2011, 4: 606–610.

[2] Le Quéré C, Raupach M R, Canadell J G, et al. Trends in the sources and sinks of carbon dioxide[J]. Nature Geosci, 2009, 2: 831–836.

[3] Watson A J, Schuster U, Bakker D C E et al. Tracking the variable North Atlantic sink for atmospheric CO2[J]. Science, 2009, 326: 1391–1393.

[4] Canadell J G, Le Quéré C, Raupach M R, et al. Contributions to accelerating atmospheric CO2 growth from economic activity, carbon intensity, and efficiency of natural sink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7, 104: 18886-18870.

[5] Pan Y, Birdsey R A, Fang J, et al. A large and persistent carbon sink in the world’s forests[J]. Science, 2011, 333: 988–993.

[6] Piao S, Ciais P, Friedlingstein P, et al. Net carbon dioxide losses of northern ecosystems in response to autumn warming[J]. Nature, 2008, 451: 49–52.

[7] Zhao M, Running S W. Drought-induced reduction in global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on from 2000 through 2009[J]. Science, 2010, 329: 940–943.

[8] Friedlingstein P, Cox P, Betts R, et al. Climate-carbon cycle feedback analysis: results from the C4MIP model intercomparison[J]. J Climate, 2006, 19: 3337–3353.

[9] Lenton T M, Rockstrm J, Gaffney O, et al. Climate tipping points — too risky to bet against[J]. Nature, 2019, 575: 592-595.

[10] Steffen W, Rockstrm J, Richardson K, et al. Trajectories of the Earth System in the Anthropocene[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8, 115: 8252-8259.

[11] Kaufmann R K, Kauppi H, Mann M L, et al. Reconciling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with observed temperature 1998-2008[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1, 108: 11790-11793.

[12] Roberts C D, Palmer M D, McNeall D, et al. Quantifying the likelihood of a continued hiatus in global warming[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5, 5(4): 337-342.

[13] Le Quéré C, Jackson R B, Jones?M W, et al. Temporary reduction in daily global CO2 emissions during the COVID-19 forced confinement[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20, 10: 647-653.

[14] Zachos J C, Pagani M, Sloan L, et al. Trends, rhythms, and aberrations in global climate 65 Ma to present[J]. Science, 2001, 292(5517): 686-693.

[15] Pagani M, Zachos J C, Freeman K H, et al. Marked decline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Paleogene[J]. Science, 2005, 309(5734): 600-603.

[16] Pearson P N, Foster G L, Wade B S.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through the Eocene–Oligocene climate transition[J]. Nature, 2009, 461(7267): 1110-1113.

[17] Pagani M, Huber M, Liu Z H, et al. The role of carbon dioxide during the onset of Antarctic glaciation[J]. Science, 2011, 334(6060): 1261-1264.

[18] Raymo M E, Ruddiman W F. Tectonic forcing of late Cenozoic climate[J]. Nature, 1992, 359(6391): 117-122.

[19] 刘焰 人类巨量碳排放后果分析:来自青藏高原综合调查的启示[J].中国地质调查,2019,6(3):1-13.

[20] Sundquist E T. The global carbon dioxide budget[J]. Science, 1993, 259(50): 934-941.

[21] Ballantyne A P, Alden C B, Miller J B, et al. Increase in observed net carbon dioxide uptake by land and oceans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J]. Nature, 2012, 488: 70-74.

[22] Wang J, Feng L, Palmer P I, et al. Large Chinese land carbon sink estimated from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data[J]. Nature, 2020, 586: 720-723.

[23] Biscaye P E, Grousset F E, Revel M, et al. Asian provenance of glacial dust (stage 2) in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project 2 ice core, summit, Greenland[J]. J Geophy Res, 19, 102(C12): 26765-26781.

[24] Ram M, Koenig G. Continuous dust concentration profile of pre-Holocene ice from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Project 2 ice core: Dust stadials, interstadials and the Eemian [J]. J Geophy Res, 19, 102 (C12): 26641-26648.

[25] 叶笃正. 西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季节变化[J].气象学报, 1952, 23:33-47.

[26] Molnar P, England P, Martinod J. Mantle dynamics,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Indian monsoon[J]. Rev Geophysic, 1993, 31: 357-396.

[27] Lehmkuhl F, Haselein F. Quaternary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estern China and western Mongolia) [J]. Quatern Internat, 2000, 65/66: 121-145.

[28] Troll C. The upper limit of aridity and the arid core of High Asia [M]// Troll C. Geo-ecology of the High Mountain Regions of Eurasia (Erdwiss. Forschg. IV) . Wei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 GMBH, 13: 237- 243.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驱动了全球气候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的形成和南海的张开深刻影响了全球气候变化。反过来,全球气候变化又可以反作用于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

No future, no kids?年轻人选择不生育与气候环境有关吗?

世界变化交织中国笃行担当论文2000字如下:

标题:世界变化交织中国笃行担当

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国在世界变化中的角色和担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大国,其影响力与责任也日益增加。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从外交政策、全球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中国在世界变化中的担当,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

一、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互利共赢。中国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推动多边主义和国际法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通过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推动南南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等方式,为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多极化作出了贡献。同时,中国也坚持处理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时的公正立场,提倡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二、中国的全球治理贡献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全球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治理改革,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主张通过平等对话、协商一致等方式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支持和发言权。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促进全球合作、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中国的环境保护行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共同的责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意识到自身在环境问题中的责任,并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了对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投入。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例如,中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削减碳排放,并积极参与建设全球绿色低碳合作伙伴关系。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以担当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中国将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还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同时,中国也将继续发展自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世界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共享发展成果。

结论:中国在世界变化中表现出了积极的担当精神。中国的外交政策、全球治理贡献以及环境保护行动都彰显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和使命。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将继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为世界和平稳定和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世界变化,担当,外交政策,全球治理,环境保护

写论文需要注意事项

1.明确论文的主题和目的:在写论文之前,需要明确自己要写什么内容,以及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2.深入研究和分析: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和资料。

3.遵循学术规范:写论文需要遵循学术规范,包括引用参考文献、避免抄袭等。

4.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论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保证论文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5.语言表达准确、简洁:语言表达需要准确、简洁,尽可能避免冗长、复杂的句子和词汇。

6.审校论文:写完论文后需要仔细审校,确保论文的排版格式正确,语言表达流畅,没有错别字和语法错误。

7.尊重知识产权:在论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时,需要注明出处并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技术经济学相关论文

生孩子你需要考虑什么?经济状况,个人意愿, 社会 ?

一项新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把气候变化的深刻 社会 影响作为决定是否生育的因素之一。

亚利桑那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萨布里娜·赫尔姆说:“对很多人来说,生孩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如果你因为气候变化而担心未来,那显然会对生育率产生影响。

这篇名为 “No future, no kids --- no kids, no future? ” 的调查报告于 3 月 16 日发表于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期刊上。

该报告对新闻报道引起的读者评论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人员对24名年龄在18岁到35岁之间的人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询问气候变化在他们生育决策中的作用。年轻人担心人口过剩、过度消耗和气候变化本身带来的不确定性。

2019年,Relman&Hickey民调显示,在18岁到29岁的美国人中,近38%的人认为在决定生孩子时应该考虑到气候变化。

气候环境焦虑

对于研究团队来说,了解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生育决策是了解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个人心理和情绪的一种方法。根据这份报告,年轻一代对气候的焦虑正在上升。

Sabrina Helm说:“现在许多人的心理 健康 受到气候变化和生孩子这一不可避免的决定(焦虑)的影响。从公共 健康 的角度来看,这个话题有意义。一切与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人类这个更大的话题有关,是天气现象。”。

除了生育决定本身,许多受访者表示愤怒和沮丧,因为周围的人没有认真对待他们的担忧。家人往往不屑于告诉他们,当他们成熟了,遇到合适的人,他们自然会改变主意,决定要孩子。

研究人员说,他们希望这一发现能为人们打破气候变化影响生育决策这一话题的禁忌提供机会,并给人们一个倾听的机会。

人口、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那么,有气候和环境焦虑症的年轻人怎么看待生育能力呢?

一些年轻人认为高碳排放/高收入的人应该停止生育,许多评论员担心西方国家面临的人口风险。他们认为,由于气候变化而拒绝生育是史无前例的。生育是一种自然的快感体验,对人的本性和 社会 经济制度至关重要。

为了弥补媒体信息定量调查的局限性,研究人员对来自美国和新西兰的24名18——35岁具有代表性的年轻人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由于人口过多,许多受访者认为生两个以上的孩子是有问题的,也是自私的。有人说,他们认为收养是一种负责任的低碳选择。重要的是很多年轻人认为,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加剧全球差距,影响公平。

调查中,对有限的过度消费是另一个让年轻人感到不安的因素。他们认为未来的孩子不应该担心严重的环境退化和环境损失,也不应该担心缺水。

研究人员认为,人口过剩导致过度消费和枯竭,这是气候焦虑的一个方面。年轻人对个人幸福的追求与生理和 社会 动机(家庭压力和 社会 生育需要)之间存在明显的紧张关系,不同群体的个体之间存在认同和生育的情绪并存。

年轻人忧心忡忡。接受媒体评论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气候变化趋势无法逆转,他们对未来深感悲观。

许多人说,如果一个孩子被带到这样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他们会感到内疚, 好像他们在道德和上做了错事。对于许多有气候变化焦虑症的年轻人来说, 拒绝生育是理性思考的结果。

一些受访者认为,孩子们自己会给未来带来美丽、光明和希望。他们希望未来的孩子为扭转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生育率是 社会 发展的重要指标。低生育率导致劳动力市场短缺,给 社会 发展和 社会 保障带来压力,对养老保险制度产生负面影响。考虑到当前全球经济模式是由需求增长驱动的,低生育率、低密度的生活方式导致消费减少,对企业利润产生负面影响,降低经济增长。

在半结构式访谈中,受访者并未提出温室气体排放是经济系统活动的负外部性,说明“经济系统”是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许多人呼吁进行体制改革,以可持续的方式培养下一代。

报告说,在公众面前,人们对气候变化对生育率的影响争论不休,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压力也很大,如果缓解气候变化成为各国的优先议题,年轻人的气候焦虑情绪将得到缓解,生育预期将得到改善。

与经济和 社会 政策同样重要的是由气候和环境焦虑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访中,许多年轻人在应对气候变化威胁时会感到相当大的情绪压力,并考虑不生孩子。大多数受访者对自己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表示遗憾和悲伤。随着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气候环境焦虑有望加剧现有的心理 健康 危机。

从公共卫生政策的角度看,有关方面需要大力增加精神卫生的 社会 经济。尤其是对于Y一代和Z一代的年轻人(80 后到 00 后),生孩子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我国低生育率及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一般来说,低于国际学术界更替水平(总和生育率 2.1)的生育率称为“很低生育率”。当总生育率低于1.5时,称为“很低生育率”;当总生育率低于1.3时,称为“很低生育率”。

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17年至2019年,我国生育率小幅上升,下降趋势得到扭转。

不仅如此,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访时对这一统计数据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随着二胎积累效应最终消退,估计中国的自然生育率将迅速下降到1.2的低水平,远低于欧美,明显低于日本,而韩国是世界最低水平,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一般来说,目前我国人口处于“很低生育率”和“很低生育率”之间。

如调查报告所述,生育率下降的最直接影响是老龄化和 社会 结构的变化。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从2005年的10.45%上升到2019年的18.1%,这意味着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54亿,超过0——15岁的人口规模。

在人口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上,探讨影响青少年生育决策的因素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除了经济地位、 社会 等传统因素外,气候与环境焦虑已成为最新的研究视角,对公共政策走向具有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2]s://news.arizona.edu/story/why-climate-change-driving-some-skip-hing-kids

急需 数学建模论文 ...快来帮我啊 !!!

 技术经济学作为整体学科,有着深刻的内涵与广博的研究领域,而技术经济学发展史却是循着技术经济学学科的核心及其精华部分而开展研究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技术经济学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技术经济学相关论文 范文 一:光伏发电技术经济分析

 摘要:太阳是一项很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在现行世界能源与环境危机的大背景下,太阳能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作为太阳能应用的一项重要技术,光伏发电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而我国的光伏产业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选择。 文章 将结合技术经济理论和 方法 ,从技术、企业、产业和国家这四个不同的方面,对我国的光伏产业进行深入探讨,促使我国的光伏产业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稳步前进。

 关键词:光伏发电;经济分析;发展预测

 太阳能是地球能源的基本来源,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太阳光发电,是人类一直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太阳能是一项清洁性、安全性的能源,的来源广泛且充足,而且其具有很长的寿命,也不像其他能源那样,需要经常维护。基于这些其他能源不具备的特点,光伏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有利用价值的能源。自上个世纪50年代,太阳能的应用已经从太阳能电池发展到如今太阳能光伏集成建筑等多个不同的领域。纵观全世界的光伏产业,也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进入到21世纪之后,我国的光伏产业也渐渐地步入了高速的发展时期。因此,本文将以市场分析为基础,由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技术经济:技术、企业产业、国家。

 一、光伏产业的优点

 光伏产业是一项绿色又环保的能源,因此被看作是一项战略性的朝阳性产业,各国给予光伏发电的很高的重视程度,并给予大力的扶持,原因如下:

 1.《京都议定书》给予各国以压力,迫使各国落实积极开发各项清洁型能源,包含太阳能在内,这样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中东是全球的石油主产区,因此,中东地区的政治趋势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为了保证稳定的能源供应,各国不得不大力开发国内能源,其中包含太阳能在内。

 3.像石油、煤炭这些矿物能源在渐渐枯竭,各国不得不积极开发包含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这样才能使能源长期供应。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在上世纪末的最后十年,全国光伏发电产业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高速增长。在新千年以后的三十年中,全球光伏发电产业以每年百分之三十的速度高速增长。光伏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中一项独具潜力的能源,它的重要性和战略性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鼓励光伏产业。自1999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美、日、德这些西方发达国家逐步推出了大型国家光伏发展和太阳能屋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光伏产业的发展,世界光伏产业是比IT产业发展还快的产业。作为一项可再生清洁能源,在21世纪前半期,光伏发电将发展成最重要的基础能源。

 二、光伏发电成本分析

 (一)光伏发电成本和影响因素

 光伏发电的成本,直接决定了其能否大规模的快速发展,和其在能源供应中的地位。光伏发电的成本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光伏发电总成本以及总发电量。光伏发电成本主要是受初始投资的影响,诸如运行维护费、税收等因素则对系统的发电成本影响较小。1.初始投资。光伏电站的初始投资主要包含光伏组件、电缆、配电设备、并网逆变器等成本,在这其中,光伏组件投资的成本就占初始投资的一半以上。2.发电量。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受两个因素影响:太阳能、太阳发电的效率,与此同时,也受运行方式、线路耗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与建筑结合在一起的光伏发电系统大多安装在东部沿海地区。3.单位电量成本。(也称度电成本)

 (二)多种类型的光伏发电系统度电的成本分析

 中国光伏发电市场的起步并不早,主要开展了投资补贴、特许权招标等项目,一些技术的经济分析并不能恰当地反映出成本所在,本文主要结合一些典型的运电站数据来分析。

 1.聚光光伏电站的单位投资成本是比晶硅光伏要高的,聚光光伏电站度电成本比薄膜光伏电站要低,但仍然比大规模地面晶硅光伏电站要高一些。

 2.薄膜光伏电站的单位成本比晶硅光伏电站的成本要低,但它的效率也低,而度电成本比晶硅光伏电站高。

 (三)光伏发电系统度电成本的变化趋势

 光伏系统的成本包含太阳电池组件、功率控制、组阵系统平衡、间接费用这四个部分。在这其中,组阵系统平衡涵盖了支撑组件的框架和支架、电线、基础土建和土地的使用费等。功率控制分为两个方面,逆变器和电器控制系统。简介费用包含涵盖了工程建设的管理费、工程设计费、建设期中的利息、意外的费用、运费等等。目前,制约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成本过高。随着电池效率的提高、组件成本的下降以及寿命的延长,光伏发电的成本和平价上网的水平相近,因此,光伏发电非常具有发电的竞争力。一些国际机构对未来光伏发电的系统度电成本做出了预测:现如今,中国并网光伏的发电单位的初始投资成本大约为15/W,光伏发电装机的容量是3GW。按照中国发电产业现有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技术提升和装备国产化的大前提下,每年的投资成本会有百分之十的下降。按照《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年底,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4GW。预计到2020年年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会达到40GW,到2030年年底,装机容量会达到200GW。根据测算结果来看,2015年中国光伏发电的单位投资成本也大概是11元/W,2020年将会下降至10元/W,2030年会出现大幅下降,降至4元/W。太阳电池成本的下降,不仅仅是依靠技术进步,规模化的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使得成本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下降幅度。而系统平衡需要的构建成本也有了明显的下降。目前微电网的发电技术仍处于深入研究的阶段,虽然成本还是很高,但伴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成本也会逐步降低,未来光伏发电技术的前景是巨大的。2020年前,全球光伏发电的市场还是主要集中于欧盟地区,占到的比例约为百分之四十,2010~2020年,光伏发电在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地位逐步提升。2020年之后,光伏发电的新兴市场主要是中国、美国、巴西等国,光伏发电技术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三、光伏发电发展前景分析

 1.多种光伏电池技术争相发展,第一代晶硅电池具有高校、低廉、使用广泛的主要用途,为市场主导。第二代薄膜电池成本低、耗能少,发展前景良好。第三代新型太阳能电池效率高但价格昂贵,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2.光伏微电网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高成本和低稳定性光伏微电网是用光伏发电当作最主要的电源,它可以和其他的储能装置配合,直接在用户负荷周围供电,典型的微电网是可以脱离主网运行的,也可接到主网上运行,这样可以减少配电投资,大大减少了太阳能间歇性对用户带来的影响,这比较适合成本较高的边远山区和对供电有高可靠性的用户使用。

 四、发展光伏产业的建议

 综上所述,发展我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是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分不开的,国家各项政策的颁布和落实,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1.要做好带头作用,设立光伏产业发展的专项经费,更要在资金、电价、税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

 2.技术上既要自主研发,又要学会技术引进,也可以和国内研究共同公关,建立健全一套创新的技术体系。

 3.要以作为主导,多元化投资,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多方参与、共担风险,以更高的水平进行光伏技术师范建设项目。

 4.努力培养国内的光伏市场,制定一套具体的分摊上网电价的实施细则,。5.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对行业标准的制定要加速,提升光伏产业在未来产业中的竞争力。

 五、 总结

 总而言之,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在2030~2050年间,光顾能源和常规能源在价格上会有真正的竞争力出现,因此,这必将成为我国多能互补能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光伏产业需要在市场的规范、设备国产化、提高技术支持、产业链的发展等方面继续努力。只有这样,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才能跻身世界前列。

 作者:杜娟 单位: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曹石亚,李琼慧,黄碧斌.光伏发电技术经济分析及发展预测[J].中国电力,2012(08).

 [2]冯百乐.光伏发电在建筑中应用的技术经济和选型分析[J].山西建筑,2012(20).

 [3]陈贶,王亮,王满仓.不同容量光伏发电单元的技术经济对析[J].有色冶金节能,2014(03).

 [4]刘江建筑.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分析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4(06).

 [5]顾文石,安白.景观带光伏发电项目技术经济分析及综合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13.

 技术经济学相关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与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激化,因此,找到一种能够让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都极为重视的问题,这也是促使低碳经济模式成为不同国家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主要针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范式以及发展路径的思考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

 在当前全球变暖越演越烈的情况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以此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人体健康的保护。低碳环境带来的不仅是低污染生产,还能够减少排放,避免大量污染环境的物质排入到水流、土地、大气中,进一步对被人体吸收,导致大量疾病的滋生。因此,应当加大低碳经济的发展力度,并且对其中的技术经济范式以及发展路径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上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该发展的模式核心内容主要是在当前市场相关机制的基础上来进行制度的创新以及制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不断地提高技术效能、减少使用,同时研究出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应技术,使得绝大部分工业生产都能够走向低排放、低能耗的生产模式。而有着低排放、低能效效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伴随着新的节能技术、增效技术、减排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在大量新型技术的带动下,并以创新的低碳技术作为指引,才能够不断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

 二、目前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功,有些低碳产品甚至达到了中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新能源行业。比如,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经有82台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除此之外,在世界范围内,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增长量也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风电机组增长量已经高于1600万千瓦;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10000万千瓦,同比增长1474万千瓦,增长率达到了25%。除此之外,我国是世界范围内出口光伏组件最多的国家,全球有接近40%的光伏产品来自于我国。此外,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70%,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中国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由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编制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指出我国近期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为: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规模发电等。中国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中国的低碳技术发展仍然令人担忧。因为我们的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

 1.风力发电技术虽然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已具有1.5MW以下风机的整机生产能力,但是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齿轮箱等的生产技术难关却迟迟未能攻克。

 2.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一直是一大技术难题,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水平较低,没有先进的电网调控和调度技术。3.在发展清洁煤技术方面,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相关项目刚刚启动,关键部件尚不能国产。在中国,常规火电站的投资约为每千瓦5000元人民币,而IGCC示范电站高达每千瓦1万余元,比常规火电站高出1倍多。

 三、我国低碳经济下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我国是一个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人口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但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却并不符合人口需求,生态环境也较为薄弱,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目前我国还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时期,面临着减小贫富差距、大力发展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等多个不同层面的重要工作同时发展,这导致我国要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得更加困难。也正是由于我国的国情较为特殊,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当从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吸取能为我国所用的精华,从我国所特有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1.对低碳技术研发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完善我国的低碳技术开发政策,加强相关的政策以及制度,并且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予以大量的资金支持。①部分新型的能源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极其难以攻克的问题,而如果仅仅只依靠企业独立进行研发,必然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必须要帮助企业在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先进能源技术的合作以及交流,从而为我国新型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②国家应当在涉及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上,加大对低碳建设的力度,例如智能电网等,大量低碳技术应用在基础建设上,能够为国家节省和资金,减少排放。③国家应当扶助进行尖端领域的技术研究工作,使得我国的低碳技术能够不断的进步,不仅快速与国际尖端技术接轨,未来还要努力超越国际平均水平,例如在风力发电机上的相关核心技术等。④严格制定相应的低碳技术制度,以及战略规划,引导低碳技术的正确发展,避免盲目发展的现象出现,同时,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应当由国家来予以规划;⑤国家建立起相应的低碳经济发展扶持基金会,以此来帮助我国企业低碳技术的发展。

 2.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企业需要进行低碳技术方面的创新,如若不然,企业将在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下失去市场竞争力。首先,企业应该转变营销理念以及传统的盈利模式,在制定短期目标的同时,还需要制定长期目标,总体大方向应该是发展低碳技术,通过低碳技术的应用,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真正的实现发展模式与技术平衡;其次,企业需要与、机构以及其他企业加强交流沟通,展开密切合作,以此分散低碳技术研发期间可能会出现的各项风险。由于低碳技术本身并不成熟,有很多低碳技术还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企业研发过程中需要承受非常大人力、物力等压力,如果企业单打独斗显然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所以企业需要与、科学研究机构等展开合作,以此规避风险;最后,可以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现如今,技术发展也逐渐实现了全球化,我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贸易来着获得先进低碳技术,而后再依据我国国情消化吸收,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做好专利产权保护工作。

 3.对于科研机构来说,应该密切关注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 措施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以此得到研发资金。科研机构低碳技术研发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提升煤炭的利用率;核电技术、输配电技术以及可再生的开发利用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大力研发,真正的促进我国低碳技术发展,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另外,科研机构还需要做好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即必须将研发成功的低碳技术推入到市场中,真正的将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技术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生产技术发展的主流,这也是生产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当前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潮流中,我国应当加快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速度,扩大低碳生产技术在我国生产行业的覆盖范围,将更多技术应用到生产中,促使低碳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候雪雁 单位:大庆市红岗区伟业社区

 参考文献:

 [1]王国栋,杨志.低碳经济[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2]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02).

求数值计算方法在某个专业中(机械专业,控制工程等等)的应用论文一篇

数学建模论文

题 目 生活中的数学建模问题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成 绩

年 月 日

摘要 钢铁、煤炭、水电等生活物资从若干供应点运送到一些需求点,怎样安排输送

方案使利润最大?各种类型的货物装箱,由于受体积、重量等的限制,如何相互搭配装载,使获利最高?若干项任务分给一些候选人来完成,因为每个人的专长不同,他们完成任务的效益就不一样,如何分派使获得的总效益最大?本文将通过以下的例子讨论用数学建模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获利最多,0-1变量

一. 自来水输送问题

问题 某市有甲、乙、丙、丁四个居民区,自来水由A,B,C三个水库供应。四个区每天必须得到保证的基本生活用水量分别为80,50,10,20千吨,但由于水源紧张,三个水库每天 只能分别供应60,70,40千吨自来水。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别,自来水公司从各水库向各区送水所需付出的引水管理费用不同(见下表),其他管理费用都是400元每千吨。根据公司规定,各区用户按照统一标准950元每千吨收费。此外,四个区都向公司申请了额外用水量,分别为10,20,30,50千吨。该公司应如何分配供水量,才能获利更多?

引水管理费(元每千吨) 甲 乙 丙 丁

A 160 130 220 170

B 140 130 190 150

C 190 200 230 ----

问题分析

分配供水两就是安排从三个水库向四个区供水的方案,目标是获利最多,而从题目给出的数据看,A,B,C三个水可的供水量170千吨,不够四个区的基本生活用水量与额外用水量之和270千吨,因而总能全部卖出并获利,于是自来水公司每天的总收入是950*(60+70+40)=161500元,与送水方案无关。同样,公司每天的其他管理费为400*(60+70+40)=68000元也与送水方案无关。所以要是利润最大,只须是引水管理费最小即可。另外,送水方案自然要受三个水可的供水量和四个取得需求量的限制。

模型建立

决策变量为A、B、C、三个水库(i=1,2,3)分别向甲、乙、丙、丁四个小区(j=1,2,3,4)的供水量。设水库i向j的日供水量为xij。由于C水库鱼定去之间没有输水管道,即X34=0,因此只有11个决策变量。

由上分析,问题的目标可以从获利最多转化为引水管理费最少,于是有

min=160*x11+130*x12+220*x13+170*x14+140*x21+130*x22+190*x23+150*x24+190*x31+200*x32+230*x33;

约束条件有两类:一类是水库的供应量限制,另一类是各区的需求量限制。由于供水量总能卖出并获利,水库的供应量限制可以表示为

x11+x12+x13+x14=60;

x21+x22+x23+x24=70;

x31+x32+x33=40;

考虑到歌曲的基本用水量月外用水量,需求量限制可以表示为

80<=x21+x11+x31;

50<=x12+x22+x32;

10<=x13+x23+x33;

20<=x14+x24;

x21+x11+x31<=90;

x12+x22+x32<=70;

x13+x23+x33<=40;

x14+x24<=70;

模型求解

将以上式子,输入LINGO求解,得到如下输出:

Optimal solution found at step: 10

Objective value: 25800.00

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

X11 0.0000000 20.00000

X12 60.00000 0.0000000

X13 0.0000000 40.00000

X14 0.0000000 20.00000

X21 50.00000 0.0000000

X22 0.0000000 0.0000000

X23 0.0000000 10.00000

X24 20.00000 0.0000000

X31 30.00000 0.0000000

X32 0.0000000 20.00000

X33 10.00000 0.0000000

送水方案为:A水库向乙区供水60千吨,B水库甲区、丁区分别供水50,20千吨,C水库向甲、丙分别供水30,10千吨。引水管理费为25800元,利润为161500-68000-25800=67700元。

二. 货机装运

问题 某架火机油三个货舱:前舱、中舱、后舱。三个货舱所能装载的货物最大量的体积都有限,如下表所示,并且,为了保持飞机的平衡,三个货舱中世纪装在货物的重量必须与其最大容许重量成比例。

前舱 中舱 后舱

重量限制(吨) 15 26 12

体积限制(立方米) 8000 9000 6000

现有四类货物供该伙计本次飞行装运,其有关信息如下表所示,最后一列之装运后所获得的利润。应如何安排装运,使货机本次飞行获利最大?

重量(吨) 空间 利润(元每千吨)

货物1 20 480 3500

货物2 18 650 4000

货物3 35 600 3500

货物4 15 390 3000

模型设 问题中没有对货物装运提出其他要求,我们可以作如下设:

(1) 每种货物可以分割到任意小;

(2) 每种货物可以在一个或多个货舱中任意分布;

(3) 多种货物可以混装,并保证不留空隙。

模型建立

决策变量:用Xij表示第i种货物装入第j个货舱的重量(吨),货舱j=1,2,3分别表示前舱、中舱、后舱。

决策目标是最大化利润,即

max=3500*(x11+x12+x13)+4000*(x21+x22+x23)+3500*(x31+x32+x33)+3000*(x41+x42+x43);

约束条件包括以下4个方面:

(1)供装载的四种货物的总重量约束,即

x11+x12+x13<=20;

x21+x22+x23<=18;

x31+x32+x33<=35;

x41+x42+x43<=15;

(2)三个货舱的重量限制,即

x11+x21+x31+x41<=15;

x12+x22+x32+x42<=26;

x13+x23+x33+x43<=12;

(3)三个货舱的空间限制,即

480*x11+650*x21+600*x31+390*x41<=8000;

480*x12+650*x22+600*x32+390*x42<=9000;

480*x13+650*x23+600*x33+390*x43<=6000;

(4)三个货舱装入重量的平衡约束,即

(x11+x21+x31+x41)/15=(x12+x22+x32+x42)/26;

(x12+x22+x32+x42)/26=(x13+x23+x33+x43)/12;

模型求解

将以上模型输入LINGO求解,可以得到:

Optimal solution found at step: 10

Objective value: 155340.1

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

X11 0.5055147 0.0000000

X12 6.562500 0.0000000

X13 2.286953 0.0000000

X21 11.93439 0.0000000

X22 0.0000000 2526.843

X23 6.065611 0.0000000

X31 0.0000000 0.4547474E-12

X32 0.0000000 1783.654

X33 1.599359 0.0000000

X41 0.0000000 1337.740

X42 15.00000 0.0000000

X43 0.0000000 1337.740

实际上,不妨将所得最优解四舍五入,结果为货物1装入前舱1吨、装入中舱7吨、装入后舱2吨;货物2装入前舱12吨、后舱6吨;货物3装入后舱2吨;货物4装入中舱15吨。最大利润为155340元。

三. 混合泳接力队的选拔

问题 某班准备从5名游泳队员中选择4人组成接力队,参加学校的4*100m混合泳接力比赛。5名队员4中用字的百米平均成绩如下表所示,问应如何让选拔队员组成接力队?

甲 乙 丙 丁 戊

蝶泳 1`06 57``2 1`18 1`10 1`07

仰泳 1`15 1`06 1`07 1`14 1`11

蛙泳 1`27 1`06 1`24 1`09 1`23

自由泳 58``6 53`` 59``4 57``2 1`02

问题分析 从5名队员中选出4人组成接力队,没人一种泳姿,且4人的用字各不相同,是接力队的成绩最好。容易想到的一个办法是穷举法,组成接力对的方案共有5!=120中,一一计算并作比较,即可找出最优方案。显然这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好办法,随着问题规模的变大,穷举法的计算量将是无法接受的。

可以用0-1变量表示以讴歌队员是非入选接力队,从而建立这个问题的0-1规划模型,借助县城的数学软件求解。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设甲乙丙丁戊分别为队员i=1,2,3,4,5;即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分别为泳姿j=1,2,3,4.记队员i的第j中用字的百米最好成绩为Cij(s),既有

Cij I=1 I=2 I=3 I=4 I=5

J=1 66 57.2 78 70 67

J=2 75 66 67 74 71

J=3 87 66 84 69 83

J=4 58 53 59 57.2 62

引入0-1变量Xij,若选择队员i参加泳姿j的比赛,记Xij-=1,否则记Xij=0.根据组成接力队的要求,Xij应该满足两个约束条件:

第一, 没人最多只能入选4中用字之一,记对于i=1,2,3,4,5,应有∑Xij《=1;

第二, 每种泳姿必须有一人而且只能有1人入选,记对于甲,2,3,4,应有∑Xij=1;

当队员i入选泳姿j是,CijXij表示他的成绩,否则CijXij=0。于是接力队的成绩可表示为∑∑CijXij,这就是该题的目标函数。

将题目所给的数据带入这一模型,并输入LINGO:

min=66*x11+75*x12+87*x13+58.6*x14+57.2*x21+66*x22+66*x23+53*x24+78*x31+67*x32+84*x33+59.4*x34+70*x41+74*x42+69*x43+57.2*x44+67*x51+71*x52+83*x53+62*x54;

SUBJECT TO

x11+x12+x13+x14<=1;

x21+x22+x23+x24<=1;

x31+x32+x33+x34<=1;

x41+x42+x43+x44<=1;

x11+x21+x31+x41+x51=1;

x12+x22+x32+x42+x52=1;

x13+x23+x33+x43+X53=1;

x14+x24+x34+x44+X54=1;

@bin(X11);@bin(X12);@bin(X13);@bin(X14);@bin(X21);@bin(X22);@bin(X23);@bin(X24);@bin(X31);@bin(X32);@bin(X33);@bin(X34);@bin(X41);@bin(X42);@bin(X43);@bin(X44);@bin(X51);@bin(X52);@bin(X53);@bin(X54);

得到如下结果

Optimal solution found at step: 12

Objective value: 251.8000

Branch count: 0

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

X11 0.0000000 66.00000

X12 0.0000000 75.00000

X13 0.0000000 87.00000

X14 1.000000 58.60000

X21 1.000000 57.20000

X22 0.0000000 66.00000

X23 0.0000000 66.00000

X24 0.0000000 53.00000

X31 0.0000000 78.00000

X32 1.000000 67.00000

X33 0.0000000 84.00000

X34 0.0000000 59.40000

X41 0.0000000 70.00000

X42 0.0000000 74.00000

X43 1.000000 69.00000

X44 0.0000000 57.20000

X51 0.0000000 67.00000

X52 0.0000000 71.00000

X53 0.0000000 83.00000

X54 0.0000000 62.00000

运用经济知识怎么写作文

黄土路基温度场数值分析掌

王铁行刘明振鲁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Q55)

摘要基于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及现有文献,提出了模拟黄土高原气候因素的地表温度场数值

计算方法,并模拟气温、辐射量、湿度等边界条件,经过对黄土高原边界因素的分析研究,确定了适

于黄土高原的模型参数。对西安和延安两地地表温度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析表明了文内方

法的合理性,分析了黄土路基温度场随气候的动态变化。探讨了温度梯度对非饱和黄土路基稳定性的

影响,表明外界条件的昼夜变化对路基路面温度的影响不超过30 cm。

关键词黄土温度气候路基数值分析

1引言

路基直接受到诸如辐射、蒸发、湿度、风速等气

候因素及路基地表形态的影响,其土体温度场是变化

的。温度变化引起水分迁移使含水量变化.^引,并

引起土体冻融相变使水份向冻融界面运移。温度变化

导致工程土体湿度场变化,进一步导致强度场变

化¨卜p1,常常导致一系列病害的发生。路基工程横

向热差异问题及其导致的病害问题,即工程中的阴阳

坡问题,主要与路基阴、阳坡面受到的辐射等气候因

素的差异有关。这方面研究成果目前较少。本文模拟

黄土高原气候变化过程及路基地表形态,就黄土路基

温度场的数值计算方法及温度场的变化过程进行

探讨。

2黄土路基温度场数值模型及参数取值

辐射、蒸发、湿度、风速等因素随时间变化。黄

土路基温度场属非稳态相变温度场,其基本方程为

([K]+訾)四={P|t+岩四一山(1)

式中[K]为温度刚度矩阵;[Ⅳ]为非稳态变温矩

阵;{r}为温度值的列向量;△f为时间步长;{P}为合

成列阵,下标f为时间。

{P}是综合考虑相变、辐射、对流、蒸发的列

阵。辐射列阵包括太阳辐射列阵、大地辐射列阵和大

气辐射列阵。各个列阵参见有关文献∞1。参考有关文

献¨卜归1,取黄土地表大地辐射黑度为0.68,取黄土

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为O.78,沥青路面对太阳

辐射的吸收率为0.90。大气辐射黑度z:与大地对大气

辐射的吸收率口’的取值比较复杂,其值与气温、云

量、湿度、粉尘含量等因素有关,气温和湿度不仅可

以反映空气中水蒸气的多少,也可以反映云量水平

高低。

本文选取气温和湿度作为气候的特征指标确定Z:

与卢:经过分析,并考虑到计算中z:与卢7的乘积作为

一整体,得到z:卢’确定关系式

Z2卢’=,+0.006t+0.004Sd (2)

式中Z为气温,’(℃);s。为相对湿度,(%);厂

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308024)。

王铁行,男,教授。

为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区域性系数,西安取值

0.20,延安取值0.25。西安和延安地区每月平均气温

及相对湿度见表l。

表1气温和相对湿度表

’ 以东西走向路基为例,路基边坡坡率1:1.5,依

据文献[10]方法计算得到路基南坡面和北坡面的

坡面系数如表2所示。

表2南坡面和北坡面的坡面系数表

万方数据

·2·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路基工程2008年第3期(总第138期)

3计算结果及分析

用前文方法,模拟当地气候条件对西安和延安

地表温度进行计算,计算及实测得到平均地表温度随

时间变化,计算与实测结果较为一致。

以西安地区东西走向路堤为例对路基温度场进行

计算分析。路基边坡坡率1:1.5,宽度10 m,高度4

m,沥青路面。计算得到不同月份路基日平均温度分

布如图1、图2所示。

{

温度,℃ 温度,℃

O 10 20 30 0 10 20 30

2

4

鑫6

聪8

10

12

2

逞4

嫠6

8

10

12

2

{4

璐6

8

lO

12

温度,℃

0 10 20 30

2

乓4

蓑6

8

lO

12

2

逞4

嫠6

8

10

12

温度,℃

0 lO 20 30

图1路基阴坡面温度随深度分布图

温度,℃

O 10 20 30

温度,℃

0 10 20 30

{

{

温度,℃

温度,℃

O lO 20

图2路基阳坡面温度随深度分布图

图l为路基阴坡面平均温度随深度分布;图2为

路基阳坡面平均温度随深度分布。图中显示不论在阴

坡面还是阳坡面下,温度沿深度分布均随季节变化。

计算表明,冬季浅层土体平均温度较低,3 m深度范

围沿深度存在明显的增温梯度。因非饱和土体水分具

有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迁移的特点,在温度梯度作

用下,冬季土体水分不断向地表迁移。当地表土体冻

结时,源源不断地迁移水分逐渐冻结,在冻结层发生

冻胀,甚至出现高含冰冻土。冻结层春季融化后因强

度急剧降低,可造成溜方等病害,或形成疏松层,易

于遭受雨水冲刷。夏季浅层土体平均温度较高,3 m

深度范围沿深度存在明显的负温梯度,负温梯度具有

抑制蒸发势导致土体水分向地表迁移蒸发。

比较图1和图2看出,阴坡面和阳坡面的温度分

布在夏季差别小,冬季差别大。夏至差别最小,冬至

差别最大。阳坡面和阴坡面在冬季出现较大温差,易

于导致阴阳坡面出现不同冻结状态。图中显示出西安

地区阳坡面一年四季不冻结,而阴坡面在冬季冻结。

在黄土高原北部寒冷地区则出现冻结深度差异等

问题。

图3给出了路面下深度2 m和4 m处路基横向温

度分布。图中显示出,7月份路基温度呈吸热型,越

靠近坡面,温度越高,温度梯度越大。而1月份路基

温度呈放热型,越靠近坡面,温度越低,温度梯度越

大。路基中部区域温度横向变化较小,但随着深度增

加,7月份2 m深度处的温度高于4 m深度处。1月

份2 m深度处的温度却小于4 m深度处。

ZU

\ J6 /

、、、.—.,.一——,———.../

12

嚣s

赠4

距中心距离,cm

(a)7月(深度2m)

p删

\ 越16 /

\ 望!至。/

8

4

一10—8—6—4—2 0 2 4 6 8 10

距中心距离,cm

(b)7月(深度4m)

距中心距离/c“ 距中心距离,cm

(c)1月(深度2m) (d)1月(深度4m)

图3路基横向热分布图

黄土路基温度场随气候的动态变化,特别是温度

梯度的存在,对考虑温度影响确定非饱和土路基渗透

系数、确定非饱和土水势、进行非饱和土路基水分场

计算是有价值的。

上述对路基日平均温度进行了计算分析。为了进

一步探讨昼夜路基温度差异,将每日分为两个时间段

进行计算。计算得到路基路面白天平均温度分布和路

基路面晚上平均温度分布。表面因直接承受昼夜外界

条件变化,白天和晚上温度差别较大。这一差别随季

节是变化的,7月份差别最大,超过30℃,1月份最

小,约为7℃。但在深度30 cm处,白天平均温度和

晚上平均温度几乎是相同的,其差别可忽略不计。因

此,外界条件的昼夜变化对路面温度的影响不超过

30 cm。当深度超过30 cm时,可不考虑外界条件昼

夜变化影响。当深度小于30 cm时,宜考虑昼夜比较

万方数据

郑健龙等:膨胀土路基温度现场观测分析与研究·3·

膨胀土路基温度现场观测分析与研究木

郑健龙缪伟

(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摘要为了研究自然气候条件下膨胀土路基内部土体温度变化规律,在某膨胀土路堤内部进行

了一年多的现场跟踪观测,分析了不同位置土体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发现了不同深度温度变化滞

后性和温度场分布季节差异性,并对其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行描述和解释。根据温度变幅标志,推测出

了当地膨胀土气候剧烈影响深度,可作为相关工程处治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膨胀土温度现场观测气候影响深度

1前言

膨胀土是一种粘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蒙脱

石、伊利石)组成的高液限粘土,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吸水显著膨胀软化,失水急剧干缩开裂。大量研究表

明,气候干湿循环作用是引起膨胀土路基浅层破坏的

根本原因,因此,土水关系成为膨胀土研究的重点和

热点,而对温度这一同样受气候直接影响的指标则没

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热力学理论和非饱和土理论来看,温度对非饱

和土的性质影响很大。首先,非饱和土的吸力一般定

义为土中水的自由能状态,温度升高,土体水分势能

增加,吸力降低,抗剪强度降低.。其次,土体中湿

度场和温度场是耦合作用、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土

壤水分的运动不仅仅是因含水量的分布不均衡引起

的,温度梯度的存在也是驱使水分迁移的原因。由此

可见,研究膨胀土路基中的温度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

变化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际

意义。

曩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02 318000)。

郑健龙,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2观测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在已进行的非饱和土温度变化规律研究中,杨果

林等通过膨胀土路基模型试验,得到了在积水、日

照、阴天和降雨4种模拟气候条件下,膨胀土路基中

温度的变化规律旧-。刘炳成等在多种条件下,对非饱

和多孔土壤中温度和湿度分布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室内

试验研究,分析了温度效应对水分运移的影响”J。为

了真实、准确地了解膨胀土路基在自然气候条件下,

其内部土体温度变化规律,本次研究取了现场跟踪

观测。观测地点设在南(宁)友(谊关)路宁明段

Al(2+412断面,位于项目组“土工格栅加筋包边处

治方案”试验路段内,格栅包边宽度为3.O m,路堤

填料用宁明灰黑色膨胀页岩风化破碎土HJ,共埋设

了温度传感器、含水量探头、土压力盒、水平位移

计、剖面沉降管,垂直测斜管共6种观测元件。其

中,为了保证观测的精度和稳定性,选用了长沙金码

高科公司生产的JMT一36型温度传感器,其主要技术

指标为:测量范围一20—110℃,精度+O.5℃,线

性误差+0.3℃。温度传感器沿横向布置了7个,距

边坡水平距离分别为0.4 m、0.9 m、1.5 m、2.2 m、

3.O m、4.0 m和13.0 m,距路基顶面的距离均为3.5

大的温度变化。土表面因其吸热性小于沥青路面,外

界条件的昼夜变化引起路基温度的变化小于沥青路参考文献:

面,故可认为,外界条件的昼夜变化对路基温度的影[1王铁行,陆海红·温度影响下的非饱和黄土水分迁移问题探讨·岩土力

响也不超过30 cm。Ⅲ盖二=’0,:∑翟:%蝌,.w.鼬。一~。。。。。m。

4 结论(33):483—500.

温度变化可导致黄土路基出现一系列病害问题, [3]党进谦,李靖·含水量对非饱和黄土强度的影响·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特别是阴阳坡及其导致的病害问题,主要与阴、阳坡[4]磊Z芸茹茹五学研究中的若干新趋势.岩土工程学报’200l。

面受到的气候因素的差异有关。本文基于黄土高原的23(1):l-13.

气候特征及现有文献,提出了模拟黄土高原气候因素[5]刘保健'支喜兰,谢等·公路工程中黄土湿陷性问题分析·中国公

的地表温度场数值计算方法,并模拟气温、辐射量、[6]譬盏≮=:盖翟=二310 N岖N。耐。d A蒯岫。‰训

湿度等边界条件,经过对黄土高原边界因素的分析研一Te。二咖。i:’Qi。ghai—ibet之。一.萎ien。i。。h抵二E,2002,45

究,确定了适于黄土高原的模型参数。进一步对西安(4):433一“3.

塑垩耋要嫠筻鎏苎结量复窭型笙墨竺翌皆坌要耆翌! 罱蠢羹言:妻言莲嚣篡嚣i艾奏≥誓蓄蛊釜}土i翥,’

本文方法的合理性,对东西走向坡面的计算结果揭示高兰霸:薪’:‘纂誉?葫籍桑蕃划茹茹二;度场的数值模型.重

了阴阳坡面地表温度的差异性,对阴阳坡面地表温度庆大学学报,2003,26(6):66—69.

的差异性随季节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外界条件的[10]王铁行·岳彩坤·模拟气候因素的黄土路基地表温度数值分析.路基

昼夜变化对路基路面温度的影响不超过30 cm。

工程-2008t(1):1也收稿日期:2007一04—20

万方数据

论气候变化下的国家责任

1.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两篇作文 800字

在很久很久以前,自然创造了人类。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自然,也就不会有人类。可是“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当人类继续沉浸于由改造自然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的喜悦中时,大自然终究还是忍无可忍地向人类伸出了报复的双手。于是,许多致命的灾难接踵而至,比如,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由温室气体引起。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由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体发生变化。全球变暖将带来诸多影响。南极冰川开始融化,对沿海国家造成巨大威胁。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南太平洋中的岛国---图瓦卢将可能是消失在汪洋中的岛国。此外,全球变暖还会导致物种的减少,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危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人类终于动容了。

因此,“低碳生活”一词在人们的口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所谓“低碳生活﹙low — carbon life﹚”,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多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低碳生活宣传海报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它给我们提出的是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共同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

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从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

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人了生活,转向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据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万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

“低碳生活”虽然是新概念,但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2. 经济应用文写作怎么写啊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3. 以“知识与经济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800字以上

胜利贵在坚持,要取得胜利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饱尝了许多次的失败之后才能成功,即所谓的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也就是胜利的标志,也可以这样说,坚持就是胜利.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名人不都是依靠坚持而取得胜利的吗?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遭受了腐刑之后,发愤继续撰写《史记》,并且终于完成了这部光辉著作.

他靠的是什么?还不是靠坚持而已,要是他在遭受了腐刑以后就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坚持写《史记》,那么我们现在就再也看不到这本巨著,吸收不了他的思想精华,所以他的成功,他的胜利,最主要的还是靠坚持.

外国名人杰克敦,他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坚持之上的.他坚持把好的字句抄在纸片上,有的插在镜子缝里,有的别在晒衣绳上,有的放在衣袋里,以便随时记诵.终于他成功了,他胜利地成为了一代名人,然而他所付出的代价也比其他人多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样,坚持也是他成功的保障.

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也正充分地说明了坚持的重要性,骏马虽然比较强壮,腿力比较强健,然而它只跳一下,最多也不能超过十步,这就是不坚持所造成的后果;相反,一匹劣马虽然不如骏马强壮,然而若它能坚持不懈地拉车走十天,照样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也就是坚持不懈,这也就像似龟兔赛跑:兔子腿长跑起来比乌龟快得多,照理说,也应该是兔子赢得这场比赛,然而结果恰恰相反,乌龟却赢了这场比赛,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正是因为兔子不坚持到底,它恃自己腿长,跑得快,跑了一会儿就在路边睡大觉,似乎是稳操胜券,然而乌龟则不同了,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腿短,爬得慢而气馁,反而,它却更加锲而不舍地坚持爬到底.坚持就是胜利,它胜利了,最终赢得了比赛.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懂得,然而为什么对石头来说微不足道的水能把石头滴穿?柔软的绳子能把硬梆梆的木头锯断?说透了,这还是坚持.一滴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许多滴的水坚持不断地冲击石头,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最终把石头冲穿.同样道理,绳子才能把木锯断.

功到自然成,成功之前难免有失败,然而只要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成功就在眼前.

在我们现在的学习中,一定要学会坚持,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成功,所以说,坚持就是胜利.

4. 以“知识与经济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800字以上

一有空我会叫上几个好朋友去骑自行车,让头发在风中飘扬;或者爬上栏杆与好朋友说说心里话;要不就一起转转精品店,回家的路上一个人来杯香芋奶茶。

我就是这样,永远都不喜欢一个人的空间,一个人的路途。

我,也是有抱负的我。明白自己要努力,才能进好高中,好大学,才能找份好工作。我的理想是希望能去外国生活,有一套二层楼带院子,游泳池的房子,然后把父母接过去。父母为我付出了太多,我一定要孝顺父母。

我就是我,无人能替;这就是我;幽默又文静,胆小也敏感,孝顺有理想。

5. 关于经济的论文怎么写

五、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一)材料的选择 1、选择材料的原则 (1)确凿就是所选材料,一要真实,二要准确. (2)切题就是所选材料,有明确的目的和定向性,能够切合主题。

(3)典型就是所选材料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充分说明问题,最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 (4)新颖就是所选材料,在内容上具有时代精神,在时间上是发现不久或刚刚发现,别人没有见过、没有听过、没有用过的新动态、新信息、新事物,能给人一种新鲜感的材料。

(5)充分就是所选材料,要有足够的量 2、选择材料的方法 (1)宏观把握、反复筛选 (2)微观审视,逐个精选 (3)综合提炼、认真挑选 (二)材料的使用 1、把握好使用材料的关键 (1)安排好材料的先后顺序 (2)确定好材料的祥略程度 (3)处理好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2、做材料的主人,不做材料的奴隶 六、对课题、文献和材料的精心研究 对经分类整理后的资料进行集中分析研究的工作,是经济研究论文写作的核心工作。研究中要依据现有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萌生出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

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比较和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逻辑方法和灵感思维等。经济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的劳动,是运用多种思维方法综合思考的结果。

七、动手撰写 经济论文是对资料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物化”形态。经过以上的充分准备,把确立的论点和理论体系诉诸于文字篇章,形成经济论文。

撰写的基本程序是: (一)拟定提纲 拟定提纲是论文写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具体体现。提纲实际上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论文写作的设计图和骨架,能够起到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帮助作者顺利完成论文的作用。

提纲主要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层次结构和内容纲要。提纲要用中心论点统帅全文、下设许多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又可分为若干个更小的从属论点,一般用文字、图表和序码表示出来。

具体步骤和方法是:第三,安排全篇逻辑顺序,勾勒出全篇框架眉目。第四,列出大项目下的小项目,最好写到段,写出段的论点,并排列好备用材料,最后全面检查提纲,作必要的增删、调整。

(二)动笔起草 经济论文的起草主要依据写作提纲要点加以具体化。 论文的结构形式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和附录四部分构成。

(1)标题标题要求直接、具体、简洁、醒目。直接就是要紧扣主题;具体就是要让人看出言之物;简洁指语言表达要简练;醒目是指避免平淡,能吸引读者。

如《论“软着陆”》、《把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层次》等。标题有主标题、副标题、副标题是作为主标题的补充,进一步阐明主标题的。

(2)正文经济论文的正文主要由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 ①绪论绪论是论文的开头部分。

主要是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明确提出问题提示全文主要观点,说明作者论述方法。绪论有时要围绕课题写一些历史回顾,前人、他人的有关研究,作者的补充纠正或发展。

如需要,还可在绪论中对本论部分进扼要、概括的介绍,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本论。 ②本论本论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在全文中占主要篇幅。

主要是展开论题,分析论证,表述作者的研究成果。要在中心论点的统帅下各分论点依次展开,深入分析绪论提出的问题。

本论部分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横式结构,亦称并列分论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把论题展开,按内容间的关系分成几种不同的、彼此并列的方面来论述,设置若干并列的分论点,各分论点共同完成对中心论点的论证。

二是纵式结构。这种结构由中心论点出发,层层深入展开论述,各分论点之间按一个延伸的逻辑线索直线式深入。

三是综合结构。这种结构综合运用以上两种方式,常用于容量较大的论文。

这一部分写作的要求是层次分明。为做到这一点,常加上序码表示并列分项的关系,如有多层次的并列分项,还要使用不同的序码标示,有时还加上条目或小标题。

③结论。结论是论文的收束部分,写出论证得到的结果。

要对绪论提出的问题经过本论的分析论证,在这里加以综合概括,作出明确的回答。结论是本论部分充分论证的必然结果。

绪论—本论—结论的顺序构成,体现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必须首尾一贯,措辞严谨,逻辑严密,表意明确。 结论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要写得简短而又具体。

最好还要写出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指出尚遗留的问题,或者更需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等等。 文末可以适当写上几句谦辞、谢辞。

经济论文文后要附上参考文献目录。一是反映作者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二是便于读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三是从一个侧面反映论文的水平和结论的可信度。

(三)论文的修改 1、观点的修正 2、论据的调整增删 3、论证的推敲 4、语言的修改注意强调: (1)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2)语言规范、标准, (3)体现语言风格 “文章不厌百回改。”论文初稿完成后,要反复推敲修改,精益求精。

修改要从思想内容和结构、语言等表现形式考虑。修改时要通读全文,综观全局,审查论文的中心论点及论点表达是否。

6. 共享经济的作文怎么写

自从共享单车出现后,共享书店,共享蓝球,共享宿舍等越来越多的共享也随之出现,它们渐渐地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产生密切的关联,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理念。但是,它们也会产生很多弊端。

共享单车出现后不久,可怜的OFO小黄车就“惨遭毒手”,有些素质低下的人把小黄车上的密码锁给拆了下来,想将其占为己有,甚至有人为了伪装它不被发现,把卫星定位系统给拆了,还把小黄车刷成“小蓝车”,有的人为了方便自己骑车,把它骑进小区里,社区的管理员看到社区里那一大堆的小黄车,也手足无措,干脆把它们堆在空地上,渐渐地,就堆出了一座小山,在顶上的小黄车横七竖八的堆着,就像割下来的杂草一样杂乱无章,底下的小黄车则承受不住巨大的重量,压变了形,前轮挤成了月牙形,后轮都挤没了,车架也散架了,完全成为一堆废铁;有的人看到小区里的小黄车,想收入囊中却不敢直接拿,就干脆把它拆了,有次我和一个小朋友在两辆小黄车旁聊天,结果回过神来突然发现它们的前轮都没了……

不过它们也有不少好处。共享单车等共享都十分便宜和便利,这样也就给很多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大大的减少环境污染,大家可以绿色出行,尽量少开车出行,少使用塑料产品,而且,随着电子围栏等管理共享的产品出现,共享单车这种共享就不再出现了“私自改装”,“共享单车山”的现象,它们都被整整齐齐的摆放在电子围栏内,洁净如新,小黄车的CEO也松了一口气。

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但只要善于管理,合理利用和不断的改进创新,弊端就会越来越少!

7. 就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学习与收获,写一篇作文800的作文

就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学习与收获,写一篇作文

这学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让我有机会第一次真正地有机会接触了经济学原理和知识。经济学是当今非常热的学科领域,我一直对经济学非常感兴趣,但始终没有能够很好地了解它,更别说是掌握和运用了。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课给我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平台,让我得以开始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

关于经济学,课本上的概念公式等非常多,记忆和理解起来也就相应得非常困难。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前段时间的那次讨论课这样的形式特别好,通过自已认真思考您提出的问题并在上课时听同学们的发言,了解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对于我正确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有着很大的帮助。比如说,您提过这样的问题:知识能否创造价值,资本能否创造价值?我在课下想了很多,课上也想来发言了,而且当时课堂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非常激烈。在综合了同学们的观点和自已课下的查阅资料之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理解也更加深刻了。我下面想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以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

首先讨论一下劳动价值理论,这个对于解释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劳动价值理论讨论的是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的问题。马克思曾经多次明确地指出,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对于“劳动”的定义却不是特别清楚。所以说,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去认识这个“劳动”。根据查阅的资料,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资本成了除劳动力之外的两项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明显,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要素由以体力劳动占绝大部分变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共存,而且体力劳动的地位还是迅速提高。我们对当代社会劳动形式这一新特点,在分析、研究劳动创造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

再回到老师提出的问题:知识能否创造价值和资本能否创造价值。我的答案是能。因为,首先,知识和资本本身就是从劳动中获取的,没有了劳动,知识和资本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本质上说,知识和资本本身实际上就是劳动,只不是可以看作是经过转化的劳动,从这点上说,知识和资本是可以创造价值的;第二,知识和资本的运用过程实际上是脑力劳动的过程,这就到了刚刚在上面的讨论了,脑力劳动也是劳动,也可以创造价值。所以说,知识和资本是可以创造价值的。

在我查阅的资料中,有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单纯指的就是体力劳动。因而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他们提出:商品中所含的体力劳动的成分越来越少了,因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不再适用了,商品价值应该从由劳动和劳动时间决定变为由“知识含量”决定、由知识来计量。我觉得这些都是不对的。事实上,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忽略过脑力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每当人们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时就使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因而《资本论》中更多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例来分析。但以体力劳动为例分析并不代表所有的情况都是体力劳动创造价值,坚决不能这样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提到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劳动最终会被脑力劳动所取代,但由于他处的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并没有深刻地讨论这一现象。不过,体力劳动会被脑力劳动取代并不代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不再适用,因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始至终都包括了脑力劳动,机器劳动归根到底也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所以说,在知识经济的形势下,劳动价值理论不仅没有失效,反而还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不管如何发展,商品的价值仍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是不会变的,只不过这种劳动具有高效性的新特点。

所以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必须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原理,并用它来指导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课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真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平台。很能通过这门课接触到真正的经济学,也希望老师能再组织一次类似上次的讨论课,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能告诉我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论文的参考文献 能给我吗?

论气候变化国际立法对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发展与挑战

承担大国责任 应对气候变化

法者,理也,源于生活,体现公平、正义。律者,束缚也,意味着规则。孟德斯鸠在他的著名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谈到法的精神,他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定义下,所有的事物都离不开法律,法律调整社会形态中各种关系,法律也应被放到最高的地位。通过社会理论的构建,考察法律与理性的关系,揭示“法”之内涵,即法律本质上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换句话说,法律是蕴涵法治精神的社会规则,其实质意义是通过法律条文体现法治思想、构建法律制度的社会规则。总体而言,法的精神是指“法律和地理、地质、气候、人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口、商业等等都有关,而这些关系就是法的精神”,法律是调整人类社会内部还有与生态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凌驾于各种关系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规则。

中国做“负责任大国”的概念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要对自己负责任。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让人民安居乐业是中国当前最大的责任,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尽责任的基础所在;其次,“大国责任”就是以尊重整个人类发展为前提,在任何一个方面都严格遵循国际规则,履行各项义务。所以“大国责任”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是说,中国要通过遵循法的精神,在各项国际法的规则下,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

当前,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履行自己的义务。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站在法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气候问题,积极参与气候问题的国际谈判,确保国家发展空间的同时,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维护负责任大国形象。

从里约热内卢到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

2009年作为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已经基本上成为国际共识。然而,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的谈判进程困难重重,其谈判的焦点在于设定温室气体减排的全球中长期目标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分摊,尤其是几大利益集团之间以及主要大国之间的博弈。

气候变化问题作为全球环境问题的典型代表,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以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科学评价活动为背景,气候变化问题被列为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生存基础的重大问题,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政治谈判寻找具体对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就是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性问题应运而生的产物,而其发展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的形成与演进过程请见下图)。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0年12月,联合国大会做出为缔结防止气候变化公约开始间谈判的决议。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达成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文件《21世纪议程》和防范全球气候变暖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而且实现稳定在这一水平的时间范围应当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虽然公约明确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但是在政策上却无法落实。由于公约只是一般性地确立了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没有硬性规定发达国家减排的具体指标,绝大多数都不能实现预期到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比1990年削减20%的目标。

(二)京都议定书

19年12月1日~11日,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又称京都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个为发达国家规定了量化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但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规定任何减排或限排义务,符合“柏林授权”的精神和规定。

《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在2008年~2012年内要将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减少5.2%,而对发展中国家未规定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就减排途径提出了3种灵活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JI)和排放贸易(ET)。经过长达8年的艰苦努力,目前共有129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中国于2002年正式批准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终于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三)巴厘路线图

2007年12月在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中,全球各地的——其中包括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一致同意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并通过了“巴厘路线图”,它的意义在于巩固了《公约》和《议定书》的国际法地位,为下一步的国际气候谈判确定了具体目标和方向。“巴厘路线图”包括《巴厘岛行动》(BAP),其中列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下新的谈判进程,目标是在2009年以前完成。这一路线图也包括了《京都议定书》下目前的谈判和2009年完成的目标,此部分将重点放在工业化国家进一步量化的减排承诺,以及针对关于技术、适应和减少毁林所引起的排放等关键问题正在进行的工作的谈判。

(四)哥本哈根会议

随着2012年的迫近,后京都谈判面临严峻的挑战。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之所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最主要原因是时间非常紧迫。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最新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一再呼吁,为了避免气候变化造成最坏的影响,国际社会必须立即行动,取行动越晚,付出的成本就会越高。从历史经验看,《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自1995年启动,到19年签署,再到2005年生效,经历了漫长的10年时间。而后京都谈判2005年才正式启动,为了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衔接,避免国际气候制度出现“真空”,新的国际气候协定必须要在2013年生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多个场合强调:“所有国家都必须致力于在2009年时达成一致,并使之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期满后生效”。2009年作为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已经基本上成为国际共识。然而,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的谈判进程困难重重,其谈判的焦点在于设定温室气体减排的全球中长期目标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分摊,尤其是几大利益集团之间以及主要大国之间的博弈。

各方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基本立场

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分歧,促进气候制度向更公平有效的方向发展,将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围绕这一主题,后京都议定书谈判也必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过程。

备受各方广泛接受的《京都议定书》2012年行将到期,关于2012年后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准则,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为这个准则寻求各种可行的蓝本。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环境、经济和政治的混合体。其中,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更是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外交的一个缩影。

在应对气候变化后京都时代减排方案的设计上,以欧盟、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利益集团,出于各自的利益及目的,都做出了各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

(一)欧盟的立场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欧盟一直以最积极的态度突出于其他国家和集团,强调自己在保护全球环境领域中的领导地位,这不仅表现在其国际表态、宣言和上,还体现在实际行动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没有刻意地减排温室气体,但由于其他经济和政治原因,欧盟仍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唯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集团。欧盟国家在公约内外,利用各种平台(如8国集团首脑会议、20国能源与环境部长级会议、亚欧会议等)积极推动后京都谈判进程。欧盟各国***于2007年3月通过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一揽子能源,从而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如果其他的主要国家取相似行动则将目标提高至30%,到2050年希望减排60%~80%。

(二)日本的立场

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注重与国家能源战略的协同效应。日本由于国内能源匮乏,因而一直重视能源的多样化,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并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低热能等方面的研究。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表示,日本将充分利用能源和环境的高新技术,引领全球并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

在发达国家貌似公平合作的减排方案下,掩盖着巨大的阴谋与野心。他们试图把气候变化问题提升为目前人类面对的最大挑战,在这样的大旗下,要求一切国家共同承担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并以此否定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持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清洁发展机制”,代之以新的能源政策或者其他政策作为新机制。另外主张以市场的方式将他们的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而不是无偿或者低价援助发展中国家,也反对无偿的资金援助。其目的不仅是不履行其应尽的国际义务,而且以各种方式压制发展中国家发展。

发达国家所坚持的长期稳定目标、时间框架和以国家为排放单位的计算方法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首先,发达国家并未完成《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其次,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迫切现实。如何构建更加公平、有效的国际气候政策框架,已成为“后京都时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分歧,促进气候制度向更公平有效的方向发展,将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围绕这一主题,后京都议定书谈判也必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过程。

(三)美国的立场

上台后,在气候变化等问题方面较上届政策发生根本性改变,对内通过推动相关立法来应对气候变化;对外以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同时拉中、印等发展中大国承担类似的减排责任。美国注重从国家战略安全高度看待气候变化问题,将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统筹考虑,在国内将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的重要动力之一,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但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减排将降低美国的竞争力,虽然目前对2050年长期减排目标态度积极,但近期不太可能确定激进的国内中长期减排目标,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调整将是渐进的。

主要发达国家气候变化立法进展

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在分析并借鉴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从而“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目标。当前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放缓,主要国家相关战略调整,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进展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基本法律框架和原则,而《京都议定书》具体规定的是温室气体量化减排义务,这些都仅仅是停留在国际法的领域。而在各国国内法领域,都需要在公约的指导下建立自己的法律应对体系,使得公约的执行真正落在实处。

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依靠国际条约的约束,更需要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在分析并借鉴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从而“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目标。

当前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放缓,主要国家相关战略调整,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进展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

英国气候政策体系比较完整

英国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制定了相对比较完整的国内气候政策体系。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作为负责气候政策的主要部门,分别于2000年和2006年两次推出“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自2007年起,每年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评估和报告气候变化政策实施的情况和效果。

英国还是世界上首个制订法律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气候变化法案》于2008年11月26日正式获得议会批准。这项法案的主要条款包括:2020年在1990年排放基础上减排26%;2050年至少减排80%。此外,英国还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企业的政策措施,旨在减少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德国气候立法走在前列

作为欧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重要推手,德国在气候变化战略、立法和政策制定上也走在世界前列。

在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方面,德国于2002年开始着手排放权交易的准备工作,目前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对所有企业的排放情况进行了登记并发放排放许可,若企业排放超过额定量,就必须通过排放权交易购买排放量,否则就要缴纳高额罚款。

德国还规定新车要标注能源效率信息,并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纳入标注范围。

德国还制定关于碳捕获和封存(CCS)技术的法律框架,一方面向欧盟递交建议书,推动在欧盟层面上制定CCS法律框架;另一方面在国内制定二氧化碳分离、运输和封存的法律框架,以德国环境法规来保障发展CCS技术的措施并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等。

美国新大打气候牌

总体上,美国国会有关气候变化的提案基本取了减排目标和排放贸易体系的思路,在2030年之前的近期目标较为宽松,远期目标分歧较大。

在联邦层面,更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将气候变化作为执政重点之一。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旨在降低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依赖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这是美国首次向国际社会做出温室气体减排承诺,标志着美国迈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一步。

但这项法案也包括一些“公平竞争保护条款”,授权对来自未取类似措施国家的产品征收关税,设置贸易壁垒。

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以立法手段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专门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而且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和相关法律法规。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专门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而且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为履行《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于2007年6月4日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核能、土地利用和森林保护及技术开发等方面针对气候变化提出了一系列的,其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则是保证以上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城乡规划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大气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未来可能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法提供了法律基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表明了中国作为公约缔约国对公约执行的决心,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以立法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循环经济促进法》是全面规范从输入到废物排放的全过程,将主体从企业扩大到社会;能源作为输入端,通过《可再生能源法》和《节约能源法》来规范,分别从改变原来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两方面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污染防治法》则是输出端的立法,防治生产过程产生的大气污染,规定了防治大气污染的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为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和保障,也是中国根据国际环境立法趋势而制定的气候变化的重要法律。

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实施效果

这些法律明确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和措施,规范气候变化监测、评估、水保护利用、农牧业建设、生态保护、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等等,提高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及其衍生灾害的防范能力。明确了减缓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和措施,规范各级和企业事业单位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产业布局、节能减排、农牧区能源建设、减少废物排放、循环经济、建筑节能方面的职责和义务。

正确看待气候问题以法律手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斗争实质是各国的发展空间之争、经济利益之争和未来竞争力之争。中国应通过逐步制定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确保国家合理的发展空间,争取有利的发展条件。

气候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

目前,围绕2012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各方争相旗帜鲜明,求主动,谋主导,利益交织,矛盾交错,斗争尖锐,形势复杂多变,但气候变化基本格局和实质并未发生改变,透过这些复杂的形势变幻,我们不难看出问题实质,即气候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斗争实质是各国的发展空间之争、经济利益之争和未来竞争力之争。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不容混淆

发达国家方面,千方百计逃避自身责任,试图将谈判引向对发展中国家的分化,强调发展中大国减排是其突出的表现。欧盟希望继续推进谈判,并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以巩固其在气候谈判中的地位,但不愿在没有美国和发展中大国参与的情况下独立承担减排义务,目标仍是大力推动美国和中、印等发展中大国参与减排。

日、澳、加等国不愿按照议定书模式继续减排,企图重新制定一项新的全球减排协议。尽管新任的总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较布什积极,但美立场未有根本改变,试图重新界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经济大国”或“排放大国”概念混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在最近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中规定向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征收关税,将气候变化问题与贸易挂钩,其核心仍是迫使中、印等发展中大国取减排行动。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同举并重”等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大幅度减少排放,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国际社会共同的事业,也是所有国家各自发展的需要,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历史责任、发展水平、发展阶段、能力大小和贡献方式,以实际行动为气候变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中国反对任何将气候变化与经济挂钩等方式来迫使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的行为。

通过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一是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制度的建立。从中长期国家战略来看,无论从环境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出发,还是基于国家发展理念和全球合作战略,中国未来20年的低碳转型对于迈进中等发达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公平合理的国际环境制度保障。因此,中国需要逐步掌握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主动权,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制度的构建,坚持《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和框架,坚持落实巴厘路线图的立场,坚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合作的基础。

二是逐步制定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

结合已有的相关法律,逐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气候变化应对的基本政策和措施很多属于国家法律规范的内容,需要法律规范才能产生实际效应。目前,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对气候变化应对的有关领域的政策措施已经有所规范,加强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中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内容,并注重法律的实施情况监督。

加强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制定,保障气候变化相关法律配套实施。在气候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加强配套制度,从法律上保障和强化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促进气候变化应对体系、机制形成,为气候谈判中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维护国家发展权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积极鼓励地方在气候变化应对体系、机制上进行创新和探索。根据各地区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地方法规政策,充分发挥各级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主导作用,为国家层面的研究制订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工作提供实践基础。

摘要:进入新的世纪,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和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这是符合当代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目前,国内有许多人仍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挑战大于机遇。但中国数年的发展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

关键词:机遇和挑战 国内外环境 经济全球化

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整体分析

1.1 从国内来说

发展的条件可以说愈加雄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结构正在加快转型,市场需求的潜力非常大,目前的资金供给比较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宏观调控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但是,国内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能源,这些和能源不是单靠国内就能解决的,这方面的平均优势非常特殊。再如:要扩大内需,但是如何扩大内需?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不仅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而且还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人民的后顾之忧。再如,现在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学生、进城农民工和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困难还很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1.2 从国际来说

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对霸权主义构成制约。经过全球化深入发展,使世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在牵制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速度还比较缓慢,尤其是围绕着市场、人才、技术、标准等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

另外,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某些国家的一些做法,有可能会不断的对我们形成一些冲击,如:美国的宽容量化政策,就有可能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对我们的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所有这些都需要高度警惕。

2 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有利条件

2.1 首先,从国内情况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强化了加快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明显改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我国拓展发展空间,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两个市场。具体来讲,国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雄厚的物质基础将为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前提条件

近年来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的持续增长,使许多重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另外丰富的劳动力和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据测算,我国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在2030年以前将持续上升,使我国未来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保证。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教育得到明显加强,大学的招生人数和入学率不断上升,这为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1.2 积极推进的结构调整将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消费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不断升级,已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型,消费正经历从百元、千元级到万元级的转变,食品、衣着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住房、汽车、电脑、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等消费支出比重迅速上升。

另外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地区结构优化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并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奠定基础。近20多年来,我国各地区加快发挥比较优势,综合经济实力有较大增强。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开始培育出有一定竞争力、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主导产业,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国家制定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措施,将有力地推进全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

2.1.3 不断优化的体制环境将为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

所有制结构的不断优化,使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更加活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集体经济在改革重组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国有经济通过取新的有效实现形式,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市场在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明显,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各类生产要素市场获得显著发展。通过大力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开始形成。 宏观调控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使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2 其次,从国际环境看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也为我国形成世界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契机。具体来讲,国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广阔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它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较之拉美、南亚、中东欧和俄罗斯等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社会比较稳定等方面的优势,更可能得益于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浪潮,这是我国难得的重展机遇。因此,要适时、有选择地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接过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产业转换与升级。

2.2.2 新科技革命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推动了经济增长、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技术进步的力量将对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3 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3.1 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处于、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因此,节约、增强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的储备和保护,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战略性课题。

3.2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方面。

3.3 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目前,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对我国未来出口的增长形成较大障碍。

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从制造业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差距都将使我们的企业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4 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

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现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加以弥补。此外,我国的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由于我国工业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甚至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4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机遇只是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机遇期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繁荣昌盛。历史上因丧失机遇而。导致落后、走向衰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就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机遇临而不觉,面对机遇而无为,就会延缓发展,造成落后。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