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企业的内外部环境

2.全球变暖以一种自己的方式陷入了恶性循环

3.如何通过可持续率先转型

4.在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方面,要规避什么风险

5.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管理办法

6.碳足迹是什么

有关的相关方可以有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要求_关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说法错误的是

一、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应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一般包括四类因素,即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另外还有自然环境,即一个企业所在地区或市场的地理、气候、分布、生态环境等因素。由于自然环境各因素的变化速度较慢,企业较易应对,因而不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2、微观环境分析

微观环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具体环境。与宏观环境相比微观环境因素更能够直接地给一个企业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同时也更容易被企业所识别。

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分析:

1、企业分析

企业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来进行,企业的拥有和利用情况决定其活动的效率和规模。企业包括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大类。

2、企业文化分析

企业文化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文化的现状、特点以及它对企业活动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定与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和手段,它与企业内部物质条件共同组成了企业的内部约束力量,是企业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

3、企业能力分析

企业能力是指企业有效地利用的能力。拥有不一定能有效运用,因而企业有效地利用的能力就成为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重要因素。

扩展资料:

宏观环境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这四类的介绍:

1、政治环境

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企业能够通过公平竞争获取正当权益,得以生存和发展。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控制、调节作用,相同的政策法规给不同的企业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机会或制约。

2、经济环境

衡量经济环境的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就业水平、物价水平、消费支出分配规模、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利率、通货供应量、支出、汇率等国家财政货币政策。

3、技术环境

在知识经济兴起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技术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可能是创造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企业必须预见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

4、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文化水平会影响人们的需求层次;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可能抵制或禁止企业某些活动的进行;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会影响产品的社会需求与消费等。

百度百科-企业环境分析

什么是企业的内外部环境

ISO14001:2015标准此次改版即将带来的以下六个方面的变化包括:

· 战略环境管理

· 强调领导力

· 强调从预防到保护的政策改变

· 提高环境绩效

· 运用生命周期思维

· 加强内外部沟通

战略环境管理:

在确定组织和环境内外部的事宜时,对组织的范围提出新的要求。特别关注的是与组织互相影响的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应识别与威胁和机遇相关的风险,重要环境因素和合规性责任,从而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确定相关的行动来应对风险。

强调领导力:

增加了一项新的条款: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有责任显示其在履行环境管理承诺过程中的领导力。

强调从预防到保护的政策改变:

环境政策应包含对“环境保护”的承诺。环境保护包括了“污染预防”和其他相关的承诺,比如可持续的利用、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等。

提高环境绩效:

强调提高与环境因素有关的管理绩效,组织应制定合适的标准并使用适当的指标来评估环境绩效, 结合组织战略环境,综合全面地考虑战略环境绩效、管理绩效和运行绩效。

运用生命周期思维:

组织需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直至产品使用后的处置和最终处置,尽量延伸至更广泛的价值链对环境影响的管控,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求进行生命周期评价。

加强内外部沟通:

强调内外部信息交流。保留了组织对外部交流的决定权,但应考虑其合规性责任。

全球变暖以一种自己的方式陷入了恶性循环

企业外部环境(EnterpriseExternalEnvironment)企业外部环境是对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等的总称。企业战略重新评审不仅要对企业当前使命、目标、战略、政策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企业环境进行分析,以确定其中所存在的关键战略要素。企业环境包括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两部分,企业外部环境由存在于组织外部、通常短期内不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控制的变量所构成。企业内部环境由存在于组织内部、通常短期内不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控制的变量所构成,具体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三部分。根据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一般可将企业外部环境分为三大类:

1、一般宏观环境;

2、行业环境;

3、经营环境与竞争优势环境;

三大类环境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

应答时间:2021-04-2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s://b.pingan.cn/paim/iknow/index.html

如何通过可持续率先转型

以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为代表的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我们经常在新闻中听到这个词,比如说环境组织警告我们所面临的灾难,一些公司也在宣传他们如何努力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政治家也通过辩论和取措施来避免二氧化碳排放,尽管措施永远不够,我们被迫接触到了很多信息,但我们很少谈论科学方面的问题。

众所周知地球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而太阳是一颗中等大小的恒星,通过核反应将氢转化为氦来产生能量,这些能量以辐射的形式穿过太空,经过8分19秒后到达我们的星球,地球所接受到的能量中有一部分被云层或极地冰冠等白色反射表面反射,这就是陆地反照率,在这一过程中会有37%~39%的热量被反射回太空,其中雪地能够反射86%的光,明亮的云能够反射78%,相比之下海洋只能反射5%~10%,森林反射8%。可以说地球的反照率越高它的热量就越低,出于同样的原因,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村庄的传统做法是将房屋漆成白色,因此在夏天时房屋能够反射大量的光线,而不至于被太阳光烤得过热。

其实那些没有被反射的能量则被地球吸收,虽然被地球吸收的大部分是可见光谱频率的光,但地球会以其他的频率及红外线的频率重新发射光,并在理论上使其返回太空,从而维持地球的热平衡,然而有一些东西阻碍了它们到达太空,温室气体其组成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但也包括水、臭氧、甲烷或氦氧化物,二氧化碳分子由于其自身的分子性质能够精确的吸收这些红外频率,并重新向大气和地球表面释放能量,之所以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是因为其原理与用于农业的温室相似,温室的温度可以保持在高于周围环境的水平,从而使植物或蔬菜得以持续生长,因此温室气体的存在使地球不能把它接收到的部分能量返回到太空,而地表也会因此变暖,适量的温室气体是必要的,倘若没有它们地球的平均温度将会是零下18 。生物的生存会变得尤为困难,而多亏了温室气体,地球的平均气温达到了15 ,然而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气温过度升高,这正是令人担忧的全球变暖问题。

正如科学界所证实的那样,这种温室气体过剩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不使用太阳能或风能等清洁能源,而使用煤碳、天然气或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废热,更不要说还有工业和排放管排放的二氧化碳,自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增加了40%。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一个致力于评估气候变化进展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国际机构,有数百名科学家和专家参与,IPCC有95%的把握证明,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然而有一项引人注目的反对运动,则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和人类活动毫无关系的自然过程,甚至认为不必将气候变化视为消极的变化,这些反对运动的参与者往往是利益相关方,如那些不愿减排的公司,常常收买一些不道德的科学家传播一些错误的观点,就好比烟草公司会聘请专家否认香烟的负面影响一样,这是科学活动中最悲哀的方面之一。

两部纪录片其中一部(贩卖怀疑的商人),这部纪录片谴责了欺诈行为,另一部纪录片(不愿面对的真相)在传播气候变化的威胁方面是无价的,这部纪录片关注了美国民主党前总统候选人阿尔·戈尔反对全球变暖的活动,这部片子拍摄完成的一年后阿尔·戈尔和IPCC共同分享了诺贝尔和平奖。

自从工业化开始以来,地球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近1 ,而过去30年中的每一个10年都比上一个10年要热,根据计算到2036年平均气温将上升2 ,这将是一个灭顶之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将气温保持在这一极限温度之下,《京都议定书》是一项减少排放的国际协议,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签署和批准,然而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还没有批准该协议,2017年6月,唐纳德·约翰·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意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符合美国一贯的美国优先政策,讽刺的是美国并不会成为气候威胁的最大受害者,因为受危害最大的将是最贫穷和污染少的国家。

甲烷是一种无色无毒的易燃气体,是在缺氧条件下由有机物分解而自然产生的,这一过程往往发生在海洋,湖泊,河流的底部或极地冰盖之下,也存在于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中,这也是为何羊和牛会影响温室效应,尽管按比例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更大,但甲烷对地球变暖的贡献要大的多,而畜牧业每年产生100多万吨甲烷,占全球甲烷排放量的1/4,在垃圾填埋场以及化石燃料的开和分配过程中也会产生甲烷。

全球变暖最显著的后果将是两极冰川的融化和海平面的上升,这将导致沿海地区的洪水,同时热浪,火灾和干旱也将频繁发生,一些人认为全球变暖也导致了飓风和其他气候灾难的强度增加,在经济方面全球变暖将使基础设施, 旅游 业,农业等受到影响,此外许多动植物物种也会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因此减少。

遏制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在于政客和他们制定的法律,公民可以做好自己的份内的事,尽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 汽车 出行,使用节能家电,少消耗热水,不过度使用空调,可以种树去吸收二氧化碳,防止家园过热,正如甘地所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但重要的是我们去做了。

失控的温室效应导致这颗星球变成了“炎热地狱”

量子力学解释不了“引力”本质的根本原因

#新作者扶植.第二期##青云#

在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方面,要规避什么风险

显而易见,中国需要进行经济转型,向多元化、低碳和创新型经济过渡,也就是转向经济和环境都更加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根据保尔森基金会的定义,可持续经济转型是指经济与产业的转型,摒弃从前高污染重工业的发展,以低碳、高效利用、涵盖服务型产业的多元化模式发展,以大批人才推动创新为支撑。这种转型与实现中国的经济和环境目标休戚相关,符合国家空气质量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

举例来说,“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要求优化战略性发展、有效利用和优先推动低碳发展,即将公布的“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很可能再次强调这一指导思想。

针对总体的空气质量问题,中国在2013年颁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为治理大气污染设立了框架,同时对包含京津冀在内的三大重点区域制定了详细的步骤和目标。2014年发布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对减少碳强度,并为中国在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目标做出了新的全国性规划,细化了国家对低碳发展的承诺。随后,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国在2015年6月发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INDC)文件,正式确定了到2030年的各项自主行动目标。

中国正面临环境污染、快速城镇化以及经济下行压力,需要促进工业多元化发展,不再以高污染重工业为基础。为此,中国正在优先考虑经济转型,以期解决这些问题。

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河北)突出代表了可持续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最近,中国将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列为重点,以期带动地方发展。河北省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几个钢铁企业,也有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几个城市,已成为提高产业效率、控制空气污染的重点地区。

鉴于其多元化经济构成、强有力的政策和监管环境,以及在中国的中心位置,京津冀地区有望大幅度减少污染排放,为全国范围内推广可持续增长模式的变革奠定基础。如果能脚踏实地落实的宏伟目标,那么京津冀此刻正在发生的积极变化也将在全国铺开。

工业增效和经济转型

重工业引领中国走过了举世瞩目的30年经济发展历程,但也是空气污染的最大来源,已成为阻碍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例如,钢铁、焦炭和水泥行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常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污染源,在京津冀地区尤甚。

近年来,已经取了严厉措施,减少对高污染重工业的依赖,削减过剩产能,将不经济的、低效率的制造过程减到最低。

由于重工业是京津冀地区经济的核心,提高工业效率和促进经济转型的政策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结构如今一分为二: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经济相对集中于服务业和,经济较落后的河北省严重依赖于工业。

2014年,河北省GDP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占6%和41%,截至2012年,两大产业约占全省总就业率的三分之二。省内的主要制造业为钢铁,建筑材料包括水泥、玻璃等也占据重要地位。2013年,仅这三大行业即占河北省GDP的大约三分之一。河北也是中国最大的钢铁制造省份,占2014年全国钢铁产量的28%;该省每年的钢铁产量超过世界第二大钢铁生产国日本。

优先发展工业减排和提高工业能效

根据保尔森基金会和清华大学的一项合作研究,中国尤其是在京津冀地区,有充分理由把治理污染的重点放在提高工业、建筑和交通的能效上。

该研究涉及五大领域:建筑业、电力、工业、交通运输和农业,分析了各领域减排对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并以京津冀地区8个城市为例,具体分析了每个领域减排(涉及所有污染物)对环境PM2.5浓度的影响。鉴于工业是京津冀地区最大的排放源,该模型还进一步分析了工业内部各子行业减排会产生的影响。

总体而言,研究结果显示,减少工业排放和建筑物排放(主要因供热导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最大,但在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季节会有变化。研究表明,除了季节因素以外,从当地(城市)和整个地区的角度来控制空气质量也很重要。

清华大学的分析揭示了不同季节的减排工作应考虑的不同细节。在公共供暖达到高峰的冬季,家庭部门减少30%的排放,会对京津冀大多数城市的PM2.5浓度产生相对最大影响。工业减排30%对冬季PM2.5浓度的影响略小于家庭部门(主要是供暖)。但在夏季,工业减排30%对京津冀所有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部门。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工业部门各子行业,即钢铁、冶金、水泥、化工和玻璃行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京津冀地区城市空气质量潜在影响最大的是钢铁和冶金。

对重工业城市(例如石家庄、保定和唐山)而言,钢铁行业减排30%,将使空气质量改善3.5%(考虑所有污染物),效果远超其他子行业。研究结果为全国、地区和大城市的决策者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首先,研究结果强调了减少工业和公共供暖排放对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影响。尽管公众通常关注最明显的污染源,如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交通拥堵时的汽车尾气排放,但清华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交通运输部门减排的效果远远低于工业减排。此外,调整公共暖政策,例如用天然气或电力取代煤炭供暖,也将对减排产生明显影响。

其次,决策层应重点识别钢铁和冶金行业最经济的减排方案,因为这两个行业对京津冀地区大部分工业城市(例如石家庄)的空气PM2.5浓度影响最大。

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虽然有人认为,减少工业排放的唯一方法是抑制经济增长,但事实上,减排与发展经济完全可以相互促进。

工业部门增效不仅可以减少排放以及相关的经济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减少燃料支出来节约开支。由于中国经济过度依赖重工业和投资,因此向服务和消费行业过渡不但具有减排潜力,还可以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及长期增长。

如前所述,钢铁行业是节能减排政策的合理首选。近20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到2010年,炼钢消耗的一次能源占全国制造业的27%。

对严重依赖钢铁行业的京津冀地区而言,该行业的升级对改善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尤其重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节能技术和行业优化提高效率(许多是强制项目),全国钢铁制造业的能耗都有所降低。根据2012年对50家钢铁企业的分析,在1994年至2003年期间,钢铁部门的能源效率提高了60%,而且仍有继续提高的巨大空间。

鼓励进一步技术升级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包括余热回收、提高生产和监控的自动化程度,以及预防性维护等,都是优化工艺流程及减少碳排放的可选办法。

中国还可以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继续提高钢铁制造业的能源效率。生产自动化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预测,在2014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将在制造业自动化项目上投资9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的工厂自动化市场规模在3~4年内增长一倍。

新兴清洁能源产业

推动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除了提高产业效率以外,新兴产业也正在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并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执行环境政策和鼓励清洁产业发展的政策既有利于减排,又能帮助当地的经济多元发展,进而鼓励更多清洁产业和服务入驻该地区。这些新兴产业包括了可再生能源和能效。

(1)可再生能源已在京津冀站稳脚跟。

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产能和部署,有望在京津冀地区转型成为一个低碳的、先进的经济中心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制造和部署方面领先于世界,但在京津冀地区增长缓慢。不过,一些城市开始认识到清洁能源的价值,并从这个方向开始多元化发展。

鉴于河北省本地需求较高,风能与太阳能丰富,输配电网与邻近省份互联较好,因此有望从风能和太阳能加大投资中获得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效益。

河北已经具备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产能,但可再生能源只占该省能源消耗的一小部分。从能源构成来看,河北省严重依赖化石燃料,90%的电力源自燃煤发电,煤炭、玻璃和冶金行业几乎都以煤炭为唯一燃料。可再生能源在河北省的能源构成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的风能安装在风力丰富的承德市和张家口市。河北省到2015年的风电装机容量只有9吉瓦,而到2015年9月,全国风电装机总容量已经超过105吉瓦。

同样地,河北的太阳能和西班牙中部地区不相上下,而且享受较高的太阳能上网电价。但截至2015年春,河北在省级太阳能装机容量排名中排第六,在全国太阳能光伏装机总量中仅占4.6%。2015年,国家能源局为河北的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定下了1吉瓦的目标,如果能够实现,河北将成为最重要的国内太阳能市场之一。

为了实现空气质量目标,京津冀地区积极投资清洁能源。在这个过程中,分布式太阳能的发展印证了能源系统从依赖煤电的集中式向基于用户位置的分布式的转变。例如,分布式光伏发电可以帮助京津冀地区满足电网灵活性的要求,提高电网稳定性。

尽管中央政策鼓励推广分布式能源(包括屋顶式太阳能发电),并且沿海省份拥有比德国和英国等其他领先的太阳能国家更丰富的阳光,但是这几个经济大省的太阳能部署都较为滞后。分析师指出,多种障碍导致了分布式太阳能普及缓慢,这些障碍包括审批流程拖沓,太阳能发电并网的补贴和支付程序繁琐,甚至空气污染本身也会阻隔阳光。

随着分布式太阳能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些障碍也在被逐渐克服。河北省的邯郸以煤炭、钢铁产业和严重的空气污染而闻名,邯郸纺织公司决定走出跨越式的一步,投资建设屋顶式太阳能设施。与其他分布式太阳能项目不同,这不是一个由主导的示范项目,而是企业基于实际现金回报的商业决策。此外,中央为分布式太阳能提供0.42元人民币/千瓦时的补贴,也是这项投资决定的一个因素。

不过,河北省普及分布式太阳能仍有不少障碍。目前,如果没有的补贴,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的成本仍然过高,不像世界有些地区太阳能已经达到终端用户电网平价。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中国的电价相对较低,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当地为吸引工业投资而提供对常规能源的补贴。

(2)中国正逐步掌握绿色建筑技术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建筑业能源消费约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一(包括工业建筑)。

中国的建筑面积以每年2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及由此产生的碳排放也随之增长。提升建筑能效已成为中国节能减排的重点之一。

节能技术、节能材料和集成设计都可以用来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费。但开发商、投资商和业主常常表示,在推进低能耗和可持续性建筑方面缺乏真正的动力。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近零能耗示范楼说明,示范项目可以从两方面克服上述障碍:首先,该示范楼用了大量性价比高且适合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材料,尤其适合北京的气候条件和低层办公楼使用。其次,通过与众多利益相关方的协作,包括开发商、技术供应商和国际合作伙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实现了技术推广。

与之类似的先进节能建筑对节能窗产品的需求正在拉动玻璃制造业(包括河北的玻璃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例如,示范楼的窗户是三层、低辐射中空玻璃结构,由河北保定奥润顺达窗业集团生产。该公司从一家仅有十几名员工、手工制作玻璃制品的小公司,成长为拥有超过3000名员工、专门制造节能玻璃产品的窗业公司。中国几家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比如万科和保利集团,以及欧美的多个被动式建筑项目都用该公司生产的节能门窗产品。

虽然中国的楼宇已经普遍安装了太阳能热水供热系统,屋顶式太阳能光伏板也已商业化并可能广泛应用,但太阳能光热吸收式制冷供暖系统的应用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太阳能光热制冷供暖系统是具有大规模发展潜力的新兴技术的范例,对河北等地的就业可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管理办法

在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方面,要规避的风险如下:

1、生态破坏风险:过度伐、滥砍滥伐、破坏生态系统等行为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因此,在进行国土绿化行动时,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确保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2、土地利用冲突风险:在进行国土绿化行动时,可能面临土地利用冲突的风险。不同利益相关方可能对土地使用和利益分配存在不同的看法和需求,可能引发纠纷和冲突。因此,需要进行充分的社会调查和参与,与相关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寻找共识和解决方案。

3、资金和风险:国土绿化行动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资。如果不足或管理不善,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按实施或效果不佳。因此,需要进行充分的预算和规划,确保项目能够持续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绿化效果。

4、气候和自然灾害风险: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风暴等)可能对国土绿化行动造成影响。

5、治理和监管风险:国土绿化行动需要建立健全的治理机制和监管体系,确保项目的合法性、透明度和效果。

国土绿化的重要性

1、生态保护和恢复:国土绿化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种植树木、恢复湿地、修复草原等绿化行动,可以改善土地质量、增加植被覆盖、提高生物多样性,从而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2、气候调节和环境改善:国土绿化有助于调节气候和改善环境质量。树木和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改善空气质量。

3、提升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国土绿化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绿化的城市和社区提供了更多的绿色空间和休闲场所,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户外活动、锻炼身体、放松心情。

碳足迹是什么

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服务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更好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保险机构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绿色金融管理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三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第四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有效识别、监测、防控业务活动中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重点关注客户(融资方)及其主要承包商、供应商因公司治理缺陷和管理不到位而在建设、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给环境、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引发的风险,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信息披露和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重点关注的客户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银行信贷客户;

(二)投保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等相关保险的客户;

(三)保险资金实体投资项目的融资方;

(四)其他根据法律法规或合同约定应开展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的客户。

第五条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负责对银行保险机构绿色金融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六条 银行保险机构董事会或理事会应当承担绿色金融主体责任,树立并推行节约、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绿色发展理念,重视发挥银行保险机构在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的作用,建立与社会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七条 银行保险机构董事会或理事会负责确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审批高级管理层制定的绿色金融目标和提交的绿色金融报告,指定专门委员会负责绿色金融工作,监督、评估本机构绿色金融发展战略执行情况。

第八条 银行保险机构高级管理层应当根据董事会或理事会的决定,制定绿色金融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明确职责和权限,开展内部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每年度向董事会或理事会报告绿色金融发展情况,并按规定向银保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送和对外披露绿色金融相关情况。

第九条 银行保险机构总部和省级、地市级分支机构应当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牵头负责绿色金融工作,根据需要建立跨部门的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和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相关工作。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给予绿色金融工作负责人和相关部门充分授权,配备相应,并在绩效考核中充分体现绿色金融实施情况。

第十条 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组建绿色金融专业部门、建设特色分支机构、设置专岗专职等方式,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和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章 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

第十一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和规划以及相关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政策等规定,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流程,明确绿色金融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对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以及有重大风险的行业制定授信指引,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或投资政策,实施风险敞口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以助力污染防治攻坚为导向,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稳中求进,调整完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积极支持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防灾,实施清洁生产,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落实碳排放、碳强度政策要求,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有保有压、分类施策,防止“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加强对高碳资产的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在保障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同时,渐进有序降低资产组合的碳强度,最终实现资产组合的碳中和。

第十三条 保险机构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经营范围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绿色产业和技术等领域的保险保障业务以及服务创新,开发相关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工具,为相关领域的生产经营者提供风险管理和服务,推动保险客户提高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意识,根据合同约定开展事故预防和风险隐患排查。

第十四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制定针对客户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评估标准,对客户风险进行分类管理与动态评估。银行机构应将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客户评级、信贷准入、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据,并在“三查”、定价和经济资本分配等方面取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险机构应将风险评估结果作为承保管理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根据客户风险情况,实行差别费率。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对存在重大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积极行使作为债权人或股东的合法权利,要求其取风险缓释措施,包括制定并落实重大风险应对预案,畅通利益相关方申诉渠道,建立充分、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寻求第三方核查或分担风险等。

第十五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有利于绿色金融创新的工作机制,在依法合规、有效控制风险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推动绿色金融流程、产品和服务创新。

第十六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重视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建立相关制度,加强绿色金融理念宣传教育,规范经营行为,实行绿色办公、绿色运营、绿色购、绿色出行、“光盘”行动等,积极发展金融科技,提高信息化、集约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渐进有序减少碳足迹,最终实现运营的碳中和。

第十七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加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相关业务标准和统计制度,强化对绿色金融数据的治理,完善相关管理系统,加强绿色金融培训,培养和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必要时可以借助合格、独立的第三方对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进行评审或通过其他有效方式,获得相关专业服务。

第四章 投融资流程管理

第十八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加强授信和投资尽职调查,根据客户及其项目所处行业、区域特点,明确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尽职调查的内容要点,确保调查全面、深入、细致。必要时可以寻求合格、独立的第三方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

第十九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对拟授信客户和拟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合规审查,针对不同行业的客户特点,制定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合规文件清单和合规风险审查清单,审查客户提交的文件和相关手续的合规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确信客户对相关风险点有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动态控制,符合实质合规要求。

第二十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加强授信和投资审批管理,根据客户面临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确定合理的授信、投资权限和审批流程。对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存在严重违法违规和重大风险的客户,应当严格限制对其授信和投资。

第二十一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通过完善合同条款督促客户加强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对涉及重大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信贷客户和投资项目,应当在合同正文或附件中要求客户提交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报告,订立客户加强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的声明和承诺条款,以及客户在管理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方面违约时的救济条款。

第二十二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加强信贷和投资资金拨付管理,将客户对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管理状况作为信贷和投资资金拨付的重要依据。在已授信和投资项目的设计、准备、施工、竣工、运营、关停等相关环节,合理设置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评估关卡,对出现重大风险隐患的,可以按照合同约定中止直至终止资金拨付。

第二十三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加强贷后和投后管理,对有潜在重大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客户,制定并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密切关注国内外法律、政策、技术、市场变化对客户经营状况和行业发展的影响,加强动态分析,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并在资产风险分类、准备计提等方面及时做出调整。建立健全客户重大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内部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客户发生重大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时,应当督促客户及时取相关的风险处置措施,并就该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时进行报告。

第二十四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根据自身实际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产品开发、经营销售、投融资管理等业务流程,优化对小微企业融资、线上融资等业务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结合业务特点在风险评估、尽职调查、合规审查、信贷管理、投后管理等方面取差异化、便捷化的管理措施,提高风险管理的覆盖面和有效性。

第二十五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积极支持“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建设,加强对拟授信和投资的境外项目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要求项目发起人及其主要承包商、供应商遵守项目所在国家或地区有关生态、环境、土地、健康、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循相关国际惯例或准则,确保对项目的管理与国际良好做法在实质上保持一致。

第五章 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

第二十六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将绿色金融政策执行情况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定期组织实施内部审计。检查发现违规问题的,应当依据规定进行问责。

第二十七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有效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落实激励约束措施,完善尽职免责机制,确保绿色金融持续有效开展。

第二十八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公开绿色金融战略和政策,充分披露绿色金融发展情况。借鉴国际惯例、准则或良好实践,提升信息披露水平。对涉及重大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影响的授信或投资情况,应当建立申诉回应机制,依据法律法规、自律管理规则等主动、及时、准确、完整披露相关信息,接受市场和利益相关方的监督。必要时可以聘请合格、独立的第三方,对银行保险机构履行环境、社会和治理责任的活动进行鉴证、评估或审计。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加强与相关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推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为银行保险机构获得绿色产业项目信息、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相关信息提供便利,向银行保险机构提示相关风险。

第三十条 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加强非现场监管,完善非现场监管指标,强化对银行保险机构管理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监测分析,及时引导其调整完善信贷和投资政策,加强风险管理。

第三十一条 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组织开展日常监管和监督检查,应当充分考虑银行保险机构管理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情况,明确相关监管内容和要求。

第三十二条 银行保险机构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过程中违反相关监管规定的,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依法取监管措施,督促银行保险机构整改。

第三十三条 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加强对银行保险机构绿色金融业务的指导,在银行保险机构自评估的基础上,取适当方式评估银行保险机构绿色金融成效,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将评估结果作为银行保险机构监管评级、机构准入、业务准入、高管人员履职评价的重要参考。

第三十四条 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指导银行保险行业自律组织积极发挥作用,通过组织会员单位定期进行绿色金融实施情况评价,开展绿色金融教育培训、交流研讨、调查研究、推荐专业人才等方式,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指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自本指引实施之日起1年内建立和完善相关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绿色金融管理工作符合监管规定。

第三十六条 本指引由银保监会负责解释。

中国银保监会

2022年6月1日

(此件发至银保监分局与地方法人银行保险机构)

问题一:什么叫碳足迹 “碳足迹”来源于一个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简单的将就是指个人或企业“碳耗用量”。其中 “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 碳耗用得多,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一般包括了购、生产、仓储和运输,其中仓储和运输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碳足迹-概述 碳足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它指每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二氧化碳为标准计算。这个概念以形象的“足迹”为比喻,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天空不断增多的温室气体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一个人的碳足迹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

激足迹涉及许多因素,许多网站提供了专门的“碳足迹计算器”,只要输入相关情况,就可以计算你某种活动的碳足迹,也可以计算你全年的碳足迹总量。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

问题二:碳足迹的概念简述 (carbon footprint),它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A carbon footprint is historically defined asthe total set ofgreenhouse gas(GHG) emissions caused by an organization, event, product or person. 碳足迹指的是由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 *** 。温室气体排放渠道主要有: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能源使用以及各类生产过程。通常所有温室气体排放用二氧化碳当量()来表示。 其中“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碳耗用得多,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一般包括了购、生产、仓储和运输,其中仓储和运输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问题三:碳足迹的产品认证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低碳制造以应对来自 *** 、社会及公众的压力,展示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众多行业内优秀企业开始着手从产品源头设计开始,减少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GHG排放量。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联手香港环境保护总会举办的“中国企业低碳管理与行动论坛”在广州召开,CQC开展的ISO14064温室气体核查及产品碳足迹认证企业有30余家,3A环保漆、等成为国内首批通过CQC碳足迹认证的企业。从CQC分析的数据得出,2013涂料行业中用高耗能的设备,以及部分原材料本身具有较多的碳排量,是造成大多数品牌涂料产品碳排放居高不下的主因。《“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正式发布。《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创新和应用,支撑低碳经济发展,支撑“十二五”期间和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相信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将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接受产品碳足迹评估认证,这也将成为评估企业低碳环保社会价值的新坐标。认证标准据易碳家了解到,按照预定程序,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起草的ISO14067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简称ISO碳足迹标准)的最终版草案稿仍将在2013确定,定稿将在2013年内发布。专家普遍认为,根据该标准最新版的征求意见稿,大国将展开新一轮碳减排博弈。该标准旨在为产品碳足迹的量化、通报和核查制定更确切的要求,提供清晰和具有一致性的叙述方式,也许很快它就会成为一项有关碳足迹的评估、监测、报告和核查的国际通行标准。不排除以后一些国际购商会将其纳入自己的全球供应链管理体系中。据易碳家了解到,英、日、美等国已建立多种低碳认证制度及标签,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也通过在其产品上标注碳排放或节能信息,迎合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一方面,ISO碳足迹标准会形成新的贸易门槛,增加碳认证、碳标识等开支,加大小型出口企业成本,削弱其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该标准会形成新的技术门槛,加速落后技术的淘汰,大多数企业不得不花高价钱向发达国家购买先进技术。参与标准制定工作的专家认为,我国虽然是全球出口大国,但大多数行业属于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以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为例,产品的大部分碳排放出现在使用阶段,但如果按照ISO碳足迹标准,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都会被算在中国头上,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出口大国是不合理的。ISO碳足迹标准一旦通过,就可能纳入到WTO框架下,成为各个成员国都必须遵守的规则;中国是WTO成员国,也必然受制于该标准。一旦ISO碳足迹标准正式发布,根据WTO的规则,该标准的出台将极有可能将碳税征收纳入到WTO的多边TBT体系框架内,届时中国将只能非常被动地接受这种多边机制。为此,检验检疫机构提醒各相关出口企业要积极关注ISO碳足迹标准发展进程,多了解相关低碳认证制度及标签;要加大研发力度,改进工艺技术方法。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利益。

问题四:碳足迹认证和ISO 14064是什么关系? ISO 14064:2006标准是ISO 14000族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最新增加的标准。ISO 14064标准提供给了 *** 和工业界一个项目的整套工具,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增强排放权交易信用。 ISO 14064分三个标准,分别就温室气体在组织层面和项目层面的量化和报告,以及审查和核证做出详细报告。

ISO 14064-1:2006《温室气体-第一部分:在组织层面温室气体排放和移除的量化和报告指南性规范》;

ISO 14064-2:2006《温室气体-第二部分:在项目层面温室气体排放减量和移除增量的量化、监测和报告指南性规范》;

ISO 14064-3:2006《温室气体-第三部分:有关温室气体声明审定和核证指南性规范》。

ISO 14064:2006是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标准,其中包括一套GHG计算和验证准则。 该标准规定了国际上最佳的温室气体资料和数据管理、汇报和验证模式。 人们可以通过使用标准化的方法,计算和验证排放量数值,确保1吨二氧化碳的测量方式在全球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 这样使排放声明不确定度的计算在全世界得到统一,最终用户群(如 *** 、市场贸易和其他相关方)可依靠这些数据并进行索赔。构成标准的三个部分是:

1、ISO14064第一部分详细规定了设计,开发,管理和报告的组织或公司GHG清单的原则和要求。 它包括确定温室气体排放限值,量化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清除并确定公司改进温室气体管理具体措施或活动等要求。同时,标准还具体规定了有关部门温室气体清单的质量管理、报告、内审及机构验证责任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南

2、ISO14064第二部分着重讨论旨在减少GHG放量或加快温室气体的清除速度的GHG项目(如风力发电或碳吸收和储存项目)。 它包括确定确定项目基线和与基线相关的监测、量化和报告项目绩效的原则和要求

3、ISO14064三个部分阐述了实际验证过程。 它规定了核查策划、评估程序和评估温室气体等要素。 这使ISO14064-3可用于组织或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GHG报告验证及索赔。

希望可以帮到您

问题五:雷达表碳足迹渗透钢是什么? 是男款的吧,具体你说的我也搞不清楚是哪个,但是有几款和你差不多的,价钱一般都在2000以上。

问题六:碳足迹最早提法在哪一年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现行公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目前通行世界的公历,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一种阳历。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是古罗马人向埃及人学得,并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传播于世界各地。

公历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阳历。尼罗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于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的需要,产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学和太阳历。七千年前,他们观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阳同时升起的那一天之后,再过五、六十天,尼罗河就开始泛滥,于是他们就以这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推算起来,这一天是7月19日。 最初一年定为360天,后来改为365天。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太阳历。后来他们又根据尼罗河泛滥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把一年分为三季,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每月里10天一大周,五天一小周。全年12个月,另加5天在年尾,为年终祭祀日。

这种以365天为一年的历年,是由于观测天狼星定出来的,叫天狼星年。 它和回归年相差约0.25天,因而在日历上每年的开始时间越来越早,经过1461个历年,各个日期再次与原来的季节吻合,以后又逐渐脱离。看起来,天狼星年好象在回归年周期左右徘徊,因而又叫它为徘徊年、游移年,1461年的循环周期被称为天狼周期。

后来,埃及人通过天文观测,发现年的真正周期是365.25日,但僧侣们为了使埃及的节日能与祭神会同时举行,以维护宗教的“神圣”地位,宁愿保持游移年。后来出土了一块石碑,上面有用埃及文和希腊文所写的碑文,记载了欧吉德皇帝在公元前238年发布的一道命令: 每经过四年,在第四年的年末五天祭祀日之后、下一年元旦之前,再加一天,并在这天举行欧吉德皇帝的节日庆祝会,以便让大家记住。欧吉德皇帝校正了以前历法的缺陷,这增加一天的年叫定年,其它年叫不定年。

古罗马人使用的历法经历了从太阴历到阴阳历、阳历的发展过程。罗马古时是意大利的一个小村,罗马人先是统一了意大利,而后又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最早,古罗马历全年10个月,有的历月30天,有的历月29天(这十分类似太阴历),还有7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罗马城第一个国王罗慕洛时期,各月有了名称,还排了次序。全年10个月,有的月30天,有的月31天,共304天,另外6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以罗马城建立的那一年,即公元前753年作为元年,这就是罗马纪元。某些欧洲历史学家直到17世纪末还使用这个纪年来记载历史。

第二个国王努马,参照希腊历法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第十一月和第十二月,同时调整各月的天数,改为1、3、5、8四个月每月31天,2、4、6、7、9、10、11七个月每月29天, 12月最短,只有28天。根据那时罗马的习惯,双数不吉祥,于是就在这个月里处决一年中所有的犯。这样,历年为355天,比回归年少10多天。 为了纠正日期与季节逐年脱离的偏差,就在每四年中增加两个补充月,第一个补充月22天,加在第二年里,另一个23天加在第四年里,所增加的天数放在第十二月的24日与25日之间。这实际上就是阴阳历了,历年平均长度为366.25天,同时用增加或减少补充月的办法来补救历法与天时不和的缺点。但这样却更增加了混乱:月份随意流转。比如,掌管历法的大祭司长在自己的朋友执政的年份,就硬 *** 一个月,而当是仇人执政,就减少补充月,来缩短其任期。民间契约的执行也受到影响,祭祀节与斋戒日都......>>